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05:30
中國包商銀行被接管後,銀行間貨幣市場資金流動性緊縮情況延燒,商業不動產市場的信貸風險又升高,其不透明金融體系問題再次引發外界關注。(彭博)
編譯楊芙宜/特譯
中國監管機構5月24日接管包商銀行後,銀行間貨幣市場隨即出現資金流動性緊縮,在中國人行(央行)祭出了多項政策保證流動性充裕之後,雖暫時止住流動性危機蔓延開來的情勢,但小型商業銀行被接管事件已傷害到中國金融市場信心。同時,中國商業不動產市場的相關信貸風險也升高,鑑於中國金融體系本身脆弱性及不透明度高,是否引發蝴蝶效應及跨區金融風暴?值得關注。
彭博財經專欄作家特里維蒂(Anjani Trivedi)及任淑莉(Shuli Ren)最近就撰文警告,中國正一步步接近雷曼風暴時刻。包商銀行被接管後,引發漣漪效應使銀行同業市場借貸失靈、企業違約的「雙頭危機」,迄今流動性緊縮危機仍未化解。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普遍被視為全球金融海嘯引爆點。
大銀行不願對小銀行放款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指出,這是中國銀行業者20多年來首次面臨到「違約可能性」及對其他「銀行同業削減貸款」;這意味著,中國金融體系同時面臨到雙頭風險提高,即銀行同業市場借貸失靈造成的違約、以及企業違約的風險都上升。
中媒財新網報導,隨著流動性壓力擴散開來、銀行間信心逐漸消失,中國金融監管機構要求大型券商扮演提供中小型企業融資的「類銀行」角色;這些中國大券商被要求發行可用來擔保的金融債券、增加短期債務融資的額度、並減輕非金融機構的融資壓力。
不過,彭博財經作家特里維蒂及任淑莉認為,中國官方倚賴券商的上述政策,等於間接鼓勵券商重演4年前發行過量場外交易證券融資產品的情形,而這正是導致中國2015年股災主因之一;中國人行雖提高不同金融工具發行額度至約3,000億人民幣,以支持中小型銀行,但大銀行不願承擔區域小銀行的經營風險,仍避免對這些小型銀行放款,促使中國面臨類似於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後的「金融體系凍結」處境。
中國城投債將遭池魚之殃
包商銀行接管事件影響深遠,也讓中國地方債危機一觸即發。中國的地方基礎建設早年多依賴於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即「城投」)的融資平台,當地金融機構則為其提供建設資金的支持,因此各地城投和金融機構都與地方政府存在盤根錯節的關係。隨著包商事件打破銀行同業放貸的信心,首當其衝的中小銀行遭遇到流動性困境,接著可能讓仰賴這些中小銀行融資的低信用評級城投受到連帶衝擊。
中國金融機構今年開始折價拋售城投資產。根據中國國盛證券的報告,6月前三週,折價率超過5%的25檔城投債券中,「AA」評級占了23檔,還有1檔無評級,折價拋售債券主要分布於債務率較高、經濟財政較弱的省份。但中國招商證券指出,市場對中國低評級城投債的信心全失,「AA」及「AA-」評級的城投債成交量,迄6月21日降至今年新低水準、不足19%。
此外,香港東亞銀行(Bank of East Asia)近日公布獲利預警,主因下調4筆中國商業不動產放款的信用評級;該行重新評估貸款信用狀況是受到「市場環境惡化」的驅動,尤其在中國一線城市以外的地區更是如此。東亞銀行規模中型,2018年擁有約1,000億美元(約台幣3.1億元)資產。
商業不動產連16月負成長
《華爾街日報》報導,其實,中國商業不動產市場的一些警訊早就出現,例如1年多來投資一直在萎縮。今年前5個月,中國商店、餐廳等商業地產投資較去年同期大降近10%,且連續16個月處於負成長。辦公大樓的投資也下降。
對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來說,商業不動產的預售是一項關鍵指標;該指標今年轉為負面,2月和5月份分別較去年同月下降14%和12%,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下滑最嚴重的2個月。中國商業不動產的預售非常重要、約占商業地產總銷售額一半,已成為開發商的一種影子貸款;中國開發商能在商業房地產還沒有蓋好下,提前拿到全部項目資金,實際上等於從買家手中借款,因此在預售下降時,一項寶貴的資金來源就受到壓縮。
今年1-5月份中國商業房地產總投資額達人民幣4,650億元(約台幣2.1兆元),相當於住宅市場投資額的14%左右;儘管規模不如住宅房市大,但對部分中國銀行業者來說,仍可能會成為問題。
標普全球(S&P Global)的數據顯示,中國民生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等幾家小型商業銀行中,對商業不動產的曝險比率都達到2位數,從12.2%到16%不等。隨着中國商業房地產市場降溫,這些小型銀行業者能否繼續受到中國的政治金援,後續發展值得外界特別留意。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0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