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央行降准發8000億紅包,哪些領域最先受益?
支持實體經濟的目的到底能否實現,取決於未來幾個月,那些第一批拿到錢的人,他們如何來使用這部分資金。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20年剛開了頭,央行就給大家發了個大紅包:1月6號開始全面降准0.5個百分點,估計向市場釋放8000多億元的長期資金。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談談降准,以及它對產業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
降準的全稱是「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簡單來說,當我們把錢存到銀行,銀行是不會把錢全部鎖進保險箱里的,而是用於放貸和投資,獲取收益。銀行也不會全部用於放貸,而是會上繳一定比例的資金給中央銀行,作為儲備資金。
這樣做的好處是,當銀行系統出現風險,比如有不良貸款、大量儲戶來擠兌的時候,銀行就有足夠的資金來應對,避免破產。所以上繳給央行的這部分儲備金,被稱為「法定存款準備金」。
在這次降准前,中國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是13%。央行此次降准0.5%,換言之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到了12.5%,將有更多的錢進入金融市場。
但是,市場上的流動貨幣多了之後,真的能刺激經濟增長嗎?廣大老百姓真的能拿到這個政策紅包嗎?答案是未必。
18世紀的時候,愛爾蘭經濟學家坎蒂隆發現了一個經濟現象。
他通過研究發現,貨幣的發行伴隨著一個再分配的過程。貨幣流通到市場后,商品價格的上漲並不是均勻、迅速的,不會同一時間影響到整體物價,而是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河裡,一圈一圈向外擴散。
只有那些極少數的最先獲得新增貨幣的機構、企業和投機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買走了市場上自己偏愛的理財產品和優質資產,比如房產、股票和奢侈品,最後抬高了房價、股價和物價。
而後來獲得新增貨幣的人,一般是廣大的普通老百姓。輪到他們消費的時候,發現物價已經上漲了,手中貨幣的購買力實際上已經下降了。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此時的降准不是紅包,而是一把鐮刀。
舉個例子,一個班級有30個同學,每人手上有10塊錢,大家都去食堂買包子。但是經濟形勢不太好,大家有點捨不得買。
這時,食堂大爺說:「這樣吧,大家一個個排好隊,我再給每個人5塊錢,你們都來買包子。」
顯然,排在最前面的人受益了。他們不但優先買到了包子,而且買得比平時還多。而排在後面的人發現,雖然大家的錢都變多了,但包子的數量卻更少了。
這個時候食堂大爺又發話了:「你看錢多了,包子少了,所以包子要漲價了!」
等到排在後面的同學買到包子的時候,他手上的15塊錢實際上已經貶值了。
坎蒂隆所提出的現象,在經濟學上稱為「坎蒂隆效應」:貨幣量的變化與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主要取決於貨幣介入經濟的方式,以及誰是新增貨幣的持有者。
所以看到新一輪的央行降准,我們難免會問:到底誰是那些新增貨幣的持有者?目前來看主要有三類:大型國企、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
央行釋放的8000多億資金,首先進入的地方應該是基礎設施行業和與之相關投資領域。所以當這塊大石頭投到產業經濟的河裡,第一輪紅利的享有者應該是鋼鐵公司、基建公司和城市設施建築商。
但事與願違,商業銀行拿到錢,能否把錢投到實體經濟很難說,因為2019年的產業經濟,無論是實體還是消費,都不如預期。
所以可能會發生一個令人擔憂的景象:從銀行出來的錢流進了股市或房地產市場。如果錢流進這兩個領域,極有可能產生貨幣泡沫化,資金會在市場上無效地空轉。
比如A股市場,2014年後央行總共降准11次。在降准后的一個月里,11次中有9次股市出現大漲。
從央行的初衷來看,它的大紅包主要是為了降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提高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從而刺激經濟的發展。當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先拿到了新增貨幣,會用來擴大生產和經營規模,提高企業效益,與此同時,物價不會出現上漲。
這個目的到底能否實現,取決於未來幾個月,那些第一批拿到錢的人,他們如何來使用這部分資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