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財經金融 (12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蔡英文總統2016年首任期間,行政院團隊中擁有獨立貨幣決策權的中央銀行,出現20年來第一次的新舊總裁交接,「14A總裁」彭淮南交給子弟兵楊金龍,繼續發揚央行的三大經營目標,兼顧協助經濟發展。彭淮南任期橫跨4任總統、15位閣揆,各界早已將他和央行畫上等號,已在央行工作近30年的楊金龍於2018年2月接任總裁職務之前,媒體輿論諸多疑慮。

積極任事的楊金龍,時代終究給了他舞台,在央行理監事聯席會和主管團隊並肩前進下,一關過一關。 這兩年來,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動盪,歷史重大議題如潮水般湧現,美中貿易戰、中國大陸台商資金回流、全球虛擬通貨席捲以及現在正延燒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楊金龍頻頻以中央銀行之名告知全國:央行肩負維持物價穩定之責,「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的穩定」,永遠是央行使命必達的經營目標,持續縝密妥適運用各種金融政策工具,與行政院團隊共同達成政策目標,在蔡總統第二任任期的未來4年,續航台灣經濟穩健前行。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應相互搭配

過去4年,全球局勢風險未曾平息,中央銀行新舊總裁順利交棒,我國貨幣政策幾近無縫接軌。然而,「彭總裁」時代(1998年2月至2018年2月)經歷的亞洲金融危機、首次政黨輪替、網路科技泡沫、全球金融海嘯及量化寬鬆等危機,奠定彭淮南的「外匯殺手」封號,彭淮南自己對於任內最驕傲之事,就屬台灣物價長年在全世界表現良好,「漲幅很低,每一年之間的波動幅度小」,他對媒體說:「很高興央行做到了」。

楊金龍新任央行總裁的第二個月,到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央行銀行專題報告,題目就是《20年來(1998年-2017年)我國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率及人均GDP與新加坡、韓國及香港之比較》,除了說明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台灣經濟落後星、韓的種種原因,也凸顯台灣的物價水準低於星、韓、港。這篇空前的專題報告,極可能也是絕後,隱約宣告了已奠定物價穩定的央行,要往前行參與並建制金融體系的現代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透過亞洲四小龍的長期比較及學者研究,佐證台灣的經濟成長存有結構性問題,雖然央行的貨幣政策可以透過維持金融及物價穩定,提供經濟穩定發展的環境,「但是貨幣政策有其限制,不是萬靈丹」,無法解決投資環境惡化、產業轉型緩慢、人口老化等結構問題,彭淮南的最後5年總裁任職期間,持續倡議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應該相互搭配,才能發揮經濟政策的效果。 這項觀點,楊金龍確切承接,上任赴財委會的第一份專題報告,以此結語:台灣宜採「外需」、「內需」並重的雙引擎策略,透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產業政策的相互搭配,協助產業調整轉型,進而帶動廠商投資意願,以協助經濟成長、增加就業與促進薪資成長。

主動出擊親上火線 讓政策更透明

滿頭白髮是楊金龍的招牌形象,接任總裁職務二年多來,感覺頭髮更白了,但卻不見神情蒼老,總是精神奕奕地上台報告、分派工作,熟稔央行業務、貨幣政策工具的他,也同時看到全球金融改革的潮起,主動策劃要讓國人更加理解央行作為。

楊金龍就職屆滿一周年,「貨幣政策更有效溝通及更透明化」成為外界肯定央行的第一張成績單,包括首開央行風氣之先,2018年6月理監事會後記者會開設網路直播,運用科技導入達到開放的宣示意義。他說:「直播可更客觀詳實,直接性跟廣度都會更大,央行貨幣政策的宣導也可以更清楚」。這項作法,在今年3月的第一季理事會發揮意外功能,讓防疫隔離的新聞媒體仍能保有第一手資訊的取得。

央行後又於2019年開春申設中央銀行臉書(Facebook)帳號,以社群媒體揪民眾來按讚,據悉,央行內部籌備了4年才放行,考量到臉書使用族群的差異性,內容採淺顯易懂的圖片解說,庶民用言搭配漫畫,轉化生硬的財金數據,如今已進化到能搭配時事議題,經常令臉友驚豔。

近期新冠肺炎病毒散播,引起部分民眾對於現金使用的疑慮,央行臉書在楊金龍於立法院接受質詢後,旋即提出此問題,一方面用證據解釋,和日常接觸的物體(如門把、扶手等)相比,鈔券傳播病毒的可能性較低,目前也沒有實際案例證明病毒會透過鈔券或硬幣傳播;另一方面提供各國央行的因應方法,對回籠鈔券消毒隔離,以增加民眾使用現金的信心,最後還不忘鼓勵民眾使用感應式支付,希望能加速數位支付發展。

楊金龍要「讓政策更透明、更詳實、更即時」,經濟議題研討會也成為他對外溝通的平台之一,每次的專題演講緊扣時事,像2018年全球興起的金融科技,他的講題有「金融科技與貨幣金融政策」、「金融科技生態」;在美中貿易戰已燒到台灣門口時,楊金龍的演講題目是「國際經貿新局—對美中貿易失衡的觀點」。

其中,2018年第4季央行理事會上出現央行預測隔年的國內經濟成長率數值,打破過往央行依循主計總處預估值的長期傳統。楊金龍為此親自前往台灣經濟學會、台大經濟系舉辦的「總體金融與經濟情勢預測」研討會,專題演講「央行貨幣政策與總體經濟預測」,把央行的最新作法和研究發現的總經問題,和經濟學者面對面討論。

楊金龍帶領的中央銀行,一路以來,在保守氛圍中匍匐前進,在不可能中切出突破點,在2020年1月下旬開始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新央行有了挑戰更高目標的練兵機會。 3月19日的央行第1季理事會決議降息1碼(0.25個百分點),不僅是近4年來首度降息,調整後重貼現率1.125%,還創歷史新低水準,「面對嚴峻的情勢,政策調整要快、要勇敢!」楊金龍在記者會上三度強調,持續關注疫情發展,「若有必要,將召開常務理事會或臨時理事會,妥適運用貨幣政策工具。」

央行挺銀行 銀行挺企業

央行降息,等同寬鬆貨幣,副作用也不少,存款戶的收入馬上受衝擊,而房市等有價資產容易被炒作,楊金龍在此次降息措施後,一再說明,「降息主要是為減輕疫情裡的企業及民眾財務負擔,絕不是為了刺激經濟成長!」

「力挺企業安度疫情衝擊」,央行說到做到,楊金龍又打破多項歷史記錄。3月19日降息同時,推出定向寬鬆貨幣政策或稱「定向注資」,由央行提供銀行轉融通資金2,000億元,利率暫訂0.5%,專供銀行辦理中小企業貸款,銀行授信貸款最高利率暫訂1.5%。楊金龍說,此項政策主力在幫助中小企業,「要確保錢有打到中小企業」,貸款還可搭配政府其他紓困貸款措施,他還強調,「2,000億元是第一次,這是暫訂,額度夠不夠會彈性調整,不論價與量,專案期間全部都可以滾動式檢討調整。」

抗疫救命如救火,為了促成這筆特別融通資金能加快至企業手上,楊金龍以央行總裁具名親筆寫信,一一致電公、民營銀行董事長,請銀行務必協助辦理,幫助中小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同時,二度到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專題報告,說明「世界各國為因應新冠肺炎之衝擊,採取對策對我國財政、金融、經濟整體環境所造成之影響與政府因應之道」。並於4月21日出席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的「金融國家隊力挺台灣產業」記者會,和財政部長蘇建榮、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與九大行庫董事長,召開行政院紓困振興方案,大家帶著同樣的使命感,維持企業與個人的金流,穩定國家整體的經濟動能。

央行在中小企業紓困上,一直主動發現問題、保持彈性調查,針對中小企業貸款融通專案,4月17日增訂小規模營業人簡易申貸方案,設計小規模營業人每戶最高可申貸50萬元;4月27日起進一步調降銀行向央行申請融通的適用利率,由原0.25%降為0.1%,也將基層金融機構納入小規模營業人簡易申貸方案辦理機構,專案融通額度由2,000億元提高到4,000億元。 「發揮金融中介功能,善盡社會責任」,楊金龍認為疫情嚴峻衝擊台灣經濟,紓困振興有助維繫就業市場、支撐經濟成長動能、落實紓困及振興措施,甚至可出現轉型的契機,再三叮嚀金融機構積極推動辦理,幫助企業客戶渡過難關,也給台灣經濟持續發展的新機會。

採訪、撰文:陳亞維

https://ctee.com.tw/wealth/tutor/266268.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更新:2020/05/17 15:50
歷經武漢肺炎疫情洗禮,台灣打造舉世矚目的防疫成果,但疫情過後的政府政策與產業布局,勢必面臨重整與變革。圖為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民眾申辦紓困貸款。(中央社檔案照片)
歷經武漢肺炎疫情洗禮,台灣打造舉世矚目的防疫成果,但疫情過後的政府政策與產業布局,勢必面臨重整與變革。圖為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民眾申辦紓困貸款。(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吳柏緯、張建中台北17日電)總統蔡英文將於520後開啟第二任施政新局,歷經武漢肺炎疫情洗禮,台灣打造舉世矚目的防疫成果,但疫情過後的政府政策與產業布局,勢必面臨重整與變革。

蔡政府未來4年,在美中貿易戰火未明、兩岸關係緊繃情況下,經濟發展前景變數仍多。首先必須面對重新點燃因疫情重創的經濟發展動能;其次則是台灣如何融入區域整合,以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可能終止對台商的衝擊;第三個挑戰是,台商回台投資熱潮下,國內土地、能源整備的長期考驗。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許多國家祭出居家防疫令,經濟活動大幅減緩,國際貨幣基金(IMF)下修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至-4%。(中央社製圖)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許多國家祭出居家防疫令,經濟活動大幅減緩,國際貨幣基金(IMF)下修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至-4%。(中央社製圖)

經濟拚U型復甦 GDP保1成疫情後首場硬仗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各國邊境採取人員管制以防堵擴散,重創經濟;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會出現U型還是V型復甦,仍在未定之天,不過,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公布台灣今年實質GDP成長率預測值大幅下修至-4%,引起國發會與中央銀行等財經單位關注。

儘管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第1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1.54%,高於IMF預測值,也優於南韓、新加坡等亞鄰國家,但台灣自身創下16季以來最低水準,已有學者提出今年保2恐有危機,保1也是一場硬仗警訊。

事實上,疫情衝擊已經從外銷影響到內需,負面效應顯現,3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為新台幣4萬2309元,月減0.01%,出現40年來首見的負成長。

為了抗疫,政府貨幣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除了降息,政府提出新台幣2100億元特別預算,透過提振與紓困雙管齊下,期盼發揮最大效益,同時,號召國營事業加大投資、提高公共建設執行率。

不可諱言,疫情造成政府支出增加、收入減少,財政可能開始惡化,加上經濟衰退將衝擊明年所得稅收,政府總預算收支平衡壓力沉重。

區域整合風潮再起 產業憂心ECFA終止危機

美中貿易戰後,全球兩大經濟體對抗,就在疫情蔓延全球之際,傳出川普正在推動設立多邊性質的「信任夥伴」(trusted partners)聯盟,這對一上任就鼓吹美國優先與崇尚雙邊,甚至不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川普政府而言,相當罕見。

去年掀起的美中貿易戰帶動台商回台投資,挹注台灣產業轉型動力,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於9月12日屆滿10年,外界擔心若是中國片面終止ECFA,將會衝擊台灣產業發展。

經濟部評估,ECFA影響外貿出口金額約5%,影響以石化、汽車零件以及農業較劇烈,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分析,若是以產業規模與類型而言,台積電等大型產業,手上籌碼充足,ECFA遭到片面終止的衝擊較小,但中小企業、服務對象單一的企業,可能會受到更大的衝擊。

蘇孟宗認為,面對疫情造成的產業重新布局,以及ECFA可能帶來的影響,中小企業首當其衝。以數位科技加強中小企業實力,同時藉由縱向連結諸多中小企業,形成具一定規模的聯盟,都是讓中小企業轉型並度過後疫情時代的重要策略。

不僅是ECFA,今年底即將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同樣考驗著台灣在亞太區域經貿定位與產業生存空間。

台商回流落地生根 5缺難題再度浮現

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擴散,衝擊全球人員、貨物往來,對經濟發展影響前所未有。

根據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提出的報告分析,地緣政治影響日益加劇,國際企業紛紛異地生產布局,瑞士銀行調查,中國出口導向製造業2018年有1/3企業把部分生產移出中國,另1/3企業也於2019年陸續遷移產能。

台經院研究員劉佩真認為,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推動在中國設廠的企業重新思考產業布局,部分轉進東南亞,台灣在這波浪潮中受惠,許多台商選擇回台投資躲避戰火,帶動投資金額水漲船高。

不過台商大舉回台也帶來隱憂,最大問題在於土地、用電等5缺問題,影響投資意願。劉佩真分析,若是業者評估回台投資,無法在適合區位設廠,可能會尋求其他機會,例如高階製程留在台灣,其他部分轉往東南亞,以分散投資的方式應對。

除土地短缺問題外,電力供應也是產業關注焦點,蔡總統竭力推行能源轉型,在增氣減煤方向不變,核電廠也將功成身退、進入非核家園情況下,離岸風電基礎建設進度以及如何穩定供電來源,將會是一大挑戰。(編輯:楊凱翔)1090517

總統蔡英文竭力推行能源轉型,在增氣減煤方向不變,進入非核家園情況下,離岸風電基礎建設進度以及如何穩定供電來源,將會是一大挑戰。(中央社檔案照片)
總統蔡英文竭力推行能源轉型,在增氣減煤方向不變,進入非核家園情況下,離岸風電基礎建設進度以及如何穩定供電來源,將會是一大挑戰。(中央社檔案照片)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15 18:35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即時報導

金管會4月2日宣布若因疫情導致壽險業可「豁免」適用不動產最低收益率標準,改採「專案報核」方式,自行評估調降承租戶租金。據壽險公會最新統計,截至5月12日為止,短短一個月又10天總計已有八家壽險公司、已紓困企業達99件之多,其中降租就占了76件,以其他服務占最大宗。

新冠疫情衝擊餐飲、觀光及百貨零售產業,四大地主國泰人壽、富邦人壽、新壽等全台擁有數百棟大樓,面臨承租戶「撐不住」警訊,日前呼籲金管會放寬不動產投資最低投報率至少要2.095%的要求,以利對租客調降租金,金管會4月修法改採專案報核,力促壽險業主動與企業洽談,讓受疫情衝擊的企業不要因為沉重的租金壓力而撐不下去,立委更要求定期公布成效。壽險公會因此每周定期於周四公布一次統計,最新統計截至5月12日為止,總計降租了76件,最多的是其他服務業的44件、其次是觀光業的23件。

至於租金以外的紓困方式,包括租金緩繳或是延後起租日期等亦合計8家壽險、23件。跟4月16日公布時的三家五件已有四~五倍數成長。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透露壽險業平均降租幅度在20~25%左右,金管會調降壽險業投資不動產收益率門檻後,是由壽險公司與承租戶自己去洽談,暫行至2021年6月30日屆滿。金管會會定期要求壽險業公布目前針對哪些產業、分別紓困降租或是展延的件數。不過都不會公布降租的標準與幅度,這是金管會首度透露平均降幅,壽險業已對產業降租普遍都有二成以上,體現保險業共體時艱,減輕企業營運壓力、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566740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14 12:00中央社 記者潘姿羽台北14日電

央行最近一次標售2年期定存單的得標利率竟比1年期更低,罕見出現「倒掛」情況;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解釋2大原因導致此結果,量的差異導致2年期定存單籌碼稀少是關鍵之一。

中央銀行13日標售2年期定存單,金額新台幣400億元,由於市場資金水位極度充裕,業者積極尋找資金去化管道,踴躍搶標,不只投標倍數高達4.64倍,得標利率下探0.347%,也是2013年8月重啟2年期定存單標售以來的新低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2年期定存單得標利率0.347%,罕見地低於4日發行的1年期定期存單得標利率0.352%,出現「倒掛」情況。

楊金龍今天於立法院財委會備詢時,也被問及此問題,他解釋,第一是1年期定存單標售金額為1700億元,2年期只有400億元,「量的問題」;其次,2年期的反應會比1年期慢,這是市場預期的關係,若2年期定存單與上一次2年期比、1年期定存單與上一次1年期比,利率下滑幅度大致相同。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詢問,是否也與外界預期央行會進一步降息有關,楊金龍回應,昨天以2家外商銀行標售較積極,據他猜測,可能因國銀忙於積極紓困,外銀在中小企業布局相對較少,且受到經濟景氣影響,資金比較充裕有關。

至於央行降息腳步,楊金龍表示,央行還有操作空間,不過,第1季已降息1碼,後續得再持續觀察,並考量國際其他央行降息情況、國內防疫表現,再由理事會決定利率調整決策。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562974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14 11:14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 本報系資料庫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 本報系資料庫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今(14)日指出,經濟復甦很可能會呈Nike的「勾勾型」,且第2季還是看不到景氣復甦;楊金龍先前在理監事會議上表示,經濟復甦很可能呈「U」型,但國際疫情持續蔓延,楊金龍首度鬆口,改稱「有可能是Nike勾勾型」。

楊金龍今日赴立法院財委會進行專題報告,立委曾銘宗詢問,經濟復甦會呈「L」、「V」還是「W」型?楊金龍回應,「我猜測,比較像是Nike形狀」。

曾銘宗追問,預期景氣何時才能復甦?楊金龍回應,從國際來看,第2季景氣還在惡化,雖然台灣目前疫情控制得還好,但台灣是小而開放經濟體,還是要看國外經濟情況,國外的經濟成長、貿易,當然會影響台灣的經濟,即使我們防疫工作做得很好。」

楊金龍認為,國際景氣復甦,第2季還是看不到。

至於央行定存單利率出現倒掛情況,反映市場預期央行將進一步降息,央行是否會持續降息?

楊金龍重申,以台灣目前操作利率,央行1個月期定存單利率0.34%,還有降息空間,第1季央行已經降了1碼,未來是否降息,要持續觀察國際央行降息與台灣防疫情況,但利率調整是由央行理事會決定。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562827#prettyPhoto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13 15:48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即時報導
圖/報系資料庫
圖/報系資料庫
 
銀行游資滿溢,反映在中央銀行今(13)日2年期定存單標售上,不僅得標利率大幅低於市場預期,甚至還比九天前標售的1年期定存單利率更低、罕見出現「倒掛」情況,足見銀行為去化資金,不惜流血壓低利率搶標盛況。

央行今日標售2年期定存單400億元,得標利率只有0.347%,不只低於市場預期的0.36%、為歷史新低,甚至還跌破4日發行的央行364天期定存單0.352%水準。

「連央行定存單標售利率都倒掛了,實在太稀奇」,銀行資調主管說。

央行今天標售的2年期定存單利率,為2013年8月重啟2年期定存單標售以來的新低水準。

按理說,每年5月因繳稅因素,市場資金會趨緊,但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繳稅期間延長一個月至6月底,資金緊俏因素遞延,國內金融市場資金水位居高不下,急需去化管道。

「利率這麼低,代表大家一窩蜂搶著標,甚至不計成本了」,銀行資調主管說。

央行目前每月固定標售一期2年期定存單,金額只有400億元,相較於央行每月固定標售364天期定存單,金額達1,700億元,籌碼相對稀少。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560984定存單新冠肺炎疫情中央銀行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行轉帳出問題引資安疑慮,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13)日視察財金資訊公司,立委賴士葆針對台灣電子支付與數位貨幣發展進行詢問,央行總裁楊金龍則指出,央行數位貨幣有持續在發展試驗,但仍未有具體時間表。大陸、瑞典等國家發展數位貨幣有他們的背景、理由,與台灣的情況不一樣。台灣電子支付、卡片支付都很方便,現金佔GDP的比重也沒有下降,央行在數位貨幣的試驗也是一直往前的,與其他國家央行進度差不多。

楊金龍也在報告中指出,台灣印鈔票、運輸成本沒那麼高,因此相對必要性沒有那麼強;不過因為是世界潮流,央行有在財金公司之下成立一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數位貨幣,但沒有提供時間表,只表示「隨時在準備」。中央銀行的數位貨幣還是在實驗當中,目前為止沒有預計什麼時候要推出。

此外,針對台灣是否可能步入負利率?楊金龍指出,負利率對銀行體系會造成一定衝擊,對於存款人來說也是不利,因此央行與美國聯準會態度相同,重申不會步入負利率。台灣是以銀行體系為主,因此如果負利率,會衝擊到銀行的利潤,接著危及到銀行經營;加上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遞機制是靠銀行體系,一旦銀行體系經營受到影響,央行貨幣政策傳遞的機制也會受到影響,這都是央行要考量的。(時報資訊)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13 15:33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即時報導

對於中國大陸數位貨幣即將試點發行,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今(13)日表示,央行一直注意央行數位貨幣(CBDC)發展,中國大陸有其發展的背景與理由,而台灣現金使用情況良好,電子支付、信用卡也非常方便,目前現金占GDP比重還在上升,因此,央行數位貨幣還在試驗中,但目前沒有推出的時間表。

立法院財委會委員今(13)日赴財金公司考察,央行總裁楊金龍、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總經理黃昱程,以及立法委員賴士葆、費鴻泰和蔡壁如出席。

楊金龍會後受訪時強調,中國大陸推行數位貨幣,有其急迫性的背景,台灣與其他央行的進度差不多,都是在進行試驗中,目前為止,台灣並未將發行數位貨幣列為當務之急,而是持續強化電子支付系統,像是用手機綁定銀行信用卡,台灣現金仍舊十分流通、ATM也很方便。

對於台灣是否會邁向負利率,楊金龍回應,美國聯準會一直強調美國不會負利率,這一點和日本、歐元區不同,特別是台灣是以銀行體系為主,若實施負利率會導致銀行利潤縮水、衝擊銀行經營,央行貨幣政策傳遞機制向來仰賴銀行體系,如果銀行受到衝擊,央行貨幣政策傳遞機制也會受到影響,這是台灣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此外,國內有很多存款人靠利息生活,負利率對存款人不利,一旦這些存款族消費不振,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影響,「我們態度跟美國聯準會態度一樣,不會負利率」。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560945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IF中華徵信所今(12)日發布題為「新冠疫情創造詭異經濟」的報告,點出今年首季四大詭異榮景:台灣出口逆勢成長、新設公司增加且撤銷公司減少、退票張數與金額雙減、對陸投資金額大增,難與新冠疫情及政府紓困的情勢連結。

 

報告中指出,我國今年經濟走勢在新冠病毒影響下,顯得相當詭異。因為中國大陸的全國性封城,今年以來台灣產業供應鏈一直表現緊張,IMF(國際貨幣基金)預測台灣經濟成長率會下滑至負4.1%,今年首季上市公司總營收也衰退了7.10%,但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卻顯示,台灣首季出口金額卻較去年同期成長3.7%。

 

其次,今年以來許多中小企業受到疫情影響,營運支撐不住,但至3月底台灣的設立公司總家數為708,019家,還反較2019年底增加了2,465家。

 

進一步看,今年前三月新設立公司高達9,849家,也較2019年同期新設立9,208家公司小增641家。再以今年前三月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家數為7,404家來看,更較2019年同期的8,694家大幅減少1,290家。

 

新增公司家數增加,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家數減少,怎麼看都不像不景氣。

 

退票張數及退票金額方面,今年前三月退票總張數為1萬9,341張,遠低於2019年同期的2萬4,145張、2018年同期的3萬5,427張。前三月總退票金額110.18億元,也低於2019年同期的129.97億元及2018年同期的195.73億元。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中國大陸之前大規模封城的情況下,台灣今年前三月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居然還高達20.09億美元,此一數字不但較2019年同期核准的12.26億美元,大幅成長63.87%,甚至還相當於2019年台灣全年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41.73億美元)的48.15%, 真是叫人拍案叫絕。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55872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市場利率持續探底,激勵企業籌資熱,發債成本省更多,根據櫃買中心統計,今年以來至4月底共21檔轉換公司債發行,總金額合計達17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30.7億元,年增為30.01%。

根據櫃買統計顯示,今年前四月發行的轉換公司債,規模最大是華新48億元,其次是台船的20億元,其他10億元以上的依序還有中興電工機械的15億元、碩天科技的12億元、亞昕國際開發的10億元,其他公司發債額各約2~7億元不等,至於各公司的年期則分別是三至五年不等。

券商主管表示,農曆年前肺炎疫情爆發,但並不影響各公司的發債計畫,主要因市場利率低無可低,再加上發債公司,多數屬於未來展望主力的科技、生醫等,業者觀察今年21檔已發行的轉換公司債,票面利率幾乎都是零。並且這波疫情造成股價下修,市場資金出現一波避難潮,有助籌碼更趨穩定。

台灣資金結構原就極為充裕,中央銀行在3月理事會決議,跟進全球主要央行降息救市,下調1碼(0.25個百分點)後重貼現率來到1.125%、創歷史新低,使得市場資金更加滿溢。券商主管指出,今年以來公司債發行較去年相對轉熱,主要就是趁市場利率探底,更多的資金無處可去,指標級的大型公司債,票面利率大多創下歷史低點,資金成本省更多。

券商主管認為,台股第一季大跌,一度失守9千點大關,這對轉換公司債來說,反是進場有利時機,基本上因票面利率是零,持有到期並無利息收益,主要著眼於疫情就算持續下去,甚至出現第二波,但終究還是會過去的,屆時股價全面反彈,加上公司營運重返軌道,有利轉換公司債為股票賺取價差。

https://ctee.com.tw/news/finance/266633.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11 19:41

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公布今年首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在全球受疫情之苦情況下,台灣排名卻逆勢上升1名、穩居全球第3,僅次於瑞士、挪威,更擠下新加坡居亞洲第1。整體評價為「可增加投資行為」的1C。圖為信義區。(資料照)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公布今年首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在全球受疫情之苦情況下,台灣排名卻逆勢上升1名、穩居全球第3,僅次於瑞士、挪威,更擠下新加坡居亞洲第1。整體評價為「可增加投資行為」的1C。

BERI1年公布3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今公布今年第1次報告,台投資環境風險評比(POR)前進1名、排名全球第3;總分61分,在全球列入評比50個國家中僅次於瑞士、挪威。

而對排名前進原因,經濟部指出主要是本次「政治風險指標」排名大幅進步,自去年第3次的27名前進至13名,主因執政黨連任、國會過半,對政策延續信心增加。

另外「營運風險指標也前進1名到全球第3;「匯兌風險指標」則持續為全球第1。

而在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部分,去年第3次評比台居亞洲第2,僅次於新加坡,但本次疫情期間卻逆勢成長為亞洲第1。其中台「營運風險指標」也為亞洲第1,「政治風險指標」為亞洲第6;「匯兌風險指標」排名全球及亞洲第1名。

BERI也將台投資環境風險列為1C等級,對於投資人的建議是可增加投資行為。展望2021年台仍持續排名全球第3名,評分62分;2025年全球第3名,評分67分。

而其他亞洲國家排名依序為新加坡與南韓同為全球第5名,日本為全球第11名,馬來西亞為全球第14名,印尼為全球第18名、印度與越南同為全球第20名、中國為第23名、菲律賓為26名、泰國為38名。

而在名列前茅的子項目部分,營運風險指標15項副指標台有8項排名全球前5名,包括對外商態度第4名、貨幣供給及通貨膨脹第1名、勞動成本與生產力比第2名、通訊與運輸第1名、國際收支平衡第5名、專業服務及合約第2名、長期貸款及風險資本第4名、貨幣兌換第5名。

而在匯兌風險指標方面,4項副指標則均名列前矛,包括「國際儲備」及「外匯創造能力」及「國外負債」均排名全球第1,「外匯法令架構」則排名全球第4。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162221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同時帶來供給及需求端衝擊,財政部今天公布4月出口252.4億美元,年減1.3%,連2月負成長;出、進口相抵,前4月出超117.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0.4億美元。

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疫情由亞洲擴及歐美等主要市場,造成全球供應鏈阻斷,並進一步衝擊歐美主要市場需求,出口動能轉趨偏弱,即使有台商回流、基期偏低等因素支撐,4月出口仍年減1.3%。

展望後續出口表現,財政部統計處認為,全球疫情不知何時才會平息,受疫情影響全球貿易活動轉為疲弱,台灣也難置身於外,預估第2季出口將面臨相當壓力。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4549540?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07 14:26聯合晚報 財經作家 游庭皓
財經作家游庭皓
財經作家游庭皓
 
隨著歐美疫情受到控制,投資者開始猜測未來經濟復甦會怎麼走。

市場有幾種預估復甦型態,第一種是V型復甦,這是最符合目前大盤走勢的型態。這種預測是基於投資者相信歐美各國會在第二季成功抗疫,陸續復工,等需求回溫後,先前大規模財政與貨幣刺激措施,會讓資產價格急速彈升,甚至超過疫情前的水準。

第二種是U型復甦,認為疫情到夏季可控制住,但就算疫情趨緩了,因為對實體經濟的傷害已經造成,大規模的失業人口和債務,讓金融市場必須用更多的時間消化,可能到2020年末或更晚才會復甦。

第三種是W型復甦,這是醫界相較支持的說法,認定疫情在年底會捲土重來,經濟表現在第三季即使回穩,在第四季重新封城後,也必定會再次重創經濟,因為重新實施限制行動的措施,導致企業再度關門。

最後一種是Nike勾勾型,這種型態相信,政府會非常嚴謹的鬆綁限制措施,復工的時程會很慢,但也不致於讓經濟受到更大衝擊,企業與民眾支出慢慢恢復,大約在兩到三年後回到疫情前水準。

經濟學家對未來的復甦型態雖不同,但都有一項共通點,就是這四種型態,最終都有回到疫情前水準的假設,只是對於復甦時間的認定不同。從長期投資角度觀察,其實不用管什麼型態,只要定期定額分批入場,當景氣回溫時,財富最終都會到來。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040/4546255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今年遭受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衝擊經濟發展,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今 (6) 日表示,台灣製造業 3、4 月受歐美需求影響,但根據國發會預估,台灣防疫措施優於全球、加上政府紓困振興措施,6 月可望逐步復甦,今年經濟可望「打勾式復甦」緩步向上,看好台灣經濟今年維持正成長。

陳美伶表示,全球第 1 季經濟成長普遍呈現負值,但台灣防疫得宜、台商回台轉單效益支撐,第 1 季經濟成長仍達 1.54%,優於南韓 1.3%,隨著疫情趨緩,20 多天未出現本土案例,且並未停工,預期台灣經濟、投資將在 6 月逐步復甦。

陳美伶進一步指出,今年疫情影響,並不像當年 SARS 僅影響一季,因此預期今年景氣不會呈現 V 型反轉,而會像運動品牌 Nike 商標一樣,呈現打勾式緩步向上。

展望今年,陳美伶表示,有信心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維持正成長,政府將把公共建設投資、政府採購執行率提高,至於民間投資,預期今年投資三大方案 5 月底將破兆元,今年將有 3000 億元落實到位,支撐台灣 GDP 成長。

陳美伶指出,疫情中也看見台灣未來在大健康產業、數位化、資料經濟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像是這次健保資料、口罩地圖等,也結合許多新創事業,是台灣未來發展利基,而在國發會新創紓困投資方面,目前有 101 件申請,其中 27 件通過,投資金額逾 5 億。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71201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肺炎衝擊經濟,也影響到銀行業。根據金管會今(5)日公布最新統計,本國銀行今(2020)年3月單月整體獲利182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了44%,累計前3月獲利809.5億元,亦較去年同期衰退16.9%,而且不論是單月或是首季獲利衰退幅度都創下史上最大,比金融海嘯時還要慘。


金管會統計,單看今年3月國銀整體獲利182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衰退44%,而且除中國大陸分行之外,其餘全部衰退。而累計今年首季國銀獲利809.5億元,年衰退16.9%,其中國內總分行首季獲利衰退19.7%、海外分行減少23.2%、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亦少了9.5%,僅中國大陸分行逆勢成長12.2%。
 

至於國銀獲利大幅衰退,金管會說明主要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美國降息6碼,台灣亦同步降息,加上信用風險增加,銀行也大幅提存備抵呆帳,其中光是OBU就提存21.7億元、海外分行也提存了17.3億元,使得銀行獲利減少。

在資產品質方面,本國銀行至今年3月底放款總餘額30兆3007億元,較上月增加2746億元,逾期放款金額734億元,亦較2月增加 28億元,逾期放款比率則為0.24%,與上月相同,較去年同期則減少0.01個百分點。

本國銀行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的覆蓋率則為 569.83%,較2月底590.24%減少20.41個百分點,整體備抵呆帳提列情形維持在較高水準,應屬穩健。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05 18:08

中央銀行今日發布4月外匯存底4817.82億美元,較3月底增加13.97億美元,已經連續11個月創新高,並超過沙烏地阿拉伯,躍升全球第4大。(資料照)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中央銀行今日發布4月外匯存底4817.82億美元,較3月底增加13.97億美元,已經連續11個月創新高,並超過沙烏地阿拉伯,躍升全球第4大。

央行外匯局局長顏輝煌指出,4月外匯存底創新高主要有兩大原因,包括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以及澳幣、日圓等貨幣對美元升值,以該等貨幣持有的外匯折成美元後金額增加。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使許多國家外匯存底大幅減少,台灣是少數逆勢增長的國家。

根據最新統計,外匯存底排名第一的中國在3月底大減461億美元,降至3.06兆美元;日本增加75億美元至1.2962兆美元;瑞士減少40億美元至7912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更因油價暴跌,3月底外匯存底降至4622億美元,月減239億美元;香港也減少55億美元至4247億美元。

顏輝煌說,這些國家外匯存底大減,是因為國際資金撤離,為了維持幣值穩定賣出美元所致。其中,油價暴跌對於沙烏地阿拉伯

台灣3月外資匯出超過百億美元、4月持續匯出4.27億美元,外匯存底都不降反增,顏輝煌先前分析過,主因海外壽險業投資收益匯回,新台幣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表現相對持穩,央行不需動用外匯存底進場護盤。

另外,4月外資雖然賣超台股134億元,但台股4月上漲1284點 或13.23% ,使得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照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計4027億美元,較3月底3505億美元,資產增加522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的84%。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155830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05 13:57

財政部次長吳自心今日在行政院「看好台灣 回流資金持續加碼」記者會表示,目前台商申請回台的資金穩定,希望今年8月可以達到1300億元。(行政院提供)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財政部次長吳自心今日在行政院「看好台灣 回流資金持續加碼」記者會表示,目前台商申請回台的資金穩定,每月申請金額約100億元,今年1月至4月每月有100億元穩定匯回,希望今年8月可以達到1300億元。

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李怡慧指出,俗稱境外資金匯回專法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去年通過後,預計實施2年,包含個人與企業在海外的資金,可以配合專法匯入外匯存款專戶,可享有第1年8%、第2年10%的優惠稅率,其中5%可自由運用、25%投資金融商品,若向經濟部申請實質投資,國稅局可稅一半,稅率降為4%至5%。

財政部統計,截止今年4月30日為止,申請適用資金專法受理366件、申請金額達875億元,其中82件已經核准;資金匯回存入專戶方面,累計293件、匯回764億元金額,專法帶動實質投資金額有352億元,預計創造6千個就業機會。

在實質投資情形方面,被投資的產業分別是電子資訊業116億元、電信業69億元、民生化工業56億元、發電業53億元、金屬機電業29億元、其他業別2億元。

吳自心提及,資金匯回專法上路後,剛開始確實有一些廠商觀望,到目前為止資金匯回申請相當穩定,財政部也特別觀察武漢肺炎爆發期間,廠商每月申請匯回金額仍高達100億元,且多以實質投資為主。

財政部呼籲,台商應把握該條例施行契機,響應政府政策,加速資金回台及投資布局腳步,為國內經濟注入活水,活絡台灣的經濟發展。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155461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政院今 (5) 日召開紓困振興方案記者會,針對投資台灣議題進行說明,政務委員龔明鑫指出,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受疫情衝擊,但台灣第 1 季仍繳出佳績,穩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外資也持續投資台灣,三大方案預估 520 前總金額將突破兆元大關。

從各國今年第 1 季經濟成長數據來看,龔明鑫表示,台灣繳出 1.54% 的好成績,除了較美歐等先進國家的表現來得好,更穩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優於香港的 -8.9%、新加坡 -2.2%、南韓 1.3%,以及中國負成長 6.8%。

龔明鑫指出,雖然促進消費須待疫情和緩才能進行,但投資是不會鬆懈的,全球後疫情時代掀起產業撤中潮,美國、日本等國紛紛獎勵企業返回該國投資,相對來說,台灣早已「超超前部署」,在美中貿易戰後就提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引導台商回台。

龔明鑫表示,台商回台、根留台灣、中小企業三大方案目前成效相當不錯,預估在 520 前總投資金額將突破兆元大關,創造約 8.1 萬就業機會,今年可望落實 3253 億元的投資,占台灣 GDP 約 1.7%,預期將有效支撐我國經濟成長。

龔明鑫強調,從去年開始,產業回來了、錢回來了、人回來了、外資也來了,今年外商直接投資 (FDI),截至 4 月份為止,已達到 726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136%,此外,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許多國際大廠也都來與台灣洽談新的合作、研發計畫,未來可望逐漸發酵。

(圖表:行政院提供)
(圖表:行政院提供)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70663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改寫全球政經風貌,不僅強權版圖洗牌,也讓大家習以為常的全球分工模式出現裂痕,產業鏈「去中國化」將成為趨勢。

疫情肆虐當頭,各國正處在史無前例的艱困時刻,隨著確診病例數飆升,口罩、防護衣、呼吸器等防疫物資告急,才猛然驚覺,國內產線早已外移,部份生產原料、零件也握在他國,尤其是中國手中;原本各國將全球化視為推動經濟成長的助力,如今卻面臨自身防疫物資短缺困境。

中央銀行報告點出,2018年的美中貿易摩擦已埋下引信,肺炎疫情進一步暴露全球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的脆弱性,可以預見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與全球化將發生質變。

「去中國化是一定的」,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表示,隨著環保法規趨於嚴謹、薪資水準提升,中國成本低廉的優勢不復存在;幾年前,許多台商轉移生產基地的念頭就已萌芽,只是缺乏推力,但美中貿易戰、疫情接連來襲,迫使廠商不得不動起來。

賴樹鑫直言,各國都押了相當多籌碼在中國身上,歐元區最明顯的例子是德國,不只經貿往來密切,中國更是德國汽車主要出口市場;日本從工業到消費品牌都長期深耕中國,這也是為何疫情爆發初期,日本政府未對中國採取積極防堵政策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波疫情下,許多國家嚐到生產過度集中、依賴單一市場的苦果,不只企業醞釀加速自中國移出,日本政府更編列預算協助供應鏈移動;今年4月,日本政府編列2435億日圓協助日企將生產移出中國,包括提供2200億日圓協助回流日本,以及提供235億日圓協助轉移至其他國家。

賴樹鑫表示,未來各國在供應鏈調整上,不再只著重成本,轉而更注重分散風險,因此,去中國化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但他強調,「不能說退出,沒有任何人會放棄中國這麼強勁的內需市場,只是百分比會調整」。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說,疫情確實讓全球重新思考去全球化的議題,實質改變除了體現在產業重新進行風險評估、調整供應鏈,選擇更貼近市場的做法;另外,疫情爆發後,口罩、防護衣等防疫戰備物資的重要性大大被凸顯,政府將開始思考安全存量的必要性。

此外,央行指出,各國政府勢必將記取重要物資短缺經驗,以及考量供應鏈斷鏈風險,未來可能引導關鍵零組件、防疫物資等國安相關產業鏈,回到母國擴大布局。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53607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徹底改寫世界面貌,後全球化時代來臨,國際秩序面臨重整,專家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類大型區域經濟整合,會是後疫情時代的趨勢。

1980年代中後期,全球化(Globalization)進入蓬勃發展階段,跨國企業盛行、國與國間的經貿網絡錯綜複雜,網路無國界的特性助攻,將全球化推向鼎盛時期,中國也在這波全球化浪潮中迅速壯大。

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多數國家透過國際分工獲取利益,但隨之而來的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等議題,激化基層老百姓的不滿情緒,保護主義再起,英國脫歐、美國總統川普當選、美中貿易戰等接踵而來,在在凸顯全球化浪潮正逐漸消退。

今年初爆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毫無疑問地替反全球化陣營適時添加了柴火;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質疑中國未能在第一時間公布疫情重要資訊,導致歐美淪為重災區,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因親中言論成為眾矢之的。

疫情攪亂美中角力 強權洗牌雙邊各有押注

中國最早爆發疫情,採取鐵腕封城、大規模停工,,如今逐步復工;相較之下,美國3月時疫情急遽升溫,確診人數直線上升,日前更突破100萬人,儘管疫情有趨緩跡象,政府力拚5月解封,但元氣大傷。

疫情打亂美中強權角力的步調,台經院國際事務處研究員邱達生直言,美中貿易戰與疫情爆發之前,世界局勢是中國崛起、美國衰退,但加入這2個變數後,局勢再次改寫。

而這場世界強權爭奪戰究竟由誰勝出,還是走向「G-zero」的無領袖時代,專家各有論述。

邱達生認為,美中兩大陣營繼續對峙,甚至美國略勝一籌,是比較可能的結果;他推測美國除了重啟供應鏈布局,撤出中國、重心轉往墨西哥,全球大戰略方面,則有望重回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主導多邊架構,與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峙。

相較之下,中國於疫情第一時間未能開誠布公,許多國家對中國失去信任,日本、韓國政府醞釀撤出對中投資,多少動搖RCEP的穩定性;邱達生直言,若中國沒辦法挽回其他國家信任,國際合作、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動搖中國的強權地位。

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則認為,美國現在只想把自己顧好、不想當領袖,中國想當領袖、但大家不服,歐盟的威信也受到挑戰;各國都有家務事要處理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會出現「無領袖時代」,意即沒有世界性的強權來主導。

不過李淳表示,全球正處「蛻變期」,一切都是動態發展,很難說得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要幻想未來會跟過去一樣,整個架構都會改變」。

全球局勢瞬息萬變,不過專家有志一同認為,區域經濟整合仍是大勢所趨,李淳表示,相較於向強權靠攏,未來會需要更多中型朋友,CPTPP這種大型區域經濟整合會更受歡迎。

邱達生則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全球化下的生產分工、區域經濟整合才能讓有限資源有效配置,即便受到外在變數影響,腳步稍緩甚至停頓,但趨勢不會停止。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徹底改寫世界面貌,後全球化時代來臨,國際秩序面臨重整,專家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類大型區域經濟整合,會是後疫情時代的趨勢。

1980年代中後期,全球化(Globalization)進入蓬勃發展階段,跨國企業盛行、國與國間的經貿網絡錯綜複雜,網路無國界的特性助攻,將全球化推向鼎盛時期,中國也在這波全球化浪潮中迅速壯大。

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多數國家透過國際分工獲取利益,但隨之而來的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等議題,激化基層老百姓的不滿情緒,保護主義再起,英國脫歐、美國總統川普當選、美中貿易戰等接踵而來,在在凸顯全球化浪潮正逐漸消退。

今年初爆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毫無疑問地替反全球化陣營適時添加了柴火;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質疑中國未能在第一時間公布疫情重要資訊,導致歐美淪為重災區,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因親中言論成為眾矢之的。

疫情攪亂美中角力 強權洗牌雙邊各有押注

中國最早爆發疫情,採取鐵腕封城、大規模停工,,如今逐步復工;相較之下,美國3月時疫情急遽升溫,確診人數直線上升,日前更突破100萬人,儘管疫情有趨緩跡象,政府力拚5月解封,但元氣大傷。

疫情打亂美中強權角力的步調,台經院國際事務處研究員邱達生直言,美中貿易戰與疫情爆發之前,世界局勢是中國崛起、美國衰退,但加入這2個變數後,局勢再次改寫。

而這場世界強權爭奪戰究竟由誰勝出,還是走向「G-zero」的無領袖時代,專家各有論述。

邱達生認為,美中兩大陣營繼續對峙,甚至美國略勝一籌,是比較可能的結果;他推測美國除了重啟供應鏈布局,撤出中國、重心轉往墨西哥,全球大戰略方面,則有望重回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主導多邊架構,與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峙。

相較之下,中國於疫情第一時間未能開誠布公,許多國家對中國失去信任,日本、韓國政府醞釀撤出對中投資,多少動搖RCEP的穩定性;邱達生直言,若中國沒辦法挽回其他國家信任,國際合作、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動搖中國的強權地位。

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則認為,美國現在只想把自己顧好、不想當領袖,中國想當領袖、但大家不服,歐盟的威信也受到挑戰;各國都有家務事要處理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會出現「無領袖時代」,意即沒有世界性的強權來主導。

不過李淳表示,全球正處「蛻變期」,一切都是動態發展,很難說得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要幻想未來會跟過去一樣,整個架構都會改變」。

全球局勢瞬息萬變,不過專家有志一同認為,區域經濟整合仍是大勢所趨,李淳表示,相較於向強權靠攏,未來會需要更多中型朋友,CPTPP這種大型區域經濟整合會更受歡迎。

邱達生則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全球化下的生產分工、區域經濟整合才能讓有限資源有效配置,即便受到外在變數影響,腳步稍緩甚至停頓,但趨勢不會停止。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