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中美貿易戰至今將近兩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商品頻頻增加關稅,但作為回應,中國實質上對美國沒有任何反制手段,反制效果更幾乎難以維持。這樣的發展結果,與兩年前的市場主流觀點,完全不同。
2018年,川普(Donald Trump)率領美國全面反擊中國長年在全球各地設下的貿易壁壘,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許多商品,逐步調高關稅。中國美國商會(AmChamChina)在2018年8月底至9月初對會員進行調查,超過74%的企業認為美國對中國啟動的新一輪制裁,將會「產生負面影響」,希望川普停止打貿易戰,當時全球許多媒體大多認為,關稅暴增,會反映在美國的進口物價,進一步推升美國通貨膨脹,畢竟中國是全球大量廉價製造業商品的出口國,對商品增加關稅,美國去哪裡找替代進口來源?通貨膨脹又會吃掉美國多少的消費力?
美國的進口物價指數,在2019年10月以後,不僅沒有持續攀升,甚至從2017年7月到2018年10月的上升趨勢,直接反轉為下降趨勢。美國的進口物價指數完全沒有拉動通貨膨脹的力道,實質上還抑制了美國通貨膨脹的上升。
貿易戰對美國通膨的影響,微乎其微
接下來觀察通貨膨脹的部分。如果沒有特別標註,大部分的讀者可能不會注意到,最近一年來,通貨膨脹率維持在1.5〜2.9%的國家,居然是美國,而且2018年7月以後,通貨膨脹竟然還大幅下跌到1.5%!這怎麼可能是關稅應該墊高物價的美國?物價竟然沒有大漲,甚至還比發動貿易戰前低,不管是整體的通貨膨脹率,還是扣除食物和能源波動的核心通貨膨脹率,美國都相對穩定的維持在2%上下,達到聯準會(FED)希望出現的溫和通貨膨脹環境。但美國扣除食物和能源類的商品類通貨膨脹,從2017年底的-1.0%,持續拉高到接近1.0%的成長,這就是中美貿易戰帶來的衝擊,不過權重約20%,對美國整體通貨膨脹拉抬很有限,美國的民間消費成長也維持在1.5%左右,相對穩定。所以,貿易戰帶動美國通貨膨脹,進一步吞噬美國消費力的說法,顯然不成立。
接著來看中國的通貨膨脹。如果不是事先標註中國,很多讀者大概會以為,這是貿易戰後的美國通貨膨脹率,美國和中國的通貨膨脹趨勢圖,是不是擺反了?
FED增加了那麼多金融流動性,薪資也成長了,就業持續成長,結果通貨膨脹僅稍微超過2%,中國人行多年來印了很多鈔票,通貨膨脹還能相對穩定,但在出口到美國的商品被增加關稅以後,一年內大幅上升到4.5%,完全跟一年前市場預期的情境相反,中國出口被加關稅,結果通貨膨脹卻發生在中國境內,匪夷所思。
貨幣政策與豬瘟,推升中國整體物價
這有幾個原因。美國一直以來都掌握很強勢的貿易議價權,因為美國市場的消費量非常大,許多製造業技術的成分非常高,美國可以對貿易對象要求降價,妥協的機率相對高。還有,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大多沒有時效性,而且取代性高,技術成分低,美國業者只要在關稅調高實施日期前,擴大提前採購和屯貨,就能高效率避開關稅成本,然後趕緊在其他新興市場尋求替代品。至於關稅的額外成本,大部分還是被中國的出口業者吃下去,因為調高出口價,美商可以轉向其他國家的賣家,不一定要跟中國業者採購,所以美國的進口物價沒有劇烈的拉抬現象。
至於中國的物價揚升,那其實是中國政府高層的決策錯誤帶來的副作用,因為貿易戰初期,中國政府為了壓制美國的農畜產品出口到中國市場,對美國農畜產品增加關稅,中國豬肉開始出現上漲風險,當中國和週圍邊境國家的豬肉價差擴大,自然會出現從俄羅斯豬肉走私到中國的案例。再加上畜牧業者對非洲豬瘟沒有警覺心,業者為了確保自己能賺到錢,持續增加豬瘟的流通,然後俄羅斯的豬瘟疫情,全面在中國散開傳播,豬肉供給嚴重短缺,替代肉品只好被迫跟著上漲,民眾開始出現屯貨的預期,市場價格反映預期,持續上漲,加上天災和秋行軍蟲影響作物收成,農產品價格也跟著上漲,所以中國出現11月份的食物類通貨膨脹飆升到超過19%的情況,使得整個社會的通貨膨脹都揚升了。
從結果論來看,美國的通貨膨脹相對溫和,美國經濟維持穩定成長,就業市場也持續有好表現,中國則是通貨膨脹蠢蠢欲動,全國總就業人口很可能已轉為萎縮,中國經濟持續保持下行趨勢。如果中國在2020年1月份跟美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那麼中國甚至還要擴大進口美國的農產品,中美貿易戰,誰占上風,誰處下風,非常明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