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地產 (12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紀元2020年08月06日訊】房地產服務機構戴德梁行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受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瘟疫影響,大陸今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1億元人民幣或以上的大宗物業成交總額較2019年同期下降約45.5%。

據財新網報導,戴德梁行的報告顯示,大陸今年上半年大宗物業成交總額為884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去年同為的1622億元;同期交易宗數維持在80宗左右,和去年同期相比交易宗數變化不大。

其中,北京、上海兩地合計成交約700億元,占大陸一、二線城市總成交額的八成,上海總成交額繼續占據首位,達455億元;而另兩座一線城市廣州、深圳區域的成交額雖超過100億元,但是與去年下半年相比下降比較明顯;其它二線城市則錄得82億元的成交。

參與交易的外資資金與大陸資金繼續維持三七分的比例,外資在上半年共計投入271億元。今年2月LG集團以80億元價格出售北京總部的雙子塔大廈,令北京的外資投資額達108億元,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新高。

戴德梁行中國資本市場部執行董事蘇暐婷表示,寫字樓物業因租賃風險相對較低、現金流穩定,在上半年成為最受投資者青睞的物業類型,占總成交額的63%;相比因疫情而遭遇短期關閉的零售及酒店物業出現租金收入與出租率雙重下滑,因投資風險加大,投資者出現一定規避意願。

評論人士文小剛則認為,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宗物業成交宗數變化不大,但成交額卻下降了45.5%,顯示大宗物業成交價值下跌幅度很大,顯示在中共病毒打擊之下,物業價值下滑較大。寫字樓在投資者眼中是受到青睞的物業,但之前有報導說北京寫字樓空置率創近十年新高。

據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全球房地產服務提供商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北京全市甲級寫字樓平均空置率為13.6%,創下了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時,寫字樓租金已經連續六個季度下滑。

責任編輯:劉毅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不信由你?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打擊,衝擊各國房地產市場,但中國樓市近月卻無視經濟衰退及失業率上升,氣氛再度熾熱起來,多個地方政府甚至要出手降溫。《華爾街日報》形容,中國樓市處於「史詩級泡沫」,泡沫程度甚至已超過本世紀首十年美國樓市的泡沫。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中國一些特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除今年2月實施抗疫封鎖期間曾短暫停頓,之後又開始持續升溫。報道引述經濟學者的擔憂,指出在美國房地產熱的高峰時期,每年約有9,000億美元(約7萬億港元)投資於住宅市場,但截至6月份的12個月內,已有約1.4萬億美元(約10.85萬億港元)投資在中國樓市,上月投資額更創有紀錄以來單月新高。去年中國住宅和發展商庫存總額高達52萬億美元(約403萬億港元),相當於美國住宅市場規模的兩倍,甚至超越整個美國債券市場。

資料圖片

文章提出,中國城鎮居民將一切資產押注在物業上,中國城鎮居民現有財富中近78%屬於住宅物業,但住宅在美國家庭的財富中僅佔35%。而中國政府也借助樓市繁榮促進經濟增長,為中產家庭創造財富。地方政府從賣地中獲得額外收入,去年土地出讓收入和開發商繳納的稅收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52.9%,創歷史新高。

現時中國一些城市的樓價已經與全球一些最貴地段看齊,2018年中國平均樓價相當於人均收入9.3倍,較三藩市的8.4倍更高。由於樓價太貴,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大城市,租金收益率已不到2%,低於購買中國國債的回報。在信貸推動下,今年首季中國家庭槓桿率達到57.7%的歷史最高水平。樓市繁榮搶走其他行業的資金,這些行業要與置業人士爭奪銀行貸款。

資料圖片

但受疫情衝擊,今年首兩個月中國的住宅銷售按年大跌36%,許多資金緊張的發展商被推到懸崖邊,截至6月5日已有200多家小型開發商申請破產。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研究顯示,疫情下中國出現了政府擔心的市況,已擁有物業的人置業需求上升,但未擁有物業的人需求卻下降減少,中國城鎮住房空置率為21%左右,相當於有6500萬套城鎮住房處於空置狀態。

文章分析,中國樓價在經濟下行時仍持續上升,原因是置業人士相信政府不願意樓市下跌,如果樓價真的大幅下跌,將摧毀大多數中國人的主要財富來源,可能引發動蕩。有學者分析,中國樓市的投機需求在上升,人們把房地產視為比股市或海外資產更安全的資產,受疫情影響他們實際上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因此有更多可供投資的資金,但將催生一個更大的樓市問題。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6860370-%E8%8F%AF%E7%88%BE%E8%A1%97%E6%97%A5%E5%A0%B1%EF%BC%9A%E4%B8%AD%E5%9C%8B%E6%A8%93%E5%B8%82%E8%99%95%E6%96%BC%E3%80%8C%E5%8F%B2%E8%A9%A9%E7%B4%9A%E6%B3%A1%E6%B2%AB%E3%80%8D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文匯報訊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8月4日發布通知,港澳銀行9月1日起,在大灣區9個城市的不動產登記機構申請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時,無須先在境內設立分支機構或代表機構,只憑經公證、轉遞的設立文件或註冊證明作為身份證明材料。

無須設境內分支機構

按照原有規定,港澳銀行必須在境內設立分支機構或代表機構,方能在境內申辦不動產抵押登記。該通知出台後,港澳銀行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及肇慶九市所轄的不動產登記機構申請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時,憑經公證、轉遞的設立文件或註冊證明作為身份證明材料便可在上述九市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無須提交境內設立分支機構或代表機構的批准文件和註冊證明以及《金融許可證》。同時,同一港澳銀行在同一不動產登記機構再次辦理抵押登記時,不再重複提交上述材料。

有分析指出,此項改革為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通過港澳銀行按揭購房、大灣區內企業通過港澳銀行開展跨境抵押融資等帶來極大便利,消除港澳銀行門檻,促進大灣區融合發展。

刺激跨境按揭及融資

為確保順利實施,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出台配套措施,要求上述九市不動產登記機構必須嚴格貫徹執行本通知規定,簡化港澳銀行辦理抵押登記所需的身份證明材料,更新相關辦事指南和收件材料清單,並在登記大廳、門戶網站等多種渠道進行公開發布。

http://paper.wenweipo.com/2020/08/06/FI2008060010.htm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年7月大陸房地產企業銷售百強房企單月累積實現全口徑銷售金額,同比上升24.8%,增速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11.1%。7月行業銷售持續超預期主因為去年基期較低,加上市場供給放量且居民需求持續釋放。整體來看,大陸高收益債券後市表現看俏。

日盛中國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林邦傑表示,受惠於大陸經濟率先復甦且將持續反彈與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陸房地產銷售預期將持續回溫,進而降低信用風險,持續看好大陸高收益債券後市表現。(工商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805004549-260410?chdtv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8-05 16:39富拉凱投資銀行 提供
富拉凱投資銀行/財務顧問/黃雅文。本專欄自2000年8月起連載,原文為第430篇首見於2012年12月4日,2020年6月1日修訂。
 
台灣居民在大陸銀行辦理出售房產資金匯款前,應憑售房合同、交易稅單向房產所在地稅務機關辦理對外支付稅務備案,稅務機關將審核轉讓房產是否已繳納稅款。台灣居民完成稅務備案手續後,憑稅務機關蓋章的《服務貿易等項目對外支付稅務備案表》、售房合同、身分證件向大陸銀行辦理匯款。大陸銀行不會追問當初購房的資金來源,但目前僅允許以外幣形式匯往境外,匯出金額不得超出稅單中房產轉讓金額扣減相關稅費後的餘額。

就像早年台商投資大陸多未依規定經台灣投審會核准,台灣居民在大陸購置房產所需資金,也多未依大陸外匯規定由境外將美元匯入大陸的台灣個人帳戶,結匯為人民幣後再支付購房所需款項。

實務中常見的做法,都是找大陸當地台灣朋友私下兌換,一方在台灣支付台幣給對方,另一方則在大陸將人民幣存入對方帳戶。

另一種更常見的方式,是直接從境外手提美金入境大陸,只是經過大陸海關時未申報,直接闖關將美金帶進大陸,之後在黑市兌換成人民幣再支付房款。

特別是早年銀行匯率在1美元兌換人民幣8.27元的時代,黑市常能換到8.7元甚至是人民幣9元,為了銀行與黑市的匯差,許多台灣居民都願意冒著法律風險,親自背美金進大陸後再找黑市換成人民幣。

但是問題來了,雖然台灣居民在大陸買房不審查資金來源,也不管購房資金是否循合法外匯途徑進入大陸,但當有天台灣居民出售大陸房產,扣掉該繳稅款後所拿到的所得,由於拿不出當年購房的銀行結匯水單,便面臨錢出不了大陸的窘境,這些台灣個人的人民幣資金除非冒著法律風險走地下管道匯出大陸,要不就只能停留在大陸境內無法回到台灣。

根據今年11月2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59號文《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進一步改進和調整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取消了直接投資項下購匯及對外支付的核准程式,也就是對境外人士在大陸出售自有房產,所得款項匯往境外,未來將不需要到外管局辦理審批手續,只要檢附規定資料就可以在銀行直接購匯匯往境外。

也許是因為人民幣仍然面臨不小升值壓力,大陸官方對過去購房資金來源不合法的境外人士開了個口子,外籍人士出售房產只要納稅,並在當地房產交易中心取得《服務貿易收益經常轉移和部分資本項目對外支付稅務證明》,就不再追究當初購房資金來源,都可以將出售房產所得資金匯往境外。(注釋:根據《關於服務貿易等項目對外支付稅務備案有關問題的公告》(稅務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告2013年第40號)規定:境外個人從境內獲得的融資租賃租金、不動產的轉讓收入、股權轉讓所得以及外國投資者其他合法所得,向境外單筆支付等值5萬美元以上外匯資金均應向所在地稅務機關進行稅務備案。境內機構和個人在辦理對外支付稅務備案時,應向主管國稅機關提交加蓋公章的合同或相關交易憑證複印件,並填報《服務貿易等項目對外支付稅務備案表》。同一筆合同需要多次對外支付的,備案人須在每次付匯前辦理稅務備案手續,但只需在首次付匯備案時提交合同或相關交易憑證複印件。)

這對已在大陸購房的台灣居民來說,除了可以將出售房產所得匯往境外,對在大陸擁有大量人民幣卻苦無管道匯出大陸的台灣居民來說,在忽略購房與售房稅務成本前提下,也多了個合法的管道可以將資金匯出大陸。

需特別注意的是,此次外匯新規針對外籍人士出售自有房產將所得匯往境外,雖允許不用全部一次性匯出,但規定中明確指出,外籍人士賣房的購匯申請只能申請一次,不能將賣房所得款項規劃分次匯出,如果第一次只匯出部分出售房款所得,那剩餘房款將無法再有合法管道購匯匯出。

另外,外管局目前還未開放外籍個人跨境人民幣交易,境外人士出售房產所得必須購匯匯出,無法以人民幣直接匯出。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038/4757885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宏業 特許測計師、中國房地產估價師

筆者收到讀者朋友的要求,希望於本欄目預測下半年樓市走向。筆者深深思量時,「新冠肺炎」重複浮現腦海中。的確是「新冠肺炎」未來發展,在在左右整體經濟情形,房地產建立在經濟「泥土」上的載體市場,是離不開「新冠肺炎」的巨大影響。步入7月中下旬,截至7月底,本港連續10天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逾百宗,過去10天合共逾1,200宗確診中,不明源頭的比例佔四成以上。

換言之,第三波疫情已深入社區,並且還在擴散中。新冠肺炎影響城市人的「衣食住行」,對經濟活動做成致命性的衝擊。綜合整體樓市影響,似乎疫情升級對住宅新盤銷情打擊較輕微。政府「加辣」二人限聚令防疫措施,多個發展商立即加強旗下新盤的人流控制及防疫工作,如會德豐地產取消上周五公開發售44伙觀塘KOKOHILLS第一期,但仍保留招標推售8伙。

不過也無礙二大屯門新盤開售,其中市中心新盤繼7月25日及26日售出逾九成百伙後,上周末日再加推55伙,並且已獲超額認購20倍以上。至於同區另一個位於屯門青山公路的新盤,則勁收票超過8,500票,已超額45倍以上。相信這兩個屯門新盤的周末銷情會好理想,售完的機率頗高。為求新盤銷售於防疫安全下進行,兩組發展商採用一系列防疫措施,如每組參觀人數限二人、展銷中心每時段限參觀人數展銷場地增設大量防疫設施,延長銷售時間等等。

業主減價壓力日見上升

疫情中,新盤「人山人海」情形不再出現,大大增加銷售的難度,可能要多給優惠條件去補足呢。疫情持續肆虐,市民紛紛減少外出,二手樓睇樓活動大受窒礙。不過,根據中原地產網上放盤數據顯示,目前二手放盤量反比6月急增逾5%,反映急於沽貨的業主減價壓力日見上升,結果是二手成交價格錄得約一成跌幅。不肯減價求售的業主們會放租去暫避跌市,也令租盤量持續攀升。新冠肺炎推高本港失業率,令本地GDP連續多月錄得負增長,大大影響市民收入,租戶財政能力受到嚴重考驗。

從來4月至10月半年間是租務旺季,今年屢見幾波新冠肺炎、打斷內地與香港兩地民間正常交往活動、往年大量中國學生赴香港升大學的情形不復出現,「港飄」的稅務安排又面臨改變,都已打擊本地住宅租務市場,致使租金連錄跌幅。據政府公布的6月份私人住宅租金指數,已經連跌12個月,累跌逾9%。今天住宅回報率使得住宅投資愈見不吸引,未來也預料無升值彌補。如果租金和回報率下行走勢持續,住宅樓價將加添下調壓力。展望下半年,住宅樓市仍然是受制於「新冠肺炎」,直至有着有效疫苗被廣泛地應用。下半年哪個是最關鍵月份?

發展商料行「惜售」策略

如果未來幾月,本地疫情仍然持續,不難再現一、二手成交量大縮。回想今年三四月間,發展商不敢大幅推盤,結果一手成交跌入新低,兩個月平均成交不足700宗、二手月均數是3,000宗附近。及至五、六月間,疫情逐步緩和,兩個月一手均成交量回升到逾1,600宗、二手月均重回4,500宗。如果未來數月疫情不去,預料一二手成交量會大為收縮,一手月減一千宗、二手月減不少於一千宗,令總體成交量月減逾二千宗。交易量下跌促使二手業主急於求售時願意減價,尤其是經濟下行間不少市民遇上財政壓力時,二手價格下半年下行機率不少。

相反地,一手樓發展商會較為「惜售」,寧可提供多些優惠促銷,保持單價平穩或輕微上揚。一手和二手樓價會短期浮現相反走勢,直至經濟結束沉底局面。筆者預料樓市關鍵月份會在今年11月和12月。主要原因是11月是美國總統大選、港府保就業抗疫基金結束期,不少企業的年結期等等。企業老闆/高管需決定2021年後經營策略,會否持續下去,未來持久營業方略,包括未來生意盈利源、成本如何控制、員工「在家工作」比重、辦公地點規模、營銷渠道分布布置等等。

2020年已過了大半,相信市民和企業老闆/高管/員工齊渡過艱苦歲月,本港房地產市場歷見起伏已七個月,未來迎來仍是「大起大落」的五個月。在此筆者預祝各位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工作如常、生意復常,共同迎接2021年挑戰。最後,「新冠肺炎」改變城市人的生活模式,房地產市道大受打擊,迎接未來必須具備「前瞻性」的思維啦。■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http://paper.wenweipo.com/2020/08/04/FI2008040019.htm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8-03 12:21中央社 台北3日電

港媒報導,官方上週出動上千人員推倒北京懷柔區一間四合院的圍牆,理由是「建築物違規」。有學者說,當局強拆目標由低端人口轉向中產階級,背後反映的是中央「個人意志凌駕法治」。

官方香港電台今天報導,逾千名強拆人員上星期二(7月28日)凌晨到懷柔區一間四合院現場,在無法出示法院批准的強拆文件下,以建築物違規為由,用挖土機拆除四合院其中一面牆。據報有居民被打成重傷,當局則派人守著每家每戶的門口,禁止居民外出。

其中一名居民、中國經濟學者盛洪批評,當局未完成相關行政訴訟等程序,就提早在限期前以暴力手段入侵清拆,讓人震驚。

熟悉中國房產法的律師王才亮表示,根據法律,政府有權以公共利益的緊急情況為由提早強拆,但需先通知居民。他說,當局不按程序行動是多年陋習。

中國律師張冬碩則認為,強拆人員行為明顯違法,損害居民財產及居住權。

報導並引述中國時事評論員吳強分析,中國政府近年推動整治生態環境,以首都北京為核心,對市內近郊一些有礙景觀的房產項目採取強硬極端的清除方式,目標由以往的「低端人口」轉為住在四合院的中產階層,他認為是以個人意志凌駕於法治。

2017年11月,聚集大批外來人口的北京大興區一處混合了工廠的民居發生大火,造成重大傷亡。官方藉此大力展開整治,強行拆除許多民房,眾多社經地位弱勢、被視為「低端人口」的外來務工者被迫離開北京。

此前的2015年2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會議宣示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綱要隨即推出。

北京官方除了表態貫徹,並於2017年提出「北京城市總體規畫」。自此,以查處違建等名義關停各類商舖,並拆除廉價出租房的行動開始在北京市展開。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3/4751407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筆者在北京就讀「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期間,認識一位學霸等級的年輕教授。他從北大元培學院狀元畢業,直升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班,並且很快地拿到博士學位,隨即獲得北京清華大學副教授的聘書,並直接享有博士生導師的頭銜。

但是他在北京買不起房。

該位教授和筆者同為「 80 後世代」,彼此向來挺有話聊。最近聽教授說起自己的煩惱:雖然校方有配給他學人單身宿舍(較高級的博士單人房),然而由於婚後家庭的需求、顧及未來孩子的教養,他一直猶豫到底該不該在北京買房?

買房畢竟是人生大事。但教授說現在北京三環以外的房價漲幅實在是不合理;至於北京三環內的房子,「連清華、北大的正教授都買不起。」

該名教授留學英國,亦有訪學德國的經驗。他深知在北京買房的「龐式騙局」,卻也說自己難抵「社會壓力」:若是一直租房子住,拿什麼面對丈母娘?

「真摯的愛情和婚姻之前,中國丈母娘會先要求女婿買房」

房產對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來說,絕對是一個有土私有財的「硬通貨」。特別是中國丈母娘普遍認為買房這件事,本來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硬道理。

曾聽上海同學講過一則故事:他的媽媽是寧波人,早在 20 多年前來上海做生意時,就咬牙給他買好了婚房、商鋪,還有二套投資房。現在這位上海同學一年不工作,都有人民幣百來萬的收入,來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讀博士班,只是優雅地追尋「詩與遠方」而已。

即便是 20 年前的商鋪,也要人民幣 50 多萬,在當時來說是很大一筆錢了。「媽媽當時也是咬牙貸款買的,但現在一年就有人民幣 70 - 80萬的租金。」有人想自己過的舒服,有人想為後人做得多一點都沒有錯。

「買房」這事在中國,更彷彿成為一整個世代在價值觀上的鐵律:「社會就是不努力只有被淘汰,別只顧者享受不咬牙買房,到了『要被社會淘汰』(即買不起房、因而無法取得大城市戶口)的時候再來怪社會。」所以有相對高收入卻不買房,在中國老一輩眼中簡直就像條死罪──女婿不好好買房或供房,丈母娘哪敢把女兒嫁給你?特別是上海的丈母娘。

但現實層面上,如今中國各大城市房價高漲的問題,早已讓無數城市人非常受挫,新一代的需求端,也逐漸出現了價值觀上的變化:若租房可以擁有較好生活品質,「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便會受到極大挑戰。事實上,如今在中國城市買房,付出的不可能只是短期間的個人生活品質,而是未來 15 年甚至 20 年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若必須將子女的教育成本都挪到房子上,買房還是不是「划算」,就要仔細考慮了。

中國房價瀕臨泡沫邊緣,「投資」目光轉向海外

從較宏觀的經濟層面來看,一個社會若「房價所得比」(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過高,實際上是房地產產業吸納了過多社會資金,形成擠壓其他消費的根本性問題:

房價不斷地上漲,最終結果就是人們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其他的錢都得拿來養房子。從「少喝一瓶紅酒少吃一頓牛排」,慢慢變成「少買兩件衣服少換一雙鞋」,最後變成「一部電影都看不起、一杯奶茶也別喝了」──這導致房價越來越高,多數人可支配所得反而降低;同時其他眾多行業都受地產擠壓,消費走弱,整體經濟動能因而不升反降──而這也往往就是房價長期過高後,必然面臨泡沫化的原因。

但筆者在北京期間,發現中國都會地區的地產公司根本是「橫著走」:你不買,後面還多的是人排隊。整個中國 14 億人口,幾乎人人都想擠進一線城市有個戶口,這樣的剛性需求幾乎大於一切,賣方自是坐地起價毫不手軟。

房地產業者近乎帝國式的迅速擴張脈絡,中國政府當然並非一無所悉,只是面對日漸膨脹的房地產泡沫,如今也陷入兩難:房價暴漲促使通貨膨脹、民眾苦不堪言,政府卻不敢用升息等手段讓通膨降溫──因為如今經濟的命脈都握在大量放款到房市的銀行手裡;只要經濟情勢有任何風吹草動,例如銀行一提高利息,房價崩盤,不止貸款沉重的中國老百姓更慘,可能連全國的銀行都會呆帳暴增,出現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說到這裡順道一提:除非是有自住的需求,否則筆者通常不建議台灣人在對岸從事房地產投資,去買一個只有 70 年使用權的房子。泡沫化與否姑且不論,別忘了中國的《民法》才起步沒多久。

回到主題:那麼,當國內房價已成隨時可能泡沫化的壓力鍋,對「負擔不起國內都會區房價」的消費者、「大到不能倒」的地產業者、以及「想抑制國內通膨卻不敢打房」的政府來說,眼前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或者說,(政府)要怎麼不靠升息這個高風險手段,減少資金集中湧入國內房市的壓力?(地產業者)要怎麼分散風險,避免中國房地產泡沫化時血本無歸?(買房者)除了越來越買不起的中國一線城市住房,是不是有其他「C/P值更高」的選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有土斯有財」太沈重:惡名昭彰的中國海外炒房團,是如何煉成的?》,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專長為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就讀過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清大經濟學系博士班,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

https://tw.news.yahoo.com/%E6%83%A1%E5%90%8D%E6%98%AD%E5%BD%B0%E7%9A%84%E4%B8%AD%E5%9C%8B%E6%B5%B7%E5%A4%96%E7%82%92%E6%88%BF%E5%9C%98%E6%98%AF%E5%A6%82%E4%BD%95%E7%85%89%E6%88%90%E7%9A%84-230058679.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中國2020年8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近日無論從中共政治局會議還是央行的通知來看,中國樓市調控趨緊。背後存在五大深層原因,令北京當局不敢再用房地產來拉動經濟

中共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再提房住不炒,樓市調控趨緊:「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另外,作為中共政治局常委的韓正日前主持房地產工作座談會,提出要「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

這是近幾年關於房地產行業召開的高規格座談會,隨後廣東省東莞市就緊急升級了樓市調控政策,在限購範圍的基礎上還提出了限售措施。

粗略統計,在剛剛過去的7月,已有杭州、寧波、深圳、南京和東莞5市升級了樓市調控政策,其中深圳和東莞的調控政策堪稱當地「史上最嚴」樓市調控。

不僅如此,中國央行近期下發通知對線上消費貸款流入樓市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要求報送的重點數據包括,月末線上聯合消費貸款餘額、當月發放線上聯合消費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當月發放全部個人消費貸款(不含個人信用卡透支)加權平均利率、月末線上聯合消費打款餘額不良率、月末全部個人消費貸款餘額(含個人信用卡透支)不良率。

在這份名為《關於開展線上聯合消費貸款調查的緊急通知》中稱,「為掌握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創新情況,決定開展線上聯合消費貸調查。」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涉及中國經濟現在的困境,事實上,從武漢肺炎疫情的出現之後,連年下滑的經濟更大幅度下行,中國各地就始終存在一種放鬆樓市調控的呼聲,原因在於房地產的產業鏈較長,曾經有效帶動上下游各個行業快速回暖及經濟復甦。例如,每到3年左右的經濟下行週期,放鬆樓市調控就成為一個必選項,2008-2009年、2012-2013年、2015-2016年,這次其實又到了關鍵的3年週期,但從當前樓市調控的定調看,放鬆調控已經是不可能實現的了,這其中主要有五個方面的深層次原因。

1、此前20年由於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繁榮,同樣的資金投資到實業上和房地產差別巨大,企業家投資實業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一個決策失誤可能導致投資虧損,而投資房地產則穩賺不賠,既不用考慮風險又不用辛勤勞作。長此以往,會對企業和企業家形成負向激勵,市場脫實向虛的風險也會隨之加大。

2、房地產巨大的吸金效應會大幅增加全社會的運行成本。房價上漲過快導致的房屋租金成本在商品價格中所佔比例較大,進而增加保持物價穩定的難度。
3、此前房地產每3年一次的週期其實是在大的債務週期中,主要是當局通過一定的政策刺激居民還可以通過加槓桿的方式購房,但如今債務週期已經接近頂部,一方面居民住房擁有率在全球範圍內遙遙領先,另一方面居民槓桿率在每個小週期內快速增加,2020年一季度末,中國居民槓桿率已達57.7%的歷史新高,10年間上升了32個百分點。

4、中國原來的經濟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如果期間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那麼市場上的土地、人才、信貸等要素仍會源源不斷地流向房地產領域,而真正需要獲得這些要素的企業就無從發展。

 

5、金融系統的風險越來越大,如果此時仍不限制房地產市場非理性繁榮,則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和中國金融系統的風險產生共振。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雖有外部原因影響,但根本原因還是東南亞各國經濟運行存在內在問題。

 

綜合來看,北京當局並非想讓房價下降,而是用行政手段「冰封」住樓市,避免房地產泡沫破裂。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0/08/01/941568.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民銀行發表第二季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指出,截至季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按年增速已連續23個月回落。

報告顯示,第二季末,企事業單位貸款平穩增長,中長期貸款增速持續提升,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顯著提升,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同時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

第二季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47.4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13.1%,低於各項貸款增速0.1個百分點,比上季末低0.8個百分點,連續23個月回落;上半年增加2.99萬億元,佔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24.7%,比上年全年水平低9.3個百分點。

https://www2.hkej.com/instantnews/china/article/2537328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共北戴河會議前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按慣例召開中共政治局月底會議,承認當前經濟形勢嚴峻,重提「內循環」,定調樓市,再提「房住不炒」。外界關注,習近平提出「國內大循環」是在中國經濟遭受中美貿易戰和中共病毒疫情雙重打擊下的無奈之舉;中國樓市泡沫規模達52萬億美元,其破壞性影響已經發生。

中共政治局會議承認經濟形勢嚴峻

7月30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據中共官媒通報,會議認為,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會議聲稱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會議提出一系列要求,也折射大陸經濟金融危機的嚴峻性,如要求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會議要求採取措施緩解疫情對青年人就業影響,強化外出農民工就業服務,引導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等,反應大陸失業危機嚴重。

當天,中共官媒還通報,習近平7月28日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汪洋、王滬寧、韓正出席座談會。李克強通報了上半年經濟工作有關情況,介紹了關於下半年經濟工作的考慮。

習近平在會上表示,新冠肺炎(中共病毒)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習近平強調擴大內需,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等。

美學者:中共炒作「內循環」經濟 實屬無奈之舉

習近平在黨外人士座談會及中共政治局會議上先後強調擴大內需、「國內大循環」,引外界關注。之前,習近平7月21日在與企業家座談時提出中國經濟要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道路。

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教授謝田向美國之音表示,習近平提出「國內大循環」是在中國經濟遭受中美貿易戰和中共病毒疫情雙重打擊下的無奈之舉。

他說,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其經濟早就在外資和外國市場的拉動下發展成外向型經濟,轉向所謂「內循環」,尤其是在中國與西方關係不斷趨緊的背景下將使經濟面臨更多挑戰。

謝田分析,如果沒有外循環的話,中共當局閉關鎖國,那些關鍵的技術得不到,外匯短缺也會有問題。中國實際上最大的侷限,一個是自己研發沒有力量,實際上技術上的短板制約了中國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以及其出口市場萎縮讓外匯儲備也減少。

美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向美國之音表示,中國走「內循環經濟」的道路,也就是靠內需拉動經濟會面臨非常現實的困難,即中國存在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的問題。

之前,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上透露,現在在中國有六億人月收入不到一千元人民幣,引起全社會的譁然。之後,北京師範大學發佈調研結果,證實有六億人月收入低於1,090;然後在這六億人中有五億五千萬是月收入低於一千元;其中有4.2億人月收入低於800塊;有2億2千萬人的月收入低於500塊。

定調樓市 再提「房住不炒」

外界關注,中共政治局會議再度定性樓市,「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近期,「房住不炒」頻頻出場,先後現身於中共央行報告、兩會報告,凸顯北京當局收緊樓市調控的急迫性。

7月24日,中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房地產工作會議上繼續強調「房住不炒」的定位,並稱「要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穩住存量、嚴控增量,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7月29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2020年上半年中國百城地價報告》。報告稱,上半年全國土地成交結構性分化明顯,一線和強三線城市火熱,二線城市漲幅相對溫和,非核心城市群三四線則顯冷淡。報告顯示,上半年一線城市的居住用地價格為16,671元/平方米,同比上漲10.1%,其中北京和上海的地價漲幅較大。成都、昆明和銀川三個二線城市土地價格飆升,上半年同比漲幅分別為61%、59%和57%。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300城供應量同比增加1%,成交量同比下滑7%,成交樓面均價同比上漲16%,前六個月出讓金總額2.54萬億元,同比上漲10%。其中,一線城市量價齊升,土地成交量同比增加10%,出讓金總額增加57%,樓面均價上漲31%。杭州、上海、南京、蘇州、溫州、寧波、無錫、紹興八個長三角城市的土地出讓金都排在了全國300城的前20之列。

根據億翰智囊的統計,自2月至5月底,全國共計誕生28個單價「地王」(即突破前期樓面價),其中有6幅地塊突破全市平均樓面價,有22幅地塊突破區域樓面價。

中國面臨史詩級樓市泡沫難題 規模達52萬億美元

為應對中共病毒疫情下的經濟困境,中共央行以「救助實體經濟」的名義開啟貨幣寬鬆,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整體流動性非常寬鬆,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累計新增分別達到12.1兆元、20.8兆,創歷史新高。

《華爾街日報》7月17日報道,許多投資者出於資產避險和保值的需求,將更多資金投入中國樓市,其結果就是,中國一些特大城市的房地產熱重新持續升溫。儘管疫情造成數以千萬人失業,經濟重啟遭遇產業鏈斷裂和訂單丟失等因素制約,中國房價卻一路上漲,投資者趨之若鶩。

在信貸推動下,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十年的快速增長,許多中國家庭都大舉借債購買房產,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家庭槓桿率達到了57.7%的歷史最高水平。該比率是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大季度增幅。家庭槓桿比率衡量的是家庭抵押貸款、消費和其他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

根據中國廣發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的一份報告,中國城鎮居民現有財富中近78%拴在住宅地產上,而在美國,房產在家庭財富中的佔比為35%,更多的人是投資於股票和退休基金。

投資者購買的多餘房屋無人居住,造成大量房屋空置。據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最新數據,2017年中國城鎮住房空置率為21%左右,相當於有6,500萬套城鎮住房處於空置狀態。擁有兩套房的家庭的住房空置率達到39.4%,三套及以上住房家庭的空置率為48.2%。

經濟學家表示,中國房地產熱是不可持續的,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目前已超過本世紀頭十年美國樓市的泡沫。

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數據,2019年中國住宅和開發商庫存總額達到52萬億美元,是美國住宅市場規模的兩倍,甚至超過了整個美國債券市場。

據中國央行前副行長、中國知名金融學家吳曉靈的估計,中國房地產規模達到400萬億人民幣(約57兆美元)。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在2019年 8月6日至9日的2019博鰲房地產論壇上的演講提及,中國房地產總市值65兆美金,相當於450萬億人民幣,總市值相當於美國、歐盟及日本的總和。

《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面臨史詩級樓市泡沫難題,資本配置不當會拖累生產率,與瞬間崩盤相比,其造成的長期破壞性影響也差不多。中國對房地產過度投資的長期影響不是一個未來將會發生的問題,現有的證據表明,它已經發生了,而且現在就在發生。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再次升溫,生產率似乎有可能繼續受到過度投資的衝擊。@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0-07-31/7848364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經濟持續衰退,中國一些特大城市的房地產熱已重新開始升溫,房價不斷上漲,投資者趨之若鶩。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已超過本世紀頭10年美國樓市的泡沫。有評論認為,這種泡沫造成的長期破壞性堪比瞬間崩盤。

大陸樓市再度升溫 投資者趨之若鶩

《華爾街日報》7月17日報道,今年3月,深圳的一個新房地產開發項目的288套公寓在不到八分鐘的時間裏在網上銷售一空。幾天後,購房者搶購了蘇州一個新樓盤的400多套住宅。據估計,上海4月份的二手房銷售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上個月的一個周六,近9,000人每人交了人民幣100萬元(約合141,302美元)的認籌金,以獲得深圳一個開發項目公寓的搖號選房資格。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日前,上海前灘板塊的地王項目三湘印象名邸,單套房源的最高總價超過6,000萬元(人民幣,下同),開盤即售罄,955人搶142套房源,認籌率高達672.54%。

據東方公證處數據顯示,上海前6個月有25個項目認籌率超過100%,均價超過10萬元/平方米的新盤比例超過30%。

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數據,2019年中國住宅和開發商庫存總額達到52萬億美元,是美國住宅市場規模的兩倍,甚至超過了整個美國債券市場。

在美國房地產熱的頂峰時期,每年約有9,000億美元投資於住宅房地產。在截至6月份的12個月裏,有約1.4萬億美元投資於中國樓市。上個月,中國房地產投資創有紀錄以來的單月最高。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7月16日公佈的數據,中國6月份城鎮房價同比上漲4.9%,1-6月份全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9%。

中國樓市泡沫不可持續

基本上,中國城鎮居民已經把一切都押在了自己的房子上。根據中國廣發銀行(China Guangfa Bank)和西南財經大學的一份報告,中國城鎮居民現有財富中近78%拴在住宅地產上。

對於中國樓市不斷上漲的原因,有分析認為,許多購房者認為中共政府不願意、也不敢讓樓市下跌。如果房價真的大幅下跌,將摧毀大多數公民的主要財富來源,銀行也損失巨大,會造成經濟崩塌,並可能引發動盪。這導致中國大陸有足夠資金實力的人有動力繼續購買多套住房。因為他們相信,不管整體經濟狀況如何,大城市的房地產仍將是中國最安全的投資。

儘管中國經濟面臨內災外患,但這更刺激了中國人對安全資產的追求。股市、債市E租寶、P2P都不斷爆雷。相比之下,樓市似乎是最後的安全地。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項目進行的民調顯示,中共病毒疫情刺激了中共政府所擔心的那種購房行為。即已擁有多套房產的人對房產的需求出現上升,而尚未擁有任何房產的人的購房需求卻出現了下降。該調查由位於成都的西南財經大學(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進行。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中國家庭金融領域專家甘犁認為,這是投機性投資的一個明顯苗頭。

有經濟學家表示,這種房地產熱不可持續,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已超過本世紀頭10年美國樓市的泡沫。

《華爾街日報》:長期破壞性堪比瞬間崩盤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Mike Bird在7月17日的文章中說,研究表明,中國房地產泡沫問題是個大問題,資本配置不當會拖累生產率,與瞬間崩盤相比,其造成的長期破壞性影響也差不多。

Mike Bird表示,從中國低企的租金收益率和超過20%的城鎮住宅空置率中可以看出泡沫的端倪。人們購買公寓不是因為它能帶來租金收入,而是因為預期房價會持續上漲,擁有多套住房的家庭比例激增說明了這一點。

Mike Bird認為,中國對房地產過度投資的長期影響不是一個未來將會發生的問題。現有的證據表明,它已經發生了,而且現在就在發生。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再次升溫,生產率似乎有可能繼續受到過度投資的衝擊。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0-07-30/8267450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貸款機構表示,過去12個月香港房價下跌3成。(美聯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香港受去年起的社會運動、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和美中貿易紛爭影響,經濟大受打擊,外媒報導,香港貸款機構表示,過去12個月香港房價下跌3成,甚至有房地產投資者認為,未來一年半載市場不會好轉。

據《路透》報導,過去幾年,銀行和非銀行貸款機構向香港這個全球最貴的房地產市場,放貸數
10億美元的貸款,不過,近來香港經濟陷入衰退,香港貸款機構表示,過去12個月香港房價下跌3成,一名在香港提供融資的房地產投資者認為,未來一年半載市場不會好轉。

根據香港金管局規定,為了將違約造成的破壞降至最小,銀行向商業地產買家撥放的貸款,最高不能超過標的物資產價值的40%。但非銀行貸款機構如券商和投資公司,不受這個規定限制,有些甚至提供標的資產實際價值80%左右的超高比例貸款。

香港物業融資總商會會長林錦良表示,其中一些貸款之前的貸款價值比很高,如果房價再下跌10%至20%,那麼即使收回資產,也無法彌補成本。

報導也提到,一旦貸款機構要求償還貸款或試圖緊縮貸款條件,恐引發另一波房屋拋售潮,進一步壓低香港房價。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44630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慶給電梯保險,讓乘客多一份保障。(圖/CFP)

▲搭電梯上下要收錢。(圖/CFP)

記者劉亭/綜合報導

山東省濟南一小區住戶反映,近來社區內電梯開始「按次收費」,居民都要刷卡,確定扣錢後才能搭乘,不小心忘記帶就要走樓梯,回家好像住在酒店一樣,讓許多住戶怨聲連連。

濟南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東曹社區住戶表示,社區電梯近日開始按次收費,需要交10元人民幣錢辦卡充值才能乘坐電梯,充30元人民幣可乘坐600次電梯,相當於乘坐一次電梯需花費5分錢人民幣,一上一下就是一毛錢人民幣。

居民表示,進入電梯刷卡後,只能按一次,若要去別的樓層,按一次收費一次。有居民認為交了物業費,不該再收電梯費,也有居民認為這樣可以避免電梯過度使用,從長遠來看利大於弊。

如果單人每天乘坐6次電梯,一個月大約需要花費9塊錢人民幣,如果是一家三口,合計每天乘坐10次電梯,一個月大約需要花費15元人民幣,12個月就是180元人民幣。

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討論,「怎麼這麼多奇葩事」、「還是章丘人會做生意呀」、「 按次收費……第一次聽說」、「電梯業主買的,破物業有什麼權利收費!又不是沒有給物業費」、「物業成強盜了」、「5個人同時從1層到5層,這種情況算幾次?」、「神經病,已經收過物業費了。社區裡面廣告費,停車費,有均攤給業主嗎???物業行業是不是嫌不夠黑暗!」。

原文網址: 家裡電梯「按次計費」 居民抱怨:忘帶卡就只能走樓梯! | ETtoday房產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754289#ixzz6Tfl6PLym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月以來,廣東東莞、深圳、浙江杭州、寧波、江蘇南京、內蒙古等多地出臺樓市調控政策,上週五(24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北京主持召開房地產工作座談會,「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從各地實際出發,採取差異化調控措施,及時科學精準調控,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看似老生常談,但聯繫到各地出臺的措施,除了常規性質的給市場念「緊箍咒」,穩定預期,本輪調控「堵漏洞」的意味明顯。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左二)在北京主持召開房地產工作座談會。北京、南京、寧波等熱點城市官員亦有出席。(新華社)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左二)在北京主持召開房地產工作座談會。北京、南京、寧波等熱點城市官員亦有出席。(新華社)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前期被壓抑的購房需求集中釋放,部分熱點城市房價漲幅較高,尤其是深圳6月二手房價格按年上漲14%。官方公佈的70個大中城市銷售價格指數,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已經連續數月回升。

作為樓市復甦的先導指標,居住用地成交面積也出現增長。今年一季度,由於疫情衝擊,土地交易工作停止或暫緩,到二季度市場交易逐漸恢復,下游需求復甦也帶動房企積極拿地,因此土地交易市場重新活躍。

根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2020年上半年中國百城居住用地報吿》數據,截至6月末,中國主要城市居住用地土地出讓金收入為18,04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3.1%。各地方政府在宏觀經濟較為疲軟的情況下,雖然通過土地交易有效地促進了地方財政的穩定,但客觀上地方政府有動力抬高地價,造成房地產市場不穩定。這或許是中共高層召開座談會穩定房地產市場的原因之一。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2020年上半年中國各地發佈的穩定樓市政策達到304次,按年上漲21%,刷新了半年調控次數的歷史記錄。可以說樓市高壓態勢並沒有明顯變化。值得注意的是,7月以來這一輪調控,圍堵類似「假離婚」政策漏洞、限制違規資金進入樓市、支持無房戶或人才購房政策成為重點。

比如深圳和南京出台的政策都提到,夫妻離異的,任何一方自夫妻離異之日起一定年限內購買商品住房,其擁有住房套數按照離異前家庭總套數計算。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決策層實際上明確了多種調控工具打擊投機炒房行為。第一,通過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穩住存量、嚴控增量,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此類規定的含義在於,今年下半年預計房地產金融市場會收緊,無論是開發貸款還是個人按揭貸款等,都有可能面臨額度收緊、放貸節奏放緩等風險,這是房企和個人購房者所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二,通過建立住宅用地市場監測指標體系,定期公開各地土地儲備和已出讓土地建設進展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三,要發揮財稅政策作用,有效調節住房需求。類似規定可能意味著後續熱點城市會在財稅方面出臺政策,比如對於「快買快賣」等行為徵收相關稅費等,以增大炒房的成本。第四,要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因地制宜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解決城市新市民和年輕人住房問題。這一點內容可以認為是具有長效調控機制導向的,實際上也是為了從住房保障角度解決各類住房問題。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望之聲2020年7月29日】(本台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中共央行近日向各大銀行下發“消費貸調查緊急通知”。對此,有資深銀行界業內人士指,此舉可能在摸底到底有多大規模消費貸流入樓市。據市場估計,此類流入樓市的消費貸規模大約超過萬億。中國樓市有“史詩級泡沫”之稱,是懸在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旦弄不好,會危及中國經濟,造成金融系統崩潰

中共央行下發“緊急通知

近日,中共央行調查統計司向各大銀行、農村信用社下發《關於開展線上聯合消費貸款調查的緊急通知》(《緊急通知》),稱“爲掌握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創新情況”,決定開展線上聯合消費貸調查。

根據央行下發的統計表,報送的重點數據包括,月末線上聯合消費貸款餘額、當月發放線上聯合消費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當月發放全部個人消費貸款(不含個人信用卡透支)加權平均利率、月末線上聯合消費打款餘額不良率、月末全部個人消費貸款餘額(含個人信用卡透支)不良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統計表中,央行統計司單獨統計與螞蟻集團旗下“螞蟻借唄”、“螞蟻花唄”兩款產品的合作數據。

據陸媒《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7月28日多位銀行人士表示已經收到《緊急通知》。

有業內人士表示,《緊急通知》意在摸底線上消費貸款流入樓市情況。

一位資深銀行業內人士表示,該通知由調查統計部門發出,意在摸底統計線上消費貸款規模,包括與螞蟻集團旗下花唄、借唄兩款產品的聯合貸款規模、信用卡貸款及互聯網貸款等。

該人士補充說,“(緊急通知)不是爲了出臺新的監管規定,而是要摸清楚線上消費貸款有多少流入樓市。”

此前,監管機構已連續採取多項措施嚴管資金違規流入樓市。今年4月以來,深圳等地也在緊急摸查房抵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包括今年以來新發放的房抵經營貸(含借款人爲企業或個人),包括貸前、貸中、貸後等情況。

一位深圳大行人士表示,監管數月前已經入場檢查房抵經營貸流入樓市,“檢查新發放的所有貸款。用了跨行資金流向覈查,甚至穿透了三次,手段很嚴格。”

不過,目前線上消費貸款(互聯網貸款)規模一直未有確切的統計數據,市場估計,規模大約在萬億元以上。

上述資深銀行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央行和銀保監會的傳統統計口徑不包含這個項目,因此,“監管還是要穿透去看線上消費貸的最終流向。”

根據銀保監會的互聯網貸款新規,互聯網貸款資金不得用於房產。

具體要求是,貸款資金用途應當明確、合法,不得用於房產、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和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不得用於固定資產和股本權益性投資等。

樓市“史詩級泡沫”成爲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噩夢

近期,房地產風險成爲中共一根敏感的神經,中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7月24日的房地產工作會議上繼續強調“房主不炒”的定位,並稱“要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穩住存量、嚴控增量,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中共擔心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原因在於中國樓市是懸在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旦弄不好,會危及中國經濟,造成金融系統崩潰

《華爾街日報》引述高盛數據報道,中國樓市2019年達到52兆美元,堪稱“史詩級泡沫”。

然而,資金的特性是逐利,追求高回報,在中共央行大規模放水的效應下,資金很難進入盈利能力不高、回報率低的實體經濟,依然通過各種方式流入房地產,造成中國樓市升溫。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警告稱,當前大規模財政刺激和信貸高速增長的環境“歷史上曾導致房地產市場過熱。”

日本野村證券(Nomura)在7月16日的一份報告中對中國“潛在的房地產泡沫”發出了警告。報告稱,6月份中國70個城市的房價上漲了0.6%,高於5月份的0.5%。房價“連續上漲”的城市數量也從57個增加到61個。

經濟學家表示,這種房地產熱不可持續,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已超過本世紀頭10年美國樓市的泡沫。

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風險最終將傳遞到金融體系,美國2008年的次貸危機,引發有着158年曆史的雷曼兄弟投行破產,就是教訓,此次中共央行下發《緊急通知》,摸底消費貸最終流向,背後的原因離不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控制。

緊急通知》要求各銀行上報的統計數據,特別區分了螞蟻花唄和螞蟻借唄合作的消費貸款餘額、不良率、以及平均利率和不良率、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等。

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央行調查不良可能因爲市場都在傳,疫情期間聯合貸不良率很高。

未來金融研究院侯本旗博士表示,“央行可能是從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角度關注此類業務。銀行承擔了幾乎所有的風險,但客戶增長和風控主要靠聯合貸款機構。這種風險激勵不對稱的合作模式隱含着可怕的潛在風險。如果合作貸款機構爲做大規模而採用過於激進的客戶下沉策略或實施數據操控,銀行發現時剎車已晚。”

責任編輯:宋月

希望之聲版權所有,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405610?lang=b5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月25日凌晨,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公安局、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等單位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出台樓市重磅新政,東莞限購來了!

7月27日,相關部門出台官方政策解答。內容如下:

《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政策解答

、來函諮詢求證,建議相關部門對部分政策執行標準的認定問題作出進一步明確。為回應社會關切,確保相關政策順利實施,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迅速會同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對共性、典型、熱點問題進行了梳理,在此一一作出解答。

一、「7.25」新政里沒有提到戶籍居民購房政策問題,是否還按原政策執行?

是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購房政策仍按《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完善我市住房限購政策的通知》(東府辦〔2017〕46 號) 執行,即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在本市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的,繼續暫停向其銷售新建商品住房。

二、非本市戶籍居民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職稱、7月25日前已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半年的,仍可按原政策規定購買首套商品住房嗎?

可以。非本市戶籍居民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職稱,能提供本市工作單位勞動合同以及2020年7月25日前已逐月連續繳納半年以上社會保險證明的,仍可按原政策規定購買首套新建商品住房。符合上述情形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允許其在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相關新建商品住房買賣合同的網上籤約,逾期則其購房資格不予認可。除上述情形外,2020年7月25日起,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職稱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在本市購房,按東建〔2020〕7號規定執行。

三、新政規定,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不再作為購房資格審核材料,為做好與原有政策的銜接,在本通知施行之日前已連續繳納個稅滿一年或兩年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仍可按原政策規定購買首套或第二套商品住房。具體如何認定?

2020年7月25日前已逐月連續繳納個人所得稅滿一年或兩年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仍可按原政策規定購買首套或第二套新建商品住房。符合上述情形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允許其在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相關新建商品住房買賣合同的網上籤約,逾期則其購房資格不予認可。

四、今年5月份我在東莞某鎮買了一套二手房,已經向業主支付了定金和首期款,和中介機構也簽訂了居間代理合同,支付了中介費,但由於種種原因,到新政出台前尚未辦理網簽手續。按照這次新政要求,我沒有購房資格了,但考慮到已經過定轉賬,能否讓我們按原政策規定繼續完成交易?

考慮到東建〔2020〕7號施行前(即2020年7月25日零時前),有部分非本市戶籍人士在我市購買二手商品住房,已簽訂了房地產買賣居間合同且已向賣方(指房屋權屬人,下同)交付了定金或首付款、向中介機構交付了中介服務費用,由於種種原因(包括受疫情影響)未正式網簽合同和辦理過戶,2020年7月25日零時後因政策調整將無法完成網簽的實際情況,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最大程度減少交易糾紛,如該部分購房人能提供與賣方、房地產經紀機構於2020年7月25日零時前簽訂的房地產買賣居間合同(自簽合同的提供交易雙方的書面協議或合同)、給賣方本人的定金或首付款付款憑證(僅限於買賣雙方的銀行櫃枱轉賬、網銀轉賬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並應當提供加蓋銀行印章的轉賬憑證或流水),由轉賬銀行或金融監管部門查驗核實後通報到限購執行部門,允許其在2020年10月31日前繼續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及辦理過戶手續。對以下情形不予認可:1. 對以現金形式支付定金或首付款的;2. 由非購房人本人賬戶轉到賣方本人賬戶的;3. 由購房人本人賬戶轉到非賣方本人賬戶的;4. 賣方出售的二手商品住房不符合交易轉讓條件的。

五、在2020年7月25日前已經完成網簽但未取得不動產權證的新建商品住房或二手商品住房,限轉讓年限是按2年還是3年執行?

關於限轉讓(限售)問題,分為三種情形:1.2017年4月11日零時以前完成網簽的新建商品住房或二手商品住房,無限轉讓年限要求;2.2017年4月11日零時至2020年7月24日24時期間完成網簽的新建商品住房或二手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 2 年後方可交易轉讓;3.2020年7月25日零時以後完成網簽的新建商品住房或二手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 3 年後方可交易轉讓。

六、關於二手商品住房限轉讓的界定時點,《房地產買賣合同》可能有三個日期,一是合同列印日期,二是買賣雙方簽訂的日期,三是合同首頁生成的編碼上的日期,以哪個為準?

以二手商品住房網簽的日期為準,即合同首頁生成編碼的日期(二手房網簽合同編號前面部分顯示了網簽日期)。

七、我與業主在2020年7月25日前簽訂了二手房網簽合同,但是在不動產登記窗口備案時,發現合同內容需要更正修改,該怎麼辦?

2020年7月25日零時前簽訂的二手商品住房買賣合同,如交易雙方的姓名、證件號碼錯誤的,則不能用於辦理交易過戶。若在網簽合同系統上重簽導致網簽日期發生變化,限購、限轉讓政策時間認定則以變化後的網簽日期為準。其他內容在網簽後需要修改的,為不影響買入方購房資格,可以由買賣雙方自行補充協議進行修訂。

八、辦理了繼承、離婚析產,或者曾辦理了變更、更正、換補證等權屬沒有發生轉移的業務,導致不動產權證書的登記日期發生變化的,該按哪個日期為準?

按上一手的不動產權證書出證日期為準。即上一手交易轉讓時,所進行不動產權登記的日期。

九、「7.25」新政對二手房也限購了,非戶籍居民在東莞購買二手房有什麼注意事項?

根據東建〔2020〕7號規定,2020年7月25日起,非本市戶籍居民在本市購買二手商品住房也須提供社保證明。非本市戶籍居民在本市購買二手商品住房前,應先到本市不動產登記部門辦理住房限購查詢證明(查冊),否則將無法在存量房網上籤約系統上進行網簽。因此,在未確認自己是否具有購房資格之前,請不要輕率交付定金、首付款和簽訂居間代理合同等書面協議,以免發生交易風險,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十、贈予方式轉讓住房有什麼限制?

根據《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完善我市住房限購政策的通知》(東府辦〔2017〕46 號)規定,通過贈予方式轉讓商品住房後,贈予方須滿 2 年後方可再次購買商品住房;接受贈予的,須符合本市的現行限購政策。東建〔2020〕7號施行後,以上規定繼續執行,如贈予雙方系直系親屬,接受贈予方可不受社保繳納要求限制,但須符合本市現行住房限購政策的套數要求,且受讓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 3 年後方可交易轉讓。

十一、法院拍賣的房子(法拍房),受「7.25」新政限購政策的影響嗎?

不受影響。2020年7月25日以後非本市戶籍居民通過司法拍賣購買商品住房,可不受東建〔2020〕7號關於商品住房限購政策的限制,但同樣須執行我市現行商品住房限轉讓的規定,即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3年後方可交易轉讓。

十二、在外省城市或省內其他城市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夫妻倆都是非莞戶,在東莞購房可以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嗎?

不可以。自2020年7月25日起,對於異地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在我市購房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職工本人或其配偶須為本市戶籍。

十三、我是2017年6月網簽買的新建商品住房,2019年3月辦了不動產權證,現在有中介問我房子要不要賣。請問我現在可以讓中介幫我放盤嗎?

不可以。從您的情況來看,您買的這套房子受「證滿2年方可轉讓」的限制,到2021年3月才能交易轉讓,目前尚不符合交易轉讓條件,房地產中介機構不應為這類房屋提供經紀服務。建議您等房子符合交易轉讓條件後再放盤出售,以避免可能存在的交易風險。對於中介機構違規為不符合交易轉讓條件的房屋提供經紀服務的行為,建議市民向屬地鎮街(園區)房管所投訴舉報。

十四、我在委託中介放盤賣房,希望成交價280萬左右,現在中介幫我聯繫了一個買家,他一口答應了給我280萬,但希望我跟他簽420萬的合同,好讓他多申請一些銀行貸款。請問這樣做我會有什麼風險嗎?

東建〔2020〕7號明確,嚴厲打擊「高評高貸」行為,對參與「高評高貸」的評估機構、金融機構,依法依規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責任。在二手房交易中,賣方(房屋權屬人)以超過實際交易價的虛假價格與買方簽訂合同,根據實際行為,如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十五、最近東莞一些小區二手房價不斷飆升,有的業主在業主群里公開喊話,鼓動、組織全體業主把掛牌價大幅抬高。這次新政明確要對二手房市場操盤控價、抱團漲價等行為從嚴查處,具體會採取什麼措施?

近期,我市部分樓盤業主發佈集體漲價言論,出現抱團漲價、大幅調升二手房掛牌價等異常現象。相關部門正密切關注二手房價異動,對發佈虛假房源、掛牌價明顯高於近期真實成交價或周邊同類樓盤均價的房源,全部下架處理。對於樓盤業主有組織哄抬房價等涉嫌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將進行重點核查,情節嚴重的,不排除採取限制交易等處理措施。同時,市住建局將進一步加強房價信息公開,從7月起將每月發佈各鎮街(園區)二手住房網簽交易情況,下來還將適時公佈各鎮街(園區)有代表性的、成交活躍的二手房樓盤的網簽交易信息,提高房價透明度,引導市場理性交易。

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東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

2020年7月27日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6852949-%e9%87%8d%e7%a3%85%ef%bc%81%e6%9d%b1%e8%8e%9e%e6%a8%93%e5%b8%82%e9%99%90%e8%b3%bc%ef%bc%8c%e6%ac%8a%e5%a8%81%e8%a7%a3%e8%ae%80%e4%be%86%e4%ba%86%ef%bc%81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宏業 特許測計師、中國房地產估價師

3月中旬,筆者在本欄目發表了《政策對抗疫情衝擊、大灣區樓市好轉可期》一文。文章預測大灣區樓市基本上回穩,且進入逐漸復甦期。樓市是否復常,還是依賴經濟基本因素。2020年上半年廣東省GDP是49,234.2億元,同比下降2.5%,但已相比第一季度同比下降6.7%,有着明顯改善。其中第一、二、三產值分別同比增長1.6%、下降6.2%和增長0.1%,只剩下第二產業同比下滑了。廣東省第二產業恢復不似預期,主要是大部分製造產品依賴出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戰深深拖累着。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於19日發布,上半年廣東省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雖然同比下降6.4%,但是降幅比第一季度已大幅收窄8.7%。作為「百本之母」的房地產業,上半年開發投資實現今年首次正增長,同比增長2.5%,還比半年GDP表現亮麗。

灣區樓價指數半年回升5%

上半年整體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5%,增幅比第一季提高10.8%。商品房銷售情形於第二季有明顯改善,銷售面積和金額降幅持續收窄,銷售面積和金額於上半年同比只是分別下降16.8%和16.1%,同樣比第一季降幅均收窄12.3%和9.3%,均價且錄得稍為增高。受到當地經濟情形及供需量不同影響,九城市出現商品房成交「冷熱不均」情況。上半年九市商品住宅供應量和成交量均呈縮減:供應量同比減少28%、環比減少39%;成交量同比減少16%,環比減少26%。不過,4月起交投量明顯改善,至5、6月間各城成交量基本都同比轉正。大灣區樓價整體指數6月上升到120.11點,半年內已回升約5%,反映大灣區樓市已普遍受落再向好。

剛需強勁 深莞樓價節節高

深圳、東莞市場熱度最高。深圳樓價節節上升,表明市場剛需強勁,持續推高樓價。鑒於深圳市土地供應受制,只有於7月中加碼限購限貸,期望可拖慢上升勢頭。為了刺激發展商釋放供應,3月起東莞市取消新房備案價格限制,已成功推高第二季供應量,達到房價平穩效果。

相反,惠州、珠海、中山成交環比跌破三成,但是受到不同因素影響。惠州市受到外貿出口放緩的拖累,經濟增長放慢,只有南部惠陽和大亞灣得益於深圳購買力外溢效益,成為全市成交主力。港澳暫未通關珠海、中山,港澳居民購買力受到抑制,令到珠中兩市成交量下降,分別同比下降48%(珠海)和18%(中山)。7月中,粵澳已經恢復通關,預料對珠海和中山成交量有所裨益。

商住地走俏 半年成交過百宗

房產交易趨活躍,上半年大灣區賣地火熱。根據當地研究機構數據,上半年大灣區商住地成交突破一百宗,主要集中廣州、佛山、東莞,出讓面積和金額是564.8萬平方米和1,804.6億元。以總金額算,首三位是廣州出讓32宗和822.4億元、佛市出讓45宗和580.5億元及東莞出讓23宗和401.7億元,反映開發商拿地積極,但成交溢價率不失理性。今年第二季是廣東省經濟恢復轉折點,且開創房地產開發投資和交易活動轉穩的前景。房產投資應注視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及廣東省經濟持續改善的勢頭。可幸的是,廣東省已開啟新型經濟工業的路徑,將有助對沖中美貿易戰、中美政治關係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作用。■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http://paper.wenweipo.com/2020/07/28/FK2007280005.htm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洲最早自疫情中重生,亞洲高收益債券持續領漲市場。其中,亞洲經濟指標大陸表現出色,6月大陸建築業PMI達59.8,已完全走出2月疫情的陰霾;地產商受益於融資環境寬鬆,在降準降息政策支持下,1~5月大陸地產業債券淨發行量高達1,700億元人民幣,遠高於去年同期的680億元水準。

另外,大陸兩會雖對房產主軸為住房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但事實上各省仍推出許多支持政策,如契稅減免、購屋補助、完成25%即可預售等支持房產市場發展,且房價並未受到疫情影響太多,4~5月平均房價YoY達5%以上,在大陸地產穩健表現下,有利企業債體質轉佳,亞債後市看俏。

台新亞澳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尹晟龢指出,除了大陸高收債持穩外,印尼方面也有走穩的趨勢,印尼盾今年最多曾貶值近20%,拖累印尼高收債表現,但如今已近乎回到平盤,也緩解美元債發行人償債壓力,帶動印尼美元債觸底回彈。

整體而言,在疫情趨緩、原物料價格走升下,對亞洲高收益債市場看法持續正面,雖然中長期疫情對經濟影響仍不確定,但市場情緒仍藉由各國中央政策做多而提升。操作上,建議投資人在波動放大下,可採取分批布局亞債的方式,分散風險。(工商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728004307-260410?chdtv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富豪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實集團,以總價71.02億元人民幣(以下同,10.12億美元)價格,把位於成都的「南城都匯」的住宅開發案,賣給禹洲集團和成都瑞卓置業公司,淨賺38.11億元。(彭博)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中關係持續緊繃,中國又面臨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水患等人禍和天災,經濟前景蒙上陰影,香港富豪李嘉誠家族加緊出售中國資產。

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實集團7月23日發布公告稱,以總價71.02億元人民幣(以下同,10.12億美元)價格,把位於成都的「南城都匯」的住宅開發案,賣給禹洲集團和成都瑞卓置業公司,淨賺38.11億元。

李嘉誠家族旗下的和記黃埔是在2004年10月底以21.35億元買下成都這塊地,使其成為當時中國西部的「地王」。根據長實集團公開的數據,南城都匯開發案共設有2.33萬戶(包括住宅及店面),之前已售出16503個單位,未售住宅和店面還有近7000戶。

李嘉誠家族近年來加速出售中國的資產,根據中國媒體統計,李嘉誠家族賣掉的中國和香港的資產已超過2500億元(台幣1.05兆元),包括2019年10月,李嘉誠家族將旗下位於大連西崗山的房地產項目,以約40億元的價格,轉讓給融創中國的孫宏斌。而該房地產項目是李嘉誠家族在2011年斥資19億元購得的,8年時間價格翻了1倍,讓李嘉誠家族賺了20億元。

2016年10月,李嘉誠家族以200億元的價格出售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廣場,這是李嘉誠在中國出售的最大一筆房產。

有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底,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在亞洲的資產佔比下降至10%。

在此同時,李嘉誠家族擴大對英國的投資,目前控制英國近3成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1/3的碼頭、超過40%的電信市場、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根據統計,李嘉誠家族在英國的總資產已高達近4000億港元(台幣1.53兆元),幾乎等於買下了半個英國。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