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財經金融 (12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文內容純屬個人意見,與服務單位無關,如有錯誤亦概由作者負責;此外,本文之完成,承蒙中央銀行楊淑雯、郭恬吟、郭涵如專員之協助,在此謹致謝忱。)

展望未來,新變局帶來典範轉移與更多的不確定性,可以確定的是央行政策操作與風險管理的難度將日益提高,維持各界對貨幣制度與金融體系的信任,也仍將是金融穩定的基石。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央行角色持續擴張,具獨立性的央行專注於追求定義明確的物價穩定目標之時代,似已出現變化。伴隨央行涉入的領域日廣,央行獨立性似已出現動搖,可信度亦備受挑戰。此外,「日本化」(Japanification或Japanisation)的隱憂,使得央行所面對的挑戰日益艱困。

挑戰:央行獨立性出現變化

當面臨危機時,傳統上,央行的最後貸款者角色,已使央行具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全球金融危機後,尤其是近期COVID-19危機期間,央行角色持續擴張;主要央行擴大資產購買計畫、甚或採廣泛的信用政策,彼等所採措施的規模、範圍與速度,已超越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且央行資產規模亦創歷史新高。

截至2020年4月底,Fed與BoE的資產規模已較2007年1月擴張約7倍;至於ECB與BoJ的資產規模,也大約成長4倍至5倍。根據下圖顯示,截至本年第2季,主要央行資產對GDP比率已大幅攀升,尤其BoJ更已攀抵124.9%。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迄今,全球經濟尚無法完全脫離低成長、低利率、低通膨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困境;COVID-19危機衝擊,更使情況雪上加霜。過去,主要央行已在提振經濟方面擔負重任,甚至成為唯一的行動者(the only game in town),惟伴隨貨幣政策效果遞減且負荷過重,一般咸認,為促進總體經濟穩定,財政政策應扮演更積極角色;貨幣政策如與財政政策形成妥適的政策組合,可發揮提振經濟的綜效(Synergies)。

不過,央行與財政當局的過度配合也引發擔憂,論者指出,伴隨央行擔綱最後購買者、信用配置者,甚至涉入準財政(Quasi-fiscal)領域,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界限已趨模糊,甚至引發財政赤字貨幣化(Monetization of Fiscal Deficit)、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及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等備受爭議的討論。

印鈔票紓困,可能落入政治爭議

從這次COVID-19危機的紓困措施可看出,相對於財政部必須通過稅收和政府支出支應,央行則可直接在市場中快速行動。財政部的預算可能會受到國會的羈限,而央行的火力基本上是無限的。而且央行紓困所創造出來的貨幣,僅會出現在其資產負債表上,而不增加政府的債務。政府債務在未來到期日屆期必須贖回,而央行的準備金負債則無須贖回。

也因為如此,將政府負債貨幣化的誘惑從來不曾停歇。然而,政府負債和央行的準備金負債對於未來的風險不同。如果政府償付能力惡化,政府公債將面臨違約風險;而龐大央行的準備金負債則存在通膨風險,尤其是當央行必須提高利率抵禦通膨但基於某些原因卻無法提高時。

因此,將政府負債貨幣化,只是將政府債務的信用風險移轉到通膨風險。

前Fed主席Ben Bernanke指出,在進入後COVID-19危機時期,央行的獨立性有被視為是已過時的危險;畢竟在持續性的低通膨環境下,支撐央行獨立性的理由已經大幅弱化。同時,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不僅規模更加龐大,而且資產項目變得複雜許多。資產負債表的複雜性可能使央行偏離傳統的總體經濟穩定功能,而且最後購買者的角色使央行涉入金融市場的運作更深,這也使得央行在金融中介與信用分配的觸角伸得更廣,這些因素都可能進一步侵蝕央行的獨立性。

過去若干國家的經驗顯示,央行以貨幣融通財政赤字,恐損及央行獨立性、財政紀律化蕩然無存,且恐引發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等嚴重風險。

此外,央行廣泛介入經濟與金融體系的措施,恐使央行承擔更多財務風險,面臨退場不易的難題,形同被金融市場綁架;甚至可能鼓勵風險承受(Risk Taking)、扭曲金融市場(例如BoJ持有的股票ETF已約佔日本整體該ETF市場的90%,恐嚴重扭曲日本股市)、加劇分配不均,並落入極具爭議性的政治範疇。

央行必須在利率有效下限(ELB)和急遽擴張的央行資產負債表制約下,嘗試穩定總體經濟活動。這自然使得央行把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當成傳統的政策工具來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央行除了繼續將金融穩定視為重要的政策目標外,也必須融入政府債務管理政策。這個發展看來似乎是央行演變很自然的下一步。

然而,各國央行所面對如此的總體經濟環境以及即將採取的貨幣政策回應,正是BoJ過去20年面對的總體經濟環境與所採行的政策。只是這「日本化」的趨勢,從日本的經驗觀之,前景並不樂觀。這些轉變是否將使得央行受政府、國會,及金融市場的影響日深?是否將對央行的獨立性造成進一步打擊,並偏離央行的法定職責?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嚴肅地重新審視央行百年以來的定位。

全球經濟會不會步日本後塵?

自1840年代以來,央行角色由掌管經濟與金融穩定、協助政府取得戰時融通資金,演變至大溫和時期主要僅專注於物價穩定,央行獨立性亦獲重視。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顯示物價穩定仍不足以確保金融穩定,若干央行再度將金融穩定納入職責。此外,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尤其近期COVID-19危機期間,央行政策工具箱不斷擴大,央行角色已由最後貸款者,轉為最後購買者、信用配置者,似又重拾更為全能的角色。

伴隨此一發展,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界限日益模糊,恐帶來損及央行獨立性、加劇風險承受、扭曲金融市場、落入財政赤字貨幣化等隱憂。

為紓解這些壓力,根據美國「聯邦準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第13條第3款,在特殊緊急情況下,Fed於訂定緊急融通計畫或措施前,須經財政部長事先許可,且應提供相關報告予國會;此一制度安排,限縮了Fed在承平時期動用特殊緊急融通的權力,也緩解了央行所承受的壓力與風險,或為值得效法的方向。

同時,貨幣當局與財政當局之間的制度性安排變得非常重要。為了維持通膨預期持穩,央行必須在財政狀況與政府債務的壓力下,必要時仍能夠自主地調整貨幣政策。

後COVID-19危機時期總體經濟環境的特點,可能是經濟成長持續停滯、通膨低迷,還有巨額的政府債務。

這正是過去20年,日本所歷經的「日本化」現象。即使各國央行採取史無前例的因應措施,有如BoJ過去所曾實施的,但從日本的經驗觀之,經濟前景非但不樂觀,更使央行益加受制於政府、國會及金融市場力量,央行的獨立性或將面臨百年來的最大挑戰。

此外,伴隨主要央行推出接近零利率(甚或負利率)與無限量化寬鬆等超寬鬆貨幣政策,也衍生出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以及未來潛在通膨風險的疑慮。

尤其是主要央行已釋出巨額強力貨幣,惟主要經濟體的通膨率與通膨預期卻依然低迷且穩定,同時引發資產價格飆漲隱憂。是否貨幣數量與物價的長期關係已經生變?還是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已然改變?抑或是貨幣政策時間落後(Time Lag)已變得更長、更不可測?這些問題均值得央行深思。

央行該不該發行數位貨幣?

附帶一提的是,央行法令貨幣(Fiat Money)在支付體系的地位,可能會面對來自數位支付媒介創新的挑戰,也引起有關發行CBDC的討論。有論者建議發行以帳戶為基礎的零售型CBDC(也就是民眾與企業直接在央行開立帳戶),作為解決當前危機的方案之一。

因其賦予政府可將電子貨幣餘額直接移轉給民眾,更可提供央行實施負利率政策的環境,避免民眾囤積現金,有效提振民間消費。不過,此一發展將促使央行進一步直接面對客戶,擔起民眾的存放款業務,這將加重央行的業務負荷與風險承擔,更有肇致銀行去中介化所衍生出的金融穩定風險問題。關於CBDC的發展,各國雖須根據其自身情況與需求而定,似應保持現行二層式的銀行體系結構,並維繫央行在支付系統所扮演的角色。

最後,由於近來央行的角色已擴展到許多過去不曾涉入或具爭議性的領域,並引發外界對央行與金融體系的質疑。鑑於信任是貨幣制度與金融體系的基石,展望未來,央行須以具體行動消除外界疑慮、獲取一般大眾與市場對央行與金融體系的信任。

(原文刊載於《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37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央行火熱的印鈔機成功拯救了COVID-19造成的經濟衰退,更成功挽救了瀕臨崩盤的股票與債券市場,但是巨量的鈔票卻像洪水般,一夕之間改變了原本的河道與周遭的地貌,所有的經濟參與者,不論是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或是偏遠小鎮的農夫農婦,都必須重新適應大洪水氾濫後的新世界。

我們全面探索台灣面對QE洪流的因應策略,先來觀察大印鈔時代的「五大突變」。  

美國聯準會的無限制量化寬鬆,瞬間改變了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運作法則,不只是美國,歐洲央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以及加拿大中央銀行等主要國家的央行,全數在極短的期間內迅速擴大資產負債表,鉅額的印鈔機24小時高速運轉。  

突變一》工業大國央行聯手印鈔:印得有多快,誰最猛 武漢疫情發生後,各國央行借鑑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量化寬鬆的力道可以說是「核彈級」。

在啟動QE後,央行資產規模的增加,以接近幾何級數的速度拉高。

以絕對金額而言,雖然還是以美國最高,但以加速度來看,卻是加拿大獨占鼇頭,在短短幾個月內,央行資產竟從僅0.12兆加幣,快速膨脹290%,達GDP的15%以上。相較08年金融危機大約2年方完成整個過程,且膨脹規模遠遠小了許多,本次貨幣洪流的威力可見一斑。  

突變二》倍數驚人的「資產價格通膨」  

自2009年以來的10年間,諸如全球股票和債券之類的金融資產以遠高於全球實體經濟價格的速度攀升,10年間標普500指數上漲了超過400%,對照勞動薪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的牛步化,真的是天差地別。

有學者批評就是因為用CPI衡量通膨,只考慮房租、食品、能源等商品物價,卻沒考慮到資產價格,造成CPI指標跟民眾真實消費力出現落差。  

突變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QE肆虐的大環境下,由於全球實體經濟成長仍顯疲弱,大量流動性進不了實體企業,最終多流入股、債、樓等資產市場。

而我們知道一般民眾的收入與實體經濟表現息息相關,富人的財富則與資產價格關係相對密切。因此當金融資產價格的上升與實體經濟指標背道而馳,甚至此長彼消,將直接導致貧富差距惡化。

普遍發生在各國的「1%vs.99%」的社會抗爭或「占領華爾街」運動,即是此一結構性問題的投射。  

突變四》BIS:超低利率延續至2027年 國際清算銀行(BIS)研究指出,貨幣寬鬆環境造成的長期低利率,可能會延續到2027年。

淨利差(NIM)的持續低迷,將壓縮銀行傳統存貸業務的獲利空間,並削弱銀行面對金融風險的抵抗力。

BIS建議銀行應有新的經營思維,進行獲利模式的轉型,例如強化風險管理能力,以多承擔風險從事新興事業的放貸,提升利差回報,或業務多元化增加非利息收入,以及利用科技降低營運成本等等〔圖5〕。  

突變五》從異端變當紅的「現代貨幣理論」 在美國眾院預算委員會2020年1月的第116次聽證會中說明:雖然經濟教科書上說,持續的預算赤字和不斷增加的政府債務將提高利率,加劇通貨膨脹並排擠私部門投資。

或者說,債務高漲可能使投資者的信心下跌,引發災難性的財政危機,並加大了政府債務違約的風險。

但自1980年以來,聯邦債務占GDP比率增加了兩倍多,但美國即使債務飆升至接近紀錄高點,利率和通貨膨脹率卻不升反降。英國、日本亦出現同樣現象。

債務上升,但以前認為的預期負面影響竟似乎未見,這種違反傳統貨幣理論觀點的現象,促使經濟學家重新評估政府債務的後果是否被高估。

同時,原本被視為「偏激」甚至「異端」的現代貨幣理論(MMT),討論熱度急遽升高。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http://service.tabf.org.tw/TTB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politics/1366384?from=Copy_content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肺炎疫情尚未止息,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及產業環境面臨了比2008年金融海嘯更嚴重的衝擊,銀行業面對政府進行紓困所形成的低利環境,後續營運亦受考驗,但危機所帶來的轉機,如數位支付、高資產客戶的回流等,銀行業應好好利用優勢,提升服務效率,尋找新商機。   2019年對台灣銀行業而言,可謂是豐收的一年,不僅獲利創下新高,且隨著3張純網銀執照的核發,及「開放API平台」的上線,啟動國內開放銀行第一階段的運行,數位金融的發展也準備邁入新的里程。然而,今年第1季開始大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卻嚴重衝擊國內外的經濟成長,也令產業環境面臨巨大考驗。這次疫情造成的傷害或將大於2008年金融海嘯,風暴的源頭雖然並非金融交易,但對銀行業來說,也遭受不小衝擊。   政府的紓困措施為協助各產業抵抗衝擊的最主要助力,而央行大力降息的寬鬆措施支持,使銀行後續的營運可能面臨壓力。在疫情爆發當下,營運環境面臨立即性的受創,而逐漸趨緩後,企業則積極尋求重回正軌的方式。對於未來可能一段長時間將持續處於低利的時代,此波疫情帶來的數位轉型浪潮或將促使數位金融加速發展,成為銀行業尋求成長的重要關鍵。另外,香港版國安法的生效實施,可能造成香港境內資金的移動,讓台灣銀行業出現爭取服務更多高端資產客戶的機會,對國內財富管理的發展有望帶來一定助益。   疫情令經濟受創,使低利時代延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6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預估2020年全球經濟將負成長4.9%,較4月時衰退3%的預期更進一步下修。在IMF更新預測前,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已相繼公布最新經濟預期,世界銀行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或將衰退5.2%,OECD認為衰退幅度可能達6%,若有第二波疫情則衰退或將加深至7.6%。由此可見,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明顯較先前預期嚴重。   疫情爆發後,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既迅速又劇烈,歐美大國政府及央行皆盡快採取緊急應對措施。經過2008年金融風暴的經驗後,美國聯準會不僅在短期內將基準利率由1.75%大幅降至0.25%,並宣布無限制的購債寬鬆措施,同時美國政府也執行約3兆美元的紓困援助。美國的舉措令歐元區、英國、日本等各國央行也相繼擴大寬鬆措施,降息與加大購債規模等工具皆竭力使用,政府也盡力提出紓困和經濟支持方案。     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國內環境難以不受國際變化影響。從疫情爆發以來,政府對疫情的管控相當成功,但大多數產業仍受不小衝擊。對於今年國內的經濟成長,各主要機構紛紛下修預期數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將預估經濟成長率由2.67%調降至1.58%,行政院主計總處由2.37%下修至1.67%,中央銀行由1.92%降至1.52%。同時,在3月各國央行大力降息之際,本國央行也將重貼現率由1.375%調降一碼至1.125%的歷史新低,使過去10年基準利率不到2%的低利環境必須延續。   銀行業營運面臨考驗 今年4月國際信評機構惠譽出具報告表示,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經濟恐因武漢肺炎疫情受到劇烈衝擊,進而將國內銀行業的產業及評等展望由穩定調降至負向,並認為因放款成長放緩、利差壓縮、較弱的手續費與投資收入以及較高的預期信用損失(ECL),預估2020年本國銀行業的平均資產報酬率將由2019年的0.6%降至0.4%。   在疫情影響之下,今年前4個月本國銀行的利息收入出現負成長,手續費收入的增長也相對疲弱,使得獲利成長受到拖累。根據金管會統計,2020年1至4月本國銀行的利息收入較2019年同期減少6.1%,手續費收入則僅年成長1.6%,使得稅前損益較一年前衰減12.8%。與2019年前4個月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稅前損益皆較前一年同期正成長相比,疫情確實令本國銀行業的營運面臨不小考驗。   數位金融為尋求未來成長關鍵 今年5月底金管會黃天牧主委於上任後提出四大金融目標,其中推動金融創新和落實普惠金融兩項與數位金融息息相關,可見金融結合科技已是金融產業發展政策的重要主軸之一。以目前發展來看,數位銀行服務及行動支付相關業務已逐漸有所成效。依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20年第1季,銀行數位存款帳戶的開戶數已達415萬戶,較2019年底大幅成長22.65%,顯示民眾對接受銀行數位服務的意願更高,而疫情也帶來一定發展助力。     在行動支付方面,截至2020年2月金管會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國內行動支付交易金額為334億元新台幣,為2019年同期128億元的2.6倍。同時,資策會的「行動支付2500大調查–2020上半年」指出,77.1%行動支付用戶扣款方式為綁定信用卡,可見民眾對行動支付結合信用卡的交易模式接受度已相當高。   今年下半年3間純網銀將會陸續正式營業,目前營運中的傳統銀行和純網銀之間的數位服務競爭未來將會逐漸白熱化,同時開放銀行也準備進入第二階段運行。預計對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生物辨識等金融科技應用的投入將會更多,而金融服務創新結合生態圈建立可能更會是各家銀行擴大服務客群及追求持續成長的重點。   港版國安法實行  或將給予本國銀行業更多財富管理機會 今年6月30日中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香港《國安法》條文且當日立即生效,而2019年3月開始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及後續演變的亂象,為中國政府通過港版《國安法》的關鍵主因。國安法的實行促使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優惠待遇,並準備進行相關制裁,再次加深美中關係緊張,未來可能令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營運環境有所改變,使得目前在港的企業或個人出現將資金移至其他地區配置的考量。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銀行統計數據,今年3至4月香港本地貨幣的銀行存款合計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將近837億元港幣,似乎動亂造成香港資金的外移,而國安法的實施有可能令此一情況持續。   國內金管會於2019年底推出財富管理新方案,除希望藉由鬆綁法規,進一步開放多元化金融商品及服務,提高台商資金回台進行財富管理的意願,也希望能吸引外國資金來台投資。本國銀行希望能提高資金來台的機會,在服務端應需盡力滿足進行配置所期望達成之目的。對於香港資金的移動,目前來看,其主要目的應為獲利、保值、安全等三面向。     在獲利與保值部份,協助客戶達成中長期穩健的投資價值,應是財富管理非常重要的服務核心。銀行的財富管理團隊應了解客戶的風險偏好與期望報酬,並配合實際市場環境變化提供合適的資產配置,盡力協助客戶達成期望的目標。安全方面,在2020年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 BERI)的第1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中,台灣的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為全球第3名、亞洲第1名,說明國內營運、投資、政治、匯兌等風險皆相當低,應可提供資金穩健安全的運用環境。另外,資金移動至國內配置後,對本國之相關法律和稅務可能不甚熟悉,銀行財管團隊應可尋求與專業機構合作,提供投資配置相關的法律和稅務諮詢等更全方面的服務。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http://service.tabf.org.tw/TTB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politics/1366603?from=Copy_content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寰宇新聞網/綜合報導】

台灣的外匯存底在台灣面臨各種財政困難時,時常被提出各種使用功能。5日中央銀行公布了台灣至109年7月的外匯存底金額,目前為4,961.71億美元,較上月底增加74.80億美元。

中央銀行分析,本月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原因為歐元等貨幣對美元升值,以該等貨幣持有之外匯折成美元後,金額增加、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資金大量匯入,導致外匯市場過度波動,央行進場調節。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疫情穩定控制,星展上修我全年GDP至0%。(鉅亨網資料照)
台灣疫情穩定控制,星展上修我全年GDP至0%。(鉅亨網資料照)
 

台灣疫情穩定控制,加上權值股王台積電 (2330-TW) 支撐,星展銀行今 (4) 日出具最新報告指出,台灣經濟已在第 2 季觸底並於第 3 季重啟反彈,因此將全年 GDP 預估值從原先的負 1.0% 上修至 0%,預期中央銀行到今年底前將維持重貼現率 1.125% 不變。

受疫情衝擊,我第 2 季 GDP 降至負 0.73%,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差紀錄,但星展集團認為,台灣在防疫得宜加上科技業高競爭力的支撐下,讓台灣的經濟在 2 季築底,並可望在地 3 季重啟反彈。

星展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表示,台灣 4 月到 5 月的出口訂單成長率為 1.4%,6 月更進一步反彈至 6.5%,7 月製造業 PMI 也微幅上升至 50.6,創下 4 個月以來首次高於中性水平;另外,從 Google 數據估算,台灣的零售、娛樂等產業已於 7 月恢復正常。

產業部分,權值股王台積電受惠於 5G 與高端計算需求,拍板上調今年的資本支出,加上英特爾 7 奈米技術期程延後、與蘋果的新芯片合作計畫,這些可望讓台積電享有受益利多。

馬鐵英進一步指出,隨著 11 月美國大選逼近,加上美中關係劍拔奴張,可能讓台灣丟掉華為訂單,如果未來美中貿易摩擦升溫,美中進一步擴大對彼此的制裁,恐將進一步傷害參與美中科技供應鏈的科技業。

面對國際第二波疫情來襲,馬鐵英提醒,第二波感染潮對台灣內需影響不大,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其他國家因應第二波疫情再度啟動封鎖,尤其是台灣主要出口美國、歐洲與日本等三大市場,合計出口比重高達 3 成,屆時恐將進一步衝擊台灣出口貿易,讓經濟成長在第 4 季進入平緩增長狀態。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10944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工商時報呂清郎 2020-08-04 09:15

得標加權平均利率央行銀行資金調度主管天期定存單資金搶標
閒錢氾瀾無處去 央行定存單利率標新低0.288%

近一年364天期定存單標售概況(製表/工商時報呂清郎)

 

市場資金氾濫,中央銀行3日標售1,700億元364天期定存單,得標加權平均利率再探底,只有0.288%,並連續第三個月創歷史新低。銀行資金調度主管表示,央行本次是定期標售定存單,1,700億元的籌碼卻吸引3,684.9億元資金搶標,投標倍數2.17倍,可見資金真的已無處可去。

今年以來錢滿為患,每月標售的364天期定存單,搶標資金全都達2倍以上。銀行資金調度主管指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金融市場大地震,經濟出現衰退疑慮,都讓企業營運大受衝擊,投資意願也低落,閒置資金更加無處去化,紛紛尋求相對穩定的去處,定存單搶標因而熱滾滾。

閒錢氾濫的程度也反應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銀行資金調度主管強調,未到期定存單餘額7月整個月都在8兆元之上,屢創新高,代表短期資金結構的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也在0.08%上下的低檔徘徊。

至於364天期定存單得標加權平均利率更是「低還要更低」,本期直接跌破0.3%,更低於市場預估的0.29~0.3%區間。銀行資金調度主管預估,下周將標售的2年定存單,不排除得標加權平均利率也可能再探底,低於7月0.304%的史上最低。

央行從2010年4月開始標售364天期定存單,金額1千億元,是提供銀行去化過剩資金的主要調度工具之一。2014年2月提高到1,200億元,2015年3月增加至1,300億元、同年6月上調至1,500億元,2016年2月再增加為1,600億元,2017年5月進一步擴大至1,700億元至今。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65631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金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擾亂全球經濟秩序,也讓央行角色出現轉變,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直言,「日本化」隱憂加上央行因應危機所執行的非傳統性貨幣政策,可能讓央行獨立性面臨百年來的最大挑戰。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參事李榮謙今天聯名發表「從傳統到現在—中央銀行的政策角色演變與發展」、「從現在展望未來─中央銀行角色在肺炎新局下的挑戰與政策展望」兩篇系列文章,點出全球金融危機、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央行角色不斷擴增,不只面對的挑戰日益艱困,其定位也受到影響。

文章指出,1840年代以來,央行角色由掌管經濟與金融穩定、協助政府取得戰時融通資金,演變至大溫和(Great Moderation)時期專注於物價穩定,央行獨立性(independence)也獲得重視;不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顯示物價穩定仍不足以確保金融穩定,部分央行再度將金融穩定納入職責。

此外,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COVID-19危機期間,央行政策工具箱不斷擴大,央行角色已由最後貸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轉為最後購買者(buyer of last resort)、信用配置者(creditallocator)。

文章內容指出,近年央行角色持續擴張,為了因應危機所執行的非傳統性貨幣政策與信用政策(creditpolicy),使其直接介入金融市場與經濟活動的層面更深更廣,也擁有更大影響力,而央行逐步涉入準財政(quasi-fiscal)領域,已使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界限趨於模糊,甚至引發財政赤字貨幣化(monetizationof fiscal deficit)、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money),及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等備受爭議的討論。

陳南光、李榮謙認為,由過去若干國家的經驗來看,央行以貨幣融通財政赤字,恐損及央行獨立性、導致財政紀律化蕩然無存,且有引發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等嚴重風險;主要央行推出接近零利率、負利率與無限量化寬鬆等超寬鬆貨幣政策,也衍生出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及未來潛在通膨風險的疑慮。

在低利率、低通膨、低成長及巨額政府債務並存的「日本化」(Japanification)隱憂下,陳南光、李榮謙表示,央行面對的挑戰日益艱困,且恐使央行更加受制於政府、國會及金融市場的力量,央行的獨立性或許將面臨百年來的最大挑戰,其定位須被嚴肅地重新審視。

文章最後也指出,全球新變局帶來典範轉移與更多不確定性,隨著央行角色擴展至許多過去不曾涉入或具爭議性的領域,外界對央行與金融體系的疑慮漸增,央行獨立性似乎動搖,可信度(credibility)備受挑戰;鑑於信任是貨幣制度與金融體系的基石,展望未來,央行須以具體行動消除外界疑慮、獲取一般大眾與市場對央行與金融體系的信任。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4751944?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媒體報導,蔡政府歲入明年首現負成長。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今天說,歲入負成長主要是受疫情影響,獲利狀況沒這麼好,所得稅收入減少;歲出歲入編列都在新台幣2兆元上下,短差還沒定案。

媒體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已聽取財主單位對11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報告,明年歲出預估成長約3.8%,超過新台幣2.15兆元;歲入則將出現蔡政府執政以來首度負成長,減幅3.2%,規模約2兆元。

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我沒有這個數目字,不曉得3.2%從什麼地方來」;他說,歲入歲出編列都在2兆元上下,歲入歲出的短差目前還沒定案,因為各部會要在13日行政院會開會時,才會定案。

朱澤民說,歲入的負成長主要是因為疫情影響,導致所得沒這麼多,因此稅收也減少;另外,109年度有5G標金約440億元收入,明年度沒有此項目,加上受疫情影響,獲利狀況沒這麼好,相關所得稅收入就會減少。

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表示,11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因蘇貞昌還沒向總統蔡英文報告,確定後才會對外說明;原則上本週蘇揆會向蔡總統報告,並預計在下週(13日)行政院會中通過。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75194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發局推出工業區更新立體化發展方案,讓廠房「長高」。(圖由經發局提供)

〔記者張菁雅/台中報導〕經濟部投資台灣事務所日前審核「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通過的10家廠商中有4家來自台中,包含藍麒科技投資、城宏玻璃、銓達精密、聖賢國際等。台中市政府經發局今日表示,中小企業看好台中經濟發展,加碼投資台中,該方案截至目前為止,投資台中累計企業數達68家、總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市府將全力協助後續行政作業程序,讓各項投資案加速落實。

經發局長張峯源(右)實地走訪中小企業,了解其需求。(圖由經發局提供)

經發局說明,今年受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影響,國內外經濟發展普遍不佳,多數企業因此考慮減緩投資、降低支出,台中市有19.84萬家中小企業,佔台中企業98%,佔全國中小企業13.53%;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資料顯示,台中累積通過家數占全國22.37%,台中在產業聚落及供應鏈加持下,產品質量均優、極富國際競爭力。

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市府提供完整的招商投資政策輔導機制,包含單一招商服務窗口、招商工作小組及鼓勵工業區立體化等。為協助中小企業投資落地,去年9月至今,已召開6次排除投資障礙協調會議,協助23家廠商解決投資問題,促成近43億元投資金額。

張峯源強調,將持續盤點中小企業需求、實地走訪、召開協調會議,全力協助釐清問題、加速後續行政作業,讓企業安心拚經濟。另外,市府推出「工業區更新立體化發展方案」,廠商可依據相關法規擴大產能,讓廠房「長高」,投資人於年底前提出申請,免收審查費用,加上工業區租金優惠方案,務求中小企業投資加速落腳台中。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疫情趨緩,民眾外出旅遊、消費漸趨熱絡,加上暑期來臨、振興3倍券政策上路,帶旺內需產業,7月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攀升3.3個百分點至57.3%,為2014年8月創編以來最快擴張速度。(示意圖、資料照)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隨著疫情趨緩,民眾外出旅遊、消費漸趨熱絡,加上暑期來臨、振興3倍券政策上路,帶旺內需產業。中經院今(3)日發布7月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指數攀升3.3個百分點至57.3%,為2014年8月創編以來最快擴張速度;且7月與內需消費關聯較大的3項產業:住宿餐飲(76.3%)、金融保險(64.1%)、零售業(60.6%)NMI均攀升至60以上。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指出,7月NMI4項組成指標中,商業活動、新增訂單續呈擴張,其中商業活動指數攀至63.0%,為創編以來最快擴張速度,且人力僱用指標也轉為擴張,反應景氣、訂單均有好轉跡象,;但供應商交貨時間仍持續上升,且「未完成訂單」指標雖然攀升至49.7%,現已連續15月呈現緊縮,顯示「當前非製造業景氣雖然好轉,但產能仍未滿載。」

此外,7月非製造業廠商「對未來半年展望」指標僅微幅上升0.4個百分點至52.1%;張傳章分析,疫情下進出口貿易情勢仍未明朗,影響批發、運輸倉儲、旅遊代訂等產業前景,且多數業者憂心疫情2度擴散等隱憂,因此對未來看法仍偏向保守;金融保險業則憂心疫情若2度擴散,衝擊各產業景氣,將影響紓困期間貸放款項回收,因此對未來半年展望指標僅44.8%,呈現緊縮。

7月8大產業NMI中,7大產業NMI皆呈現擴張,依擴張速度排序為住宿餐飲業(76.3%)、金融保險業(64.1%)、零售業(60.6%)、營造暨不動產業(58.0%)、運輸倉儲業(58.0%)、教育暨專業科學業(55.6%)與批發業(52.7%);僅資訊暨通訊傳播業(44.8%)NMI呈現緊縮。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上半年來台旅客衰退情形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武漢肺炎疫情重挫觀光旅遊業,除了部分飯店選擇停業,甚至擬賣分館止損,也迫使原本進行中的大型飯店開發案宣告終止,或是直接宣布改變用途,不蓋飯店、改蓋商辦。

第一太平戴維斯研究部協理丁玟甄指出,雖然國內旅遊市場出現報復性成長,暑假期間各大觀光區旅館出現一房難求盛況,但市區型旅館未走出疫情陰霾,特別是國境仍處封閉狀態,外國來台旅遊人次大跌,也讓市區型旅館還看不到復甦曙光。

近來除了飯店業者停下手邊拓點計畫或進行中的開發案外,想要跨足飯店業的建商也出現打退堂鼓,像是上市建商皇翔建設的台汽北站旅館案,突然宣布轉型改用途,未來將朝向興建商辦。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分析,依據交通部觀光局數據,今年上半年來台旅遊僅剩一百二十六萬人次,對比去年同期高達五百九十八萬人次,衰退近八成,其中以中客衰退最為明顯,去年上半年還有一百六十八萬人次,今年同期僅剩不到十萬人次,連去年同期的六%都不到,港澳客與日客也分別衰退約八成、七成三,新南向國家也衰退約七成。

黃舒衛指出,因國境仍處於封閉狀態,就算國旅市場復甦,住房率與房價也難有起色,尤其是過去鎖定國外特定客源與團客的連鎖旅館品牌衝擊最大。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90578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台灣正面臨全球經濟劇烈變動及供應鏈加速重整的局面,公股行庫此次配合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進一步力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括:資通訊、數位、資安、生技、國防及戰略產業、綠電、還有民生及戰備產業等。

 

而在國際鏈結布局方面,則是新南向政策推動的延伸與擴大,投資海內外的台資企業,只要是有助於自海外取得原料零件、引進關鍵性技術、拓展全球市場、布建國際產銷網或其他有助增進國際經濟合作等項目,都可以融通金流做為後盾,以厚植產業實力,讓台灣與世界緊密連結;而扶持企業創新及轉型升級以提升競爭力,公股行庫更是責無旁貸,這類型的公司行號,符合新創產業資格者,也都可以透過「兆元振興融資專案」來解決資金上的需求。

 

在疫情延續、變數仍多的艱鉅挑戰下,全球各國經濟大受打擊,台灣第1季經濟成長率仍有1.54%正成長率,對比其他國家,表現相對穩定,但金融支援是產業發展向上推動的最重要環節,公股銀行過去幾個月全力投入紓困作業,及時協助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個人等辦理紓困貸款,接下來振興融資接棒,財政部訂出兆元放款目標,就是希望公股銀行能積極辦理振興融資方案,提供充足銀彈全力協助產業及早復甦,並且能進一步落實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發展及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持續為經濟注入成長動能,推升經濟成長率,以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743258?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計總處今(31日)發布今(2020)年第2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負0.73%,較主計總處在今年5月28日預測0.5%,大幅下修1.23個百分點,為2016年第2季以來最低。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主計總處概估今年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負0.73%;併計第1季,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為0.41%。

 

主計總處指出,第2季經濟成長率呈現負成長,主要是受到疫情衝擊,來台人數減少99.57%,旅行收入劇減所致。

 

主計總處表示,第2季民間消費受疫情衝擊,國人在海外消費大幅衰退,在國內消費亦受制約,概估仍維持小幅成長1.06%。

 

若併計國人在國內在國外之消費,第2季民間消費負成長5.13%,為歷年最低。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745586?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台灣央行今發布第20屆理事會第2次理監事聯席會議議事錄摘要,央行認為由於全球經貿活動續受疫情影響,加以各國尚未全面解除邊境管制,不利國外旅客來台旅遊,下半年台灣輸出恐持續衰退,但衰退幅度可望改善;央行預期今年全年實質輸出負成長。

值得留意的是,此次理監事會中,多名理事關注近年國內民眾房價負擔重、貸款負擔率與房價所得比均高,以及住宅放款與建築放款年增率快速上升之現象;有理事提案建議央行予以評估提出隨房市景氣變化而機動調整之政策工具,以抑制可能之房市過熱與房價泡沫,穩定金融。該提案獲當場數名理事表示支持。

央行報告指出,今年初以來,肺炎疫情導致內外需求疲軟,國內景氣動能疲弱,央行下修本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1.52%,較前次(本年3月)預測下修0.4個百分點。惟隨疫情趨穩,製造業經理人指數(PMI)及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對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回升,顯示廠商對未來景氣展望回穩。

就影響總產出的各項經濟指標表現而言,出口方面,今年以來,疫情影響全球消費、投資及生產活動,亞洲主要經濟體出口多較上年同期減少;近月台灣出口雖連續負成長,惟1至5月仍成長1.5%,其中,出口物價下跌4.2%,出口數量則增加6%。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9%87%91%E8%9E%8D-%E5%A4%AE%E8%A1%8C%E7%90%86%E4%BA%8B%E9%97%9C%E6%B3%A8%E9%81%8E%E7%86%B1%E6%88%BF%E5%B8%82-%E8%A9%95%E4%BC%B0%E5%8B%95%E7%94%A8%E6%A9%9F%E5%8B%95%E8%AA%BF%E6%95%B4%E6%94%BF%E7%AD%96%E5%B7%A5%E5%85%B7-091947321.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央行理事指出,今年以來,新台幣升值幅度較高,或因台股表現相對較佳或反映利差等因素所致。(資料照)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中央銀行今日公布6月理監事會議紀錄,全體理事除支持政策利率維持不變之同時,並對近期新台幣匯率走勢表達看法。有位理事表示,近期新台幣升值主要是反映台灣實質基本面表現不錯,並有下列二個短期因素所致。

1、從股市 觀察,5 月底以來,新台幣升值幅度開始加大,6 月亦持續此趨勢,主因外資繼本年前幾個月資金匯出後,又重新匯入大量資金投資國內股市所致。

2、過去經驗顯示,在國際經濟金融動盪不穩定時期,國人多將資金匯回台灣。

有位理事則指出,今年以來,新台幣升值幅度較高,或因台股表現相對較佳或反映利差等因素所致;惟未來若新台幣持續升值, 將影響國內中小企業出口,宜事先妥為因應。

另位理事認為近期新台幣升值較為強勁,須留意此恐對部分出口型企業造成壓力。有位理事亦指出,在不降息情況下,宜密切關注新台幣匯率對廠商及產業的影響。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4485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爆發後,美國聯準會短短2週內降息6碼,利率趨近於零,各國央行也紛紛跟進,台灣央行在3月降息1碼後就按下「暫停鍵」,今日隨著理監事會議記錄出爐,理由也曝光。

根據會議記錄,多位理事表示,3月降息效果,市場已逐漸反應,由於國內經濟情勢相對穩定,企業資金成本已低,流動性充裕,應無再降息的必要性,且全球景氣前景不確定性仍高,若有第二波疫情爆發,宜預留政策操作的空間。

僅有一位理事提到,唯一可能考慮降息的理由為相較其他出口競爭國的匯率,本年以來新台幣較為強勢。惟考量下半年國內經濟審慎樂觀,目前似無降息的必要,維持政策利率不變是較穩當的作法。

有位理事指出,往年央行多採連續數季升息或降息半碼的做法,上次降息一碼而本次即告停止的情況實不多見。不過當前利率已低之下,若再次調降,雖有宣示效果,實質效果則相對有限,且將壓縮未來操作空間,認同維持利率不動。

另位理事則表示,3 月央行降息已 達到宣示效果,即若再降,銀行調降貸款利率的空間有限,實質效果不大,考量當前房貸及企業貸款等利率均處歷史低點,若再降息亦將持續影響銀行業獲利。

有位理事更提出,有鑑於疫情對電子產業外之其他製造業、小型零 售業及航空業等影響較大,央行宜關注中小企業融通機制導入受 創較深產業的情形。

其中一位理事贊成無須再降息,但並表示理由並非預留未來的空間,他指出即使將來疫情惡化,經濟情勢轉趨不樂觀,仍應多採行其他政策工具比較適宜。因當前利率已處歷史低點,且長期低利率產生不良影 響,對利率工具務必謹慎,未來如有必要,致須調整貨幣政 策時,宜多考量其他政策工具。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發會27日發布景氣燈號指出,6月亮出連續第四個月黃藍燈,景氣仍舊低迷,不過正面訊息是領先指標已止跌回升0.5%,惟鑑於全球局勢依然嚴峻,加以領先指標回升力道仍弱,還無法認定景氣已觸底回升。

國發會依據股價、海關出口、工業生產等9項指標所編製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於6月仍停留在19分,對應的仍是黃藍燈,顯示景氣依舊低迷,不過好消息是連跌7個月的領先指標,已止跌回升,經回溯修正變成連續兩個月上揚。

經濟發展處長吳明蕙表示,景氣領先指標每加一個月新數字進去,整條時間數列會重跑一遍,才會在發布5月數字時是連跌7個月(5月跌0.77%),發布6月數字時變成連升兩個月(5月0.25%、6月0.50%)。

她表示,本月領先指標回升是一項正面的訊息,反映疫情衝擊影響已漸縮減,但由於累計升幅不到1%,而且只回升兩個月,不具顯著性、持續性,加以燈號的9項指標仍逾半數是藍燈、黃藍燈(每項指標也有燈號,藍燈只得最低分1分),因此尚無法認定景氣已觸底回升,還需要再持續觀察。

要出現什麼情況才能說有復甦徵兆?吳明蕙表示,第一、領先指標要持續回升5個月以上、第二、累計升幅要達5%以上、第三、構成燈號的9項指標起碼要6項好轉,才能判定景氣復甦,經濟數據的回升要有持續性、顯著性及普遍性。

至於國際經濟情勢,雖然美、日、歐景氣領先指標回升,美、歐、中的PMI也呈擴張,但吳明蕙分析:「這些回升力道還是太弱,尚無法據以確立景氣是否反轉向上。加以全球疫情仍無和緩跡象、美中紛爭持續延燒,不確定性升高,全球經濟情勢依舊相當嚴峻。」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央行今 (27) 日公布 6 月消費者購屋貸款和建築貸款餘額統計,其中,購屋貸款餘額較上月續增 454.65 億元至 7 兆 6138 億元,而建築貸款餘額也月增 374.03 億元至 2 兆 2461 萬元,雙雙續創新高,顯示在低利環境下,房市呈現一定熱度。

央行指出,6 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增加,部分銀行整批分戶貸款增加,儘管房貸利率略上揚 0.01 個百分點至 1.359%,仍處在歷史低檔,較上月差異不大,但未能說利率已落底。

房仲業者進一步說明,6 月買賣移轉棟數反映的是 5 月市況,隨著解封,民眾陸續出門消費,購售屋的意願也相對提升;若與去年同期相比,6 月交易量差不多已回到去年同期的水準,甚至部分都會區小幅成長,房市正逐漸回歸正常軌道,呈現緩步成長的狀態。

而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最新公布,6 月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攀上今年高點,主要是因工程採購招標案量增加和新案開工改善帶動,台經院認為,營建業景氣溫和成長,未來半年能見度逐漸明朗。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09065?exp=a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今(27)日發布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總指數為69.43點,較上月微升0.66點。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說:「0.66點的上升幅度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7月信心可以說與6月持平。」

 

不過,吳大任說,股票投資和購買耐久財兩項信心指數倒是回升明顯,加上房地產指數也顯著回升,亦即在資產上的投資信心上升。

 

消費者信心指數六項構成指標中,只有資產投資這兩項信心指數上升,其餘下跌。上升最多的是「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信心,為96.1點,較上個月上升4.2點。「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為44.1點,較上個月上升2.5點。

 

7月「購買房地產時機」信心為93.4點,較上月上升2.2點。這項被稱為「房地產指數」是4月開始單獨調查,獨立為消費者信心指數之外,房地產指數連續兩個月上升。

 

吳大任指出,台股上午又大漲300點,股市上漲一段時間後,賺到錢的人會把錢投資到不動產,加上最近台商回流匯入資金不斷,也會分出部分資金流到房地產,以致房地產投資信心回升。

 

股票投資信心只有44.1點,吳大任說,雖然信心回升,但信心水準仍處非常低的水準,距飛口躍100、邁向樂觀差距仍很遠。「台股持續大漲,投資信心卻保守,此時可以將投資信心視為反向指標,當大家都不敢進場時,台股的上漲反而是安全的。」

 

令人擔心的是就業的信心,吳大任說,「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為73.3點,較上個月下降2.25點,顯示畢業生找到好工作的困難度升高。6月失業率才降到4%以下,「我擔心7月失業率又將回升。」

 

吳大任說,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有再度失控的疑慮,這會衝擊到台灣的出口、台灣的製造業,從中經院發布的製造業PMI遲未回升到50以上,以及經濟部發布的6、7月接單困難,「未來製造業景氣比服務業更令人擔心。」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733564?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地方工業區常被外界看到有「大片空地」,外界質疑有「閒置」之嫌,更怕成為又一個「蚊子區」。對此,經濟部工業局官員指出,「空地」不等於「閒置」,無論由中央管轄或地方自行管理,工業區都要經過層層計畫審核,其中包含「已有七成需求者」的要求,也就是,至少有七成土地,已經有廠商確定進駐,因此成為蚊子園區的可能性不高。

 

官員指出,以中型工業區來說,至少要花上十年時間才會「建好建滿」。

 

官員表示,以地方自行訂定管理辦法的工業區來說,要「動土」之前,第一關要經過環保署環評,下一步必須向內政部營建署提出開發計畫,最後,若工業區面積有卅公頃以上,必須向經濟部提交可行性規畫報告,若卅公頃以下,就由地方政府自行審核。

 

「三個關卡前提是要講清楚已有足夠需求者」,官員說,「有需求」的定義是至少有七成土地,已經有廠商確定進駐。

 

根據「產業創新條例」,閒置土地一段時間,主管機關就會公告及通知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在兩年期限內必須依法完成建築使用。官員指出,「一段時間」約三年,假如總計五年時間,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怎麼輔導,土地所有權人都沒有動過土地,依法就會強制拍賣。

 

為何雲林科技工業區及宜蘭利澤工業區還是有許多空地呢?官員指出,「空地」不等於「閒置」,上述的「五年」內,只要對土地運用規畫有任何動作,都不算是閒置。

 

這些工業區都分多期完工,官員說,較新完工的區域不可能馬上就工廠、辦公大樓林立,「以七十至九十公頃大小的工業區來說,幾乎所有區塊都要建設好、看不太到空地,至少要十年」。

 

彰濱工業區較為特殊,三區塊總計三六四三公頃,是經由填海造地而成,其中,崙尾區仍在「造地中」,由於公共設施還沒有完成,廠商也就還不能興建廠區。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