2018-05-18 14:26北美智權報
  •  
  •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2011年,那是美國房地產價格很差的一年,美國新屋銷售剩下30萬棟(景氣好的時候,年化交易80〜90萬棟不是問題),然後歐洲剛好爆發歐債危機。美國在次級房貸大蕭條以後,受到歐債危機的牽連,民間消費一度陷入負成長,就業市場只比2010年稍微好轉,從美國政府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景氣真的是蠻糟糕的。

當時我問過幾位美國朋友,他們都感受到了經濟不景氣,周遭許多人都失業了,沒有收入,很多購屋者因為背負貸款,貸款負債額甚至超過房子本身的剩餘價值,房貸根本繳不起,這種潛水屋(房價減去房貸價值低於零),會給屋主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有經濟壓力就會抑制消費慾望,向來習慣把儲蓄花光的美國人,那幾年的消費慾望真是好壓抑啊!

 
圖1:美國新屋銷售情況
圖1:美國新屋銷售情況
 

 

圖2:1980~2013年美國房地產價值與房地產貸款
圖2:1980~2013年美國房地產價值與房地產貸款
 

 

一轉眼,金融海嘯都過去10年了,連續數年我都有到美國實際居住,美國的房價一年比一年高,2018年的整體平均房價,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了,而且美國就業總人口也持續創新高,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來到1970年的最低點,象徵企業營運好壞的美股道瓊指數,從2009年的不到7000點,飆漲到2018年的超過26000點。以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每一個統計數據都在告訴你,美國景氣可以說是十年來逐年好轉,但如果你問美國人,景氣是不是越來越好了,你聽到的答案,很可能會讓你出乎意料之外。

 

圖3:2006年至今美國S&P CoreLogic Case-Shiller 2...
圖3:2006年至今美國S&P CoreLogic Case-Shiller 20-City房價指數
 

 

圖4:美國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單位:千人)
圖4:美國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單位:千人)
 

 

經濟景氣明明轉好,一般美國人卻無感

我是長年的總體經濟研究者,美國更是我最了解,研究最透徹的經濟體,我自認為比美國人更了解美國的實際經濟狀況。我觀察比對和分析大量的經濟數據,客觀地認為美國的經濟經過十年改善已經好轉了:企業釋出的職缺持續上升,全職就業人口持續增加,兼職就業人口達到天花板(2700〜2800萬人),無法再明顯成長,代表美國企業如果想僱用員工,只能選擇成本較高的全職員工,對於盛行資本主義的美國企業來說,如果景氣沒有變好,企業怎麼可能願意花更多支出成本,雇用員工?我的直覺就是實體經濟好轉了,連金融海嘯時期最糟的房地產業,現在都非常熱絡,其他產業自然不會差到哪去。

 

圖5:美國職缺數量(單位:千人)
圖5:美國職缺數量(單位:千人)
 

 

 

圖6:美國全職就業人口(單位:千人)
圖6:美國全職就業人口(單位:千人)
 

 

 

圖7:美國兼職就業人口(單位:千人)
圖7:美國兼職就業人口(單位:千人)
 

 

金融海嘯以後,美國房地產暴跌,已經買房的屋主財力重傷,甚至停損賣出手上的房子,2011年房市落底,人們當時不知道自己身處房市最低點,市場高度恐慌不敢購屋;等到2013年,景氣逐漸好轉,房市脫離險境以後,人們期待房市再次修正,可以進場撿便宜,不過直到2018年,房價創了歷史新高,但修正卻遲遲沒有出現,這是我住在美國加州地區的朋友,告訴我的親身經歷。

 

美國近年來,租屋的租金每年都會上調,在洛杉磯一個小家庭,租個Single house或社區condo,月租金2000美元是很平常的情況,不過每年月租金可能都會調升50至150美元不等以反映通貨膨脹,考量房價大概50〜100萬美元,租金其實是蠻大的支出。算起來買絕對比租划算,但是買家普遍想撿便宜,期待房市修正再進場,可是遲遲等不到房市的修正,不僅失去資金的時間效益,還要承擔越來越高的租金,已經買房但揹著龐大貸款的屋主,則是得面對美元升息的壓力,貸款負擔越來越重。

 

相對於收入的微幅成長,加州地區近幾年的物價、保險費用、醫療費用、租金、教育費用,成長反而相對明顯,人們面臨的生活支出壓力,其實絲毫沒有減少,美國其他州的大城市,或多或許也都有類似的情況,每當我問住在美國地區的朋友們,美國景氣有沒有好轉,他們大多都感覺,收入跟不上支出成長,景氣沒有那麼糟,但也沒有明顯好轉。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