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8)年國內的金融市場有個怪現象,新台幣匯率升值,壽險業爆巨額匯損,新台幣匯率下半年貶值,壽險業匯損卻還是持續擴大,令外界有如霧裏看花、摸不著頭緒。
回顧2017年,新台幣匯率大幅升值8%,壽險業匯損1,761億元,但2018年新台幣匯率全年貶值8.85角,年貶幅2.88%,壽險業匯損情形卻更甚前年,呈現「升也賠、貶也賠」的奇特現象。
新台幣匯率貶值,按理說,對擁有龐大海外投資的壽險業應是好事,但根據統計,全體壽險業累計到去年11月底的淨匯損金額已達2,008億元,而12月新台幣匯率全月升值1.17角或0.38%,讓壽險業的匯損雪上加霜。
且據估計,去年全年壽險業淨匯損,很可能至少有2,200億元以上的規模。
國人熱愛海外投資,央行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台灣海外投資金額近2兆美元,折合新台幣約60兆元。按照金管會的說法,台灣高達60兆元的海外投資裡,壽險業國外投資就超過16兆元,扣掉保戶自負匯兌風險的外幣保單,壽險業要承擔匯兌風險的部分超過10兆元。
「這10兆元的新台幣,要換成美元到海外投資,就必須和銀行換匯,而外銀手中的美元是最多的,所以壽險業會和銀行承作Swap(換匯)等交易,一方面是為了取得美元到海外投資,一方面是可以進行匯率避險」。
所謂Swap交易,是雙方約定一段時間,例如:一個月或三個月,壽險業拿新台幣,和銀行換取一筆美元,時間到了,雙方再換回來。而這個交易,因為美元利率高於新台幣,所以要借美元的壽險業,必須付出一筆成本,這個成本就稱為避險成本。
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台灣利率卻連十季不動,導致台美利差日益擴大,Swap的避險成本從去年初的1.5%~1.6%大漲一倍,最高突破3%,甚至高達3.2%。
而台美利差擴大,讓以外商為主的銀行大賺方便財,一買一賣間,就能賺進逾3%的報酬,在低利率時代算是非常豐厚的獲利。反之,不得不買美元的壽險業可就苦哈哈了,因為就算新台幣匯率貶值,這逾3%的成本還是得付,只好硬著頭皮買下去。
所以答案揭曉了,壽險業海外投資,不管新台幣匯率升,還是貶,匯損都持續擴大,外匯避險成本居高不下,就是主因。而且新台幣貶值還略好一點,如果升值,匯損還會進一步擴大。
金融圈主管舉例,假設一家壽險業和外銀進行100億元的Swap交易,避險成本是3%,一年下來,光是靠Swap換匯交易,外銀就能輕鬆賺進3億元。
另一方面,壽險與銀行進行Swap交易,因為不會影響新台幣匯率(時間到了兩種貨幣就會自動換回來),所以一般而言,中央銀行並不會特別管制與設限,於是,外銀就能輕鬆賺進高報酬,壽險業只能含淚苦吞匯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