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感染人數逾3,200萬人,死亡人數也在98萬人以上。但各國多已走出封城階段,開始試圖與病毒共存,開放解禁但警戒防備;畢竟人們的生活不可能長期封鎖,經濟活動也不可能停頓不前。再度開放後,不但考驗各國防疫是否嚴密有效,各國原存的各種內部衝突矛盾也在壓力下先後浮出,使情況變得更為複雜。在疫苗與防疫藥物問世之前,如何找出疫情與生活的平衡點,對各國而言,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台灣處理疫情的成效在可謂全球最佳,在國際上頗受矚目,但因屬小型出口導向經濟,傳統貿易與旅遊業受創較重,電子業中的半導體、筆電則在遠距教學與遙控辦公等需求下,出口暢旺,整體經濟仍有不錯的表現。及至明年,電子業需求回歸正常,全球經濟下行,台灣經濟難免會受到波及,業者必須及早因應。
但是人們消費行為因為疫情而改變,周轉困難的企業倒閉潮等問題又該如何處理?是否進一步會衍生金融面的動盪?國際資金移動是否會衝擊各地的金融穩定?失業人口大幅增加,經濟社會問題處理的是否得當?全球的供給與需求因疫情而打亂、貿易戰下生產鏈受到波及,造成產業結構摩擦調整的衝擊等,都待持續觀察。
此外,各國因為央行無限印鈔紓困及鉅額的財政赤字,成為各方關注的議題。首先是各國的政府債務,日本高達12兆美元,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3倍;美國21.4兆美元,為GDP的1.25倍。美國6月單月的財政赤字就高達8,640億美元,大於美國獨立建國至1979年赤字的總和。但是這些國家央行都持有政府公債,日本央行占40%、英國是30%、美國12%,歐盟央行也持有20%,這是中央銀行的禁忌,即直接印鈔給政府花用。
除此之外,各國的央行都大量印鈔,美、日央行都宣布無上限的量化寬鬆(QE),真正讓人擔心的是美國的發展,今年2月聯準會(Fed)的資產才4.16兆美元,6月初,印了3兆多美元的鈔票出去,資產就高達7.17兆美元,預期到年底資產可能會到9兆美元。
本來,在川普的貿易戰策略下,今年美國的貿易逆差減少、物價穩定、利率低、股價高,美元應該能站得很穩;3月下旬,美元指數升到102.99。但是隨著疫情擴散開始下滑,7月一個月就跌了5點,8月底到達92.17,引起坊間許多臆測:美元是否出了問題?萬一美元垮了,國際金融市場會變得如何?另一個爭議則是通貨膨脹會不會出現?針對通膨這個問題,有人認為美國是資產性通膨,因為全球化關係,低價進口物品壓低消費者物價,錢轉進股市,股價高漲,所以物價通膨不會出現。但另有一些人指出,股市已達頂點,債券市場避險者增,一旦股市崩盤,資金可能會推動物價。還有人指出,印鈔過多,國際金融市場對美元信心不足而拋售,造成大量資金回流,不但會出現通膨,美元問題也將浮現。
但是市場人士指出,關鍵是美國經濟若受國內多項因素的衝擊,持續弱化,同時,疫情惡化,Fed再度加碼印鈔或美國經濟力明顯衰退,而中國及歐洲等國經濟慢慢復原,美元的地位就可能會受到挑戰。金融海嘯時,美元大貶,國際上一度規劃後美元時代的金融環境,後來因歐元危機出現,美元回穩而告吹。現在美元又再度面臨另一個轉折點,能否安然渡過,要看未來美國的經濟走向了。
整個世界似乎處於新舊交替的環境中,人們正逐漸走出20世紀的舊框架,重新建立新的架構。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加快了先破而後立的腳步,讓我們迎接這個正在發展中的新未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