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眾應該主動打聽建商的風評,例如親赴同一建商的不同建案考察工程品質,建商若有固定營造廠,工程品質相對不易有落差。資料畫面
 
 
 

都更重建替老屋創造嶄新價值,不少住戶選擇參與,就怕施工品質不如預期或爆發糾紛,如何挑選建商值得細究。專家建議,民眾應該主動打聽建商風評、經手過哪些建案、其他住戶心得,也可向研究都更案的民間團體、在地房仲洽詢建商的評價,還能到經濟部商業司網站查詢建商資料,尤其留意負責人、資本額以及成立時間,有助降低選到高倒閉風險的對象,建議挑選規模較大、名氣較響亮的建商,踩雷風險相對較低。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表示,都更案件多數都是建商主動接洽住戶,後者對細節的掌握度相對薄弱,建議主動打聽建商的風評,例如親赴同一建商的不同建案考察工程品質,建商若有固定營造廠,工程品質相對不易有落差,這是值得參考的部分。除此之外,還要釐清建商經手過哪些建案、這些建案住戶心得,如果惡名昭彰即可優先剔除,也可向研究都更案的民間團體、在地房仲洽詢建商的評價,藉此評估合作的可行性。

中信房屋企劃部副理江龍名指出,建議選擇規模較大、名氣較響亮的建商,這些建商的資本額相對雄厚,中途落跑的機會較低,再者很多建案都是先與地主談好條件,整合後再賣給建設公司,利潤分配下影響工程品質,這也是必須留意的關鍵。他還提到,民眾可到經濟部商業司網站查詢建商資料,尤其留意負責人、資本額以及成立時間,成立時間不長或資本額較低的對象,倒閉風險可能較高,還要查詢是否曾有負面新聞,有些建商可能因為負評改名再出發。

江龍名話鋒一轉表示,知名建商也有可能發生問題,沒有一種方法能百分之百確認建商素質,只能盡量調查建商的口碑,透過履約保證捍衛自身權益,萬一發生合建糾紛,建議備妥合約書等證物依法解決,不過訴訟時間冗長會是一大問題,不妨聯合其他相同遭遇的住戶提出訴願,集眾人之力向建商協調,有機會爭取到更好的結果。

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指出,都更戶選擇建商必須考量3種條件,分別是建商的財力狀況、專業程度以及業界成績,由於都更案的營建成本動輒5~10億元,假設營建成本5億元,從投資角度來看至少要能負擔一成風險,建商資本額不到5000萬元代表爛尾樓機率較高,基本可以優先剃除,一般建議選資本額超過1億元的相對安全,如果資本額符合條件,還要檢視建商的專業程度,例如擅長打造景觀宅的未必熟悉綠化建築,可以查詢在業界的風評、過去作品住戶的評價,有助降低踩雷風險。

他還提到,台北市的都更案容積獎勵長期以來都是50%,很難找到一坪換一坪的案例,即使達成可能也是海砂、輻射屋等瑕疵物件,政府為了鼓勵都更才會釋出利多,容積獎勵可能上看70~80%,目前北市以房價越高的地區容積獎勵越高,反之獎勵越低,不過沒有特定比例,都更戶必須自行評估合宜性。
(余奕賢/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