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財經金融 (12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受疫情影響,台灣首季實質 GDP 年增率僅 1.59%,展望下半年,中研院表示,全球經濟仍因疫情反覆而復甦緩慢,抑制我國外貿動能,然而,在科技產業支撐和政府紓困、前瞻計畫帶動下,台灣景氣可望逐步回溫,因此,下修 2020 年實質經濟成長率為 1.15%,仍可「保一」,但低於主計處預估的 1.67%。

中研院今 (15) 日發布 2020 年台灣經濟情勢展望修正報告,在民間消費方面,第 1 季實質成長年減 1.58%,隨著國內疫情減緩,6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以及政府推出振興消費方案,將有助提振下半年消費意願,但勞動市場承壓,影響消費力道,估計全年實質民間消費成長率轉為年減 0.3%,失業率則落在 4.0% 左右。

實質民間投資第 1 季年增 1.89%,主要受惠於國內半導體廠商積極擴增生產設備及台商響應回台,顯示投資動能持續。今年實質民間投資年成長率可望達到 2.05%,在政府及國公營事業擴大公共建設執行下,預估 2020 年總實質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為 4.11%。

對外貿易部分,受惠遠距商機發酵與 5G 等新興科技應用加速拓展,資通產品接單金額屢創新高,中研院預期,2020 年全年實質商品及服務的輸出與輸入分別年減 3.72% 與年減 4.13%。

中研院指出,目前物價尚屬平穩,隨著原油價格自谷底回升,大宗商品需求回溫,下半年物價減幅可望縮小,預估 2020 年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與躉售物價指數 (WPI) 成長率,將分別年減 0.18% 與年減 6.19%。

貨幣供給方面,中研院表示,受惠股市交易活絡與央行降息效應,通貨需求增加,市場資金仍呈適度寬鬆,2020 年 M1B 及 M2 全年預估分別成長 7.43% 及 4.36%。

展望下半年,經濟復甦力道仍受制於疫情的後續發展,但我國因防疫有成,加上台商回流投資與貿易轉單效應持續,以及政府推動財政刺激方案、加速公共工程建設執行,五大利多推升國內景氣逐漸復甦,因此,下修全年實質經濟成長率至 1.15%。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06498?exp=a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7-14 18:15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葉憶如/即時報導

全球低利率,造成近來看房人數大增,房市轉趨熱絡,不過並未影響不動產授信品質,金管會今(14)日公布最新不動產逾放比率,今年5月底止房貸逾放比率0.16%、建築貸款逾放比率0.1%,均較4月來得低及持平。

金管會官員之前分析,疫情衝擊經濟,放無薪假人數雖增加,但因政府提供紓困措施,使房貸及建築貸款逾放未跟著提高。5月以後隨國內各地陸續解封,近來看房人數也增加,加上政府紓困貸款措施,房貸在內,本金及利息都可以緩繳,就不會進逾放比,因此5月房貸及建築貸款餘額變化未見疫情影響。

金管會銀行局今日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止,購置住宅貸款的逾放金額120億元,較上月少4億元,逾放比率0.16%,跟去年底持平。建築貸款方面,今年5月底止,建築貸款的逾放金額有24.8億元,略高於上月2,000萬元,但逾放比率0.1%,同樣高於去年底的21億元、0.09%。

金管會官員表示,5月底不動產逾放比都低於本國銀行的逾放比率0.24%,顯示不動產授信資產品質都很穩定與健全。同時購置住宅與建築貸款餘額每年都增加超過2500億元與1200億元,每年餘額均呈現穩定成長。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701480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發會今(13)日通過2021年公共建設先期作業計畫經費為1414.6億元,為近四年最高,希望藉由公共建設投資,帶動後疫情時期景氣復甦。全案預計本周四送院會討論後定案。

 

公共建設投入主要是公務預算及特別預算。其中公共建設公務預算部分,每年年中由國發會先行審議,國發會通過規模1414.6億元;至於特別預算則須視前瞻基礎建設投入,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明年度前瞻基礎建設經費現還在籌劃中。

 

國發會副主委游建華表示,明年度主計總處已經同意匡列公建預算為1,289億,而國發會通過1414.6億元公建預算,共有165項計畫,將建議行政院考量公益性及必要性,再編125.6億元。

 

國發會指出,2021年公建計畫可分八大建設類別,其中,以交通建設類預算經費670.025億元(約占47.36%)為最高,主要辦理台9線花東縱谷道路、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台鐵整體購置及汰換車輛、原住民族部落特色道路改善等計畫。

 

其次為環境資源類別,預算313.694億元(約占22.17%),主要辦理污水下水道、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及水災智慧防災等計畫;第三為農業建設類,預算經費176.323億元(約占12.46%),主要辦理森林永續經營、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整體性治山防災及漁業永續經營等計畫。

 

至其他5大類別重要計畫推動,如:經濟建設的全國循環專區、桃園及台南會展中心等計畫;都巿及區域發展的城鄉風貌、原住民產業經濟發展等計畫;文化設施的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台北機廠活化轉型、客庄創生等計畫;教育設施的公立高中以下校舍耐震能力改善等計畫;衛生福利設施的衛福部防疫中心、榮總屏東大武分院等計畫。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69898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今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二季的確是全球經濟的谷底,初步看起來疫情最嚴重的狀況已經過去了,只是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例如疫情蔓延、疫苗生產速度、各國在封城解封後的加碼紓困,整個國際大方向看起來,國際預測機構的想法,復甦時程可能不會那麼樂觀。

 

鄭貞茂說,台灣無法置外於國際趨勢,能做好就是顧好國內內需,加強外銷,利用台灣的優勢,例如口罩、醫療優勢、5G、半導體等等新商機,盡量去努力

 

鄭貞茂表示,主計總處現在估計的全年經濟成長率1.67%,是用之前的經濟情勢預估,之後當然還會在更新相關預估,目前國際經濟情勢還是不容樂觀的局面,行政院還是會針對需要紓困的產業還是要做好準備。

 

國發會今赴行政院會報告「國內外經濟情勢」,報告指出,全球政經衝突風險不斷升高,外在挑戰仍相當嚴峻,但我國因政府超前部署,紓困措施即時到位,加上疫情控制得宜,6月7日起擴大鬆綁防疫規範,國內需求逐漸回穩,且政府正積極推動振興經濟措施,加速公共建設執行、三大投資方案等,有助維持整體經濟穩定,但有些產業仍深受全球疫情波及,傳產及觀光相關行業不僅未改善,且衰退幅度擴大。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68932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發會委員會今(13)日通過「國家發展計畫(2021至2024年)」,提出未來四年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目標。其中,經濟成長率未來四年平均上看3.4%。

 

國發會今日通過未來四年經建目標,經濟成長率平均為2.6%至3.4%,每人平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為29,006美元至29,584美元;失業率平均為3.5%至3.8%,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平均為1%至1.5%。全案本周四報行政院會通過後,將作為各部會未來四年施政上位綱領目標,分工落實。

 

依國發會規畫,未來四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可能突破3%,甚至來到3.4%,訂目標高出外界預期。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對未來四年經濟成長率不悲觀,主要是政府大力投入公共建設,將帶動民間加碼投資,此效益將在未來四年顯現。

 

他並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經破兆元,境外資金回台逾千億元,加上半導體大型投資計畫,都會在未來四年內落實,形成「投資驅動」成長。

 

他表示,儘管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消除,但他對未來經濟成長不悲觀,主要是疫苗一定會問世,只是時間早晚,疫苗一問世,疫情就會流感化,經濟就會成長。

 

龔明鑫表示,對於未來經濟成長情境做過模擬,未來有四大下行風險,可能會衝擊經濟。一是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加劇;二是武肺疫苗開發不如預期,疫情持續;三是地緣政治風險提高;四是油價、原物料價格走勢及國際股匯市波動等。

 

他表示,未來四年國家總體經濟目標之訂定,主要是在奠基在過去四年5+2產業發展,同時考量未來四年經濟成長仍潛存高度不確定性,有必要加碼超前部署,抵緩外在風險因素對我之衝擊。以及因應數位經濟發展,積極培育成長新動能,包括AI、5G及大數據等,提升潛在產出。

 

龔明鑫進一步表示,未來四年在5+2產業創新基礎上,將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訊及數位產業、資安卓越產業、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國防及戰略產業、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民生及戰備產業,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上扮演關鍵角色,並整備產業發展需之人才、資金、法規、品牌等共通性策略,全力支持六大產業之推動。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698978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振興三倍券七月十五日上路。(資料照)

實際效果可能會打折扣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振興三倍券十五日正式上路,經濟部估算,政府花費約五百億元發行三倍券,至少可創造七百億元消費,加上平台及商家加碼,將可創造一千億元效益。學者則表示,振興券還是會有替代效果,但在「報復性消費」氛圍下,預期振興券效益會比消費券好。

經部估可創造千億元效益

對於三倍券效益,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曾表示,民眾的一千元,加上政府的二千元、共三千元;而平台加碼打八折,效果就變成三七五○元;店家再打八折促銷,效果又變成四六八七元;若以國人總數二三五九萬人加上有居留權配偶十五萬人,乘以四六八七元後,效果就是一一一二億元。

官員表示,若以三倍券創造效益一千億元計算,目前GDP(國內生產毛額)約十九兆元,最理想狀況可拉抬GDP約○.五三%;但考量替代效果,且部分民眾會購買進口品,三倍券的實際效果會打折扣,至於打多少折扣,則視替代效果多大而定。

馬政府二○○九年舉債八五六億元,發放每人三六○○元消費券,國發會原本評估GDP增加○.六四%,後改口增加○.二八%至○.四三%。當時審計部報告指出,當年消費券發放後,五天內中央銀行新台幣發行額較前三年平均減少四四五億元,而同期間流通消費券約四三六億元,兩者相當接近,顯示民眾以消費券取代現金而產生替代效果。

學者預期效益比消費券好

這次蔡政府發行三倍券,以「花一千元換三千元」概念,希望擴大乘數效果。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振興券要民眾先掏一千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刺激消費的效果會比直接發二千元好;但振興券還是會有替代效果,只是替代效果不像消費券那麼強,當年消費券在農曆年前發放,民眾過年前後就用掉了,幾乎百分之百替代消費。

他認為,這次振興券發放時機是對的,如果是國內解封前,效果不會這麼好,現在大規模解封,且為了刺激消費,平台、商家及地方政府都大手筆加碼優惠,形成「報復性消費」氛圍;在此氛圍下,振興券的效果應該會不錯,預期效益會比消費券好很多。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8579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7-09 10:26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報系資料照
報系資料照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美國聯準會放大絕,祭出無限量QE(量化寬鬆),影響所及,鈔票滿天飛、熱錢四處竄,不僅成功將美股、台股推上高峰,還讓新台幣拿下主要亞幣升幅冠軍。

但,新台幣匯率升值是雙面刃,同時兼具了美麗與哀愁。

延伸閱讀 》新台幣開盤升值2.6分 後強彈逾1.9角

新台幣升值的美麗,來自於外資大舉匯入,推升台灣股價指數屢創新高,這是資金面的利多;新台幣匯率升值的哀愁,則是電子、出口廠商、壽險業海外投資的匯損,這些是台股基本面的利空。

美麗走在哀愁之前,市場已充分感受到資金面的利多,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基本面的利空。

這也是為什麼,中央銀行一直強調要維持匯率穩定,實際上6、7月央行也進場頻頻,致力減緩新台幣匯率的升值速度。

根據央行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新台幣相對強勢,至昨(8)日為止,匯價由去年底的30.106元升抵29.606元,累計升值5角,升幅達1.69%。

新台幣今年升幅1.69%,乍看似乎不算太驚人,但看看主要貿易對手國韓元,今年以來貶值3.42%,星元貶更多,貶幅達3.52%,近期大舉反彈的人民幣也貶值0.73%,國際避險貨幣日圓今年升幅1.08%,屈居新台幣之後只能排第二。

這麼一比,新台幣果然很強勢,強到央行得多管齊下,不僅尾盤作價,盤中也得進場調節,以拖待變、延緩新台幣匯率的升值速度。

回顧台股指數在6日盤中飆上12,249.95點的30年新高,投資人樂不可支的當下,中央銀行內部卻是嚴陣以待,連日來,央行都加強了對匯市的調控,為新台幣匯率升勢灑水降溫。

對於新台幣匯率「升升不息」,台新銀行首席外匯策略師陳有忠分析,今年新台幣走勢名列前茅,主要是台商海外資金回流,以及台美利差因素,讓熱錢比較願意停泊在台灣。

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5月底前,外資在台股大幅賣超逾6,000億元,6月轉為買超800多億元,但今年上半年,外資仍賣超台股5,000多億元,按理說,外資賣股後匯出,新台幣匯率應該呈貶值,但新台幣匯率卻不貶反升。

對此,陳有忠解釋,今年上半年美國大幅降息,加上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金融業海外投資獲利了結匯回,使新台幣匯率「貶不下去」。另外,美中大打貿易戰,也讓美國刻意拉攏台灣,外人對台直接投資增加,也使新台幣匯率相對獲得支撐。

陳有忠認為,按央行總裁楊金龍所說,6月底應該是新台幣匯率升勢最強的時候,因為有半年報作帳,以及出口商季底拋匯賣壓因素,而7、8月因適逢上市櫃股利發放旺季,外資領到股息後匯出,新台幣匯率應該就會回到「比較合理的價格」。

但7月以來,新台幣匯率仍維持強勢格局,關鍵是中國大陸刻意做多,令陸股、人民幣匯率反彈上漲,「市場在唱衰港幣、人民幣,中國就要反其道而行」。

人民幣升值帶動主要亞幣身價上漲,新台幣匯率也跟著衝衝衝,最高升抵「29.3」字頭。

 
 

匯銀主管說,為了抑制新台幣匯率升值,央行7日直搗黃龍,提前在上午11時出手買匯,這個時間點出手,不只是因為午盤暫收前一小時的「超前部署」,更指標性的意義是,上午11點為海外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的定價時間,有些特定人士會集中火力、在這個時段「作價」,得到更好的匯價,相同地,央行在這個時間點出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央行連續出招也確實奏效,新台幣匯率昨日盤中最高價回到29.4字頭、未能再創新高。

陳有忠估計,短期內匯價的強升態勢應該會休息一下,7、8月因外資股利匯出,匯價會回到比較合理的價位。不過,中長期而言,新台幣匯率仍有升值壓力,因為海外台商回流,加上外人加碼直接投資等因素,都會助長新台幣匯率升值,預料9月,新台幣匯率會出現較明顯的升值壓力。

台幣升值的美麗也成為出口廠商的哀愁,陳有忠說,出口業者只能提高警覺,只要察覺新台幣匯率未來有升值機會,或多或少都要做避險,「就算做不到100%,至少也要避個三、五成,以免蒙受巨額匯損,把毛利都給吃光光。」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68873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巫其倫/台北報導〕出口連4黑!在疫情衝擊未解除下,財政部今天公布6月進出口概況,6月出口271.3億美元,年減3.8%;累計前6月出口1580.2億美元,則較上年同期增加0.5%。

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指出,積體電路出口首度突破百億美元,資通訊產品需求也維持強勁,支撐6月出口,但傳產貨類外銷持續走疲之下,使6月出口年減3.8%。

蔡美娜指出,6月傳產貨類出口仍疲弱,尤其礦產品因價量俱挫,年減65.5%,創史上最大降幅,前6月也年減39.2%;紡織品則受廠商下單仍偏保守影響,6月出口值則降至新低水準,年減37.1%。

不過,電子零組件隨積體電路外銷活絡,規模值攀上新高,年增23.9%;資通與視聽產品受惠於宅經濟需求強勁,以年增13.8%。累計前6月出口,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規模值,均創歷年同期新高,分別年增2成及1成。

財政部統計,今年6月出口271.3億美元,進口222.9億美元,分別年減3.8%及8.6%;總計1至6月出口1580.2億美元,進口1366.7億美元,各自年增0.5%及年減0.4%。出、進口相抵,前6月出超213.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3.2億美元。

展望下半年出口,財政部表示,遠距商機與5G通訊、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應用看好,加上國內半導體領導廠商的高階製程優勢,以及產能回台趨勢延續,有利出口表現;但疫情威脅迄未解,且近期國際疫情增溫,加深二波疫情疑慮,後續還有美中貿易不確定性,下半年出口恐將持續承壓。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20711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跌0.76%,已連續5個月下跌,但跌幅收斂,主因油料費跌幅明顯縮小;但6月油料費仍跌21.75%,旅館住宿費也跌13.79%。主計總處表示,國內疫情趨緩,國際油價反彈,且經濟穩定成長,目前沒有通貨緊縮疑慮。

主計總處調查,6月CPI較5月漲0.79%,較去年同月則跌0.76%;7大類指數中,以交通及通訊類年跌5.64%最多,其中油料費跌21.75%%;居住類的燃氣也大跌22.69%,油料費與燃氣就影響CPI下跌0.7%。

此外,教養娛樂類也年跌1.48%,主要是受疫情影響,旅館住宿費下跌13.79%,遊樂場入場費跌4.44%,國內旅遊團費也跌3.65%。主計總處專門委員邱淑純表示,若加計油料費及燃氣,對CPI影響0.94%,若無油價及疫情因素,CPI仍是正成長。

主計總處說明,近期CPI走跌,主要反映油價下跌及疫情衝擊,扣除蔬果及能源後,6月核心CPI仍漲0.13%,且368個查價項目中,上漲項目223項,權數合計占65.6%,物價並未全面走跌。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2071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6日電)美國祭出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措施,資金狂潮席捲全球,而熱錢四處流竄導致主要國家匯率劇烈波動,台灣同樣淪陷,央行為了穩定匯率,在匯市狂掃美元,對抗熱錢的宣示意味濃厚,連帶推升6月外匯存底續創歷史新高。

中央銀行今天公布台灣6月底外匯存底金額為4886.91億美元,較上月底增加41.76億美元,增加原因除了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歐元等貨幣對美元升值,以該等貨幣持有的外匯折成美元後,金額增加;6月資金大量匯入,導致外匯市場過度波動,央行進場調節、敲進美元也是一大關鍵。

央行外匯局局長顏輝煌表示,今年初爆發武漢肺炎疫情後,美國接連降息,近乎零利率,加上「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在短短幾個月內,從4兆美元左右激增破7兆美元,「資金外溢效果就是錢都跑到其他國家了」。

顏輝煌坦言,大量熱錢流竄,對其他國家匯率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各國央行基於穩定國內金融市場與經濟穩定,紛紛進場調節。

觀察主要國家最新外匯存底變動情況,中國3兆1017億美元、月增102億美元,日本1兆3031億美元、月增83億美元,瑞士8477億美元、月增231億美元,印度4676億美元、月增124億美元。

「印度6月進場干預,買了很多(美元)」,顏輝煌直言,美國印這麼多鈔票,讓其他國家匯市受到很大困擾與衝擊,各國央行必要時,進場調節匯市都是本於職責所在。

台灣6月也呈現同樣情況,顏輝煌坦言,「有時候市場一邊倒,一定要去維持市場秩序」,在資金大量湧入情況下,央行敲進美元對抗熱錢、穩住匯率,便推升6月外匯存底續創新高。

央行也說,6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計4284億美元,較上月大增360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占比也從上月81%跳升至88%。(編輯:楊玫寧)1090706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7060252.aspx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央行今 (6) 日公布我國 6 月底外匯存底金額來到 4886.91 億美元,較上月底增加 41.76 億美元,續寫新高紀錄,除了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歐元等貨幣對美元升值等因素,央行外匯局長顏輝煌不諱言,還有一個因素是資金大量匯入導致外匯市場過度波動,央行進場調節所致。

 

顏輝煌說明,6 月歐元等貨幣對美元升值,以該等貨幣持有的外匯折成美元後金額增加,其中,歐元約升值 1.06%、澳幣升值 3.04%。

央行也統計,至 6 月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和債券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計為 4284 億美元,較上月大增 360 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 88%,更較上月一口氣上揚 7 個百分點,此反應 6 月台股大漲 679 點、漲幅 6.2%,而外資買超高達 800 億元。

多國外匯存底大增逾百億元 反映央行穩定匯率措施

觀察全球主要國最新外匯存底表現,中國 5 月底外匯存底來到 3.1017 兆美元,月增 102 億美元,日本 4 月來到 1.3031 兆美元,月增 83 億美元,瑞士則是大增 231 億美元至 8477 億美元,台灣排名第 4。

比較特別的是,沙烏地阿拉伯持續遭印度超車,5 月底僅增加 8 億美元至 4378 億美元,反觀印度統計至 6 月 26 日已達 4676 億美元,月增 124 億美元,而南韓 6 月底來到 3986 億美元,月增 29 億美元

顏輝煌說明,印度外匯存底連 2 月增加超過百億美元,主要是因其央行進場干預匯市,瑞士也有同樣狀況;他不諱言,美國採行無限 QE 措施,資金外溢效果使錢都流向其他國家,各國基於穩定國內金融市場進場調匯率。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02208?exp=a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推升台灣儲蓄率升抵逾30年新高,加上閒置資金仍多,主計總處最新預測,今年超額儲蓄攀升至新台幣2.4兆元,超額儲蓄率則為12.35%、已經連續8年超過10%。

國民儲蓄毛額扣掉國內投資毛額的差額,便是當年度的「超額儲蓄」,可反映資金閒置狀況,而超額儲蓄占國民所得毛額(GNI)的比率,即是「超額儲蓄率」,當超額儲蓄的數字愈高,代表國內資金閒置情況愈嚴重。

台灣超額儲蓄自2014年起,便衝破新台幣2兆元大關,超額儲蓄率也在2013年超過10%,2017年更衝上15.15%的高點,顯見國內資金滿溢,卻未能有效引導到投資、建設部門。

「把資金引導到投資等比較好的用途,是最好策略」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直言,台灣超額儲蓄金額突破2兆元,處在非常高的水位,如果跑去房地產、金融市場,不利經濟穩定,若能引導至投資建設,不只點火內需,在國際局勢動盪之際,也能讓經濟成長動能更穩健。

超額儲蓄是儲蓄減掉投資,儘管華人社會有儲蓄偏高情況,若投資上升速度較快,有助於抑制超額儲蓄擴大。

主計總處官員坦言,今年受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消費確實不好,儲蓄也比較高,使得超額儲蓄金額「相對不低」,但近幾年台灣經濟體質慢慢改善,「投資率比較明顯往上走,這是正面訊息」。

主計總處最新預測,2020年儲蓄率升至35.79%,寫下逾30年新高紀錄,但投資率也連3年走揚,今年升至23.44%,為10年以來高點。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政府加大政策誘因、祭出投資台灣3大方案,台商回流力道強勁,民間投資轉趨活絡,這也是台灣經濟在外在環境動盪時,能夠逆勢走揚的關鍵。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曾說過,過去企業投資不振拉低投資率,也使超額儲蓄率攀升,而台商回台投資的實質意義是可以降低超額儲蓄及經常帳順差,使得國內經濟發展更趨平衡。

儘管今年超額儲蓄率12.35%,仍較去年增加0.76個百分點,主計總處官員指出,當中有疫情導致儲蓄增加的短期因素,若後續投資動能延續,便能引導閒置資金轉往實體經濟,不只撐起民間投資,未來也將轉化為生產、出口動能,讓經濟體質更強健。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679795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會不會師法美國、日本、歐洲等先進國家實施零利率、負利率,或從市場上買入股票與公司債?除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數度表態「台灣不會負利率或零利率」外,央行也對先進國家採取的「非傳統貨幣政策」,像是央行資金挹注股市、公司債等風險性資產效果打上問號、暫無跟進打算。

 

對於美國多透過特殊目的機構(SPV)運作融通機制及資產購買計畫,包括公司債、商業本票、房貸抵押擔保證券(MBS)等,楊金龍在6月下旬的理監事會議會後記者會上強調,我國金融結構是以間接金融為主,商業本票、公司債市場規模有限,央行貨幣政策較難透過購買企業發行的票券、債券提供市場流動性。

 

另外,在本次疫情期間,我國商業本票、公司債市場穩定,未出現信用緊縮、利率上升情形,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未受到疫情影響,加上央行政策工具完備,包括公開市場操作與各類融通機制等,可充分支應銀行體系與金融市場的資金需求,所以台灣央行不會跟進美國聯準會,買入企業發行的債票券。

 

央行過去在報告裡不只一次的發布負利率政策「弊大於利」,尤其是政策對推升通膨預期及核心通膨的效果仍屬有限,但因侵蝕銀行業獲利,弱化銀行中介功能導致信用成長放緩,影響貨幣政策的傳遞功能。此外,負利率政策也不利金融穩定;如負利率政策可能鼓勵投資者及銀行為追求較高的收益而承擔過度風險,而家計部門亦可能因房價上升致債務負擔增加。

 

金融圈人士分析,以此觀察,央行對「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果頗為質疑,暫時沒有跟進先進國家央行執行此類政策的計畫。

央行公司債負利率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去年中美貿易戰到今年新冠肺炎襲擊全球,各國家經濟影響甚鉅,許多投資人擔心台灣也將跟著國際經濟走弱,衝擊之下最怕的就是銀行在此時抽銀根、雨天收傘。21世紀不動產針對台灣的銀行體質看現今房市概況認為,「政府與銀行全力護盤,房市不需過度擔心!」

影響台灣房地產市場走勢的因素很多,根據國際經驗大概可分為人口、利率、稅率、買賣方財務體質、銀行體質、都市計畫、政府財政系統等等。大環境不佳,影響貸款人還款能力,造成法拍屋數量上升,或是為保留現金降低購屋慾望等等多重因素將造成房市動盪不安。

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分析,即便經濟大幅走弱,若政府和市場預期該現象屬短期,且銀行體質強健,政府極可能與銀行協調採取較寬容的態度,例如降低壞帳認列標準與資金支持,避免「雨天收傘」的狀況發生,畢竟等待低谷過去,客戶的財務狀況終將恢復,銀行也能拿到該有的利息收入。

若銀行採取平常的嚴苛標準,可能造成客戶無法準時償還貸款而接連倒閉,若該貸款有房屋作為擔保,客戶違約後法拍屋大量湧入市場將造成房價下跌,銀行也拿不回擔保品原本的價值,同時並造成社會動盪,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將造成客戶、銀行、社會三敗俱傷。

政府目前已祭出振興消費券等刺激國內實體消費的政策,希望能儘速讓受創的實體產業恢復,並極盡所能與銀行協調,讓銀行扮演緩衝以度過暫時性的難關,這在疫情發生後已成為國際上常見的做法,就看台灣銀行業是否有能力抵禦短期因疫情和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

不過21世紀不動認為,台灣銀行業體質仍屬強健,主要在於「逾放比低於3%國際警戒線」、「資本適足率高於下限10.5%」,基本面足以應對經濟下行帶來的衝擊,短期內不致造成國內房地產市場拋售局面,但投資人仍須留意全球整體經濟不穩的長期風險之可能性。

銀行逾放比(non-performing loan; 簡稱NPL)代表未正常還錢的金額佔總借款的比例,該比例越高代表銀行有越高比例的借款難以收回。根據金管會數據,2011年以來逾放比一直維持在0.5%以下,2019年底該比例為0.21%,2020年2月該比例略為上升至0.24%,但仍遠低於一般國際上常採用的3%逾放比警戒線,投資人目前不需擔心銀行因逾放比上升進而抽貸,甚至低價賣出如房屋等抵押品。

銀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充分且容易變現的資產,以確保在市場下跌時仍能履行責任,例如仍可正常應對存款戶提領現金的需求。這項指標主要以資本適足率衡量,該數據量化資產中可做為風險緩衝性資產的多寡,數字越高意謂著銀行有越多空間來應對資產品質惡化的風險。根據金管會數據,台灣銀行平均資本適足率在2019年已達到14%,而主管機關對該項比例的下限是10.5%,可見台灣銀行業資本水準仍屬健全。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6029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資金市場淹大水,銀行急覓資金去化管道,中央銀行今(3)日標售364天期定存單,得標利率僅0.303%,為歷史新低紀錄,較前一個月下滑3個基本點。市場游資充裕,也反映在央行定存單餘額締造新猷上;截至今日為止,央行定存單餘額為8兆1329.9億元,續創歷史新高。

原先市場預期,央行本期364天期定存單標售利率最低約0.31%,沒想到市場積極壓低利率競標,導致得標利率下探0.303%,締造歷史新低紀錄,甚至就快失守「0.3」字頭。

目前央行每月固定標售一期364天期定存單,金額為1,700億元,得標利率落於0.303%為歷史新低水準,投標倍數為2.12倍。

銀行主管指出,雖然本期定存單的投標倍數並未創高,但進場投標的業者為確保拿得到籌碼,不惜血本壓低利率競標,進而導致得標利率比市場預期更低。

統計顯示,7月以來,央行持續增加游資沖銷,截至今日為止,央行定存單共計到期7,998億元,央行沖銷金額為9,861.9億元,亦即在此期間內,央行自市場上多收回了1,863.9億元的資金。

光看今日一天,央行定存單到期金額為1,873億元,央行定存單發行量2,651億元,等於是多從市場上收回778億元的錢。

央行發行定存單的目的是為了沖銷餘裕資金,避免市場游資過多、助長通膨火焰;目前央行定存單餘額已突破8.1兆元,創歷史新高。

央行發行定存單分成標售與申購兩種方式,其中364天期與2年期定存單採每月一期標售方式,金額為1,700億元與400億元。

至於短天期定存單,則採銀行向央行申購模式,目前28、91和182天期定存單利率分別為0.34%、0.4%和0.52%,7天期利率0.11%。

自今年4月起,央行7天期與28天期定存單為每日發行,91天期與182天期定存單將由過去的每日發行,改為每兩周發行,原則上兩者將採隔周發行。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6/4676963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截至5月底,共有5家銀行申設海外分支機構,其中,新南向就佔了4家,顯示新南向仍是國銀最受愛的海外市場!(記者王孟倫攝)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金管會今天公布本國銀行的海外據點布局變化,其中,今年截至5月底,共有5家銀行申設海外分支機構,而新南向就佔了4家、也就是高達八成;金管會透露,除了這4家,國銀新南向還有7家申設待審中,顯示新南向仍是國銀最受青睞海外市場!

蔡政府從2016年上任後,積極推展新南向政策,以分散市場風險,避免過度集中單一市場;所謂新南向國家,包括「東南亞10國」、「南亞6國」及「紐澳2國」,不過,國銀實際只有布局新南向11國,像是尼泊爾、孟加拉、不丹、巴基斯坦等,國銀並無設置據點。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積極佈局海外各地市場,藉以擴大獲利來源。首先,根據金管會統計,2018年、2019年、2020年5月底為止,國銀申設新南向國家據點分別為9家、9家、4家,若以海外據點占比來看,分別是2成1、6成及8成。

換言之,台資銀行把海外重心集中在新南向市場,而且比重逐年攀升、越來越高。

其次,若以國銀在實際海外據點數量來看,截至2020年5月底為止,國銀在新南向國家已經達到227個,至於整體海外據點為518個,占比為43.8%;也就是說,國銀在海外的分支機構,超過4成3是集中在新南向市場。

為何新南向可以獲得國銀的關愛眼神?金管會銀行局官員分析,由於東協國家的自然資源豐富,又擁有人口紅利,主要又是經濟新興國家,發展成長迅速,尤其,新南向國家的利差也比台灣高,因此,持續吸引台資銀行前往進駐布局。

此外,新南向當中的澳洲及新加坡,屬於先進經濟國家,資本市場發達、財務也相對透明,對國銀來說,同樣也具有吸引力。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金管會今天公布本國銀行的海外據點布局變化,其中,今年截至5月底,共有5家銀行申設海外分支機構,而新南向就佔了4家、也就是高達八成;金管會透露,除了這4家,國銀新南向還有7家申設待審中,顯示新南向仍是國銀最受青睞海外市場!

蔡政府從2016年上任後,積極推展新南向政策,以分散市場風險,避免過度集中單一市場;所謂新南向國家,包括「東南亞10國」、「南亞6國」及「紐澳2國」,不過,國銀實際只有布局新南向11國,像是尼泊爾、孟加拉、不丹、巴基斯坦等,國銀並無設置據點。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積極佈局海外各地市場,藉以擴大獲利來源。首先,根據金管會統計,2018年、2019年、2020年5月底為止,國銀申設新南向國家據點分別為9家、9家、4家,若以海外據點占比來看,分別是2成1、6成及8成。

換言之,台資銀行把海外重心集中在新南向市場,而且比重逐年攀升、越來越高。

其次,若以國銀在實際海外據點數量來看,截至2020年5月底為止,國銀在新南向國家已經達到227個,至於整體海外據點為518個,占比為43.8%;也就是說,國銀在海外的分支機構,超過4成3是集中在新南向市場。

為何新南向可以獲得國銀的關愛眼神?金管會銀行局官員分析,由於東協國家的自然資源豐富,又擁有人口紅利,主要又是經濟新興國家,發展成長迅速,尤其,新南向國家的利差也比台灣高,因此,持續吸引台資銀行前往進駐布局。

此外,新南向當中的澳洲及新加坡,屬於先進經濟國家,資本市場發達、財務也相對透明,對國銀來說,同樣也具有吸引力。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16270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記者劉姵呈台北1日電)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今天表示,台灣在1997亞洲金融海嘯時幸運逃過一劫,但也因此喪失金融整併機會,但他預估在低利率、疫情,再加上數位轉型下,台灣金融整併時機點即將到來。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今天下午在「國泰服務生態圈夥伴日記者會」致詞時提到,1997年亞洲金融海嘯,台灣是最幸運的國家,但從此之後其他國家金融整頓速度也大幅超前,台灣則因當時還不夠痛,轉型也較慢。

李長庚認為,全世界產生大變動,就會有新贏家出現,這對懂得善用機會的人來說,形勢大好。

他表示,亞洲金融風暴對韓國、新加坡經濟衝擊非常大,但後續這些國家的金融整頓卻非常快且徹底,當然他不是希望台灣要那麼痛,而是希望台灣也可記取過去的經驗,在不用付出大代價之下,能夠做出對的選擇,加速金融整併,所有產業秩序可以上軌道。

至於國泰金是否要當領頭羊啟動併購,李長庚說,「這個大家都要努力。」他說,20、30年前自己跑日本金融機構時,也覺得日本不可能會有快速的整併,但是這些來日本整併速度與幅度,是超乎大家想像。

李長庚坦言,因為利率低到這個程度,大家沒錢好賺,對金融機構來說,「何不整併,大家可以賺更多錢。」

他預估,此現象也會在台灣發生,尤其在低利率、疫情,再加上數位轉型環境下,相信台灣金融整併timing(時機點)即將到來。

最後,李長庚也提到,日本、歐洲實施零利率、負利率已經很久一段時間,大家可以把低利率環境當成是一種「新常態」來看,之前美國聯準會(Fed)也有說在2024年前,會維持目前的貨幣政策,因此,可預期低利率會持續很長時間,「金融業應要思考怎麼存活,並為客戶股東創造價值,把各種服務各種產品做好。」(編輯:潘羿菁)1090701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007010277.aspx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中經院今(1)日發布6月非採購經理人指數(NMI),指標較上月攀升8.8個百分點至54.0%,終止連4月緊縮轉呈擴張。4大細項指標中,僅人力雇用(49.8%)維持緊縮,商業活動(57.6%)、新增訂單(57.4%)均有雙位數回升並轉呈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51.2%)也維持擴張水平,且廠商對未來半年展望也彈升18.2個百分點至51.7%,。

6月8大產業NMI全數呈現擴張,依擴張速度排序為:住宿餐飲業(68.8%)、營造暨不動產業(58.8%)、零售業(57.7%)、運輸倉儲業(56.7%)、資訊暨通訊傳播業(52.9%)、金融保險業(52.6%)、教育暨專業科學業(51.5%)、批發業(50.9%)。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指出,本月NMI回升主要受惠於解封後報復性消費,帶動住宿餐飲(68.8%)、零售業(57.7%)NMI大幅回升;6月住宿餐飲業,受惠於解封、振興3倍券即將上路,加上7月暑期旺季來臨,指標中商業活動(85.0%)、新增訂單(90.0%)均有顯著回升。

另外,6月營造暨不動產業NMI也彈升10.3個百分點至58.8%,轉呈擴張,張傳章指出,這可能與當前低利環境,市場資金流往房地產投資,且近期疫情回穩也帶動看屋人潮回流,加上台商回流投資,也將帶動部分資金流往商用、自住型不動產等標的,支撐6月NMI指數回升。

儘管短期住宿餐飲等內需產業受惠於振興3倍券、解封後帶來的報復性消費,有顯著回升,但長期而言,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慧指出,近期無薪假人數攀升,雖未直接反映到失業率,但仍將影響消費動能,整體消費力道仍須留待製造業回穩,「下半年景氣估將往正向發展,但仍須留意疫情對製造業影響。」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則指出,報復性消費起於疫情壓抑下的需求反彈,因此不會持續太久,儘管政府推出「振興3倍券」提振消費,可帶來倍數效果但延續力道可能有限,「內需對於今年經濟支撐效果,仍需觀察消費力道能否回到疫情前水平」;但他也認為,台灣目前本土確診人數不多,消費動能有望逐步好轉。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14183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金派對推升下,銀行個人金融與建築貸款業務熱呼呼,中央銀行昨(29)日公布統計,國內全體銀行業5月底購置住宅貸款(俗稱房貸)、其他個人消費性貸款、汽車貸款,及建築貸款,餘額全數創下史上單月新高,且是連續四個月四項指標全數刷新高。

 

央行公布的5月消費者與建築貸款餘額,銀行主管指出,房貸、其他個人消貸、車貸及建貸餘額頻創新高,可解釋為「低利率環境造就的榮景」,預估熱潮有機會延續到今年第3季。

 

 

 

 

銀行業者分析,新冠肺炎後,各國政府大舉實施QE(量化寬鬆)政策印鈔票,央行今年3月又大幅降息1碼(0.25個百分點),對民眾來講,無論買房、買車還是借信貸,資金成本都太便宜。

 

根據央行昨日公布資料,房貸、建築貸款餘額分別增至7兆5,684億元及2兆2,088億元,房貸餘額年增率為6.6%,年增幅度略較4月滑落;建築貸款年增率14.77%、呈現雙位數,凸顯房市買氣屬剛性需求,自住客買屋出籠,房市並未受到疫情衝擊。

 

央行官員認為,雖然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又再寫歷史新高,但不能忽略全球政府正在實施QE政策,資金豐沛,全球利率持續向下,央行3月降息、利率調降,只是推升購置住宅貸款餘額的其中一個因素。

 

銀行業者則表示,近期房市剛性需求出現,詢問房貸人潮增加,其中首購族也浮現,房市買氣並未顯著受到疫情影響。

 

象徵購車需求的車貸餘額部分,5月單月新增加近9億元、至1,551億元,連續九個月走高,年增率10.18%,寫下2015年1月以來最大增幅,顯示購車需求熱絡。

 

銀行業者分析,這與新冠肺炎後防疫升溫,民眾降低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及新車改款有關,推升車貸餘額升溫。

 

象徵個人信貸的其他個人消費性貸款,5月單月新增567億元、至1兆0,507億元,寫下歷史新高,為連續四個月走高,年增率12.48%,寫下2006年3月以來最大增幅。央行官員解釋,這與開辦勞工紓困貸款有關,金額在5月顯現。

 

個人消費性貸款熱呼呼,排擠到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的表現,5月底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月減21.89億元、至1,052億元,為連續五個月減少。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4667719?from=udn-related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