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學家往往意見分歧,但現在他們大多都同意「通膨已死」。當前的經濟政策與金融市場的運作,都以低通膨為前提。全球央行將利息降到趨近於零,並拚命買公債。政府過去這段時間靠著大幅舉債、大撒鈔票來拯救受疫情肆虐的經濟。

富裕國家的公債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5%也沒人覺得奇怪。資金四處尋求收益,在美國疫情嚴峻的此際,將股價送上新高點。股市熱到這種程度,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投資人預期2021年以後,經濟會強力反彈,但通膨不會。

然而,疫情過後通膨可能會上升的說法,愈來愈常見,而且有其根據。即使通膨高漲的機率非常低,但只要有可能發生,就足以令人擔憂。各國債台高築,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極度膨脹。因此,政府不應該忽略通膨可能上升的風險,而是應該採取行動以確保發生時自己有能力應對。

疫情爆發前,即使勞動力市場已經很緊縮了,通膨依舊沒有起色,現在失業數大增,許多經濟學者認為西方國家(特別是歐元區),已經逐漸步上日本的後塵。日本在1990年代陷入通貨緊縮,爾後物價就幾乎沒漲過了。

金融危機過後,有些鷹派人士警告,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會使通膨再起。但他們最終看起來像傻子。

通膨可能到來的3個原因

現在,通膨派的論點比當時來得強。第一個論點是明年通膨可能會暫時性飆升。

相較於金融危機的時期,現在銀行可以自由放貸,因此富裕國家的貨幣供給大增。人民被關在家中,沒辦法花錢,存款節節攀升。等到民眾接種了疫苗,不需要再足不出戶,原本斤斤計較的消費者可能會報復性消費,消費力道增加的速度如果超過企業回補、擴張產能的速度,就會推升價格。

這一波暫時性的通膨飆升,各國政府應該守得住。

通膨派的第二個論點指向的是長期的物價壓力,也就是結構性通縮的力量陷入反轉。

許多西方與亞洲社會正朝高齡化邁進,造成缺工問題。過去,全球化使貨物與勞動力市場變得更有效率,並壓抑了物價。但現在,全球化正在走倒退路。

第三個論點則是政治人物與官員輕忽風險。美國聯準會希望通膨可以超過2%,歐洲央行則在12月10日宣布將祭出更多刺激措施。面對高齡化與健康照護造成的高社會成本,政治人物會日益傾向靠舉債來應對。

通膨派的說法會獲得證實嗎?明年通膨確實有可能暫時回彈。反彈初期會令人欣喜,被視為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的徵兆,通膨也會適量減輕債務壓力。政府官員甚至可能因此鬆一口氣,日本、歐元區這些物價下滑的地方更是如此。

通膨長期上升的機率依然很低。但如果最終造成央行必須升息以阻止物價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市場會崩盤、背負債務的企業會倒閉。更重要的是,國家大幅舉債的成本將變得非常高且令人擔憂。

政府有個黑暗的秘密,就是雖然各界談的都是長期利率維持在低點,但政府做的事情卻是不斷發行短期公債,等同於賭一把短期利率不會上升。

美國國庫券的平均天期從70個月下降到63個月。央行也抱持著類似心態。央行為了購債而創造的資金池利率是浮動的,可以視為短期借款。11月,英國財政機關警告,政府發行新債,加上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使得英國償債的成本對短期利率的敏感度愈來愈高,達到年初的兩倍,更幾乎是2012年的三倍。

因此,雖然通膨上升的機率很低,最後可能只會小幅攀升,但如果通膨長期上揚,後果將更為嚴峻。各國必須為這項風險做準備,調整債務結構。政府應該發行長期債券來支應財政刺激措施,大多數的央行則應該讓量化寬鬆政策逐漸退場,並轉而靠將短期利率壓到負值,來支持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部門在設定預算時,應該將央行承擔的風險納入考量。縮短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債務天期應該是最後、不得不的手段,不應該成為經濟政策的主軸。

通膨派猜錯的機率比較高,但新冠疫情教給世界的一課,就是要為稀少但破壞性強的事件做足準備。通膨也不例外。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

疫情過後,通膨再起?各國政府的黑秘密|天下雜誌 (cw.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