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壽這個幸福社會的象徵, 將成為壓垮老後生活的 最後一根稻草

  《老后破產》 [日]NHK特別節目錄製組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7月版

  「老后破產」與房產關係太密切了

  第一財經:你長期關注日本社會,可以從你的角度談談日本「老后破產」現象有多嚴重嗎?問題的根源何在?

  姜建強:以前都說日本老人有錢,銀行的儲蓄一大半都是老人的,有學者還認為,日本經濟要擺脫通脹,市場要想辦法讓老人掏錢消費。現在出了「老后破產」,肯定很多人都會問,究竟哪種說法更接近現實?依我的看法,日本老人有錢這個說法並沒有過時。東京都新宿西口有一家京王百貨,裏面都是針對銀髮族的高價商品,很多年過去,生意一直火爆,購物對象依舊是老年人居多,這表明日本老人消費不減當年。

  之所以有「老人破產」和「老人貧困」的話題,在於一個社會總有最底層的人群,一個社會也會有不可預測的事態發生。NHK電視台抓住這個漸成社會問題的話題,當然有警示作用,促使人們思考日本社會結構在泡沫經濟之後所發生的變化。因為「老后破產」在經濟高度發展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在傳統的大家庭組合下也不可能發生。發生的根源,從整個社會文化來說,肯定是社會活力不再而導致的副產品,也就是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所說的,低慾望社會中出現的「向內向下向後」傾向的結果。

  第一財經:《老后破產》中出現的好幾位老人都沒有房子,房租佔了養老金開支的很大一部分,才導致老年生活艱難。你曾在專欄文章談過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對日本人購房觀念的影響。不知道書中這些無房老人的出現,與日本樓市那段歷史是否有關?

  姜建強:「老后破產」與房產的關係太密切了。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后,確實影響了一批人的購房慾望。當時房價不斷下跌,使得工薪族不敢出手購房,生怕一買就跌。以前就流行的買房不如租房的觀念進一步得到了強化——當然這種觀念與日本是個無戶籍的移動社會,以及日本人有萬物歸零的無常觀也有關。

  另外,日本人還有一個「善變資產」的特點。一部分「老后破產」的人,在中年創業或就業時代可能也買過房產,但或許發生了各種不可預期的事態,如公司倒閉、借高利貸、被解僱、急於用錢還債等,只好賣出自己的住房,一直到老后都維持租房狀態。

  第一財經:《老后破產》中好幾位「破產」的獨居老人有著相似的經歷,就是年輕時一心撲在工作上不想結婚。為什麼「不婚」思想在日本那麼流行?現在中國也有很多年輕人選擇單身,他們應該如何未雨綢繆,才能避免「老后破產」?

  姜建強:確實,日本已經進入一人主義的后性時代。這個時代的最大特點,在我看來就是:我不幸福,怎麼向你描述幸福?我不快樂,怎麼向你傳遞快樂?我不想結婚,怎麼向你表達愛情?我不想上床,怎麼向你獻上玫瑰花?日本現在不婚不孕的年輕一代,幾十年後都是「老后破產預備軍」。因為獨居老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存款,破產是不可避免的命運。

  《老后破產》中的幾位老人,之所以成為「無緣社會」中的一員,就在於年輕時沒有結婚。照老人在採訪時的說法,是當時一心撲在工作上,無暇結婚,造成老后的困境。這當然是一面的說辭,更主要的還與日本男人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樣態有關。不結婚不等於沒有性。日本到處存在的風俗店,為不婚男人提供了即便不結婚但也有性生活的可能。再加上日本社會不倫婚外情盛行,男人喜歡上已婚女性,會自己不結婚維持不倫關係。

  中國的情況與日本稍有不同。即便選擇單身的年輕人也在增加,但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本質來說是個家族社會。家族間的橫向關聯,即便是單身青年走向老年,也無法斷舍。所以中國不是孤獨一人的「老后破產」,而是貧困家族走向老后的「家族破產」。這種破產更可怕,因為它的牽扯麵更寬廣。

  第一財經:年輕時存積蓄以備年老后使用,是一種普遍的養老觀念。但在《老后破產》中,好幾位有積蓄的老人拒絕接受政府的生活保護,寧可掙扎在破產邊緣,也不肯動用積蓄。這是為什麼呢?

  姜建強:日本人的憂患意識是很強的,這個緣於風土的島國性。地震、颱風等天災什麼時候來都不奇怪,因此日本人在生出無常觀的同時,也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去年,電視上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就說,手中是有點錢,但老后不安,時常告誡自己不能亂花錢。後來擔任財務大臣的麻生太郎當時就說:「你都90多歲了,還有多少老后不安呀。」為此,他還被廣泛批評。在我看來,他說得確實在理,但日本人就是這樣想的。這種觀念也令日本政府頭疼,政府的經濟政策也多次轉向從老人的口袋裡掏錢。

  實際上,日本有著相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些破產老人還拒絕政府的生活保護,是「不添麻煩」的國民精神在起作用,從不想給人添麻煩擴展到不想給國家添麻煩,比如日本至今依然有「護理老人是家屬的任務」的社會風氣。自己不能自立,伸手於國家,日本人對此並不生出羞恥心(難為情),而是生出不想添麻煩的想法,這與我們中國人想法是大不一樣的。

  中國也應當警惕「老后破產」

  第一財經:書中還提到破產現象在往前推移。現在中國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普遍也進入晚年,中國也會出現類似現象嗎?

  姜建強:「老后破產」往前推移,就是中年危機的出現。過去日本人講「一億總中流」,這個「中流」就是我們講的中產階級。現在日本人講「一億總下流」,這個「下流」講的就是「老后破產預備軍」——日本的中年人。表面看,日本就業率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高的,接近100%,但非正式僱用佔了很大一部分,這就為「老后破產」埋下禍種。

  另一方面,現在日本提出「人生100年時代」的口號,這固然是長壽優遇的一面,但日本政府又不斷測試輿論,放出60歲退休、70甚至75歲領養老金的消息供人議論。這反映了日本在社會保障方面有巨額資金缺口,想用延緩發放養老金來填補缺口。退休后10年甚至15年拿不到養老金,老後生活有不破產的嗎?

  聯想到中國,獨生子女一代步入中年,父母進入老年,很多人都關心他們是否會步日本後塵。我認為國情與文化不同,還是有差異的。獨生子女的父母一代雖然進入了老年,但很少聽到有「老后破產」的,相反,這代老人中有活躍的「廣場舞大媽」,他們還很自覺自愿地帶孫子孫女。親情與血緣以及延伸而來的啃老與心甘情願地被啃老,依舊是中國社會每個家庭的框架結構。這個結構最大的好處就是抗震能力強,度過危機的靈活性也強。不過再放遠點看,這種以親情與血緣為基礎的結構,總有一天會趨向鬆懈並瓦解。發達國家遇到的問題,一般而言後來者很難繞過。

  第一財經:NHK這檔節目播出后在日本反響如何?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姜建強:節目播出后,在日本社會引發了一些震蕩。因為鮮為人知的一面被記錄被傳播了,日本人也在體驗這苦澀的果實是否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但大多數日本人似乎心知肚明,老后這樣的凄慘,與年輕時候的作為沒有一點關係嗎?吃喝玩樂、享樂人生,是日本年輕人的一大特點,人生無常使得他們較早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人生。當然日本政府看到這樣連續性的負面報導之後,也開始積極探討解決之策,比如如何更寬泛地促進老年人再就業市場,如何更多地引進外國人護理人員,以便解決護理人手不足以及高額護理費問題等。

  第一財經:中國社會老齡化情況也在加劇,尤其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老齡化問題更是嚴重。在你看來,《老后破產》中揭示的問題,有哪些是值得中國社會重視的?或者說,本書對中國社會的現實意義何在?

  姜建強:長壽這個幸福社會的象徵,將成為壓垮老後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方面是令人羡慕的長壽,一方面是高壽帶來的不堪負擔。中國也正面臨這個嚴峻的問題。整個社會老齡化加劇,年輕一代不願多生的風潮,特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更顯突出。

  《老后破產》對中國的啟示是,這絕非他國之事,而是步入高速經濟增長的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尤其中國人口基數大,貧富差異大,「老后破產」的兩大前提條件都已具備。如何調整和充實中產階層的生活狀態,如何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的量與質,如何打造老年人再就業市場,如何完善老年人消費市場等方面,在書中都能得到一定的借鑒。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