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09-09 00:44經濟日報 本報訊
  •  
     
  •  

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正式揭開世紀金融海嘯序幕,迄今正好十周年。

猶記得海嘯爆發之初,索羅斯的反應是驚呼「百年一遇!」股神巴菲特則以「金融珍珠港」事件為喻。震撼之情,溢於言表。十年之後,作一回顧,或可證明這些見過大風大浪的大家,當時的反應並未誇張。這一場大海嘯的蝴蝶效應至今綿綿不絕,既是世紀性的,也是全球性的,甚至還可能是顛覆性的。

當時美國財長寶森為求紓困救急方案通過,向眾議院女議長裴洛西單膝下跪之後未久,聯準會主席柏南克11月即採取了現代中央銀行史上最大膽的政策實驗─QE(量化寬鬆)。第一輪QE應該說,是成功遏抑住了原本極有可能進一步爆發規模不下於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大危機。QE猶如吃鴉片,一吃上癮,接著QE2、QE3不絕。於是,2008年9月爆發的世紀金融海嘯之蝴蝶效應也因此分三路發展,彼此又交錯影響:第一路是金融海嘯本身,第二路是QEi,第三路是QE退市症候群。

先看第一路金融海嘯本身。這一路發展基本上是直線型:金融→產業→社會→經濟→政治。「金融珍珠港」指的就是從金融到產業的這個階段,大金融機構危機引發大企業危機;接著,就是失業潮,及為了處理金融及社會危機而產生的財政危機及經濟危機,這些危機若未能及時有效遏制及解除,那麼政治危機即在所難免。所有這一切,完全有可能出現國際連鎖效應,從個別國延伸到其他國再擴散到更大的區域乃至於全球。

現實的現象是,發生在美國的金融海嘯沒多久就引發了歐債危機,地中海周邊的「歐豬國家」紛紛告急,最嚴重的是希臘危機,救不救以及如何救,不但引發了歐盟內部的矛盾,也出現了歐美之間的裂痕,更進一步折射出了歐盟一體化存在的結構性缺陷;歐債危機後來進一步跨過地中海,衝擊到中東與北非國家,引發社會動亂。一陣動亂下來,引發了龐大的難民潮,從北非、中東,經由地中海及土耳其「進軍」歐洲,由南向北回過頭來衝擊歐洲的社會與政治,也進一步觸發歐洲國家的民粹主義及極右政治勢力,並確定了英國的「脫歐」決定。

第二路,是QEi。事實證明,QE可以救急,解一時的危機,卻無助於復甦。過去十年,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約2%,遠低於此前一般可達到的4%,而且這還是在超額量寬所產生的資產財富效應下的結果,進而加劇了原本全球資本主義化下的收入不平等,這樣的背景下,2014年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出版的《21世紀資本論》因此洛陽紙貴,也引發人們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深層次問題的反思。

第三路,QE成癮之後,欲退不能;果真開始退了,輕則引起各國內部去槓桿化的陣痛(如中國的P2P危機),重則引爆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的「後金融海嘯症候群」。

這三路之外,QE實驗甚至對經濟學界也造成相當衝擊,比如量寬模糊了傳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分際,也讓中央銀行的角色究竟應屬在危機爆發後收拾殘局的「反應式央行」,還是應屬在資金過剩引發危機前就採取行動的「預防式央行」,成了新的理論研究課題。

當然,還可以看到更深遠的影響:一、幾乎連續十年的全球「零利率」政策不但對全球資源進行了錯配,也讓下一輪危機爆發時(在全球海量的流動性下概率不小)各國的政策捉襟見肘,如何因應?二、金融危機本身及因此衍生的美國「反全球化」及中國「全球化」的博弈,勢必也對全球權力格局的變化產生複雜的衝擊。

2008年人類歷史中或將是具有「大歷史」意義的一年,就像「萬曆15年」之於中國。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