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3)國際相關新聞的重點摘要如下:
1.調查:63%日企預測2019年景氣繼續擴張
共同社今天報導,115家日本主要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3%企業預測2019年景氣繼續擴張,低於2018年調查的82%。
33%的企業認為將「持平」,顯示出因對今年10月消費稅調漲的擔憂而對前景持慎重態度。
報導說,儘管有過半數回答稱支持安倍政府,但據稱並列戰後最長的這波景氣擴張期能否持續下去,或將是政策受到考驗的一年。
共同社昨天彙整問卷調查結果,63%受訪企業認為景氣將「溫和擴張」;無企業選擇「擴張」選項;33%回答「持平」;3%表示將「緩慢衰退」;無企業回答「衰退」。
向回答「溫和擴張」的企業詢問理由(多選),79%企業認為是「設備投資恢復」,比例最高;其次有46%認為是「個人消費恢復」;選擇「消費稅增稅前的突擊購買需求」的也有10%。
回答「持平」與「緩慢衰退」的理由中,最多的是「消費稅增稅後的消費減少」,比例為56%;其次為美國政府強硬貿易政策下「保護主義的擴大」,為54%。
關於期待政府推出的政策(多選),回答最多的是「推進自由貿易」。另一方面感到擔憂及失望的政策(多選)中,「財政整頓」和「社會保障改革」占壓倒性多數,很多企業對隨著高齡化增加的借款因應遲緩感到不安。
48%企業表示,去年12月30日生效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對業績將「帶來正面影響」;37%認為「沒有影響」。
問卷調查於去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實施。(中央社)
2.技術線型遭破引發停損賣壓 美元兌日圓重貶
亞洲匯市今天早盤交易量偏低,但見日圓匯率急速飆升,因主要技術線型遭突破,引發美元和澳元停損賣壓湧出所致。
根據路透社,亞匯今天開盤報1美元兌108.76日圓,盤中一度重貶3.2%至105.25日圓,為去年3月以來最低。上個交易日收盤報107.50日圓左右。
分析師指出,科技業領頭羊蘋果公司(Apple Inc)以iPhone在中國市場銷售欠佳為由下修獲利預測,讓投資人受驚後,美元兌日圓開始呈現走貶之勢。
此外,這個消息也導致美股指期下挫,引發基金湧入避險債券。
隨著風險規避意識高漲,推升具避險性的日圓升高並突破主要技術線型,進而引發數個月來日圓持有部位不足的投資人大舉停損賣壓。
亞匯因交易清淡流動性不足,加上日本仍在新年假期中,在極短時間內電腦啟動程式交易,導致美元兌日圓重貶。
在幾秒鐘內,多數主要貨幣兌日圓也重貶。
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外匯策略部門負責人厄崔爾(Ray Attrill)表示:「看來我們發生了閃電崩跌。」
亞匯開盤時,澳元兌日圓約1澳元兌75.21日圓,接著貶至72.26日圓,為2011年底以來最低水準。上個交易日收盤報73.72日圓。
其他兌日圓出現重貶的貨幣還包括歐元、英鎊和土耳其里拉(lira)。
澳元兌美元也貶值,開盤約1澳元兌0.6984美元附近,接著貶至0.6715美元,創2009年3月迄今最低。上個交易日收盤報0.6888美元。(中央社)
3.GM電動車銷量達標 稅務優惠將減半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因應通用汽車(GM)在2018年第四季於美國市場累計售出20萬輛電動車,美國政府將於未來15個月,逐步取消GM買家可取得7500美元聯邦稅務寬減的優惠政策。
根據美國國會在2009年通過的法例,只要美國汽車廠銷售電動車數量達到20萬輛水平,日後再出售的電動車,其買家得到的稅務優惠將每半年減少一半,而該間美國最大汽車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已達到上述水平,意味自2019年4月開始,優惠將由7500美元降至3750美元,如此類推,優惠將於2020年4月消失。
GM早前已預期,2018年底前將達到20萬輛水平。該公司近期一直游說國會提高相關門檻。特斯拉(Tesla)在周二起,其買家的稅務優惠減至3750美元。
4.脫歐協議pass有信心 英外相:二次公投No
英國下議院將本月中表決脫歐協議,英國外相傑瑞米·杭特(Jeremy Hunt)表示,有信心首相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可以說服足夠的國會議員,支持通過脫歐協議,並重申不會進行第二次脫歐公投。
他指出,目前與歐盟聚焦在「臨時」字眼,強調英國不希望永遠陷入歐盟關稅同盟。
5.蘋果飄腐味 分析師:非末日開始
蘋果公司(Apple)將第一財季(截止去年12月29日)營收預測調低至840億美元,皆低於市場預期的915億美元,以及該公司先前預計的890至930億美元。
蘋果行政總裁提姆·庫克(Tim Cook)在給投資者的信件中說明,雖然已預期到新興市場會面臨一些挑戰,但沒想到經濟減速的程度如此高,尤其是大陸區的供應限制和中美貿易戰影響。
他指出,大中華區的iPhone、Mac及iPad的銷售欠佳,且其他地區推出的新款產品也未如預期般反應強勁,直接促使公司調低營收預測,且下調第一財季毛利率至約38%,為公司之前預測38%至38.5%的下限,亦導致全球營收將出現年比下跌。
蘋果股價周三微升0.1%至157.92美元,盤後交易一度暫停買賣20分鐘,然在消息公布後,股價急速重挫逾8%,市值跌破7000億美元,也拖累美國科技股跟跌,美股三大指數期貨全面受承壓。
不過,著名蘋果分析師、美國調查公司Loup Ventures創辦人Gene Munster仍然認為,雖然蘋果2018年在FAANG表現是第二差,但預測今年將是FAANG股票中表現最好的一員。
他表示,投資者可能需要一季甚至一整年的時間,才能對蘋果重拾信心,但這並不是蘋果末日的開始。並表示對該公司的長遠前景有信心,因5G技術在美國的發展將帶來巨大機遇。
6.裴洛西可望回鍋眾院議長 川普得頭大
美國國會將於3日開議,民主黨睽違多年後重新掌握聯邦眾議院多數,裴洛西可望回鍋眾院議長一職。擺明不會給錢築美墨邊牆的她,日後與美國總統川普間的交手已然成華府焦點。
「華盛頓郵報」報導,雖然議長一職對裴洛西(Nancy Pelosi)而言是重作馮婦,也有在共和黨籍總統期間當議長的經驗,但面對川普這樣風格的總統算是全新挑戰-如何在尊重總統職務與毫不掩飾地瞧不起川普本人之間做拿捏。
她告訴華郵:「我尊重他任職的辦公處所及他所需任命的政府機構-看看他任命的都是些什麼人,我覺得我都比他還尊重這些機構。」
川普為美墨邊牆經費一事槓上民主黨,預算卡關導致聯邦政府局部關門十多天。裴洛西另在今天被國家廣播公司(NBC)問及會否在邊牆經費上有所放行時,連連說不,直言民主黨一毛錢都不會給。
現年78歲的裴洛西1987年首度當選加州第8選區聯邦眾議員,2003年起擔任民主黨眾院領袖至今長達16年,並曾在2007年至2011年出任眾院議長,是美國第一位女性眾院議長。
裴洛西擔任眾院議長期間曾和當時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合作,2009年年初領導眾院通過「美國復甦暨再投資法」(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創造及拯救數以百萬計的國內就業機會。
她也是俗稱歐記健保的「平價醫療法」(Affordable Care Act)創立者之一。這項法案對擁有既往病史的所有美國民眾提供保障,終結健保裡的時間限制,提供平價健保給予數以千萬的美國民眾。
裴洛西還曾帶領國會通過華爾街改革的相關法案,以約束大型銀行並保護消費者,另外還通過「學生補助及財政責任法」(Student Aid and 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擴大教育機會並改革財政補助制度。
裴洛西家世顯赫,家人不乏擔任重要公職。她已故的父親達列山卓(Thomas D'Alesandro Jr.)曾連續擔任5屆國會議員,之後出任巴爾的摩市長12年,她的哥哥達列山卓三世(Thomas D'Alesandro III)也當過巴爾的摩市長。
裴洛西畢業於三一華盛頓大學(Trinity Washington University)。她和丈夫保羅.裴洛西(Paul Pelosi)育有5名子女,並已有9名孫子女。
外交層面上,裴洛西長期關注中國人權,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曾提出給予流亡中國學生庇護的「中國學生保護法案」。她對中國立場強硬,多次表示反對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
裴洛西對台灣議題也十分關注。曾於2008年時在國會山莊接見來訪的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是台美國會議長首度會晤。
2001年時,中國阻擋台灣參與上海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時,她與95名議員連署致函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要求他為台灣民眾福祉仗義執言。2014年高雄氣爆發生後,華府僑界舉辦賑災義賣活動時,裴洛西也捐贈親筆簽名著作義賣。(中央社)
7.越南2018吸引外資近355億美元 台商占5.3億美元
越南計劃與投資部統計顯示,越南去年全年吸引的外資總額達近355億美元,與前年同期相較,下降1%;去年台商對越南投資金額達到5.3億美元。
統計顯示,去年全年共有3046項外商投資案獲越南政府核准,金額達180億美元;另有1169家已獲許可的外商申請擴大投資,增資總額為75.9億美元;另有外商出資約98.9億美元,購買投資信託。
越南加工與製造業仍吸引最多外商投資,去年全年金額達166億美元,占外資總額的46.7%;不動產與批發和零售領域投資金額分別達到66億美元和36.7億美元,分居第2和第3。
以國別來看,去年全年日本對越南投資86億美元,占總額的24.2%,排名第一;南韓與新加坡分別為72億美元與50億美元,分居第2和第3。
統計也顯示,去年全年投資越南的外資到位資金達191億美元,年增9.1%。
台商去年全年對越南投資金額達到5.3億美元。截至去年底,台商在越南累計投資項目共2589項,累計金額達到314.4億美元,排名第4。
經濟專家指出,近期外資撤離中國的步伐呈現加快趨勢,包括台商在內的外商將從中國轉向其他市場投資,越南未來可望迎接新的外資投資浪潮。(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