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陳駿逸】

剛過去的2018年,政府「拚經濟」的代表作,非在台灣西部海岸廣泛種電的計畫莫屬,風電產業甚至是中美貿易開戰、台商為分散風險而返台投資前,2018年上半年間,台灣端的出來,唯一像樣的投資計畫。年初遴選、年中競標,年底浩浩蕩蕩的簽約儀式,讓人對整體能源的供應有了新想像空間,燃煤發電有了替代品,核電不會是唯一的選擇。

但,新的一年剛開始,被寄予厚望的投資計畫,就出現了變數,開第一槍的丹麥商沃旭能源,決定暫時停止合約,影響所及,中鋼的百億訂單,也可能泡湯。

此一事件可視為外商跟政府攤牌,而相對於雙方在躉售費率多少上的拉鋸和計較,不論最後結果如何,還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影響,值得省思。

首先是,整體風電發展的核心想法就是「花錢買技術」,政府願意提供遠高於國際行情的價格,向外商買電,目的就是要引入技術、落地生根。坦言之,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因為用電在企業決定是否投資的「五缺」要件中,排名首位,而反核是中央政府不動搖的核心價值、反煤則是地方政府不分藍綠的共通想法,唯一出路就是加速以風電為主的綠電開發。

國外的業者,充分了解此一情況,選在這時候攤牌,當然有過沙盤推演,從經濟部連夜緊急發布聲明,強調會充分溝通、如期如質推動風電發展來看,顯然事件的發展方向,會落在外商的預料之中。

如無意外,政府最後應會拿出一個讓外商「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價格條件來。只是價格之外,我們關心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保證技術完整移轉」之上,絕不容許花了昂貴的學費,只學到皮毛。簡言之,發展一段時間後,即使無法成為國際上的高端風電技術輸出國,至少要做到讓基礎的風電技術,在台灣範圍內可以自給自足。

第二個影響,就是外商在台灣投資的政治風險,外商的投資計畫,很可能會因為選舉結果出現新變化的干擾,而放棄投資台灣。這一點,沃旭已將其列為重新評估合約的重要參考因素之ㄧ。

其實沃旭事件不是首例,場景同樣在中台灣,20多年前,受到中央大力支持、號稱打造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指標案件-拜耳案,估算可帶來新增稅收15億元、產值逾300億元的計畫,也是在地方首長選舉結果出現變化後不久,拜耳在1998年3月宣布撤資。已故的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曾多次提及,此案影響之大,堪稱影響外商投資台灣信心的轉折點。

好不容易吸引到外商來台投資的計畫,如果無法保證不受政黨輪替、選舉結果的影響,沒有把「政治版」的投資遊戲規則訂清楚,來台投資的外資,永遠只會是讓中央銀行頭痛的炒作「熱錢」,看不到扎扎實實的實業投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的頭像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不動產大樹(樹哥)--資深不動產經紀人JERRY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