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 
主筆室

 

國發會日前公布人口推估,這次的推估顯示台灣人口負成長提早三年到來,老化指數、扶養比也將加速升高,簡而言之,台灣少子化及老化的情況比兩年前來得更嚴重。

依這份推估,再過四年,也就是2022年台灣人口將開始負成長,主要原因當然是年輕人不喜歡生小孩,以致生育率每況愈下,世代人口穩定成長的生育率應是2.1人(平均每位婦女所生的子女數),但台灣十多年來一直都落在1.0人左右,每年注入這麼少新血,豈有不加速老化之理?

台灣社會究竟有多老?由總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可知悉,1960年的年齡中位數17.6歲,今年已41.6歲,再過十多年(約2034年)便抵達50歲,這意思是說總人口裡半數年逾50,老化速度之快,令人憂心。

人的年齡每過一年就加一歲,但是一個社會的年齡則取決於生育率,台灣早年孩子生的多,漫漫二十年才長了5歲,但晚近二十年則迅速老了10歲,「滿城多白髮,街上少兒童」的光景應該很快會到來。觀察三十年之後(2050年),美、歐人口年齡中位數泰半仍僅40來歲,但我國已升至55.8歲,堪稱世界最老的國家。

另外,我們的老化指數(老人與小孩的比率),隨著少子化及高齡化加劇,估計十年後將升破200,再過十年又升破300,於2065年衝破450,居世界第一,台灣老化速度可謂舉世無匹。

也許有人會說,人口老化有什麼關係,何必那麼緊張?會認為沒關係的人應該是未曾思考老化對經濟的影響,從生產面來說,年輕勞動力不足會讓企業投資打退堂鼓,而沒有投資就沒有工作機會,失業率必然升高,社會將趨於貧窮。從支出面來看,民間投資、民間消費也將雙雙下滑,如此一來,政府稅收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財政困難自不待言,若處理不當還可能釀出財政危機。

甫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去年戶長40~54歲的家庭一年消費逾90萬元,55~64歲降至82萬,到了65歲以上的家庭更降至55萬元。前五分之一較富有的家庭更明顯,在這個高所得族群裡,年紀愈大,收入愈多,但支出反而不如年輕人,這是因為年紀愈大,其消費傾向愈低之故。

由此可知,隨著社會老化,消費傾向降低,消費動能日漸衰弱,在消費、投資、生產同步走疲下,經濟成長莫說保二,屆時連求個正數都成問題,而百業蕭條之狀恐怕要比網路泡沫、金融海嘯期間更加慘淡。尤有甚者,金融海嘯還能循擴大內需加以提振,而人口老化並無立竿見影之策,非提前十年、二十年布局無以見其功。

台灣人口紅利的結束、老化指數的飆高、年齡中位數的上揚都指向一件事,那就是生育率太低,年輕人不願生小孩是人口危機的根本原因,若不能提高年輕人結婚、生小孩的意願,台灣二、三十年後的處境就會如同我們前面所述,若能提高生育率,則情勢或可稍緩。為此,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從教育與文化著手,改變世代觀念:過去內政部為提高年輕人生小孩的意願,曾以百萬元徵選標語,當年內政部長江宜樺也希望藉標語改變觀念,可惜並未成功,江宜樺想從觀念著手是對的,但標語自不可能有此神效,失敗也是必然的。正確的方式應該從教育、文化著手,目前中學公民、地理皆有專章討論台灣人口問題,應擴大此一專章的內涵,藉此提升學子們的家庭觀念。另外,文化部也應修法,以獎勵藝文界創作小說、電影及電視劇來改變世代觀念,讓年輕人以擁有子女為樂,觀念的力量是大的,若能循文化、教育,成功的機率應該比較大。

第二、從就業與收入著手,改善經濟條件:十多年來台灣的結婚率、生育率逐年下滑,除了觀念的問題,經濟處境不佳也是原因,「住不起、生不起、養不起」是他們最沉痛的吶喊,試想如今年輕人的實質薪資尚不如二十年前,而房價十年卻大漲一倍,這教年輕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養家活口?這些結構問題若不改善,人口問題恐怕還是無解。

第三、以非常手段解決非常問題:十多年來政府因應少子化的作法無非是給育兒津貼、幼兒特別扣除額及幼稚園免學費,然而這些補助只到六歲為止,相較於歐洲多數國家把小孩視為國家資產,相關福利適用至18歲,我們的政策毫無誘因可言,十年前經建會於賦改會期間曾建議給予每位新生兒18年(0~18歲)長期賦稅抵減,並採累進優惠制,讓生育到第三個小孩的家庭享有更大的所得稅抵減幅度,惟政府最終在稅收的考量下並未採納此一建言,不提升政策氣魄,問題終究無解。

不久之後的台灣,將會因為今天的低生育率而成為世界最老的國家,如果蔡總統真理解「滿城多白髮,街上少兒童」的可懼,那麼便該重新檢視少子化的政策,以非常手段來解決這個非常的問題。再拖延下去,恐怕就沒救了。(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