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專題報導 (6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20-11-02 18:28:05聯合報 記者張瑞傑/台北報導
房仲統計,10月六都房市依然不淡,但各家統計成交狀況不一。 聯合報系資料照
房仲統計,10月六都房市依然不淡,但各家統計成交狀況不一。 聯合報系資料照
 

反映每個月買氣指標的買賣移轉棟數今日公布,根據地政局資料顯示,六都的買賣移轉棟數為2.17萬棟,較上月減少11%,但較去年同期微增1%。四大房仲分析認為,雖然量能月減一成,但加入工作天數減少因素下,買氣仍顯示高能穩定,預估下半年整體仍維持樂觀,但需注意是否有過熱現象。

觀察此次的數據分析,六都合計21712棟,月減10.9 %,年增0.8%;其中月增幅以台中增加0.6%最突出,也是10月唯一年月雙增的都會;年增幅則由台北市以9.5%掄元。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今年第三季買氣快速回籠,即使邁入第四季但買氣仍未出現衰退,不過10月的移轉棟數卻比9月明顯減少,主要是反應10月兩個連續假期,代書送件與地政機關收件可辦理過戶的工作天數減少,9月地政機關上班23天,10月僅有19天,光工作天數就減少17%,但實際上統計的結果月減幅度約1成,反應出市場交易狀況表現仍佳。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分析指出,台中捷運日前完成履勘,通車邁入倒數計時,再再加深了民眾的購屋意願,使得沿線的北屯、西屯、南屯等地房市熱度不墜,台中首購市場穩固,不過先前有傳出投資客掃貨消息,引發官方關注,台中新案市場短期內買氣可能會稍微收斂。

台北市年增幅明顯,則與都更、危老發達挹注供給量有關。在素地難尋的限制下,台北市供給長年稀少,連帶影響交易量,直到近年老屋重建開花結果,供給量才得以提振,進而拉抬交易棟數。由於今年北市都更、危老推案量可望創新高,因此北市全年的移轉成績還大有可為。

永慶房屋業管部協理謝志傑表示,整體而言,房市仍呈現「量增價穩」的格局,全年交易量有望突破去年的30萬棟;不過近期房市交易熱,央行也開始緊盯房市,開始討論調控房市的措施,內政部也擴大稽查建案案場,以抑制投機客紅單炒作房市。使部分民眾對於房市的看法轉趨觀望。

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5886/4983079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今天談論房市,坦承「炒作現象真的有發生」,他也列出選擇性信用管制、租稅調整、限購令等行政管制是政府握有的政策工具,但房市調控應以「降溫穩定」為主,方法與目的要成比例。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今天談論房市,坦承「炒作現象真的有發生」,他也列出選擇性信用管制、租稅調整、限購令等行政管制是政府握有的政策工具,但房市調控應以「降溫穩定」為主,方法與目的要成比例。(中央社資料照)

花敬群今天出席國家住都中心舉辦的「台北市大安區嘉興街公辦都市更新案」簽約典禮,會後受訪時表示,近期房價上漲因素多元,資金是最主要力道,如今又是低利環境,中南部有些地方基期較低,加上產業進駐等實質需求,都是造成房價上漲、房市趨熱的原因;他坦言,炒作現象真的有發生。

至於政府對房市應採取怎樣立場,花敬群表態:「現階段對房市調控以降溫穩定,才是真正該有的基本立場,而不是打房。」他也說,把房市打趴,其實是有點不理性的觀點。

花敬群盤點政策工具,指出有不同程度的做法,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力道相對溫和,財政部的租稅調整是力道更強的工具,而內政部若祭出類似中國大陸「限購令」的行政管制,會是非常強的力道。

他說,現階段房市政策對應大致可分為上述三層級,面對現在市場炒作風氣、漲價情況,該用什麼工具,「方法與目的要成比例」;行政院會跟各部會開會,開完會有什麼樣的作為,最後由行政院做決定。

https://tw.news.yahoo.com/%E6%88%BF%E5%B8%82%E7%82%92%E4%BD%9C%E7%9C%9F%E7%9A%84%E7%99%BC%E7%94%9F%E4%BA%86%E8%8A%B1%E6%95%AC%E7%BE%A4%E7%9B%A4%E9%BB%9E3%E6%94%BF%E7%AD%96%E5%B7%A5%E5%85%B7%E9%99%8D%E6%BA%AB-034942240.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0-29

七月開始,筆者花了三個多月,分段完成42天1135公里包括四大極點燈塔的徒步環島行程,踏遍全台各大鄉鎮,一步一腳印,用腳愛台灣,發現小地方、小人物、小故事。在環島過程中,除了發現很多感人小故事以外,更發現台灣海島遍佈各地自然生態的可貴,包括台南七股濕地、花東縱谷、海岸線自然生態、淡水紅樹林、關渡平原……等天然寶貴生態,這才體悟到熱愛自然生態的環保人士為什麼極力反對官商過度濫砍與浮濫的開發計畫。

二、三線城鎮房價強勁補漲的三大主因

經過遍訪各地二、三線城鎮,發現台灣房市發展現況是北緩、南強、二三線城市溫熱,也就是說二、三線城鎮房價漲幅勝過六都,這是近四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的現象,究其原因有三:

(一)二、三線城鎮房價基期過低,產生強勁補漲

長期以來,二、三線城鎮歷經五大循環房價處於1字頭甚至個位數的階段,房市景氣熱絡時微漲,景氣差時小跌,指數變動不大,所以與都會房價的乖離落差越來越大,相對基期低的城鎮,開始展開較強勁的補漲行情。

(二)建築產業通膨,影響透天厝成本墊高

近兩年來建築相關產業已明顯出現通膨現象,不但工資高漲,鋼筋水泥相關建材價格上漲,成本大幅增加,對總價不高的透天厝造成轉嫁效應,房價漲幅因此大幅增加。

(三)兩代不同堂趨勢,新高樓公寓逐漸被接受

由於生活型態改變,兩代不同堂趨勢越來越明顯,年輕人成家立業,青睞新房,買不起高價透天,就傾向有管理有門面的高樓公寓,因此,建商為求土地有效開發,開始針對二線城市投資興建高樓,針對三線鄉鎮投資電梯公寓,以低總價訴求年輕族群喜愛,也造成一股搶購風潮,而無形中,建商的低總價、低自備款、小坪數,卻隱藏著高單價的現象,但隨著市場熱度已被忽略。

觀光資源未有效包裝 影響休閒不動產市場投資與發展

筆者環島行程特定加場走遍全台四大極點,包括極東「貢寮三貂角燈塔」、極西「台南國聖燈塔」、極北「石門富貴角燈塔」、極南「鵝鑾鼻燈塔」,四大極點都有共同特色,同時也有共同缺陷,每個燈塔的景觀風情都非常優美,但地方政府礙於經費,只顧保養缺乏商業包裝,無法讓它們成為台灣四大美景的觀光極點,非常可惜,尤其環繞台灣的海岸線與森林,是可以好好開發為休閒觀光勝地,成為國際旅遊島,也是台灣休閒不動產成長的根基。

預售紅單炒作、土地大幅飆漲 未來房市發展兩大隱憂

全台房市現況趨熱,值得探討的是市場隱藏了兩大不利因素,會是未來整體房市發展最大隱憂:

(1)一線城市預售市場紅單炒作跡象考驗房市發展動力

中古屋因有房地合一稅的抑制力量,兩年重稅牽制短線投資客,投資客轉向預售市場炒紅單,企圖在交屋前脫手獲利,並規避任何稅費。這種假性需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越演越烈,是未來房市能否持續走強最大隱憂,政府不能沒有對策稽查。

(2)土地飆漲過高,慎防土地泡沫危機

兩年來土地飆漲現象已遍布六都,尤其中南部,土地漲幅高達三成以上,而政府又趁房市熱絡階段的此時,大量提供標售土地,造成土地價格屢創新高,雖非元凶也是幫凶,土地價格無法抑制,任何打房措施都是打假球,因此,若此勢續強,就須慎防房市的土地泡沫危機。

綜觀此波房市發展,雙北市依經濟成長幅度,房價小幅成長,而中南部年漲幅均達二位數,全台各鄉鎮漲幅更勝於六都,蛋白漲勢能持續多久,端看基本面支撐力道,有新興工業區增加就業人口的城鎮,房價有續強動力(如南科),有人口淨流入及交通建設都會擴大利基的城市(如桃園),房價在與台北比價效應下有續漲空間,其餘若沒基本面與需求面支撐的假性需求,都會是未來房市反轉向下的主因。

作者簡介
李同榮
https://www.moneyweekly.com.tw/Magazine/Info/%E7%90%86%E8%B2%A1%E5%91%A8%E5%88%8A/50064/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年10月,內政部長徐國勇、12個縣市政府、國家住都中心及公會代表出席「社會住宅包租代管2.0聯合開辦記者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9年10月,內政部長徐國勇、12個縣市政府、國家住都中心及公會代表出席「社會住宅包租代管2.0聯合開辦記者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0年8月,因應高房價造成的社經弱勢居住問題,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展開倡議,迄今已邁入第十年。一路走來,台灣從對社會住宅完全陌生到如今「八年二十萬戶」的興辦目標,社會住宅運動灘頭堡攻略當屬有成。

然就民間十年倡議之經歷,深感欲持續推展,知「難」行也「不易」。鑑於此,OURs都市改革組織規劃「社會住宅十年」系列專文,從多個面向階段性檢視當下關鍵課題挑戰,展望未來並提出建議。

 

有一社福專家曾指出:若能協助弱勢家庭解決住屋問題,令其居住穩定,該案家的社福處遇工作就會成功一半。只是台灣弱勢房客長期受租屋市場的歧視與排擠,經常面臨租不到、租不起,以及碰上屋況差、居住不安穩的困擾,很難達到「安居」目標。

如今,政府興辦的社會住宅對弱勢家庭雖最具居住安定作用,但現階段存量仍遠遠不足,截至2020年6月為止,全國直接興建完工的社宅僅有15,926戶,且其中只有30%提供給弱勢者,協助成效有待加強。

2016年總統選舉後,蔡英文政府提出八年二十萬戶的執政目標,宥於社宅興建緩不濟急,因此提出其中八萬戶以「包租代管」的階段性方式辦理。2017年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等民間團體藉由倡議《住宅法》修法,提出「承租民間住宅並轉租及代為管理」作為政府興辦社會住宅的方式之一。

於是,以協助弱勢民眾於市場租屋、發展租賃服務產業、鼓勵建商或屋主釋出空餘屋,以及減輕地方政府新建社會住宅在數量與時程壓力等多重政策目標的「106年度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試辦計畫」正式啟動,預計以八年的時間,分期完成「包租代管」八萬戶的辦理目標。

包租代管計畫如何辦理?

2018年11月三讀通過《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租賃條例》),租賃住宅服務產業被正式納管,並進一步與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以下簡稱「包租代管計畫」)結合,由地方政府招標、遴選專業租賃住宅服務業者,以「包租包管」或「代租代管」兩種模式辦理,並給予各項政策補貼誘因,吸引房東、房客加入計畫。

跟政府興建的社會住宅一樣,包租代管社會住宅的計畫戶數也不是全部都給弱勢者(計畫中稱「政策(優先)戶」,占比40%),非經濟或社會弱勢身分的人(計畫中稱「一般戶」,占比60%)也可承租。

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推動模式。 圖/內政部包租代管論壇簡報
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推動模式。 圖/內政部包租代管論壇簡報

加入包租代管計畫的物件,除了必須為合法建物外,承接方式則依業者評估及房東意願,採「包租包管」或「代租代管」的方式辦理。「包租包管」由業者擔任二房東,每月支付約定租金給房東,需承擔欠租、空窗期、管理成本等。「代租代管」則是業者擔任協助角色,幫房東處理出租、管理工作,風險成本由房東負擔。兩種方式都可以享有住宅出租修繕費、公證費的補助,也享有所得稅、房屋稅、地價稅的減免優惠。

承租包租代管計畫物件的房客,若身份是一般戶,可以市場租金九折承租「代租代管」物件,或以市場租金八折承租「包租包管」物件,即房客自行負擔全額租金,政府不給予租金補助。若房客身份屬弱勢戶,則只需支付市場租金七折到五折的金額,中間二至四折的差額將由政府補助。

至於承接計畫業者的收益來源,與坊間賺取租金差價或向房東收取服務費的方式不同,會由政府支付開發費、媒合服務費、包管費、代管費各項費用。前述所有的補助費用(未含減稅的隱形成本)則全額由中央政府編列預算支應。

包租代管執行成效分析與建議

包租代管計畫目前已邁入第二期階段,其中較大的差異在於,為了強化租賃住宅服務業蓬勃新生的能量,除維持由縣市政府招標辦理的「縣市版」以外,新加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與六直轄市之地方公會推出的公私協力「公會版」。兩期的計畫目標共為三萬戶,截至109年8月31日為止,媒合戶數共為10,160戶。

地區 第一期(至108年11月30日媒合截止) 第二期
縣市版(108年9月陸續開辦) 公會版(109年1月16日開辦)
新北市 906 763 268
臺北市 1,166 80 200
桃園市 1,005 1,002 652
臺中市 1,163 680 238
臺南市 322 393 23
高雄市 595 272 101
其他縣市 0 331 0
小計 5,157 3,521 1,482
合計 10,160
 

▲包租代管計劃成效統計表。資料來源/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社會住宅專區,截至109年8月31日止之統計。

至於包租代管實際成績與目標的落差的原因為何?目前全台共有34家業者投入包租代管計畫,如此大的開發能量,加上前述各種補助資源的加成,應能吸引房東趨之若鶩。但筆者實際訪談從業人員,據其經驗認為,目前加入包租代管計畫的物件,仍以市場上的既存物件為多,僅有10%的空餘屋轉作出租使用。

主因在於租屋市場長期不受重視、缺乏出租登錄制度,政府對於出租屋況、數量等基礎資料未能如實掌握,無法提供準確的資訊給業者集中火力開發。無論是基於計畫達標之目的,或是發展租賃產業之需要,都必須正視租屋市場透明化的課題。

筆者建議,第一步要逐步建立公開透明的租賃資訊平台,除積極落實《租賃條例》第34條之規範,要求業者定期將受託管理、承租或轉租等相關住宅資訊提供給主管機關,主管機關也要併將每年申請住宅租金補貼的物件資訊,盡速彙整與公開。

第二步則要思考如何解決房東逃漏稅。根據包租代管計畫相關研究調查,有七成左右的房東是因為各項稅賦減免的誘因而加入計畫,可見稅賦優惠的確會促使房東浮上檯面,但也因為配合計畫的稅賦減免政策有其階段性,進而讓多數房東擔憂長期的稅負成本而不願加入。

筆者認為,要改變租屋黑市的沉痾,需要大破大立的做法,建議設定落日期限,鼓勵房東在期限前申報出租事實,且永久不對其課徵或追討相關稅賦。期限後,實施囤房稅並搭配《租賃條例》中增訂「吹哨人條款」,若隱匿出租事實經舉報屬實,則予以重罰。

內政部營建署於2020年1月舉辦「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公會版」正式啟動記者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內政部營建署於2020年1月舉辦「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公會版」正式啟動記者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包租代管莫忘初衷,政策仍應優先照顧弱勢

不論是新建式社宅或是包租代管民間屋源,目前台灣社會住宅政策整體上,都有弱勢照顧不足的問題。民間團體即多次強調,社會住宅首要定位於建構居住安全網,政府對於不同的住宅政策工具,應有不同照顧對象的劃分。

首先,最受市場排斥之獨居長者、精神障礙者,或找屋不易的下肢障者等最弱勢家戶,應回歸由政府直接興建的社會住宅來保障他們的居住權。其次,考量包租代管開發屋源仍有限,加上成本不低,應將開發不易的屋源全數挹注於弱勢者,並與社會安全網、高齡長照政策相互結合。

至於原本服務的一般戶,則可藉由升級版的租金補貼方案,協助民眾在市場租屋。其次,筆者也認為,社衛政部門的福利服務系統應積極參與住宅政策,協助住宅部門建構、規劃居住安全網。

結論:積極看待包租代管計畫作為社會溝通介面的可能

相較於過往弱勢族群完全找不到房子的窘境,透過政策的力量,已讓情況有所轉變。在即將推動的第三期計畫中,筆者期許能夠增加更多「住宅供給端」與「社會福利端」合作的機會,並加強租賃服務人員對社會福利體系的認識,社會福利也須正視居住穩定的必要性與困難度。

如此一來,相信參與其中的租賃業者、房東,乃至社會大眾都有機會透過計畫的宣導或實際接觸,認識弱勢者的居住需求與實際生活樣貌。

2017年11月「106年度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記者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7年11月「106年度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記者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文: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張偉瑜,崔媽媽基金會社會發展處處長。
  • 更多OURs都市改革組織:WebFB
  •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838/4969761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吉家網發佈上半年六都房市景氣報告,2020上半年六都整體房市價量表現可以「北緩、中溫、南熱」六個字形容,六都房價呈現盤堅緩升走勢。而這波房市從2018年止跌回溫到現在,仍然有些學者專家主張房價會落底,但依數據顯示房價已有兩年呈現上漲趨勢,証實筆者在2015年所大膽的預測 : 2017年Q4台北市房價率先止跌、2018年Q3全台房價全面落底。

20201027-台北市平均單價季線圖。(吉家網不動產提供)
2020上半年房市在剛性需求支撐下,房價表現出抗疫的成績,不跌反漲,下半年第三季已逐步擺脫疫情陰霾,且交易量大增,全年預期有望突破32萬戶,絕大部分民眾都對下半年房市將逐步回溫寄予厚望,主要的因素在於超低利率與資金充沛的環境下,長期性置產以及遞延性買盤紛紛出籠,包括換屋需求市場的整個信心都表現超前。雖然下半年很可能會呈現股價飆丶房價漲與經濟成長相悖離的現象,這也許是全球QE丶利率趨零所造成的金融泡沫潛在危機,因此,對於購屋大衆而言,雖然購屋信心指數上升,但仍然存在「房價還能漲多久?」「現在該不該買房」的疑慮,甚至有些購屋者對於「政府該打房?」存在著期待,到底,現階段房價續漲,民眾該不該買房?會不會套牢?政府該不該打房?會不會打房?更存在著戒心,筆者藉此文,提供詳盡分析,提供購屋者做為購屋準則,同時也提供政府做為房市調控的參考。
20201027-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統計比較(吉家網不動產提供)
 

購屋是人生一件大事,房價續漲該不該買房常令購屋左右為難,現在該不該買房?取決於以下4大關鍵要素:

(一)房價會再漲多少?會漲多久?


房價在2014反轉向下後,台灣房價長線較大的主升與末升段已經結束,合理房價走勢應該是依經濟成長率震動而起伏,然而2018年房價止跌後,開始反彈回升,合理房價走勢應該是一年3-5%的漲幅,目前除了雙北年漲幅維持在5%以內,其餘四都年漲幅幾乎都是二位數(如圖3),二丶三線城鎭漲幅更高,一方面是資金多利率低,使得基期低的中南部房價產生四十年難見的漲勢,預期此波房市若非過熱或暴漲情況下,房價續漲現象會延續到2023-2024年,漲幅依區域不同,預期會達到20%-25%之多。

(二)房價未來會不會跌?會跌多少?

房市走勢在技術面而言,一定有其循環起伏,房價不可能永遠漲,未來四年間,非六都的二三線城市若房價漲幅超過現階段(2020上半年為基準)的30%,雙北以外六都(包括桃園丶台中丶台南丶高雄)若漲幅超過25%,雙北漲幅若超過20%(商用不動產除外),那就是房市反轉的警戒線,房價再上多少,就會跌多少。

(三)是首購自住,還是換屋?是短線投資,還是長線置產保值?

由上所述房價走勢預測分析,若購屋者是自住,保值範圍依區域別在20%-25%之間,也就是說,現階段自住購屋尚稱安全,若是換屋族群,同時買賣(一季內)並沒有任何風險。至於短線投資者,因有房地合一稅兩年重稅的牽制,不易獲利,兩年後出脫則有房價向下反轉風險,建議謹慎為要,而若是長線置產,少者可為,多者未來會有持有稅大幅調高的政策風險,所以只適小坪數收租型投資,中大坪數不宜長期空置。

(四)購買那個區域?購買何種產品?

目前六都中,房價上漲趨勢觀察,除雙北漲幅會較小外,其餘六都均價基期都較低,所以上漲幅度會較大,因此,桃園丶台中丶台南丶高雄的自住剛性需求應該不要再猶疑,建議立即積極進場,兩年內若不進場,房價會越等越貴。至於購買產品種類,若是預售屋必須比較其與新成屋的單價差異,若比新成屋單價高出二成以上,自住者沾不上太多增值空間,而紅單短線投機者,若二年內沒出脫就有投資風險,當然這風險多大,隨著時間,越往後延,短線投機風險越大。

20201027-六都各項漲跌百分比(吉家網不動產提供)
 

未來三大變數,值得提供購屋者在樂觀中審慎做出精準的購屋抉擇

    綜上所述,筆者已經清晰的預測未來房價走勢,何時會漲?何時會跌?會漲多少?會跌多少?那些區域漲幅較大?因此,民眾該不該現在買房,得依民眾購屋動機丶需求區域與種類,做出精準判斷,當然房市樂觀之餘要注意市場的三大變動因素:

(一)中南部預售市場短線紅單炒作開始猖獗,可能會影響房市上漲的週期。

(二)建商搶地,造成土地漲幅過高,可能會造成建照成本提高,妨礙房價推升力道。

(三)中美商戰與兩岸局勢發展,會不會有擦槍走火的突發狀況影響房市。

政府會不會、該不該、最有可能打房的標的為何?

    台灣房市面對資金充沛利率偏低及建築產業通膨的大環境下,房價的確欲小不易,若市場在溫和上漲的情況下,房市可延續三到四年榮景。至於房價若續漲,政府會不會打房?筆者認為目前跡象顯示政府仍在密切觀察中,若房價溫和上揚,政府應該不會選擇在此時打房,但若房價漲幅過大,超過風險警戒線,又面臨到選舉壓力,政府打房機率就會增加。當然該不該打房?由誰負責打房?最近媒體報導各方爭論不休,筆者認為,房市政策主管機關是內政部,稅制控管職權在財政部,金融風險主管在中央銀行。

央行打房能採的措施有限,利率調控牽動整體經濟,不可能單為打房而施行,再者就是選擇性控管房貸,若針對區域限制,對於目前遍地開花的房價,實在無從下手;而若針對特殊對象限制,針對重複購屋者課稅或限制,本來政府就有機制控管,但效果有限。

20201027-吉家網不動產董事長李同榮認為,目前跡象顯示政府仍在密切觀察中,若房價溫和上揚,政府應該不會選擇在此時打房,但若房價漲幅過大,超過風險警戒線,又面臨到選舉壓力,政府打房機率就會增加。(李同榮提供)
吉家網不動產董事長李同榮認為,目前跡象顯示政府仍在密切觀察中,若房價溫和上揚,政府應該不會選擇在此時打房,但若房價漲幅過大,超過風險警戒線,又面臨到選舉壓力,政府打房機率就會增加。(李同榮提供)

財政部打房的機制就是稅制,但以稅制打房是最愚蠢政策,因為加稅的結果是漲時助漲,跌時助跌,雖能治標性的抑制短線炒作,但無法對房價產生直接影響。

內政部為房市政策主管機構,必須研擬一套長治久安的房產政策,包括社會住宅丶都更危老丶租賃市場整頓丶預售市場紅單炒作的整頓丶丶等,一方面是長期供需的調控,另一方面是短期炒作的防制,因此,未來最有可能打房調控的對象就是預售屋紅單炒作與土地交易的炒作。

20201027-六都房市均價走勢預測(吉家網不動產提供)
 

*本文作者為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https://www.storm.mg/article/3147974?page=2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經濟研究今(26)日發布9月營業氣候測驗點,製造業、服務業與營建業都較上月走升,景氣向上。其中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為111.19點,創下自2010年5月以來的新高,較8月上揚4.14點。

 

展望不動產的未來,台經院指出,看著主管機關對於房市的關切態度,超過七成以上的業者對於未來半年看法反而呈現持平態勢。

 

9月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為99.96點,較上月增加1.06點,連續第五個月上揚,創下自2018年8月以來新高。服務業測驗點為97.13點,較上月增加0.53點,連續第六個月上揚,創下自2019年6月以來新高。

 

營建業測驗點為什麼這麼高?分兩部分來看,在營造業方面,時序進入公共工程年底前趕工期,公建經費執行率超前預定目標,多家承包商在辦理驗收請款相對順遂,帶動工程業績增長,加上房屋新建開工需求擴增與廠辦項目動土興建情勢熱絡,所以,9月營造業景氣溫和成長。

 

展望未來,民間投資熱度將增溫,包括大力推動商辦與廠辦,而且先前延遲的機電標也可望順利銜接。但須慎防公共工程預算重分配,尤其是軌道建設。對未來半年景氣,近六成廠商持平看待。

 

而不動產方面,受惠於交屋潮帶動、超低利率環境、銀行積極搶攻房貸商機、資金持續轉往房市等因素,9月國內建物買賣移轉件數年增率為36.1%,創下2016年房地合一實施57個月以來的單月新高,顯然整體不動產市場呈現熱絡。

 

展望未來,由於近期相關政府單位對於銀行風險管控、房市是否過熱的疑慮,總之,市場擔心政府對不動產市場熱絡的關切態度,加上全球疫情尚未停歇,影響經濟不確定性仍存在,故多數業者對於未來半年看法呈現持平態勢。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4964326?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6-news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銀行26日公布9月銀行消費者購置住宅貸款(房貸)暨建築貸款(土建融)餘額統計,由於房市買氣熱烘烘,民俗月淡季不淡,預估餘額將續雙創歷史新高。

觀察房市在2016年落底後,2017年啟動復甦,至2019年第四季達到高峰,原預期今年第一季會更熱,但卻遭遇突然暴發新冠疫情衝擊而轉淡。第二季末隨國內疫情緩和解封,進入第三季後房市整個大爆發,季增達二位數的14.73%,引發各界擔憂房市「過熱」,陸續提出警訊,甚至認為央行隨可能再出手「打房」,因此,房貸及土建融9月續創新高無懸念。

根據9月台北市等六都的移轉棟數統計,單月平均增加幅度為二位數的12.3%,年增率更高達36.1%,至於今年1至9月合計年增率為5.4%,代表當月前半個多月雖然仍是民俗月,但買氣受影響有限,至下半個月民俗月過後,馬上又重返快速升溫的軌道,自住購屋人進埸仍積極。

銀行房貸主管表示,每月房貸雖有波動,但向上趨勢不變,第三季以來台灣疫情控制良好,房市在國內解封後,受疫情的影響更小,刺激市場買氣回穩。有關房市過熱的議題,事實上要看不同區域的情況而定,近來買氣主要集中在特定區域,如南科、竹科,目前多屬於個別區域熱絡,若後續進一步擴大為普遍性、全面性熱絡,就有必要防範過熱的風險。

這也透露出央行未來會盯得更緊,就如先前有銀行力推「九成房貸」。銀行房貸主管指出,基本上其中八成是房貸、一成是信貸,央行也有來函「提醒」,應做好相關風險管控,基本上各銀行一直對房貸戶的信用紀錄、還款能力,均有落實風險管理,目前房貸逾放仍低,銀行也會密切關注後續變化。

銀行房貸主管強調,若因應房市過熱泡沫,央行進場「打房」(房市管制),根據2010年至2014年的四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來看,主要針對第二、三房以上的投機炒作,無關自住首購族,結果有效終結房價再炒高,也達到讓年輕的自住首購族可以喘口氣。這次為避免房市炒風再起,央行若決定超前部署,再祭出引導房市健全發展的新管控舉措,絕對是延續過去有利於首購族的方式。

接下來應留意的是房貸利率的變動。銀行主管說,因為9月紓困房貸利率減碼期過後,利率是否反彈,可能對自住客有一定的影響,但各銀行積極搶市,低利率優質房貸專案沒停過,基於價格競爭,未必會做大幅度的調整。

https://ctee.com.tw/news/finance/357526.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全台房價熱銷,價格節節高漲,還傳出時殺的個案。中央銀行直指房價走高的原因,第一個便是台商回台投資帶動需求激增。但其實政府也是助長房地產飆漲的元凶。

台商回台投資是蔡政府重要政績,根據投資台灣事務所10月7日新聞稿指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包括204家台商返台投資約7885億元,帶來6萬5219個就業機會。

不過,亮麗的數字只是廠商表達的投資意願,與實際金額有相當大的差距,財政部長蘇建榮10月19日受訪則表示,僅有2000多億元的資金回流,實質投資大約更只有600多億元。

為達成該政績,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提供鉅額的融資與高額利息補貼,如「歡迎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貸款」(即所謂「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2.0」),就以「支付委辦手續費」為名,進行補貼貸款利息之實。去年該政策推出之初,補貼利率竟為離譜的1.5%,期間高達10年之譜。

以當前貨幣寬鬆利率偏低的情形下,政府提供高於市場行情的利息補貼,果然引發企業瘋狂申請,未及5個月申請額度達377億元,幾乎是原本國發基金匡列200億元貸款的2倍額度。

之後政府被迫將貸款總額度大舉提高至5000億元,僅中小企業仍維持1.5%的超優惠貼息;非中小企業則大幅調降貼息利率,以階梯式0.5%、0.3%與0.1%辦理,補貼期間也調整為5年。

由於方案太過優惠,國內廠商抗議政府獨厚海外台商,國發基金只好也推出國內廠商適用的「根留台灣企業投資專案貸款」方案,貸款總額度800億元,條件比照非中小企業台商,一樣是三級的利率。

政府提供低成本甚至是無成本的資金,即使沒有貸款需求的海外台商與在台企業也積極申請,市場多了數千億的資金,除了部分用於企業發展所需外,不少用於搶地,導致全台工業區土地水漲船高,接著帶動周邊的住宅與商辦的需求,成為引爆台灣房地產搶購潮的一股力量。

這也是為何此次不動產漲價與過去由台北與新北起漲不同,這次雙北漲幅相對有限,反而六都中是以工業區需求較高的新竹、台中與高雄等地漲幅較大,呈現南熱北溫的結果。

執政黨為灌水台商回台投資數字,以提供貸款利息補貼為政策工具,原本政策目標在於大舉新增國內投資,創造就業機會與提高國民所得,結果目標未達,資金大幅流向不動產,不但國家賠上鉅額的資源,還造成房價飆升的惡果。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

#台商回台投資 #補貼 #5% #申請 #貸款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1022005475-262105?chdtv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搶租,辦公市場,企業總部,南港,信義全球

▲台北辦公市場需求強勁,未來2年要找到整棟當總部的企業只能往內湖、南港移入。(圖/記者林裕豐攝)

記者林裕豐/台北報導

低利率時代來臨,企業加碼投資辦公、廠辦、工業地產、旅館等各類不動產,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第三季統計,老舊商辦藉由都更、拉皮拉高大樓行情,使得租金及售價都有小幅變動,平均售價維持85.2萬元,平均空置率仍在2.32%低檔,租金小幅上漲至2343元,專家分析,台北辦公市場需求強勁,未來2年要找到整棟當總部的企業只能往內湖、南港移入。

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統計,台北市辦公市場買賣,平均售價在85.2萬元,北市A+辦公大樓平均售價上漲至139.5萬元,本季信義世貿商圈為北市中最亮眼商圈,「統一國際大樓」就出現2筆交易,拆算建物每坪單價來到170萬元,創下有交易以來新高,帶動此區域平均售價從第2季的100.3萬元上漲至102.6萬元。

租賃交易的部分,外商及新創產業龐大的需求再加上原有地主為了加速資產活化,把老舊商辦進行改建,像東元集團在松江南京的大樓將進行改建,短時間造成辦公釋出短缺,但企業擴編需求未減,願意付較高的租金承租較好的辦公室,平均租金上漲至每坪2343元,空置率一樣維持在3%以下,來到2.32%。

▲▼ 搶租,辦公市場,企業總部,南港,信義全球
▲北市2020Q3商辦及廠辦大樓租賃市場統計。(圖/業者提供)

從各商圈來看,信義世貿商圈、松江南京商圈都有較明顯的漲幅,平均租金信義世貿商圈為3292元、松江南京商圈為1970元,其中信義世貿商圈指標性大樓「國際貿易大樓」今年出現多筆交易,平均租金超過3300元。

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總經理柯宏安指出,面對商辦稀缺以及科技業高階產能回流台灣,建商、壽險持續加碼搶地,根據財政部稅收統計,9月土地增值稅單月稅收突破百億元也反映此現象,商用不動產需求強,就連緊鄰捷運站附近的新興建大樓產品定位,也開始從住宅漸漸朝向辦公或是商場結合辦公的複合式開發。

柯宏安說:「台北辦公市場未來2年內雖有商辦大樓完工釋出,但企業自用比例較高,所剩可釋出面積仍少,要找到整棟當總部的企業只好往內湖、南港移入。」

▲▼ 搶租,辦公市場,企業總部,南港,信義全球

▲北市2020Q3商辦及廠辦大樓買賣市場統計。(圖/業者提供)

關鍵字:搶租辦公市場企業總部南港信義全球資產

原文網址: 企業大舉重返不動產 北市辦公室空置率續低 | ETtoday房產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837135#ixzz6bbHmSYsO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產界又起了風雲 不少名人媒體遞送著「房價漲風波瀾又起、央行打房即將再現」的訊息,但果真如此?

 

 

近月以來,聽聞房仲間業務量屢屢報佳績,然而交易量增是否意味房市價漲?值得探究。貼近市場細查,不難發現近期房市交易確實活絡,但房價似乎持平,甚至存在對買方有利的「議價空間」,因此我對價漲之勢有所保留

台灣人口紅利即將消弭,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的人口數銳減較之前預估提早許多,今年將正式呈現負成長。少子化結構社會,照推應對房市需求產生負面衝擊,然而,縱觀國內外形勢,卻有著推漲台灣房市的一些濃厚利基。

分析之,首先,「資金行情」寫實了推升國際金融資產上揚力道,COVID-19疫情難解全球對經濟前景滿佈驚慌之下,各國「財政赤字貨幣化」所釋放出的巨額無限(open-ended)量寬(QE)資金、近兩年兩岸投資環境劇變及政策誘因使鮭魚返鄉的充沛台商回流資金,都是資金行情湧現的重要出處。

其次,持屋成本極低的「超低利環境」,「租屋不如買屋」的社會氛圍也是助長房市買氣的重要因素。

再者,在過往十數年房市驚驚漲期間(2003~2015年),蹲點等候遲遲下不了手的首購一族,其中不乏尋求立命安身的小資低薪青年,好不容易等到價回持穩的這幾年(2016~2020年),擔憂未來漲勢再起,紛紛探路尋屋的「自住需求」湧入,推波房市的交易活絡。

▲「資金行情」、「低利環境」及「自住需求」,是這波房市的交易活絡的主因。(示意圖/記者林裕豐攝)

在上述「資金行情」、「低利環境」及「自住需求」三大拉升因素下,讓房市熱度在度過了四、五年低迷期後略有回溫,在供需定價模式下,當需求量升,價漲當屬自然;然而,蹲點等候多年遲遲入場的自住需求者,口袋多半較淺,此回追價幅度依我看來,頂多出現房價「微漲」,而此波微漲也應頂多持續個三、四年光景。

當下有不少學者、業者、媒體、名嘴甚至央行專家提出「再打房」建議,我則強烈認為萬萬不宜,其理由至少有三:(1)交易量升並非投資客或投機客的炒房推量;(2)房價微漲乃自住需求者誠願進場所貼近的市場均衡價格;(3)讓房仲市場呈現一定微光活絡經濟有其正面效益。

2011年奢侈稅過後,2016年已全然走向實價登錄及房地合一的嚴苛稅率,重擊炒短暴利投機心態的投資客;此波需求湧現的活絡交易,多屬自住客的生活住屋需求,由房仲業所透露出的多筆年輕低薪族群成交資料便可嗅出市場端倪。過去(2012年底),在多方演講場中,我曾提出預判「2013屋頂價、2016漲不動、2018結構斷層」的論述。

此回,依目前房市供需情勢,再作大膽預估,在當下「資金行情」及「低利環境」下對房市的「自住需求」推量,會讓房市價格推波微漲,但應該頂多持續個三、四年,三年後,可能出現另一波結構性的破壞點,甚至系統性之風險,再度衝擊房市。

房地合一稅已讓投資客退場不少,此間,若貿然加碼打房,擔心會重蹈60年代教育體系因第二次嬰兒潮廣設高校及90年代金融體系因經濟活耀全面開放設立新銀行,所遺留下來嚴重後遺症之覆轍。房價宜重均衡維穩,央行若受輿情影響出現打房意念,先得三思。

原文網址: 聶建中/央行且勿任意打房 宜重均衡維穩 |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36426#ixzz6bVKBPn49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得安穩是人類維持生存的最基本需求,身為天下第一部的內政部長徐國勇上任以來,積極推動社會住宅,第一階段4萬戶將於今(109)年底如期達標,為達到興辦12萬戶的總目標,徐國勇說,內政部早在107年就開始第二階段8萬戶的整備工作,預計由中央投入興建逾6.5萬戶,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有信心可達成目標。

徐國勇表示,總統蔡英文非常重視社會住宅政策,而且強調要中央、地方一起來做。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社會住宅達成數為3萬9,961戶,達成率已達99.9%,其餘正由中央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與地方政府加速規劃及招標中,將如期於年底達成第一階段直接興辦4萬戶的目標。

徐國勇指出,截止今年9月底,社會住宅實際提供的弱勢保障比率為43%,遠超過住宅法規定的30%,協助許多社會經濟弱勢解決家戶居住問題。此外,全國逾半社會住宅提供至少1處青創基地、育兒中心、長照機構等社會福利設施,讓周圍鄰里共同享受社會住宅帶來的生活機能改善。另徐國勇提到,雖然住宅法將許多族群都定位在社會及經濟弱勢內,但其實各種困難狀態需要的紓困方式或需求並不一樣,內政部在108年即就須配合輪調的基層警消家戶遷移需求,協調原警隊土地,提出中和保二基地警消專案社宅;接下來,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也將以各基地區位及環境條件,設計「青銀共居」、「世代共好」等客製化高齡友善的主題式社會住宅,迎合當地主要居住需求。徐國勇說,年輕人住得安穩,才敢結婚生子,以林口世大運選手村社會住宅為例,住戶自107年11月1日起入住,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28對新人在此結婚成家,79位新生寶寶在這裡出生,社會住宅讓年輕家庭居住安定,對於促進結婚率、生育率提升有一定幫助。

第一階段目標即將達成,內政部也提早整備往下一個山頭-第二階段的8萬戶邁進,徐國勇說,早在107年即責成內政部營建署著手盤點全國土地及對可能適宜的土地區位環境條件調查、預做先期規劃分析,並邀集相關部會、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國營事業與地方政府就承辦能量與意願分配興辦數量,預計由中央投入興建逾6.5萬戶,與地方協力完成社會住宅直接興辦總目標12萬戶。

徐國勇強調,社會住宅的推動,不只是追求「量」的增加,也必須兼顧「質」的提升,目前第一階段社會住宅有60%至少取得1項建築標章,第二階段期待每一案件至少取得兩項建築標章,並結合老人長照、老人日照、托嬰、托兒及青創等社會福利及公共服務設施,創造地區融合共好,讓社會住宅成為城市的驕傲,國家進步的象徵。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020000398-260210?chdtv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指出,這兩天,央行總裁楊金龍對外釋出了兩個訊號,可以說是重要政策風向球,值得大家關注。

謝金河指出,第一是新台幣28元將成為短線常態,不知道短期是多久,但已預告新台幣升值可能朝28元目標邁進,這已經超越了楊金龍防缐,也超越彭淮南防線,也預告新台幣仍有升值空間,這可能是央行明確的表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台幣到底該升或該貶,一直有兩派不同的聲音,有人說台幣應維持一定的弱勢才能增進出口,出口商或傳統產業都是這樣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台灣出口順差大,新台幣應該升值,彰顯台灣經濟的價值,而且也可以激勵產業轉型。

謝金河認為,現在看起來央行傾向後者,這個時候,產業一定要追求高附加價值,最簡單來說,就是提升毛利率。在毛三到四的時代,產業非常害怕台幣升值,因為台幣升值3%,利潤就吃光了。這次台積電公布第三季毛利率高達53.4%,這是很了不起的成績單,因為第三季台幣升值不少,台積電毛利率還可以拉高,這代表高附加價值產業可以抵擋新台幣的升值。未來這可能是台灣產業發展的主流。

謝金河認為,第二是央行認為打房不是時機,要不要打房,不是看房價漲多少?這當中有幾個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短線帽客投機和自住購屋的比重。像先前有帥過頭,黃勇義,帝寶劉太太等超級短缐客,他們一個月成交幾百戶,這是純粹炒房,必須把炒作力量壓抑一下,因此才有兩年內交易課房地合一稅。

謝金河指出,這兩年,高價豪宅波動不大,這從桃園青埔以南,這種低總價在1000萬加減500萬元的房子成交熱度很高,這代表年輕人自力購屋力道增強。另一個是台商回流增加製造業投資,像南科有八萬多人湧入上班,台積電增加一萬二千多員工,如果每一個員工平均年薪200萬,要自力買一戶千萬的房子並不難。這種由產業聚落推動的房地產上漲,可以正面以待

謝金河認為,尤其是全球把利率降至零附近,房地產保值功能上升,房價緩步推升合理,尤其過去台灣北,中,南房價落差太大,台北豪宅一坪二百萬,高雄豪宅廿幾萬,如果政府落實大南方計劃,從台南,高雄到屏東,這些地方會隨著投資帶動的產業聚落效應,創造房地產增值,這個現象值得正面看待。

「央行要注意的是購屋住宅貸款及企業建築貸款有沒有異常,還有炒房的人有沒有蠢動?如果整個社會把價值的創造湧向土地及房屋,這個社會就危險了!」謝金河最後提醒,央行應該注意的重點所在。

原文網址: 謝金河:央行釋出的這兩個訊息 是重要的政策風向球! | ETtoday財經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1018/1834073.htm#ixzz6bEWYzUql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0-15

2020上半年台灣房市在全球疫情擴散肆虐下,展現抗疫的力量,房價不跌反漲,交易量僅小幅萎縮2.06%(見圖一),六都中桃園市不畏疫情價量俱揚,上半年交易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3.08%,表現一枝獨秀的氣勢。值得注意的是六都中上半年交易量萎縮較多的是台南與高雄,第一季台南-2.58%,高雄-13.87%,第二季台南-14.52%,高雄-16.6%,顯然與去年度中南部蛋白翻身的表現大相逕庭。

但另方面從上半年第二季房價表現與去年同期比較觀察,台南漲幅15.6%,高居六都第一,桃園漲幅12.97%排名第二,高雄漲幅11.17%排名第三,顯見上半年台南、高雄房市走勢出現價漲量縮的價量背離現象(見圖二),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去年開始中南部在房價基期偏低的環境下,已有投資客進場做中期投資,促使去年台南與高雄價量齊揚,而今年上半年疫情局勢未明朗,投資客暫時縮手觀望,導致兩都房市價增量縮的背離現象,這也是房市假性需求增加的一項警訊。

2020預期全台房市交易量將直逼32萬戶以上

2020下半年第三季在疫情舒緩的狀態下,八、九月交易量展現強勁的反彈力道,八月六都交易量與去年同期相比,高雄33.46%居冠,台南也增長23.18%,六都除台北市以外交易量增長都在20%以上(見圖三),九月六都交易量平均增長更高達36.05%,一至九月全年交易量也由黑翻紅,六都平均增長5.24%(見圖四),桃園市交易量增長17.74%,持續價量俱揚一枝獨秀態勢,台北市也因換屋族群信心增長交易量逐漸回溫,預期全年房市交易量將直逼32萬戶以上,回復上波高點2014年交易水平。

縱觀近年全台價量表現可發現房市趨熱現象明顯,未來六都房市是否持續走強,須謹慎觀察市場四大跡象:

(一)中南部與蛋白區因房價基期低,房市是否持續走強?

(二)中南部與蛋白區房市是否持續價量背離情勢?

(三)中南部與二、三線城市假性需求是否持續增多?

(四)桃園市是未來六都房市強弱指標,未來觀察重點在桃園市價量是否持續走強?

盲目推案有礙房市 「價穩量增」才是健康的市場

自2018年房價全面止跌,台灣房市回溫已是不爭事實,由最近房地產市況變化可發現,各地區價格漲幅非常明顯,房市是否過熱已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央行開始示警房市有過熱趨向,因此,部分專家學者支持央行應該打房抑制房價,然而調控房價的責任應是央行嗎?其實,房價調控主管機關在內政部,央行權責在金融體系的風險調控,包括利率、房貸,而利率調控牽動整體經濟,因此不會為房市而單獨作為,只有房貸的選擇性控管對金融機構做出風險管理,對房市會有片面影響,但對剛性需求成長也會有所妨礙。嚴格說,調控都是因為市場過熱的消極作為,對市場機制容易造成扭曲。目前市場資金氾濫、利率低,且房價高,讓人擔心房市會太熱而失控。因此,若建商盲目獵地推案,地主不斷調高土地售價,市場勢必過熱,政府打房之路就不遠矣!

目前有些專家以交易量多寡評斷房市是否過熱,其實容易產生誤判情勢,例如1990-1997年房價平穩,但在資訊代工崛起年代,經濟成長率仍保持5-7%,生活水平提升造就換屋市場信心大增,交易量最高達50萬戶,在大交易量的狀況下並沒引起房市大漲,所以在假性需求不能過多的情況下,「價穩量增」其實才是健康的市場。

https://www.moneyweekly.com.tw/Magazine/Info/%E7%90%86%E8%B2%A1%E5%91%A8%E5%88%8A/49779/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房價飆漲,讓年輕人只能望屋興嘆。(示意圖,資料照)

台灣高房價逼得人們上街頭進行「無殼蝸牛運動」,但時間過了30年,台灣的房價還是直往上飆漲,讓年輕人只能望屋興嘆,到底何時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探究地租法則,找出關鍵要素,拉近城鄉差距,讓大家無論生活在哪一地區都能有相同的便利性,或許才能使房價落於合理價位。

如果問起年輕人他們最痛恨的社會問題是什麼,十有八九會回答高房價跟低薪。台灣的高房價已經不是新聞,早在1989年就已經發生過以反對高房價為訴求的「無殼蝸牛運動」;只是到了2010年代,這個問題搭配上低薪與青年貧困,對年輕人造成的傷害更勝1989年。

過去討論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會以「供需法則」的角度思考,歸因到華人特有的「有土斯有財」觀念,加上台灣人基於安全感習慣持有自用住宅,導致對房地產的需求居高不下。但是近年來台灣少子化嚴重,建商卻不停地在推出新建案,使得空屋率節節上升。按照供需法則的正常變化,房價不是早就應該要下跌了嗎?

供需法則失效,「地租法則」才是答案

有趣的是,根據資料顯示,台灣的房屋供給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超過人口需求,雖然有論者歸因於除了居住,房屋還有「投資、避險」等需求,用難聽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被炒出來的。但這樣的論點仍無法更深入的去解釋推升房價背後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到底是什麼神秘的力量在支撐房價節節高升,沒有出現如大家預期的投機泡沫?

傳統經濟學從李嘉圖(David Ricardo)開始,就不是單純用供需來處理房價問題。如果我們套用李嘉圖的地租法則(Law of rent,馬克思稱為「級差地租」)來解釋,台灣的高房價源自於區域發展的資源不均。像是台北房價之所以能夠屢創新高,背後的力量便是源自於買房在台北的生活機能與台灣其他區域相比的落差。

用白話來說,就是跟台北相比,在台灣其他地方生活有多不便,台北的房價就能漲到多高。如果覺得這樣講還是有點抽象,那不如說得再具體一點:當一個外地來的人到了台北,感受到台北生活的便利性之後,他心中願意付出多少金錢,透過搬到台北來弭平自己原本居地的不便跟台北便利性的差距,這樣的集體意識才是構成市場需求,推升台北房價的真正力量。

當然,諸如便利性、生活品質之類的指標,很難量化不好討論,因此我們可以聚焦其他經濟學家所提出的具體條件上。例如邱念(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就建議我們可以用「距離」的概念來討論,他提出了被稱作「邱念圈」的理論,講述地產價格會因為運送農作物到市場的距離不一樣導致差異;離市場越近的價格越貴,離市場越遠的價格越便宜。

勞工不是農作物,我們不會每天早上從家裡被運到果菜市場賣掉,但我們每天都要通勤到公司工作。邱念圈的概念,同樣能代換成勞工到公司的距離,是影響房價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過真正影響房價的不單純是距離,正確來說還必須考量加入地形、運輸工具等因素後綜合出來的交通「易達性」。

桃園的房價為何高於金山?

說起台灣哪裡有最多的工作機會,換句話說,也就是擁有最大勞動市場的地方,當然就是台北。從台北市中心到金山的航空距離約略相當於到桃園市中心,但願意買房在桃園到台北通勤工作的人絕對多於願意買房在金山的人,桃園的房價也一定遠高於金山。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都是新北,新店、三重、中永和、板橋這些容易進出台北的地區,房價會高於其他地方。

當然,現實中影響買房意願的還有周邊環境、小孩學區、吃飯購物等生活機能方不方便等要素,但在概念上,還是不脫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兩個理論。這些年來有關如何抑止房價上升的政策,都聚焦在囤房稅、實價登錄,這些影響交易行為的討論上,但交易行為其實已經是形成房價很末端的部分。而且傳統經濟學也告訴我們,利用政策去影響交易行為往往收效甚微,很多時候還會帶來反效果。

根據過往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來看,要從根本結構解決房價持續攀升的問題,只有兩條路線。第一條是找出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來增加收益,去抵銷地產成本上升的壓力;第二條則是想辦法縮短地產間品質落差,給使用者帶來不便的差距。

關於第一條如果由政府的口中說出來一定會被勞工罵死,因為這一條要是放在個人身上,就是叫大家自己想辦法改良工作效率,去提升自己的產值,發了大財之後就不用怕房價升高了。況且我們平心而論,歷史上所有生產方式的效率革新,背後都需要科技進步、制度改革,甚至整個產業結構改變等複雜的要素互相配合,也不是個別勞工自己有辦法說改就改,說提升就提升。

提升衛星城市的便利性

在第一條路線走不通的情況下,政府在基本面能做的就只剩下第二條。放在現實來看,政府要走第二條路,能做的就是透過國土規劃落實區域均衡發展,盡量拉近城鄉之間的差距。當然,想也知道政府沒有那個資源,真的把所有偏鄉的生活機能拉到跟台北市中心一樣。不可避免的,台灣多數的人口還是會因為生活品質的差距,往六都聚集成為所謂的「城鄉移民」。

但政府能做的,至少是把六都周邊足以容納這些城鄉移民的衛星市鎮,在生活機能與便利性上盡量拉到與市中心相當,尤其要提升這些城鎮到市中心的易達性,去弭平距離遠近所造成的不便。當大部分的城鄉移民感受到,居住在房價相對便宜的衛星市鎮,便利性不輸市中心,就不會追求更進一步往市中心去擠,自然就會減緩六都房價上漲的力量。

然而這看似行得通的第二條路,在台灣也會被另一個在討論公共建設時常見的觀念給扼殺,成為一個死局。諷刺的是,這個害房價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觀念,也普遍被年輕世代接受。這個概念來自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興盛的新自由主義。

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是雷根與柴契爾夫人等信奉新自由主義的政治人物最核心的主張之一。這些政治人物推動削減國營企業的其中一項副產品,就是把評斷私人企業經營效率的指標引入評價公共政策。過去大家認為公共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替大眾或是國家的需要提供服務。但在新自由主義興起後,大家在評斷每一項公共建設的時候,開始引入評斷私人企業的指標。

像是在評價需不需要蓋捷運時,大家看的不再是這條捷運能夠替這個區域的人提供多少服務,而是經營這條捷運會不會「賺錢」。追求營收跟利潤,成為大家評價一個公共建設是否有「效率」的標準。但卻沒有人想過,如果重視的指標是營收與利潤,那一定是把資源投注在本來就已經開發完善的地區風險最低,「效益」最高。

當所有的公共建設都是以這樣的邏輯來思考,那政府一定是把更多資源投注在本來就最豐厚的地區。因為這裡的基礎建設原本就最完備,建設起來無論是成本或風險都最低,住在這裡的人消費力跟生產力也更強,人口也群聚在這裡,很快就能讓建設「回本」。

如果連年輕人都覺得在大台北都會區以外的地方蓋捷運,是一件「沒效率」的事情,那房價這件事情就徹底沒救。因為我們前面提過,推升房價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區域不均衡、生活便利性的差距帶來落差。

青年世代原本應該是最重視資源平均分配,最能督促政府拉近城鄉差距的群體。如果連青年世代自己都棄守區域均衡的價值,接受以商業效益評價公共建設的邏輯,那政府自然會在分配資源上厚此薄彼,讓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隨著區域均衡的崩潰,都會蛋黃區的房價攀升,帶動整體房價日益走高,自然是不卜可知的事,這時青年再來哀嘆房價太高過不下去,豈不是自找的?

(本文摘自2020年10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本文作者為媒體評論人,撰文:彭振宣)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313149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疫情仍嚴峻的情況下,寬鬆貨幣政策持續推行,貧富差距擴大已是必然的趨勢,而在低利率的環境中,股票與房地產市場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因此造成隱憂,若是相關部會對於金融穩定與居住問題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為年輕世代創造更友善的生活環境,大家一定更有拚勁。

 
 
 
 
 

自中國今年1月爆發武漢肺炎疫情以來,各國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甚巨,為此,各國政府紛紛推出一系列的經濟紓困方案,然而,預期心理以及廠商的倒閉,使今年全球就業市場非常險峻。

全球QE低利環境造就房地產泡沫

 

就貨幣政策而言,美國聯準會(Fed)早已宣布無限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聯準會於9月16日決定繼續維持基準利率於0%至0.25%不變,更重要的是,聯準會大幅修改前瞻指引,特別強調將以達成「平均2%」的通貨膨脹率為目標,換句話說,即使短期物價因寬鬆貨幣政策上漲超過2%,仍在聯準會的容許範圍,這樣的修正也顯示聯準會在短期內不可能會升息,甚至在平均通貨膨脹率的方針下,其有進一步降息的可能。

此外,英國與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維持利率不變,其中,英國央行則表示將研議負利率的可能性。我國央行則維持貼放利率不變,但表示「只要全球貨幣寬鬆,我們也會寬鬆」。由上述各國央行的貨幣決策與談話可以知道,各國貨幣政策維持寬鬆的基調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改變的。

央行應務實面對寬鬆貨幣政策下的後遺症

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貧富差距擴大是必然的趨勢,特別是在低利率的寬鬆貨幣環境中,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如同美國經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極大傷害,然而,美國的股票市場自疫情之後已有大幅的反彈,股票市場的反應顯然與美國經濟基本面有不小的落差。

美國的情況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就台灣而言,台灣經濟的表現確實優於世界主要國家以及過去與台灣經濟成長模式相近的國家,換句話說,台灣央行有不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本錢,然而,為了避免台灣與美國的利差擴大進而對新台幣匯率以及出口廠商產生的負向衝擊,央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儘管如此,寬鬆貨幣政策下的後遺症是央行有責任必須要面對與處理的。

當市場閒置資金往股票及房地產市場流動...

由於中央銀行對於市場的利率有不小的影響力,因此,當央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時,除了會大幅降低金融業的利潤外,市場的閒置資金自然會往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流動,一來是因為上述市場的流動性較大,二來是取得房地產的機會成本降低與貨幣購買力降低的預期下,進而使得更多所得較高的投資人會希望持有房地產。

我們看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仍不可控,各國政府仍持續推出紓困方案之際,包含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股市交易都相當熱絡,股票市場的反應與房地產價格的上漲與經濟基本面差異逐漸擴大。

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持續看好,該國的就業人數會逐漸增加,此時,該國的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必然會與經濟狀況有同步正向增長的趨勢。可惜的是,物價的上漲往往是貨幣的現象,以房地產市場為例,當貨幣政策越寬鬆時,每個人取得房地產的機會成本越低,加上預期貨幣購買力下滑,房地產市場往往與經濟基本面偏離。

根據中央銀行在8月25日所公布的7月份住宅(房屋)貸款與建築貸款(土融與建融)餘額各增加至新台幣7.67兆元以及2.269兆元,顯示建築業者對於未來的房地產市場預期是正向的。寬鬆貨幣政策除了降低消費者購屋的房貸利率外,建商在土融與建融的利率往往降幅更大,建商的規模越大,其所獲得的利率降幅也會越多。此外,由於土融與建融的放款利率均優於許多製造業放款,銀行為了爭取土建融的放款業務必然會進行激烈的價格競爭,進而將導致建築業者獲得較低利率與更多的放款。

政府管制的正當性

就金融業者而言,只要授信往來對象的信用風險沒有問題,其在追求利潤極大的考量下,必然會將資金貸予願付價格較高的廠商。換句話說,在授信風險可以控制以及對單一行業或單一廠商曝險不會過高的情況下,金融業者要與哪些業者往來並無須過度擔憂。

然而,就社會的角度而言,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當金融業者持續將資金貸予手上餘屋已不斷增加的台灣建築業者,對台灣社會是幫助還是傷害。若建築業者擁有更多資金購買土地與興建房屋是可以解決居住問題或創造更多就業,則政府應該予以更多幫助。若建築業者持續興建房子與購買土地並未解決台灣的居住問題,僅是導致餘屋不斷增加,進而造成資源的錯置與浪費,則政府相關主管機關有必要介入市場進行管制。

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所重視的投資應是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投資,若更多的土建融放款僅是增加建商的利潤而無法增加國家的生產力,甚至因為低廉資金成本使得營建業者興建與持有餘屋的機會成本不高,就可能產生某一區域的餘屋很多,但房價卻不會降低的現象,過多的餘屋就是反映生產的過剩或資源的浪費。

銀行法第72-2條有重新檢討的必要性

事實上,政府過去對於銀行在建築放款的總額有訂定上限,根據銀行法第72-2條有關建築放款總額之限度規定顯示,「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之百分之三十。」

除了部份情況可以豁免於上述規定外,其餘建築放款均適用此規定。其立法宗旨主要為「為避免商業銀行對建築放款過度擴張並維持銀行資產之適當流動性」。然而,上述法律規定是否發生效力與金融業的存款總額有極大的關係。

就存款總額而言,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顯示,截至7月底止,台灣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存量比例分別為13%與87%,這樣的問題也反映出台灣儲蓄率非常高且銀行爛頭寸極高的現象。

換句話說,在各銀行存款金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銀行法第72-2條的分母越來越大,建築放款是不容易碰觸到管制上限的。特別是對於存款很多的大型金融行庫而言,更是不容易受到銀行法該條文的限制。當然,銀行業者若為了做更多的土建融放款,也可能在爛頭寸已非常多之際,還祭出較多的利率優惠來吸收更多存款。因此,主管機關若真的也有效控管建築放款的風險,該條文實有重新檢討的必要性。

除了銀行法的規定外,前文已提及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有不小的影響力。因此,當中央銀行決定貨幣政策維持寬鬆的基調後,應盡量降低後遺症。

如前文所述,當中央銀行降息後,銀行因降息而導致利息收入的損失擴大,主要源自於放款利率的降幅往往大於存款利率的減幅,這對以利息收入為主要獲利來源的本國銀行而言,土建融放款的吸引力又更大了。因此,包含中央銀行在內的相關部會應對於房地產放款有超前部署的因應措施。有鑑於此,我們提出幾個為何央行或相關部會有責任控管建築放款或房屋貸款的理由。

維持金融穩定與給年輕世代希望

當過多的銀行放款集中在土融與建融的業務上,一旦建築產業發生問題就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危機,對於金融業者或其股東以及存款大眾都可能產生傷害,因此,在維持金融穩定的前提下,相關主管機關有必要跨部會討論如何降低系統性風險的因應措施。

近來,金融市場已經出現成屋貸款或餘屋貸款的聯貸案,正常的情況下,銷售狀況好的房子應不可能被建商拿到銀行當抵押品進行融資,只有當新蓋好的成屋越來越多且無法在短期內銷售出去時,這些房屋就可能被拿來當作餘屋貸款。亦即,當餘屋貸款的案件越來越多時,代表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已逐漸出現,政府有必要對於這樣的現象進行管控,否則,當房市泡沫破滅時,對整體經濟以及金融穩定性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房價居高不下而且繼續往上漲升,居住問題帶給年輕世代的負擔將會進一步提高。就此問題而言,蔡英文總統在9月19日參加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追思會時明確表示,「我們更有責任,要盡一切可能,來實現生為台灣人的幸福,實現世世代代台灣人民的安居樂業」,因此,在追求人民安居樂業的目標下,中央銀行應利用選擇性信用管制的政策工具,降低房地產市場對年輕世代的衝擊。

儘管政府希望藉由社會住宅來解決部分居住需求,但是,其可以補足的缺口相當有限,因此,若中央銀行可以有一些積極作為,對於年輕世代將會有不小的幫助,也可以讓年輕世代有較多的努力誘因。

寬鬆貨幣政策或許對於刺激廠商投資誘因的影響相當有限,但是,對於建築業者的獲利影響仍是非常顯著。在利率受迫於國際情勢而需下調之際,央行更應提出價格以外的其他信用管制工具,以降低其寬鬆貨幣的後遺症。幫助經濟成長的作法不是只有增加投資,降低台灣人民的購屋負擔與減緩貧富差距所衍生的相對剝奪感,也是提高人民生產力的可行方式之一。我們真心期盼,主掌利率的中央銀行與相關部會對於金融穩定與居住問題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

原文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本文轉載自《台灣銀行家》。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台灣銀行家》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3764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房價高漲,多位政要接連提出警訊,是否為「打房」埋下伏筆?。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房市過熱警訊不斷,繼央行副總裁陳南光近日在《台灣銀行家》雜誌撰文發表「央行應在房價上漲預期形成前超前部署」之後,昨(12)財政部長蘇建榮亦表達關注,表示「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多位政要接連提出警訊,是否為「打房」埋下伏筆,《蘋果新聞網》詢問4名房地產專家,他們幽默表示,「打房跟減肥一樣,相安無事時,永遠都是明天的事」;但危及到身體健康,就成了最優先該處理的事。

而民眾最在乎的莫過於現在買房是否為好時機,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徐佳馨不諱言,低利時代,且利率短期不會走升的狀況下,正是供應自住客上車的最好時機,從9月買賣移轉棟數爆出大量開始,預售市場秒殺案頻傳,這些跡象一定程度反映房市景氣轉熱,甚至是過熱的狀態,近期住宅貸款餘額與建築貸款餘額增幅為近 10 年來最快增速;且房價節節攀升,特別是低房價區,漲幅更是驚人,甚至不乏寧可違約不賣,或是加價出售的例子。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表示,以目前市況,不僅僅幾乎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前,資產價格快速上升,其後造成資產價格暴跌與信用緊縮的狀態如出一轍,而上一波2010年也是由央行發動第二屋現貸對特定地區房市降溫,引爆了一連串從奢侈稅、實價登錄、豪宅限貸、囤房稅等一連串房市管制措施雖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使經濟受創,但在疫情得控但房市失控之下,央行選擇重出江湖,並不意外。黃舒衛更認為雖然還沒正式出招,但金管會對建築融資壓力測試評估的說法,是「重話輕說」,雖然還沒直接打向投資客,但劍指資金氾濫源頭的意圖明確。

不過不具名的房市專家私下直言:「根本不可能打房!」他認為歷史上最高的一年交易量落在38萬棟,今年頂多32萬棟,政府沒有在低點打房的理由;即便房價高漲,銀行授信也相對安全,況且,全台房價都漲價,只有雙北房貸負擔明顯超標,要怎麼管制?「全台都列信用管制嗎?那就太可笑了」,他認為現況看起來就是央行沒招數了,才出來喊喊話鎮定一下市場。

眼見打房成為民生關注議題,政府手邊僅有的武器也就剩下「信用管制」限制貸款成數一招,徐佳馨認為要將房價打到「有感」,那必須是非常手段;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發生在投資客斷頭之前,小額投資客與自用客戶可能先撐不住的「財務重分配」狀況。

而另一位不具名建商則表示,從以往經驗如奢侈稅、房地合一稅實施前,「買氣都會大幅增加」,原因就在於以後就沒有這麼好的利率、這麼優惠的條件,「如果沒跌,你沒進場,不就太可惜了」,更讓售屋方能抓住預期心理,再衝一波房市,也意外讓政府的喊話成為加熱房市的因素。(陳筱惠/台北報導)

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01013/WLOXSUFFBVGC7KTPYDPBIZQ6JA/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報-台北電】不動產資金氾濫,資金湧向各類不動產開發市場淘金,無論住宅、商業及工業不動產,投資興建動能均為近年新高。今年前八月住宅建照核發量已達10.3萬戶,全年可望超過去年的14.8萬戶、創25年新高;工業倉儲、辦公服務與商業三類不動產建照核發,則分別創下有統計以來的20年、10年、3年同期新高。

住宅建照核發數量在新冠疫後飆出一波高峰,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7月全台住宅建照核發1.6萬戶,是本世紀以來的單月新高,8月1.4萬戶、也是20年來的單月第四高量。

由於建商對住宅市場後市信心大增,比過往更積極的推案信心激勵下,為近年原本已持續擴量的住宅供給,再添新動能,前八月全台住宅建照核發達10.3萬戶,年增8.6%,預計今年全年將達15萬餘戶,創25年新高。

住宅供給量增呈現全台遍地開花,六都中住宅投資興建動能最強的台中市,今年平均每個月建照核發達2,684戶,比起過去五年平均量高出七成以上;新北市平均每月2,207戶、桃園市每月1,921戶,也比過去幾年均量高出四至五成,房市規模較小的嘉義縣市、屏東、新竹縣市、南投等地,今年建照核發量也都比近年均量大增。

不僅住宅市場推案熱,各類工業及商業地產,在台商資金回流,大幅擴大辦公及生產據點需求增溫,特別是預期房產保值效益提高下,建商投入興建商辦、廠辦、廠房出售,企業也擴大建廠規模,帶動工業、商業地產的建照核發規模,均處於近年高水位。

以最夯的工業地產來說,近年全台每年約有170~240萬坪的工業倉儲建照核發,不過今年前八月已達211萬坪,年增30%,為近20年有統計以來新高。

工業投產也帶動辦公據點需求增加,辦公服務類今年前八月建照核發達52萬坪,年增41%,亦為近十年來同期新高;包含商店、旅館、遊樂場的商業類,前八月建照核發23.6萬坪,年增45%,為近三年來同期新高。(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郭及天/台北報導)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82%B3%E7%94%A2-%E4%BD%8F%E5%AE%85-%E5%B7%A5%E6%A5%AD%E5%BB%BA%E7%85%A7%E6%A0%B8%E7%99%BC%E9%87%8F-%E6%9C%AC%E4%B8%96%E7%B4%80%E6%9C%80%E9%AB%98-234320391.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0-10 00:50經濟日報 社論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檸檬市場」理論,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卡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所提出。他指出,在一個「資訊不對稱」的市場中,當商品的供應者擁有較購買者更多的資訊時,會讓市場萎縮甚至消失。他以二手車市場為例,因買車者缺乏和賣車者相同的資訊,為避免買到「爛車」遭致損失的風險,只願意出較低的價格;但這行為導致保養良好的二手車主不願將車送到這個市場,於是二手車市場充斥著次級品(美國俗稱「檸檬」),購買者為避免損失反而損害到自己,這種結果被稱為「逆選擇」。

一個市場要正常發展,供需雙方的資訊對等非常重要;無法獲得足夠資訊時,即使有需求也會加以壓抑或尋找替代品來規避損失,導致市場無法良性發展。這種問題在製造業相對較少,因為有各種品質管制、檢驗報告(如汽車指南)和專業人士(如3C達人)提供消費者足夠資訊,可做為購買前的參考。但是在服務業,情況就很不一樣。由於服務業提供的「產品」性質多元,難以像製造品那樣標準化,要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資訊相對困難,造成許多服務產業的發展因「檸檬」充斥而受限。

這種「檸檬」充斥的服務市場,在「個人服務業」中最多,例如按摩、美容美髮、命相和各種修理業;而在餐飲、旅遊、旅館等行業中,某種程度上也存在類似問題。所以,我們很少聽到有人抱怨哪一款手機很爛,花了大錢卻沒獲得相對應的產品,但經常聽到顧客抱怨哪一家旅店很爛,付了四星級的價格卻得到無星級的房間或服務;連網路上的網紅或顧客評價,也不知是真實狀況或是「業配文」。在服務業消費中,我們經常被迫只聽信親友推薦,甚至減少消費,因為取得正確資訊的成本太高,和可以獲得的效益不成比例,乾脆減少或不消費,當然市場就停滯或萎縮了。

然而,這正是政府或行業組織可以介入、提供適當資訊、消除資訊不對稱,協助市場發展的機會及責任。法國的米其林消費指南是一個不錯的範例,但涵蓋的對象有限,導致上榜的商家門庭若市,有意消費者卻經常鎩羽而歸。國際間觀光旅館的星級分等,是個比較成功的案例,讓跨境旅客可以安心選擇旅店,擴大了這些旅店的商機。大陸對風景名勝普遍推行的「國家星級景點」分級,對外地旅客的旅程安排,產生了良好的參考效果。當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認定,更帶來了驚人的市場擴張效果。

當然,每一種消除「資訊不對稱」的努力,都要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技術可行性和主辦機構的公信力,不是任何機構都可以勝任。然而,無法克服困難的國度或未被涵蓋的行業,就會看到一大堆的「檸檬」混雜在少數的口碑店中,眾多消費者天天抱怨踩到「地雷」,但少數的口碑店卻必須提早幾周或數月預約才有機會享受其服務-經濟學稱這是一種「劣質的均衡」。

台灣的服務業占了經濟生產的六成,但是,政府或行業組織對上述消除「資訊不對稱」所做的努力太少,導致服務業處處是地雷,一般消費者經常無法安心消費,許多和生活品質高度相關的行業難以順利發展,也讓經濟成長愈來愈依賴製造業,缺乏足夠的經濟成長動能。若政府一日不調整「製造業優先」的心態,投入足夠的資源到服務業,展現恢弘的企圖心,那麼服務業的「檸檬」市場應該還是會遍布各處,服務消費受到抑制,服務業低薪和低成長逐漸成為定型化現象,所得分配也日益惡化。

請這個號稱「會做事的內閣」,全力消除服務業的資訊不對稱,創造服務消費的「優質均衡」,讓它成為台灣下一波的成長動能。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8/492402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0-08 18:03經濟日報 住展雜誌/住展房屋網
 
 

從最近的房產市況變化可發現,現在是價格漲勢非常明顯,但交易最多只算平盤的狀態;量縮,價卻仍能飆漲,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唯一合理解釋就是投資客進場追(高)價,而且大部分還是搶買高財務槓桿、高風險,以小搏大的預售屋。這也難怪,預售市場端業者各個笑開懷,但房仲業者卻呼籲大家要居高思危。

所以,雖然央行副總裁陳南光稍早近乎公開提出房市(價)過熱的警語,但央行內部無意外也有不同意見;如身兼央行理事的合庫董座雷仲達就不只一次強調,目前房市總成交量其實沒有大量提升、回到過去多頭水準,因此其實還算健康。

現在市場到底是否過熱?或許這樣說比較貼近事實:價(漲)已達(央行的)標,但(成交)量的部分則遠遠不及上一波信用管制時的水準。基於這樣的前提,加上央行內部看法分歧。所以就算真要出手,也不會那麼快。

尤其最近又有行庫高層跳出來說,增(徵)空屋稅會比管制貸款更有效(抑制房價漲勢);雖然這有點像是在推卸責任,但換個角度也是事實。畢竟過去以來房價易漲難跌,很大原因的確在於現行不動產相關稅制,扣除還年輕的房地合一稅外,都仍有利於炒房及囤房者;就算房地合一稅,也只針對短線成屋操作,對資金雄厚的囤房族,專買預售屋紅單、炒短線的投機客來說,根本不痛不癢或事不關己。

總之,目前種種跡象都顯示,短期內(央行)不大可能重推信用管制之類的調控政策,也難怪多數業者依然老神在在,繼續高唱未來房價還是只漲不跌,現在進場是相對低點,要盡快把握目前史上最低(房貸)利率的老調。

但未來市場價量,真的就這樣乖乖遵循過去的歷史法則,房價曲線繼續頭也不回往上嗎?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如放任不動產整體稅制維持現狀,不無可能。但目前市場主客觀條件,也都是過去不曾有過的,這除了業者最愛的史上最低利率外,還包含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美中政經衝突,國內人口結構丕變、提前加速老化等等。因此後市發展究竟會往哪走?說實話,沒人說得準。

不過對剛性需求者來說,有一個原則確是萬年不變。對於多數自用購屋者來說,房屋是民生消費財,所以該關心的不是未來價格漲跌,不是保值性或能否增值,而是實用價值;這包含是否符合自身或家人需求,周邊機能是否足夠,當然最重要的是,當下自己的經濟能力能否負擔,又不會影響最基本的生活品質。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住展房屋網》官網《住展房屋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4920817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20年來,台灣不動產相關產業人才輩出,其中一位必須特別強調,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 顏炳立先生,從事商業不動產交易買賣的專業人士,並在許多演講場合有很多精彩生動、妙語如珠的言論,時常有許多新的名詞是他首創的。例如:蛋黃區及蛋白區來形容地段的差異;不同的歌曲名稱來形容該時段的景氣狀況。穆老師也聽過顏總幾場演講,收穫良多,相信社會大眾對顏總的演講並不陌生,因此諸多同業間,時常會引用顏總的名詞用語來交流。

然而,對於一個專業的建築人而言,用蛋黃區及蛋白區來形容地段似乎不是很精細,穆老師與同事開會時,有同事用蛋黃區及蛋白區來形容地段,我會打斷他的發言並詢問在座其他同事:「台中市的蛋黃區及蛋白區分別是指哪些區域?」,結果三位同事的蛋黃區及蛋白區皆不相同,令我非常吃驚!

因此,蛋黃區及蛋白區僅是一個名詞概念,蛋黃區泛指地段接近市中心、接近熱門房地產區或較高檔區域;蛋白區則泛指地段較周圍或較偏鄉區域。

就台中市而言,長期居住的市民以台中火車站前自由路及台灣大道交口為市中心,向外同心圓擴散;但是,現在來說,這區已不是高級住宅區,亦不是房價最貴區,大家的定義不盡相同,況且台中市重劃區日益漸增,各重劃區會因它的地理、交通、公共建設條件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例如七期重劃市政中心,附近有園道、國家歌劇院、夏綠地公園及秋紅谷;水湳經貿園區,附近有中央公園、國際建築大師妹島和世設計的綠美圖及世貿中心等公共建設;單元二至七期市政中心附近,臨近台74線快速道路及國道一號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且環境優雅,也列為高級住宅區之一;單元五、單元八,及即將開放的14期重劃區,也都有不少的公共設施及綠化環境。

因此,在台中市談地段,穆老師個人不喜用蛋黃區及蛋白區籠統性的語言,應該更精細的去劃分,才較吻合專業建築相關人員的用語,以上如有得罪顏總之處,盡請海涵。

台中蛋黃、蛋白區,你的定義是甚麼?台中蛋黃、蛋白區,正解到底是甚麼?買房在意的是蛋黃、蛋白區?還是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台中蛋黃、蛋白區,已今非昔北?台中蛋黃、蛋白區,有標準答案嗎?

https://ctee.com.tw/house/manager/347174.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