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吳柏緯、張建中台北17日電)總統蔡英文將於520後開啟第二任施政新局,歷經武漢肺炎疫情洗禮,台灣打造舉世矚目的防疫成果,但疫情過後的政府政策與產業布局,勢必面臨重整與變革。
蔡政府未來4年,在美中貿易戰火未明、兩岸關係緊繃情況下,經濟發展前景變數仍多。首先必須面對重新點燃因疫情重創的經濟發展動能;其次則是台灣如何融入區域整合,以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可能終止對台商的衝擊;第三個挑戰是,台商回台投資熱潮下,國內土地、能源整備的長期考驗。
經濟拚U型復甦 GDP保1成疫情後首場硬仗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各國邊境採取人員管制以防堵擴散,重創經濟;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會出現U型還是V型復甦,仍在未定之天,不過,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公布台灣今年實質GDP成長率預測值大幅下修至-4%,引起國發會與中央銀行等財經單位關注。
儘管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第1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1.54%,高於IMF預測值,也優於南韓、新加坡等亞鄰國家,但台灣自身創下16季以來最低水準,已有學者提出今年保2恐有危機,保1也是一場硬仗警訊。
事實上,疫情衝擊已經從外銷影響到內需,負面效應顯現,3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為新台幣4萬2309元,月減0.01%,出現40年來首見的負成長。
為了抗疫,政府貨幣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除了降息,政府提出新台幣2100億元特別預算,透過提振與紓困雙管齊下,期盼發揮最大效益,同時,號召國營事業加大投資、提高公共建設執行率。
不可諱言,疫情造成政府支出增加、收入減少,財政可能開始惡化,加上經濟衰退將衝擊明年所得稅收,政府總預算收支平衡壓力沉重。
區域整合風潮再起 產業憂心ECFA終止危機
美中貿易戰後,全球兩大經濟體對抗,就在疫情蔓延全球之際,傳出川普正在推動設立多邊性質的「信任夥伴」(trusted partners)聯盟,這對一上任就鼓吹美國優先與崇尚雙邊,甚至不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川普政府而言,相當罕見。
去年掀起的美中貿易戰帶動台商回台投資,挹注台灣產業轉型動力,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於9月12日屆滿10年,外界擔心若是中國片面終止ECFA,將會衝擊台灣產業發展。
經濟部評估,ECFA影響外貿出口金額約5%,影響以石化、汽車零件以及農業較劇烈,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分析,若是以產業規模與類型而言,台積電等大型產業,手上籌碼充足,ECFA遭到片面終止的衝擊較小,但中小企業、服務對象單一的企業,可能會受到更大的衝擊。
蘇孟宗認為,面對疫情造成的產業重新布局,以及ECFA可能帶來的影響,中小企業首當其衝。以數位科技加強中小企業實力,同時藉由縱向連結諸多中小企業,形成具一定規模的聯盟,都是讓中小企業轉型並度過後疫情時代的重要策略。
不僅是ECFA,今年底即將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同樣考驗著台灣在亞太區域經貿定位與產業生存空間。
台商回流落地生根 5缺難題再度浮現
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擴散,衝擊全球人員、貨物往來,對經濟發展影響前所未有。
根據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提出的報告分析,地緣政治影響日益加劇,國際企業紛紛異地生產布局,瑞士銀行調查,中國出口導向製造業2018年有1/3企業把部分生產移出中國,另1/3企業也於2019年陸續遷移產能。
台經院研究員劉佩真認為,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推動在中國設廠的企業重新思考產業布局,部分轉進東南亞,台灣在這波浪潮中受惠,許多台商選擇回台投資躲避戰火,帶動投資金額水漲船高。
不過台商大舉回台也帶來隱憂,最大問題在於土地、用電等5缺問題,影響投資意願。劉佩真分析,若是業者評估回台投資,無法在適合區位設廠,可能會尋求其他機會,例如高階製程留在台灣,其他部分轉往東南亞,以分散投資的方式應對。
除土地短缺問題外,電力供應也是產業關注焦點,蔡總統竭力推行能源轉型,在增氣減煤方向不變,核電廠也將功成身退、進入非核家園情況下,離岸風電基礎建設進度以及如何穩定供電來源,將會是一大挑戰。(編輯:楊凱翔)109051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