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筆者在北京就讀「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期間,認識一位學霸等級的年輕教授。他從北大元培學院狀元畢業,直升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班,並且很快地拿到博士學位,隨即獲得北京清華大學副教授的聘書,並直接享有博士生導師的頭銜。
但是他在北京買不起房。
該位教授和筆者同為「 80 後世代」,彼此向來挺有話聊。最近聽教授說起自己的煩惱:雖然校方有配給他學人單身宿舍(較高級的博士單人房),然而由於婚後家庭的需求、顧及未來孩子的教養,他一直猶豫到底該不該在北京買房?
買房畢竟是人生大事。但教授說現在北京三環以外的房價漲幅實在是不合理;至於北京三環內的房子,「連清華、北大的正教授都買不起。」
該名教授留學英國,亦有訪學德國的經驗。他深知在北京買房的「龐式騙局」,卻也說自己難抵「社會壓力」:若是一直租房子住,拿什麼面對丈母娘?
「真摯的愛情和婚姻之前,中國丈母娘會先要求女婿買房」
房產對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來說,絕對是一個有土私有財的「硬通貨」。特別是中國丈母娘普遍認為買房這件事,本來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硬道理。
曾聽上海同學講過一則故事:他的媽媽是寧波人,早在 20 多年前來上海做生意時,就咬牙給他買好了婚房、商鋪,還有二套投資房。現在這位上海同學一年不工作,都有人民幣百來萬的收入,來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讀博士班,只是優雅地追尋「詩與遠方」而已。
即便是 20 年前的商鋪,也要人民幣 50 多萬,在當時來說是很大一筆錢了。「媽媽當時也是咬牙貸款買的,但現在一年就有人民幣 70 - 80萬的租金。」有人想自己過的舒服,有人想為後人做得多一點都沒有錯。
「買房」這事在中國,更彷彿成為一整個世代在價值觀上的鐵律:「社會就是不努力只有被淘汰,別只顧者享受不咬牙買房,到了『要被社會淘汰』(即買不起房、因而無法取得大城市戶口)的時候再來怪社會。」所以有相對高收入卻不買房,在中國老一輩眼中簡直就像條死罪──女婿不好好買房或供房,丈母娘哪敢把女兒嫁給你?特別是上海的丈母娘。
但現實層面上,如今中國各大城市房價高漲的問題,早已讓無數城市人非常受挫,新一代的需求端,也逐漸出現了價值觀上的變化:若租房可以擁有較好生活品質,「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便會受到極大挑戰。事實上,如今在中國城市買房,付出的不可能只是短期間的個人生活品質,而是未來 15 年甚至 20 年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若必須將子女的教育成本都挪到房子上,買房還是不是「划算」,就要仔細考慮了。
中國房價瀕臨泡沫邊緣,「投資」目光轉向海外
從較宏觀的經濟層面來看,一個社會若「房價所得比」(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過高,實際上是房地產產業吸納了過多社會資金,形成擠壓其他消費的根本性問題:
房價不斷地上漲,最終結果就是人們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其他的錢都得拿來養房子。從「少喝一瓶紅酒少吃一頓牛排」,慢慢變成「少買兩件衣服少換一雙鞋」,最後變成「一部電影都看不起、一杯奶茶也別喝了」──這導致房價越來越高,多數人可支配所得反而降低;同時其他眾多行業都受地產擠壓,消費走弱,整體經濟動能因而不升反降──而這也往往就是房價長期過高後,必然面臨泡沫化的原因。
但筆者在北京期間,發現中國都會地區的地產公司根本是「橫著走」:你不買,後面還多的是人排隊。整個中國 14 億人口,幾乎人人都想擠進一線城市有個戶口,這樣的剛性需求幾乎大於一切,賣方自是坐地起價毫不手軟。
房地產業者近乎帝國式的迅速擴張脈絡,中國政府當然並非一無所悉,只是面對日漸膨脹的房地產泡沫,如今也陷入兩難:房價暴漲促使通貨膨脹、民眾苦不堪言,政府卻不敢用升息等手段讓通膨降溫──因為如今經濟的命脈都握在大量放款到房市的銀行手裡;只要經濟情勢有任何風吹草動,例如銀行一提高利息,房價崩盤,不止貸款沉重的中國老百姓更慘,可能連全國的銀行都會呆帳暴增,出現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說到這裡順道一提:除非是有自住的需求,否則筆者通常不建議台灣人在對岸從事房地產投資,去買一個只有 70 年使用權的房子。泡沫化與否姑且不論,別忘了中國的《民法》才起步沒多久。
回到主題:那麼,當國內房價已成隨時可能泡沫化的壓力鍋,對「負擔不起國內都會區房價」的消費者、「大到不能倒」的地產業者、以及「想抑制國內通膨卻不敢打房」的政府來說,眼前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或者說,(政府)要怎麼不靠升息這個高風險手段,減少資金集中湧入國內房市的壓力?(地產業者)要怎麼分散風險,避免中國房地產泡沫化時血本無歸?(買房者)除了越來越買不起的中國一線城市住房,是不是有其他「C/P值更高」的選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有土斯有財」太沈重:惡名昭彰的中國海外炒房團,是如何煉成的?》,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專長為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就讀過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清大經濟學系博士班,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