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政經 (8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撰文:
 
最後更新日期:

9月初,除了美國在中國南海的威脅,印度在邊境挑釁,一場真正危機正在襲向中國——通脹,由於美元無限制的「放水」,輸入性的資本通脹正在中國氾濫。樓市蠢蠢欲動、金融空轉加速。中國民眾辛苦勞動幾十年積攢的財富正在被稀釋,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大規模市場優勢的發揮正在遭受威脅。為此,中國將不得不對通脹「宣戰」,並提出「控樓市」、「去美元」的策略,通過引導資本收益預期的方法,使資金更多地進入實體經濟和中國農村經濟,以提高普通勞動者的收入。

 

早在8月27日,在受到全球市場高度關注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儲(Fed)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就已經宣布了美聯儲最新版的「美元長期目標和貨幣政策戰略聲明」。美聯儲將令通脹平均達到2%,短期內美聯儲將允許通脹高於2%的存在。

 
相比於目前美國約為1.4%的平均通脹率而言,這意味着,在通脹沒有超過2%之前美聯儲不會加息,美聯儲料將把短期利率至少未來五年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美聯儲正在將原本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的應急性的美元「放水」變為長期政策。按照美國花旗銀行的預計,美元將會繼續走低,歐元兑美元將會上漲,美債實際收益率同樣會下降,而風險資產和貴金屬價格則將走高。
 
 

美元「洪水」不僅不會停止,而且還將常態化。這一方面說明美國的經濟已經放棄「治療」,再多的資金也難以令美國的經濟好轉,美國欠下的鉅額「國債」不僅根本就不打算償還,還將繼續加大「借款續命」的力度。另一方面,一場劣幣驅逐良幣的貨幣戰爭將變成「持久戰」。投機商們可以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沒有任何成本獲得的大量美元,並無孔不入地衝擊各個主要貨幣市場。

尤其是人民幣市場,目前,美元指數已經從5月初的將近100點下跌到92左右,跌幅近8%。美元兑人民幣匯率也已從5月初的1:7.17一路下跌到1:6.8。這種急速上升的匯率壓力和中美兩國的利率倒掛,正在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害和衝擊。一方面,人民幣的快速升值,令中國的出口受阻,另一方面,一場輸入型通脹即將來臨。

這些美元直接投資中國的資本市場,會導致中國的槓桿率大幅提升;用這些美元兑換成人民幣,就會導致中國央行不得不發行更多的人民幣,導致中國內部資本通脹;再用這些人民幣購買中國的地產,中國的房價就會繼續遭到爆炒、抬高。一旦這些資金進入商品領域,中國的物價就會暴漲。這就是人民幣出現對外大幅升值,而對內大幅貶值的原因。

也許有人認為,引入更多的美元資金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不正是擴大中國金融開放、招商引資、推高股價的大好契機嗎?

確實沒錯,但是,這種觀點似乎忽視了一點,那就是美元的購買能力和投資收益。如果說是伴隨着產業技術投資的美元資金進入那還好得多,中國自然舉雙手歡迎。但是,就連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特斯拉進入中國還需要中國市場為它融資。這種即帶技術又自帶資金的好事又能有多少?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大量的美元資金將以「熱錢」的形式來投資高收益的金融產品。然而,當中國拿着這些美元,去購買所需商品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些美元的購買力已經足夠糟糕。不僅美元金融產品利率極低,風險急劇加大,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和大宗商品價格也早已高高在上,而且美國持有的高科技產業和商品則根本就不對中國出售。

 
 

儘管美國現在是在用損失自身美元金融霸權的方式,急於進行變現。但中國也不得不承受又一輪的利益「收割」。中國除了少數金融買辦和房地產賺得盆滿缽滿外,中國普通民眾辛苦勞動幾十年積攢的財富將被大幅稀釋,消費萎靡,中國啟動經濟「內循環」,發揮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的戰略構想將淪為空談。

因此,中國需要向通脹「宣戰」,並且已經在嚴防死守。儘管以中國目前的實力還不能阻止美國的肆意妄為,但是,中國可以在金融、銀行、房地產,以及內部經濟的資本收益預期上做文章,建立「防波堤」,建好一條條導流渠,將「投機」美元擋住,將產業投資引進來。

正如中國家喻戶曉的著名民兵教學電影《地道戰》裏的經典台詞那樣:

 
 
 
「水是寶貴的,應該把它送回原處。煙是有毒的,不能放進一絲一縷。」
電影《地道戰》
 

一場針對外部風險和內部經濟建設的持久戰和總體戰正在中國展開。其中「控樓市、去美元」成為首要策略。8月以來,中國中央政府針對疫情之後的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和樓市投機的蠢蠢欲動,紛紛採取了疏堵結合的調整和整肅政策。一方面加大了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基層政府的運轉不因土地財政的緊縮而「無米下鍋」。另一方面則加大紀律懲處,要求政府過緊日子,嚴格實施「遏制房地產炒作」的政策,甚至在有條件的地區鼓勵實施「長期租賃」、「租賃金融」、以及「取消預售」等根本上杜絕炒作,實現地產投資長期盈利機制的試點。

從8月以來,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簡稱住建部)已經先後邀請了10多個城市的政府負責人進行勸勉談話,要求落實「遏制房地產炒作」的政策。8月20日,住建部與央行在北京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碧桂園、恒大、萬科等12家中國重點房地產企業被要求作為表率,進一步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增強房地產企業融資的市場化、規則化和透明度,形成了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

中共給中國的房地產企業劃出「三條紅線」:房企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房企的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房企的現金短債比要小於1。此外,拿地銷售比是否過高、經營性現金流情況兩個方面也將作為監管機構考察的重要指標。

資本型通脹的「龍頭」目前已被中共拴住,接下來將是扼住「龍身」。對此,中國的金融系統正在行動起來。一方面,中國政府在採取收縮的策略,加快退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經濟刺激計劃,加大對金融市場亂象的治理力度,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對交叉金融業務進行全面排查整改。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在努力提升中國金融體系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對此,中國政協委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表示,為妥善應對美國的長臂管轄與金融制裁,中國應做好極端情況下的工作預案。在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與協調的同時,要適度提高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確保勞動者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相適應,構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以股權化、長期化、多元化、國際化和規範化為核心加速金融供給側改革。

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則表示,在防範重點領域的風險,包括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地方政府性債務、房地產市場等境內外金融風險疊加共振的同時,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減少貨幣錯配和對美元體系的依賴。中國央行還將統籌上海金融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完善國際治理,加強國際協調,加快金融市場化、法治化建設,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在發展中防範風險,在發展中解決問題,中國在應對美國輸入性通脹風險的同時,不會停下自身的發展腳步。

https://www.hk01.com/%E5%AE%8F%E8%A7%80%E8%A7%A3%E8%AE%80/519646/%E8%B2%A1%E7%B6%93%E8%A9%95%E8%AB%96-%E6%8E%A7%E6%A8%93%E5%B8%82%E5%8E%BB%E7%BE%8E%E5%85%83-%E9%A1%AF%E7%A4%BA%E4%B8%AD%E5%9C%8B%E6%B1%BA%E5%BF%83-%E5%AE%A3%E6%88%B0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月底出刊的經濟學人指出,相較世界各大經濟體大幅擴張資產負債表,中國大陸現行的貨幣政策似乎顯得「不太正常」。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中國與世界不同步的貨幣政策,或許是想要在長遠拿到貨幣的話語權,也可能只是湊巧在疫情下受到較小的經濟衝擊。無論如何,在中國漸漸開放其資本市場後,世界對於中國大陸一舉一動越來越有興趣,卻也越來越難掌握。

 

大陸人行行長易綱8月初提到,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下半年將保持穩健、「正常」的貨幣政策不變,人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人行沒有採取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或者量化寬鬆的非常規經濟政策,因此也不存在所謂的退出問題。

 

8月22日出刊的經濟學人中指出,相較世界各大經濟體而言,中國現行的貨幣政策似乎顯得「不太正常」。從資產負債表中可明顯看到,美、日、歐近幾年來皆大幅擴張資產負債表。目前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與GDP占比約36.49%,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與GDP占比約53.3%,日本的比率約119%,大陸則約當35%。

 

經濟學人列舉幾點中國如此「反向操作」的原因。2000年左右,中國資產負債表因外匯存底而膨脹,2008年占GDP比率約70%,是當時美、歐、日的兩倍,但近年來因外匯存底減少,資產負債表相對縮水。今年受疫情影響,除了中國以外,各大經濟體均大量購買債券,而中國之所以沒有擴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其疫情控制成效較佳,經濟恢復的速度較快,而也有可能是因為中國的企圖心--「若能在當大家瘋狂增加貨幣供給時控制貨幣供給量,則有一天人民幣可能成為儲備貨幣」。

 

此外,為了維持人民幣貶值,人行印製人民幣購買外幣,釋出大量人民幣,並提高商業銀行準備金以防止通貨膨脹。

 

即使如此,人行資產負債表近期的穩定性,也讓人懷疑是否在暗中儲備外匯存底,因為在中國已經呈現巨額順差的情況下(7月620億美元),外匯存底幾乎沒有變動。第二季,金融帳淨流出(不含直接投資)增至1040億美元,相當於貿易收入的三分之二,部分原因是中國人在香港股票大量投資。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中國與世界不同步的貨幣政策,或許是想要在長遠拿到貨幣的話語權,也可能只是湊巧在疫情下受到較小的經濟衝擊。無論如何,在中國漸漸開放其資本市場後,世界對於中國大陸一舉一動越來越有興趣,卻也越來越難掌握。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4826883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近年研究落實數碼人民幣十分積極,今年春天已經開始在全國特定地區進行測試應用,被外界視為在推展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一個突破點。

數碼人民幣是「真金白銀」的貨幣,是人民幣的電子版,並非虛擬貨幣。數碼人民幣與法定幣貨無分別,一樣必須遵守反洗黑錢、反恐及融資等規範。

由中國官方發行的數碼貨幣,一方面可以打擊偽鈔,重要是政府更有效率追蹤打擊黑市交易、金融貪腐,減少政府稅收上的損失。

1121005_1024.jpg

人行稱正在試行的數碼人民幣會採用「雙離線技術」,你的手機只要安裝數碼人民幣錢包,不需要網絡及訊號,不需要縛著APP和銀行卡,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可以完成轉帳或支付。  

全球各大中央銀行爭相展開數碼貨幣研究之際,其實中國的速度確實已搶先一步。
由中國央行牽頭,早於2014年已開始進行法定數碼貨幣面對加密貨幣帶來衝擊的研究,發展至今,官方的數碼人民幣已經進入試行落實階段。

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20-08/31/43602.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美國聯儲局的「平均通脹目標」對中國有利有弊。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美國聯儲局的「平均通脹目標」對中國有利有弊。

美國聯儲局允許通脹「過熱」並超過2%,為自2012年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的最大一次調整。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於2020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六屆夏季高峰會上表示,聯儲局想避免出現通縮預期以及貨幣政策受到制約,惟「平均通脹目標」對中國來說有利有弊,並提出3個中國要面對的問題。

管濤指出,聯儲局引入「平均通脹目標」有兩個目的:(1) 提振市場的通脹預期,及(2) 保持目前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他指,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國的實際通脹率、核心通脹率都遠低於長期的通脹目標2%。從歐洲、日本的經驗來看,通縮出現後對貨幣政策影響很大,儘管歐洲、日本實施負利率政策,但其正面效果並不明顯,反對銀行體系傷害很大。他指,聯儲局將實行「平均通脹目標」,意味美國的零利率、低利率政策會延續較長時間,對中國有利有弊。

首先,全球主要經濟體寬鬆環境為中央宏觀政策、「六保六穩」的實施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並突顯人民幣金融資產的配置價值,吸引資本流入、推動資本市場發展。

惟管濤認為聯儲局新的貨幣政策也會給中國帶來3個嚴峻挑戰:(1) 人民幣匯率再次面對升值壓力的挑戰、(2)全球低利率環境下,外資的大量流入,中國是否會出現資產泡沫,及(3)通脹調控面臨很大挑戰。

管濤指,若美國容忍通脹上來繼續採取低利率,中國亦出現通脹,質疑中國將會維持低利率讓通脹上行,還是採取加息政策。不過,加息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滙率的壓力,在全球低增長情況下,滙率的升值會產生需求的轉換效益。本來需求買中國貨,滙率升值以後可能更多的買外國貨,對整個經濟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739043/%E3%80%90%E4%B8%AD%E5%9C%8B%E7%B6%93%E6%BF%9F%E3%80%91%E8%81%AF%E5%84%B2%E5%B1%80%E5%AE%B9%E8%A8%B1%E9%80%9A%E8%84%B9%E8%B6%85%E9%81%8E2-%20%20%20%E4%B8%AD%E5%9C%8B%E5%B0%87%E9%9D%A2%E8%87%A83%E5%A4%A7%E6%8C%91%E6%88%B0%EF%BC%9F?mtc=20023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據指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為1.94%、大型商銀不良貸款餘額破兆。(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中國也難以倖免,數據指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為1.94%、大型商銀不良貸款餘額破兆,分析師預料中國銀行業將面臨10年來利潤最大跌幅。

據《日經新聞》報導,中國前18大銀行中有13家將在今天公佈財報,這些銀行大多數都延遲發佈收益,分析師認為,這可以視為業績不佳的警告訊號,再加上受疫情影響以及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激增,預料中資銀行上半年利潤將創10年來最大跌幅。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本月10日在官網發布數據指出,上半年,全中國1000多家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兆元人民幣,年減9.4%,第2季的下降幅度更大,至24%。該委員會表示,中國6家最大的銀行的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不良貸款連續第6個季度攀升,達到2.7兆元人民幣,是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

監管機構指稱,截至6月底,中國銀行業總不良貸款餘額為2.74兆元人民幣,不良貸款佔總貸款的1.94%,高於6個月前的1.86%。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 Global)估計,今年不良資產可能會比疫情前水平翻一倍,達到10%。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7415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8月26日表示,儘管中國經濟按年增速下半年預計繼續恢復,但動能明顯減弱,預計增速在4%至5%,政策方面則是「等着瞧」的態度,不會有明顯寬鬆但也不會收縮。

《路透》周三(26日)報道,陸挺在野村中國投資年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在二季度實現V型復甦,明顯好於預期,展望下半年,服務業將逐步恢復,紓困和經濟刺激政策的積極效果將會進一步顯現,按年經濟增速將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

 
疫情之下的中國經濟。(Reuters)

疫情之下的中國經濟。(Reuters)

 
 
 

「但我們預計經濟復甦的動能將在下半年明顯減弱。」他表示。

具體原因包括:報復性需求集中釋放之後將會自然回落;抗疫物資的出口按年增速可能已經見頂;中國政府「房住不炒」的立場未變,政策調控可能會抑制房地產投資;全球疫情還在持續,中國國內的疫情防控與社交隔離措施可能會延續下半年;緊張的中美關係勢必也會影響中國的出口與出口相關的製造業投資。

 

陸挺指出,與前兩次寬鬆政策不同,這次下了決心,不能再刺激房地產了,沒有多大政策空間了,房地產動能接下來未必能延續;消費改善不明顯,刺激汽車消費的後遺症猶在,消費拉動空間亦有限。

野村認為當前市場對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速的預期可能過於樂觀。政策方面,中國已從「戰時狀態」逐漸轉向常態,更加強調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協調機制,以及優化經濟結構等中長期發展目標。這意味着中國幾乎不會再出台新的大規模刺激政策,但他們認為中國也不會過早退出應對疫情衝擊的逆周期政策。

中長期政策方面,為應對國際國內的複雜形勢,未來數年將強調在雙循環基礎之上推動國內大循環,核心是加大研發和相關領域投資,實現關鍵部件的進口替代;同時通過推進城市化和其他改革來擴大內需。

無論是7月底已發行完畢的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抗疫特別國債,還是5月中國兩會中確定的2萬億元為保基層運轉的中央財政直達資金,在快、快、快的節奏下,財政和貨幣政策兩方面為穩經濟拼盡了全力。這顯然也是中國上半年經濟超預期的重要原因。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今日 (25 日) 於中國國務院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為因應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貨幣寬鬆將以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變、保持靈活度操作不變,以及正常貨幣寬鬆決心不變的三個不變為後續貨幣政策核心。

中國人行貨幣政策司長孫國峰今日於會中提到,央行除了不會改變目前貨幣政策方向外,將會保持政策靈活性,既不讓市場缺錢,也會防止市場的資金溢出,以利企業恢復其實質成長。

此外,孫國峰表示,將維持正常貨幣政策操作,零利率、負利率以及量化寬鬆 (QE) 等非傳統貨幣政策將不會被考慮,因此未來也不需考慮如何退出非傳統貨幣政策的問題。

此外,在銀行監管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官方要求銀行提供低利率貸款等措施,以防止企業出現破產潮,儘管這樣的政策下使銀行承受不少壓力,但中國人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直至 6 月底,銀行業的資本適足率雖下降至 14.21%,但仍高於 10.5% 的監管水準,目前不需因此調降銀行的最低資本適足率。

劉國強提到:「即使未來的資本充足率進一步下降,我們也不能降低監管要求,因為這麼做會自欺欺人。」他補充,銀行所該做的是自行運用管道,如發債或運用第二級資本的方式補充其資本,而中小型銀行則可使用地方債投資來增加資本。

至於被問到中國的官方虛擬貨幣何時將推出時,人行貨幣政策司長孫國峰表示,現階段正於深圳、蘇州、雄安與成都地區進行內部測試,未來計劃在 2022 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上使用,然而目前尚無確切時間表。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18555?exp=a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 (24 日) 主持經濟社會專家座談會以討論「十四五」期內容,習近平於會中表示中國正經歷「動盪與劇變的時期」,外部風險加劇下中國將以內需來刺激國家的成長。

習近平主持周一的經濟社會專家座談會,號召各路經濟、社會等學者共同商討新中國中長期經濟目標計畫「十四五」期的內容,以廣納相關政策的意見和建議,預計最新的「十四五」中長期經濟目標將於明年公布。

據中評社與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於會中表示:「在未來的一段時期中,我們將面臨更多外部環境的逆風,我們必須做好面對這一系列挑戰的準備。」「未來將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更表示:「我們要堅持供給面結構性改革,並擴大內需為戰略重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賴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的動態平衡。」

此外,習近平還強調了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並表示中國必須盡快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並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研發團隊,加大研發單位改革力度,以及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至於國際合作方面,習近平也提到,中國將加強與願意合作的國家、地區與企業,其中也包含美國內的企業與地區。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18554?exp=a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今天指出,中國經濟不斷恢復,出現逐季轉好的成長趨勢,預計今年下半年的經濟成長將呈現更有活力的良好態勢。

綜合陸媒第一財經、每經網、新浪網報導,創業板註冊制首發企業上市儀式上午在深圳舉行,劉鶴在書面致詞時提到,金融系統要貫徹落實好「六穩」、「六保」工作部署,更好服務、驅動、引領實體經濟發展。

報導指出,劉鶴表示目前中國的經濟正處於不斷恢復的階段,出現逐季轉好的成長趨勢,第一季大幅收縮、第二季快速恢復,到了第三季與第四季,經濟成長預計將呈現更有活力的良好態勢,中國經濟正穩健前行和不斷升級。

報導稱,劉鶴在致詞時勉勵中國企業,支持更多的優質公司在國內上市。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在8月17日公布最新的調查顯示,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在今年6月觸底後出現反彈;而在參與調查的24個國家當中,中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72.9,排名第一。

報導分析,中國消費者信心加速恢復呈現出中國經濟成長的強大韌性、巨大潛力,在當前世界經濟受到肺炎疫情、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衝突的影響,中國經濟率先突圍,中國經濟隱定回升的態勢不斷增強。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4805656?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2020年08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8月22日,大陸水泥巨頭企業海螺水泥發布中報稱,今年上半年,海螺水泥量價齊跌。大陸水泥產量也在下跌,有分析人士表示,大陸水泥下跌,揭穿了中共經濟恢復的謊言。

據財新網8月22日消息,海螺水泥的中報顯示,水泥熟料(水泥的半成品,水泥企業的熟料產量與水泥產量成正比)淨銷量為1.87億噸,同比下降7.6%,產品綜合價格下降,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錄得624.8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8.65%。

海螺水泥是大陸A股市上公司,是大陸水泥行業的龍頭企業,位於安徽省。近兩年,其營收規模均超千億元。

從今年6月份開始,華東地區持續降雨,給水泥企業生產和庫存帶來很大壓力。海螺水泥及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等大型水泥企業不得不帶頭降價。6月中旬,在浙江、江蘇、安徽等華東地區,水泥價格降幅在40~60元/噸。有業內人士表示,華東地區水泥價格降幅遠遠大於2019年同期。而華東地區的水泥價格是大陸水泥市場的風向標。受瘟疫停工影響,上半年,華東地區水泥價格持續承壓。

大陸南方市場如此,北方水泥市場也遭遇寒冬。冀東水泥是京津翼地區的水泥龍頭企業,也是營收規模僅次於海螺水泥的A股水泥巨頭。

冀東水泥在半年報中稱,上半年,銷售水泥熟料4210萬噸,同比下降7.03%;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錄得140.5億元,同比下降11.5%。

而中共工信部7月底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大陸水泥產量為10億噸,同比下降4.8%。

對此,財經評論人士王劍表示,中共工信部的數據明顯是在造假。他分析說:如果全國水泥產量同比下降4.8%,那該行業的龍頭企業海螺水泥怎麼會只下降7.60%,冀東下跌了7.0%,龍頭企業怎麼會比整個行業的平均值跌得還多,那它怎麼做龍頭?按照這兩大企業的數據,該行業至少要下跌20%。其稱,這個水泥數據揭穿了中國經濟復甦的謊言。

王劍分析,今年4月份中國經濟復甦以來,中共當局稱要搞基建,給了地方1萬億搞基建的專項債,另外還新增專項債專門用於搞基建,這麼多資金對基建應該有很大的幫助,搞基建涉及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建設),這些建設會影響鋼鐵和水泥,只要基建一啟動就會拉動水泥和鋼鐵的銷售,但是,從大陸水泥的銷量來看,大陸的基建沒有上來還處在收縮狀態。

如果基建(投資)沒有起來,消費也沒有起來,外貿更不用說,拉動大陸GDP的三駕馬車都沒起來,經濟就沒起來,顯示中國經濟還在谷底。

中共發布的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為3.2%,當時就有很多海外業界人士表示,大陸經濟還沒有完全復工,失業嚴重,消費低迷,外貿訂單被大量取消或者延期,中國經濟怎麼會增長?指中共GDP數據造假

責任編輯:方明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2020年08月19日訊】(香港大紀元記者李曉彤綜合報導)中共商務部在8月14日發布了一項「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的通知,將在全國28個地區,包括香港,試點實施數字人民幣。自去年10月底,中共人大財經委員會前副主任黃奇帆對外宣布,中國對數字人民幣研究已趨於成熟之後,數字人民幣開始引發民眾關注。在中共病毒疫情肆虐中國大陸,中、美緊張局勢加劇之際,中共當局發展數字人民幣速度之快,令人關注並質疑其背後的動機。

數字人民幣實施試點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之外,還涵蓋了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烏魯木齊、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在應用方面,中國打車公司滴滴出行於7月初宣布,將在其平台上測試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不到一個月,彭博新聞社報導指,中共央行計劃在美團平台上測試其數字人民幣。

近日,亦有傳聞指蘇州不少公務員已開始收到數字人民幣形式發放的工資。以及最新消息稱,深圳超市要求「現金支付實名制」,外界解讀為強推數字貨幣做準備。

數字人民幣是什麼?

在中共當局的急推之下,民眾關注數字人民幣究竟是什麼?

據官方稱,中共央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與其它數字貨幣不同,英文叫做「DC/EP」。DC(digital currency)是數字貨幣;EP(electronic payment)則是電子支付。

中共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稱,「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

在發行定位上,數字人民幣(DC/EP)將替代基礎貨幣——紙鈔和硬幣。

《每日經濟新聞》於4月的一篇報導稱,數字人民幣不計付利息,可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等業務場景,具有法償性,同時也不能拒絕接受數字貨幣。傳統電子支付在沒有網絡的環境中無法交易,而DC/EP不需要網絡也可進行「雙離線支付」。

官方:精準管理 監控社會財富

對於數字人民幣的功能,官媒「中新社」引述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部副主任、研究員卞永祖稱,數字人民幣不僅可讓央行及金融部門更精準把握貨幣流向,令未來貨幣政策會更加精準有力,並且有利於政府了解市民收入情況,幫助政府精準管理及合理調控社會財富。

由此不難看出,中共計劃通過數字人民幣完全掌控金融活動,監控社會財富。

有分析人士在網絡發文指,中國的數字貨幣可配合健康碼、數字ID、面部識別、短距離射頻及GPS跟蹤定位等一系列監控技術使用,逐步達到個人資產數字化。使用者所有類型的交易紀錄都會被記錄,並可記錄更多交易細節,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金額、物品及數量等。

該分析也得到了官方人士的佐證。

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將數字人民幣的體系歸納為「一幣、兩庫、三中心」。其中關於「三中心」,他解釋是指認證中心、登記中心和大數據分析中心。「認證中心」用於認證用戶身分;「登記中心」負責數字貨幣的發行、轉移、回籠等登記工作,並將結果發布於分布式帳本;「大數據分析中心」則負責整個系統的風險管理,包括了解並分析客戶、反洗錢等。

除監控功能之外,中共官方似乎也傳達出將數字人民幣輸出國際的計劃。2020年5月,陸媒《中國經濟週刊》引述黃奇帆文章表示,數字人民幣的價值不僅限於對傳統紙幣M0的替代,更可以參與構建未來國際貿易的數字結算體系,亦是形成網際網絡(互聯網)經濟新秩序的基礎。

專家:意在鞏固國內權力 監控國人

金融及IT系統專家Raymond對大紀元表示,對於目前傳聞將數字人民幣擴張到國外的說法,從金融及貨幣技術角度看並不可行,「但在監控國內人民,搵出貪官的財富,取消過多已發行人民幣是有效的」。

Raymond進一步解釋,其實中共全速推動數字貨幣根本做不到經濟對外擴張,反而是加強國內金融監控,中共想鞏固國內權力而不是對外擴張。並且從IT角度來說,數字人民幣向海外擴張,絕對不可能,因歐美政府不會與之聯網。

銀行家:等同兌換券

香港資深銀行家吳明德在其YouTube頻道8月11日的節目《官推數字貨幣,國內經濟「大富翁」化》中指出,數字人民幣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不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如同香港的Octopus(八達通),需雙方同意,交易才能成功。並且存在其中的資金仍屬於市民,民眾可以自由支配。但數字人民幣不同,將來會由中央控制。

他並舉例解釋,如一個地方經濟比較落後,中共央行可以直接在該地放水,並且可以通過數字人民幣控制這些資金只能使用在這個經濟較落後地區。即未來中共可以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情況,去做計劃經濟,宏觀調控。

他補充說,這也意味著人民幣已等同於兌換券,成為政府控制市民消費的手段。例如政府規定,不同的數字人民幣編碼對應不同的物資類型,中央銀行可以根據控制數字貨幣的編碼,來控制人民消費的類型、甚至數量。

網民Gary說,中共急於推數字貨幣,是不是和恢復配給制有關係?現鈔是沒有用途限制的,買糧、買肉、喝酒等什麼都可以。但數字貨幣就可以限制在某一領域的使用限額,相當於變相施行配給制;而且更加靈活安全高效,絕對沒有拿糧票換雞蛋的問題。

評論:推廣至國際 不現實

時事評論人士文昭在其YouTube頻道8月18日的節目中表示,中共發展數字貨幣的動機之一就是繞開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銀行轉帳體系,但貨幣是信用符號,在國際上是一種主權貨幣,由國家的綜合經濟、政治實力來保障。如同委內瑞拉的加密數字貨幣「石油幣」,並沒有國家會使用。所以在國際上推廣數字人民幣並不現實。

委內瑞拉的加密數字貨幣「石油幣」,不被其它國家接受使用。圖為委國消費者在一間百貨公司接受加密貨幣的收銀處排隊付款。(Yuri CORTEZ/AFP)

他並指,數字人民幣將會給中國大陸民眾帶來兩大風險。首先,數字貨幣綁定市民的身分信息,便於監控的同時,也會成為掌權者栽贓打擊、搶奪財產的手段。其次,濫發鈔票仍有印鈔紙、油墨、人工的成本,而數字貨幣可以無成本增發,即進入無成本通脹時代。若出現惡性通脹,則會嚴重摧毀民生。

國際態度:數字幣非必要

並非僅有中共央行在研發數字貨幣,全球多個主要央行均在研究。2018年3月,國際清算銀行在一份報告中指,各國央行在發行加密貨幣前,須認真考慮潛在的風險及溢出效應。

報告並稱,這可能會對民眾存款造成影響,這是商業銀行融資的主要來源,從而導致在市場面臨壓力時,會影響金融穩定。報告並指,沒有證據顯示,相比央行現有工具,數字貨幣可使央行更好地實施貨幣政策。

日前,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日本外務大臣中山展宏於今年2月表示,日本央行希望與美聯儲及其它央行合作研究數字貨幣。他並指出,中國的數字貨幣對目前的全球儲備貨幣體系構成挑戰。

美聯儲於本月14日宣布,正測試並開發一種等同現金的數字貨幣。但美聯儲理事萊爾·布雷納德(Lael Brainard)強調,中央銀行並未計劃發行數字美元,正致力於研究全球的數碼貨幣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影響。

2019年11月12日,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第十七屆《財經》年度經濟展望會議上表示,作為央行,沒有必要發行數字貨幣,央行應該提供的是主權信用。

責任編輯:連書華#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0/8/18/n12341038.htm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表示,隨着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速好於預期,提振市場,利率上升。同時,潛在的通貨膨脹率持續下降,從而導致實際利率上升幅度更大。標普認為,實際利率的上升可能會危及中國經濟復甦。
標普全球評級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Shaun Roache指出,中國7月份的經濟數據提供了更多迹象,表明經濟復甦仍不平衡,並依賴政策支持。由於疫情引起的全球對技術和醫療設備需求增長,中國的工業部門有顯著的反彈。刺激性支出增加了基礎設施投資以及為其提供支持的上游產業。家庭儲蓄的增長,以及對被視為可靠財富儲存的資產,皆提升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
不過,中國的消費者表現處於相對落後狀態。在疫情達到頂峰五個月後,零售額仍低於去年同期的水平。在疫情之前,每月零售額按年增長近8%。
另一個問題是對製造業的投資,這是近年來私營企業主導的。與去年同期相比,7月份製造業投資下降了約1%。好消息是,在電子和醫療相關領域的投資強勁,這反映了全球對此類商品的強勁需求。
Roache認為,這種不平衡的復甦背後的動力保持不變。強迫或自願的社會疏遠抑制了對商業和消費者服務的需求,阻礙了工作。
 
投資者轉向股票,迴避了通常被視為避風港的政府債券,這導致其收益率上升,也推高了公司債券的收益率。同時,市場將近期短期回購利率的上升(受到中央政策的嚴重影響)解釋為政策制定者樂於撤回某些貨幣刺激措施的迹象。利率上升也反映出人行希望降低借貸成本的同時,要防範金融風險的持久壓力。
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增長率為3.2%,這表明標普應該考慮將全年預測上調(標普原料次季度增長率在1%至2%之間)。但是,直到中國的消費者開始願意支出,以及私企獲得投資之前,現在評論經濟能否在政策退場及實際利率上升下仍能維持復甦,乃為時尚早。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指出,中國房市長達數十年的榮景,可能已讓房地產價格和供給都偏離正常狀況,而隨著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大流行衝擊經濟,以及支持中國房市的家庭收入和人口增長放緩,中國的房市可能已達到危險的高峰,並可能拖累經濟增長。圖為北京。(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據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neth Rogoff)和清華大學教授Yuan Yuanchen合著的報告,中國房市長達數十年的榮景,可能已讓房地產價格和供給都偏離正常狀況,而隨著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大流行衝擊經濟,以及支持中國房市的家庭收入和人口增長放緩,中國的房市可能已達到危險的高峰,並可能拖累經濟增長,若房地產交易活動下降約20%,則恐導致中國GDP最高下跌10%。

《彭博》報導,1篇由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出版,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和清華大學教授Yuan Yuanchen合著的報告指出,中國長達數十年的房地產榮景,已導致房市價格和供給偏離正常狀況,市場也可能已經達到危險的高峰。同時支持中國房市繁榮的家庭收入和人口增長,最近都在放緩,而且預計下降趨勢還會繼續。

報告稱,估計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約佔中國GDP的29%,顯示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房市,且該行業與家具、租賃服務等其他行業緊密聯繫,若房市交易活動下降,其影響可能會在整個中國經濟中被放大。

報告指出,若不考慮銀行危機的影響,以及房地產作為抵押品的重要性,一旦房地產交易活動下跌20%,則可能導致中國GDP下跌5%到10%。

不過報告認為,出於中國的高定金等監管保護,住房不太可能成為立即引發金融危機的因素,然而,儘管中國當局有能力干預和規範市場,但目前的局勢仍會讓房市軟著陸很具挑戰性,且和房市價格不斷上漲的通常狀況相比,即使價格適度下降,也可能造成相當大的經濟風險。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2020年08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程木蘭報導)中共最新發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就業人口大減,消費意願低迷,衝擊了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抬效果。另一方面,南方北方洪患接連不斷,全國稅收又大幅減少,地方政府債務纏身,經濟復甦之路勢將艱辛且長遠。

中共統計局最新經濟數據表明,今年1至7月城鎮新增就業671萬人,較去年同期大減近200萬人。中國今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有874萬人。6月份20~24歲大專學歷以上的年輕人,失業率19.3%。顯示就業問題仍然嚴峻。

另外有許多人在疫情、洪災中失去工作或收入,導致居民消費持續疲軟。消費關鍵指標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月份較去年同期下降1.1%;1至7月份累計下降9.9%,其中餐飲收入年減29.6%。

消費端疲弱,生產端方面卻見增長。中國7月份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去年同期增長4.8%;1~7月工業增加值年增5.8%。產銷不平衡的結果恐造成生產過剩、庫存堆積問題。

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表示,中國目前經濟活動仍由工業產出所驅動,而非消費,「相關證據顯示,生產和需求之間似乎存在差距」。

代表企業景氣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一直走跌,也說明市場需求疲弱。中國7月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4%,1~7月下跌2%。

但另一方面,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維持增長。7月份CPI年增2.7%,其中食品價格年增13.2%,豬肉價格大漲85.7%;1~7月CPI較去年同期增3.7%。

近一年來,上述兩項價格指數差值從2個百分點,逐漸放大到了5.1~5.7個百分點,呈現清晰的兩極分化趨勢。消費端出現通脹跡象,食品和日常消費品物價上漲;而生產端出廠價則出現下滑跡象。這兩者合在一起就是經濟學上最棘手的「滯脹」問題。

財經專家「冷眼」分析,滯脹這種異常現象的出現,應該是中共央行釋放的流動性未如預期足夠進入實體經濟,而占比不小的部分進入了股市和樓市,從而推升資產價格。滯脹的出現,也說明了中國人收入在下降,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

中國目前經濟嚴重衰退,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萬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滑1.6%,40年來首見。

8月13日,中共中央防汛單位坦承,今年洪澇災害已造成6,346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790億人民幣。今年「七下八上」之後汛期還不會結束,主汛期要延續到9月底,南方北方還將有強降雨。大水接踵而來,已嚴重拖累經濟民生。

與此同時,中共財政收入持續大幅減少。今年1~6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11.3%。而地方政府新一波的基礎建設,大舉發行債券。今年1月至7月中旬,各地「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共發行3.3兆人民幣新債券,較去年同期增加50%。

中共統治下的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政府投資扮演主導經濟建設的角色。中共政府的債務急劇攀升,已成經濟復甦和金融危機的重大風險。

責任編輯:林妍#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澤平宏觀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熊柴  白學松  於嘉俊

導讀

現代經濟,人口不是負擔,而是經濟社會活力的源泉,是創新創業的基礎,人口遷移帶來的居住需求是房地產發展的根基。

我們曾提出業內經典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參考專著《房地產周期》《全球房地產》)。長期倡導「城市群」模式,尊重人口遷移聚集的基本規律和趨勢。在近年大力呼籲「儘快全面放開生育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2010年後的迴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粵浙人口再集聚和迴流中西部並存。從城市層面看,近年向粵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迴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

風險提示:官方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統計存在偏差;部分地區數據缺失等。

正文

1 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新趨勢

1.1 省級:粵浙人口再集聚與渝皖川迴流並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跨省人口遷移經歷從「孔雀東南飛」到迴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粵浙人口再集聚和迴流中西部並存三個階段。從常住人口變化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粵、浙常住人口年均增加分別為171、69、131萬和83、15、65萬,而江蘇三個時期分別為51、16、18萬;皖、桂、川、豫、湘、渝、黔、鄂等中西部省份由2001-2010年的年均負增長轉為2011年後的正增長;東北三省由2001-2010年的年均正增長轉為2011-2015年的負增長,近4年減幅擴大。

從剔除自然增長因素之後的人口遷移看:

近4年廣東、浙江年均人口凈流入分別由2011-2015年的14、-7萬大幅回升至2016-2019年的76、46萬,呈現明顯的人口再集聚趨勢;

上海、北京因近年嚴控人口規模,均由人口凈流入轉變為凈流出;

山東近年經濟轉型落後,年均人口凈流出規模較2011-2015年繼續擴大;

中部省份除安徽由年均凈流出轉為凈流入外,其餘各省均為持續凈流出狀態;

重慶、四川、陝西近年人口持續迴流,其中重慶、四川近4年年均人口凈流入規模在10萬以上;

東北三省經濟持續低迷,人口凈流出規模持續擴大,遼寧由2001-2010年年均人口凈流入14萬下滑至2011-2015年的2.3萬,近4年年均凈流出5萬。

1.2 城市:深圳、廣州、杭州、長沙年均凈流入超20萬

人口持續向少數核心城市集聚;近4年深圳、廣州、杭州、長沙4市年均凈流入超20萬,北京年均凈流出超10萬。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單位中,人口凈流入的分別有155(1市數據缺失)、134(10市數據缺失)、120個(14市數據缺失),人口凈流入城市數量佔比分別為46.1%、41.0%、37.2%;三個時期人口凈流出城市數量分別為181、193、203個,佔比分別為53.9%、59.0%、62.8%。

具體來看,深、廣、杭三城以活躍的新經濟產業和較為寬鬆的人才政策吸引人口大規模流入,三城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凈流入分別達32、28、27萬,較2011-2015年均有大幅增長。長沙、寧波、西安、重慶、成都、鄭州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凈流入規模均在10萬以上;這幾個城市均為所在都市圈核心城市,近年城市發展較為快速、「搶人」力度較大。

從全域層面看,近4年一、二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為1.33%、1.06%,人口持續流入但增速放緩;三、四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為0.43%、0.36%,人口持續流出。根據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們將337個地級及以上單位劃分為一、二、三、四線城市。總體來看,2000-2019年一線、二線城市人口佔比分別由3.7%、19.3%增至5.3%、22.3%,三、四線城市則由30.9%、43.5%降至30.6%、41.3%。從趨勢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一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3.42%、1.49%、1.33%,二線城市分別為1.53%、0.96%、1.06%,均遠高於全國人口平均增速的0.57%、0.50%、0.46%。一、二線城市人口保持集聚,但一線城市近年受京滬控人影響,人口流入呈持續放緩趨勢;二線城市近4年在杭州、長沙、西安、重慶、成都、武漢等省會城市的引領下,人口年均增速略有回升。上述三個時期,三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0.52%、0.37%、0.43%,略低於全國平均增速;四線城市僅分別為0.15%、0.34%、0.36%,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表明三、四線城市人口仍持續流出。

1.3 都市圈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年均凈流入超60萬

近4年廣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個都市圈年均凈流入人口規模超10萬;人口凈流出都市圈增至10個,京滬都市圈人口向周邊疏解。2000-2019年,33個都市圈土地面積僅佔全國16.2%,其常住人口合計佔比由47.8%提升至51.7%、GDP合計佔比由63.2%提升至65.7%,人口、經濟進一步向都市圈集聚;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凈流出的都市圈分別有5、9、10個,近4年人口流出都市圈主要分佈在東北、山東半島、京津冀等地區。具體看,近4年人口年均凈流入超10萬的都市圈有10個,其中廣佛肇、杭州、深莞惠、上海4個都市圈年均凈流入規模超20萬,長株潭、寧波、重慶、西安、成都、鄭州6個都市圈年均凈流入規模在10-20萬之間。從都市圈內部看,近4年核心城市、周邊城市人口均為凈流出的有哈爾濱、長吉、烏魯木齊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凈流入但都市圈整體凈流出的有濟南、南昌、石家莊、青島等7個都市圈,反映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邊城市人口主要向都市圈外流出。此外,近年京滬大力控人,核心城市人口凈流出、周邊城市凈流入;其中上海都市圈近4年核心城市年均人口凈流出0.6萬,但周邊城市年均凈流入規模達25萬。

近4年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年均凈流入超60萬,山東半島、中原、哈長、京津冀、海峽西岸5個城市群年均人口凈流出超10萬。中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等19個城市群。總體上看,人口、經濟已高度集中於19個城市群,近年愈發向核心城市群集聚。2000-2019年,全國19個城市群土地面積佔全國38.5%,其常住人口佔比由82.7%提升至85.5%,GDP合計佔比由88.4%提升至90.7%。除2011-2015年、2016-2019年天山北坡城市群數據缺失外,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凈流出的城市群分別有5、8、6個。具體看,全國經濟最活躍的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積僅佔全國2.9%,2000-2019年常住人口合計佔比由13.9%提升至16.4%,GDP合計佔比由26.8%提升至29.4%;近4年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年均人口凈流入分別為69、61萬,較2011-2015年的3、15萬大幅擴大。在重慶、成都都市圈引領下,西部的成渝城市群由2001-2010年的年均凈流出63萬變為2011-2015年年均凈流入19萬,2016-2019年年均凈流入擴大至27萬。東北、山東、中原等區域近年面臨產業結構單一、經濟轉型緩慢等問題,呈現人口凈流出趨勢。2011-2015年、2016-2019年,山東半島、哈長城市群人口凈流出規模擴大,京津冀城市群由凈流入轉為凈流出,上述3個及中原、海峽西岸城市群近4年年均凈流出人口規模超10萬。

2 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影響重大

2.1 人口流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潛力更大

「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人口遷移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

第一,人口流入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深圳近5年常住人口凈流入達166萬,2015年老齡化率僅2.9%。遷移人口主要是年輕人口。從國際來看,美國自建國就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根據美國移民統計年鑒數據,1820-2018年總計有8496萬人獲得合法居留權,其中1991-2018年20-64歲工作年齡移民佔比始終維持在70%以上。長期寬鬆的國際移民體系保證了美國國內人口中國際移民數量與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穩定增長的勞動力為美國經濟騰飛提供了人口紅利,實現了對英國等歐洲傳統資本主義強國的趕超。從國內來看,深圳40年前只是寶安縣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得益於友好的人才政策,深圳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1980-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1310.6萬人,其中2015-2019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53.2萬、戶籍人口年均增量32.5萬,常住人口累計凈流入166萬人。2000-2015年深圳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從1.2%升至2.9%,遠低於全國、北京、上海的10.5%、10.7%、12.8%。

第二,人口流入增加人才供給,促進創新發展;1982-2015年深圳6歲以上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由4.8%升至21.8%,助力創新創意之都建設。從國際來看,美國開放的國際移民體系吸收了大量優秀外國人才。1930年代移居美國的愛因斯坦、馮諾依曼、馮卡門等科學家,在美國的計算機、航空、核武器等領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諾貝爾基金會披露,截至2019年美國籍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獲得者中,有25.8%為國際移民。從國內來看,1979年深圳本地科教資源極少,但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和大量辦學,高學歷人才比例快速提升,從「製造工廠」邁向「硬體矽谷」、「創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支柱。1982-2015年深圳市6歲以上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由0.9%提升至21.8%,遠高於全國的13.3%,雖然仍低於北京的42.3%、上海的28.7%,但差距在迅速縮小。

其三,集聚效應增強城市競爭力,助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成為世界級城市群與現代化產業中心。集聚效應通過三方面增強城市競爭力:1)規模效應:人口集聚降低企業生產與城市公共服務的邊際成本;2)專業化分工:流動人口的多樣性帶來不同領域的比較優勢,通過在不同部門的相互協作實現專業化分工;3)學習效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集聚,促進知識、技能的共享與傳播。改革開放早期大規模流動人口向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集聚,形成勞動力供給規模效應,使其在紡織、低端製造業迅速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近年來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進一步發揮其在各類人才、資本、創新資源集聚等方面的優勢,促進先進位造業集群和現代服務業集群融合發展,形成協同集聚的合理空間布局。

其四,人口流入擴大消費需求;2016-2019年人口凈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長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幅均達19%以上。人口流入增加當地人口規模,擴大消費需求,並且消費增速與人口流入正相關。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2019年中國城市消費總額前十強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杭州、南京、蘇州,這些城市的人口規模也絕大部分位列全國前15。從消費增速來看,2016-2019年人口凈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長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幅均達19%以上,長沙更是高達27.4%;而北京受限於控人政策人口凈流出,相應地,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幅僅11.5%。

2.2 人口流出地區老齡化加重,經濟社會發展壓力明顯

人口凈流出加重老齡化,加重養老負擔,嚴重拖累財政、制約經濟活力;2019年遼寧、吉林、黑龍江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佔比分別為27.5%、16.7%、21.9%,遠高於全國的12.3%。儘管老齡化是整體趨勢,但是人口流出地區會更嚴重。人口遷移擴大各地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的不均衡程度,在充實流入地的養老金賬戶的同時,也加重了人口流出地的平衡壓力。東北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分別在2010、2015年陷入負增長,2011年以來小學生數大幅負增長。2000-2018年東北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由6.6%上升到13.4%,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由7.9%、6.0%、5.6%升至15.0%、12.4%、12.2%,而同期全國從7.0%升至11.9%。2018年遼寧、吉林、黑龍江養老金撫養比(在職人數/退休人數)分別為1.53、1.42、1.27,遠低於全國的2.55,意味著全國大概每2.6個在職人員供養1個退休人員,而東北大概每1.5個在職人員供養1個退休人員,負擔較重。黑龍江、遼寧、吉林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分別於2013、2015、2015年開始入不敷出,2016年黑龍江的累計結餘轉負;從養老金累計結餘可支付時間看,2018年廣東、北京、雲南、四川、浙江等經濟發達、人口凈流入或老齡化較低的省份居於前列,吉林、遼寧、黑龍江位列全國倒數5名內,分別為5.2、2.8、-3.1個月,遠低於全國的14.7個月。東北財政形勢嚴峻,老齡化嚴重拖累財政。2019年吉林、黑龍江、遼寧財政收入增幅居全國倒數,其中吉林、黑龍江負增長,而同年遼寧、黑龍江、吉林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佔比分別為27.5%、21.9%、16.7%,明顯高於全國的12.3%、江蘇的11.2%、浙江的10.6%。

2.3 人口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房地產市場將更加分化

人口集聚分化促使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斷分化,在少子老齡化背景下,未來房地產市場將更加分化,需求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2019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5左右,並仍存在「全面二孩」的生育堆積效應;按此趨勢,中國人口總量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未來越來越多的地區面臨人口收縮。從需求端看,20-59歲的主力置業人群2013年見頂,住宅新開工面積2011、2013年達超過14億平的雙峰,未來住房需求將平穩回落。從政策端看,在「房住不炒」、「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的政策指引下,房地產市場銷售回歸居民自住需求。按照歷史規律,未來經濟基本面好、人口流入的高能級區域的房地產市場更有潛力。到2030年1.7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佈在19個城市群,約60%將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從城市和都市圈來看,2030年中國有望形成10個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南京、東莞等)1000萬級城市和12個以上(上海、北京、廣佛肇、深莞惠、鄭州、成都、杭州、蘇錫常、青島、重慶、武漢、南京等)2000萬級大都市圈。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4月,一張中國農業銀行內部測試的數字貨幣錢包應用程式截圖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圖片版權WEIBO
Image caption今年4月,一張中國農業銀行內部測試的數字貨幣錢包應用程式截圖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中國四家大型國有銀行正同時在深圳等城市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大規模測試,這似乎意味著數字人民幣的落地已更加臨近。

中國央行還與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等多家互聯網公司展開合作,尋找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在東部城市蘇州,部分公務員的交通補貼在幾個月前便開始已通過數字貨幣發放。

儘管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萎縮,全球範圍內數字貨幣競爭繼續進行。今年7月,歐盟國家立陶宛成為全球首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國家,其他國家也紛紛就發行央行數字貨幣設立計劃。

中國在多年以前便制定了由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計劃。2016年,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讓數字貨幣取代已在該國歷史上有800多年歷史的紙幣。

推進測試

據中國英文官方媒體CGTN周日(8月9日)報道,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等四大國有銀行已在深圳等主要城市就數字貨幣進行測試。

測試的數字貨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研發的數字人民幣,它暫時被定名為「DC/EP」(即「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的縮寫)。目前,部分國有銀行的員工已開始用於轉賬、繳費等場景。

據報道,試用用戶在手機App註冊後,可以使用數字錢包充值、取款、轉賬和掃碼消費。其中,轉賬僅憑對方手機號就可以進行,中國央行還在研究一種無網絡轉賬的場景。

中國央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中國央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這一消息再度將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國雄心勃勃的央行數字貨幣計劃上,中國從2014年開始計劃用數字貨幣取代人們攜帶的現金,但未宣佈明確的發佈時間。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3日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將在下半年「積極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

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上個月還表示,它已與中國央行建立了「戰略合作協議」。滴滴在中國有超過4.5億用戶,中國央行希望使用這個龐大的平台測試數字人民幣在智慧出行領域的應用場景。

此外,據報道,每天產生數十億美元交易額的外賣平台美團,目前也正在與中國人民銀行就數字貨幣的使用案例進行磋商。

中國媒體「南方網」周一(8月10日)報道稱,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表示,將支持在大灣區率先開展數字貨幣支付場景應用試點,推動數字貨幣在大灣區率先落地應用。

雙層運營

「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字錢包,那連網絡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裏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被視為是中國數字貨幣計劃的主導者之一、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去年8月的一堂在線公開課上說。

正在測試的數字人民幣和紙質人民幣等值,可以與後者自由兌換。和比特幣等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現有加密數字貨幣不同的是,中國央行仍是貨幣的發行者,用戶註冊需要使用實名。

今年四月,中國宣佈在四個主要地點——深圳、蘇州、成都和北京的衛星城雄安新區進行數字貨幣內部測試,以優化和完善功能。中國央行官員表示,一次更大範圍的封閉測試還將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行,通過大規模跨境交易進一步測評數字貨幣的能力和風險。

中國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內部App測試截圖。圖片版權WEIBO
Image caption中國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內部App測試截圖。

儘管該貨幣由中國央行發行,但對普通民眾來說,他們需要打交道的對象仍然是國有和商業銀行。

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此前引述一名了解此事的政府公務員透露,在蘇州市相城區,公務員的交通補貼從5月開始將有一半以這種數字貨幣的形式發放。該知情人士表示,公務員們被告知,新貨幣可以轉入他們現有的銀行賬戶,亦可以直接用於一些指定商家的交易。

今年4月,一張中國農業銀行內部測試的數字貨幣錢包應用程式截圖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截圖據稱展示了多種功能,包括掃碼支付、匯款、貨幣兌換以及「碰一碰」轉賬。

中國人民銀行的官員表示,該數字貨幣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人民銀行將首先對接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再具體負責對接普通民眾。

「因為移動支付的普及,我們已經實現了貨幣的電子化,即便以後推行數字貨幣,在支付這個環節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感的,」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客座教授江瀚此前對BBC說。「反而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感受會更明顯,包括銀行櫃員可能不用再點鈔。」

數字貨幣的熱情

北京對數字貨幣的熱情雖然從幾年前就開始了,但推動其進程迅速加快的是迅速上漲的比特幣行情及美國科技巨頭Facebook一直在籌備的覆蓋面廣泛的「天秤座」(Libra)數字貨幣計劃。

「如果Libra被大家所接受,變成一個通行的支付工具,那麼再過一段時間以後,發展成一個世界級的超主權貨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穆長春在公開課中坦誠地說,「為了保護自己的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我們需要未雨綢繆。」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銀行系統面臨國內民營企業所帶來的強大壓力是另一個重要因素。由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成功,阿里巴巴和騰訊在中國的數字支付領域長期佔據壟斷地位。

截至2018年末,中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82.39%。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截至2018年末,中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82.39%。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今年8月4日的一篇報道引述多名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人民銀行希望新的數字貨幣能夠降低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數字支付領域的主導權。

中國人民銀行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稱,截至2018年末,中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82.39%。即使在農村地區,這一比例也超過七成。總部位於北京的艾瑞諮詢(i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仍超過53萬億元人民幣,支付寶和騰訊的財付通分別佔據55.4%和38.8%。

「中國央行不想落後於支付寶和騰訊等國內實力強大的玩家,它們已經讓中國央行的大部分現金沒有可用之地,」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說。

馬永哲對BBC表示,由於電子商務和手機支付的普及,現金使用量正進一步下降。因此,構建一個不向私人公司提供交易信息的數字貨幣有助於保護隱私,並確保支付存在免費或廉價的「公共選擇權」。

央行的高級官員曾表示,推行數字貨幣後,支付數據將是匿名的,但這種匿名是「可控」的,政府和銀行仍有權利查詢。

此外,區塊鏈投資機構Primitive Ventures創始合伙人萬卉撰文稱,傳統意義上,央行只能直接控制基礎貨幣的創造和銷毀,但對更廣泛的、信貸流動驅動的貨幣供應只有間接的主導權。如果發行數字法定貨幣,央行有可能繞過商業銀行,重獲貨幣創造或供應的直接控制權。

她認為,這將使中國的央行在結構上集中相關貨幣政策制訂與實施的權力,並且可以在更小的顆粒度上面影響社會經濟活動。

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的中央銀行。圖片版權CNA

中國人民銀行的官員表示,法定數字貨幣將取代流通中的現金總量,即M0。不過,中國銀行前副行長王永利上周號召,數字貨幣應盡可能替代所有貨幣,實現貨幣運行體系的變革。

其他國家呢?

除了中國正如火如荼推進其數字貨幣項目,由央行推出數字貨幣的想法也被擺到了全球多國的決策者桌前。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66家央行中,超過80%的央行參與了主權數字貨幣項目。

今年7月23日,歐盟國家立陶宛嘗試發行了一種名為LBCoin的數字貨幣。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由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這款數字貨幣基於區塊鏈技術生產,由六枚數字代幣和一枚實物銀幣組成。它以99歐元的價格打包出售,主要用於收藏。首輪發行的4,000枚LBCoin可以直接與中央銀行以及專用區塊鏈網絡進行交換。

直到去年12月,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還明確表示,美聯儲「不需要發行數字貨幣」,但今年2月,美聯儲表示,該機構正在研究美國數字貨幣的可能性。

今年2月,日本外務大臣政務官中山展宏表示,希望美聯儲與日本央行在內的其他六家央行合作研究數字貨幣。他直言不諱地稱,中國的數字貨幣將對現有的全球儲備貨幣體系構成挑戰。

 
三分半鐘看懂比特幣

韓國央行今年4月宣佈,該機構已經啟動了一項試點計劃,以評估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技術和業務流程。

荷蘭央行也在一份公告中宣佈,其目標是成為歐洲央行數字貨幣的領導者。該機構在一篇宣傳稿中說,在荷蘭,央行數字貨幣的話題比在歐元區其他幾個國家獲得了更多的公眾關注。

馬永哲表示,儘管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央行數字貨幣,但由於其實際經濟效益還沒有得到證實,也暫時沒有足夠的應用場景,他不喜歡將各國研發央行數字貨幣「視為一場比賽」。

他認為,儘管中國目前已開始進行內部測試,但官方並未公布詳細的開發技術和時間表。一些銀行官員在研發進度上含糊其辭,有時甚至自相矛盾,因此談論中國是否取得領先地位還為時過早。

「處於『領先地位』充其量只是一種象徵,而且極其危險,」他說道。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3722841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七月CPI年增2.7%,為三個月以來最大增幅,主因水災推高食品價格,其中豬肉價格飆升85.7%。(法新社)

高於預期 豬價飆升85.7%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二.七%,為三個月以來最大增幅,主因中國爆發水災推高食品價格;七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年跌二.四%,跌幅小於預期,主要受益於全球油價走高和工業活動回溫。不過,分析師指出,隨著全球爆發第二波疫情,加上南方水患未退、美中關係緊繃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復甦可能受阻。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七月CPI年增二.七%,高於市場預估的二.六%和六月增幅二.五%,主因豬肉價格飆升八十五.七%,加上中國各地爆發水災,導致交通運輸受阻,推高其他食品價格;但七月核心CPI僅上漲○.五%,為二○一○年以來最小增幅。

中國七月PPI則年跌二.四%,小於市場預估的二.五%和六月的三%,主要受益於全球原油價格回升,煤礦和汽車等工業產品價格上漲;但與六月相比,七月PPI僅上漲○.四%,與六月漲幅持平,凸顯營建和生產活動因水患而面臨壓力。

彭博中國經濟學家曲天石表示:「儘管七月CPI升溫,但中國物價加速上漲可能只是短暫現象,年底食品價格可能走軟,加上家庭需求依舊疲弱,可能對核心CPI造成下行壓力。此外,我們預期PPI跌幅將持續縮小,但今年內仍將為負值。」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92327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8-09 20:43聯合報 記者蔡敏姿/即時報導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新華社9日引述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稱,大陸經濟潛力大、韌性足的特點並沒有改變,下半年經濟增長將延續復甦態勢,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稱貨幣政策要更靈活適度、精準導向。

易綱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大陸得到有效控制,故大陸經濟在全球當中率先復甦,第2季GDP出現比較強勁反彈,年增3.2%,是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下半年大陸經濟增長將延續復甦,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

展望下半年,易綱稱人行將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保持金融總量適度、合理增長,着力穩企業保就業,防範和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加快深化金融改革開放,促進經濟金融健康發展。

易綱提到,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切實令各項已推出的穩企業、保就業政策落實見效;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同時注意把握好節奏、優化結構,促進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合理增長。

在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易綱指出,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大陸仍會堅定不移深化金融業改革和對外開放,包括繼續執行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近年來宣布的金融改革和開放措施,又會繼續推動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統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外滙管理政策。

易綱並稱,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勢頭非常好。上半年,人民幣跨境收付的金額是12.7兆元,年增36.7%,人民幣連續八年成為大陸第二大跨境收支貨幣。人行將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的開放。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稱,下半年大陸經濟增長將延續復甦態勢,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稱貨幣...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稱,下半年大陸經濟增長將延續復甦態勢,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稱貨幣政策要更靈活適度、精準導向。中新社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4/4768368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洪災嚴重,確保良食供給為中國政府首要之事。(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長江流域遭逢1998年來最嚴重水災,從鄱陽湖周圍到有「魚米之鄉」之稱的長江三角洲流域,超過526萬公頃、相當於1.5個台灣大小的良田泡在水裡;《CNN》報導指出,這對仍苦於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衝擊的中國經濟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因為這恐怕會讓中國出現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

目前中國稻米的價格尚未出現顯著波動,主因是中國在水災後,釋出6000萬噸的稻米、5000萬噸玉米及76萬噸黃豆等庫存,已經比去年全年釋出的糧食總量還要多。

但是水災蔓延的速度是驚人的:中國券商申萬宏源7月中時曾分析指出,相當於中國5%稻米產量的農田已遭到破壞,但是中國應急管理部最新的數據顯示,從7月中迄今,受到破壞的農田總面積幾乎加倍,而且申萬宏源的分析尚不包含小麥、玉米等其它作物的損失。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的暴雨不但到8月還沒有停止,甚至有北移的跡象,將威脅到小麥及玉米的收成,而中國的玉米早已因秋行軍蟲肆虐,導致7月價格較去年同期多了20%。

雖然中國已經加速進口玉米、黃豆及小麥等作物,但是報導引述專家的說法指出,這代表當中國仰賴糧食進口,卻又與美國等西方世界關係惡化時,將面臨糧食出口被削減或徵稅的風險,除此以外,其它國家嚴重的疫情,也可能造成對糧食貿易造成威脅。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8-03 11:12聯合報 記者蔡敏姿/即時報導

中韓經貿在疫情下更加緊密,大陸商務部今(3)日發布,中韓經貿聯委會第24次會議1日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雙方達成五項共識,積極推進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推動年內如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等。

大陸商務部官網公告,此次會議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陸與外方首次在線下面對面召開的政府間經貿合作機制會議,必將在中韓經貿關係史上寫下特殊的一頁。

大陸商務部稱,大陸抗擊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韓國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兩國率先開通重要商務等人員往來「快捷通道」,恢復和發展經貿交流具備有利條件。中韓率先面對面召開經貿聯委會,推動逐步恢復政府間經貿領域交往與合作,向外界發出中韓兩國堅定發展雙邊經貿關係的明確積極信號,對區域乃至全球經貿合作恢復與發展具有重要示範。

中韓雙方均高度重視本次會議,保持密切溝通,進行周密準備。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重點就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推動中韓經貿關系發展及有關區域和多邊經貿合作議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五大廣泛共識。

一是加強雙邊合作頂層設計。雙方同意,繼續深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新南方」、「新北方」政策對接合作,積極推進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加快編制「中韓經貿合作聯合規劃(2021-2025)」,推動雙邊經貿合作提質升級。

二是深化貿易投資合作。雙方同意要努力挖掘更多貿易領域和潛力。積極組織各類經貿促進活動,為兩國企業搭建更多貿易平台。支持兩國有實力、信譽好的企業開展雙向投資,為對方國家企業在本國投資興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三是推動產業對接合作。雙方一致認為,大陸正在推進「新基建」,韓方也推出「韓國版新政」,兩者契合。雙方要加強對接,共同推動以產業合作帶動各領域貿易投資合作,培育後疫情時代兩國經貿合作新增長點。

四是擴大地方經濟合作。雙方認為,地方合作是中韓經貿合作最有活力和最具潛力的組成部分。雙方將繼續扎實推進共建中韓產業園合作,打造地方合作新高地。雙方支持中方有關省市創新方式、拓寬領域,深入推動與韓國經貿合作取得更多務實成果。

五是推進多邊區域合作。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在區域和多邊框架下的溝通協調,推動年內如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共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下一步,大陸商務部將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積極探索與有關國家加強恢復經貿交流的可行性方案。

中韓經貿聯委會第24次會議8月1日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澎湃新聞
中韓經貿聯委會第24次會議8月1日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澎湃新聞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4/4751197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