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專題報導 (6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實價登錄房價更加透明化,但倘若沒有把車位據實以報呢?台北市地政局張治祥指出,不少登錄資訊並將「車位面積」、「車位價格」登載,導致參考資訊失真,很容易一坪單價就價差10萬,導致購屋人「知」的權益喪失。

 ID-2595320

▲倘若實價資訊未拆算車位,每坪單價就會出現高價差。 (示意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舉例而言,1戶房屋含1個車位,總價2,000萬元、產權面積共40坪,如果沒有申報完整車位面積、價格資訊時,實價查詢網會直接以2,000萬元/40坪計算,交易單價為每坪50萬元。

但實際上車位面積佔了10坪、車位總價200萬,所以房屋實際總價與坪數為1,800萬、30坪,每坪實際單價為60萬元,實際單價每坪還貴了10萬元才是正確數字。

張治祥指出,看似容易的計算方式,對於較少接觸的普羅大眾而言,其實並不容易,以上也只是最簡單的例子,甚至有機械車位、機車位等不同型態的陷阱埋藏在實價資訊當中。

 ID-2512481

▲臺北地政雲「大數據扣車位算房價」可以幫民眾解決這個問題。 (示意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為此,臺北地政雲提供「大數據扣車位算房價」功能,協助民眾試算扣除車位後的房屋單價,解決房屋車位混算單價計算失真問題。

例如申報人未申報「車位價格」或「車位面積」等欄位時,會先搜尋同社區的車位面積及價格,如果同社區沒有可以參考的資訊,會再擴大環域300公尺範圍內搜尋,藉由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提供與查詢標的同類型車位之價格及面積等參數,供民眾參考試算較貼近實際的房屋交易單價。

張治祥提醒,數字說的話,不一定是全部真相,看懂實價登錄資訊,才不會落入房屋單價陷阱!民眾發現實價登錄交易資訊顯示單價含車位時,就可以利用臺北地政雲「大數據扣車位算房價」功能進行拆算,掌握真實的成交單價,避免被未拆分的交易單價誤導。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1425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桃園租屋廣告,桃園租屋看板,租房,買賣廣告,售屋廣告,樂安居住宅,買賣房屋,房屋廣告,房屋廣告DM 。(圖/記者張菱育攝)

▲低利環境,租金追過房貸支出,再掀起租買議題。。(圖/記者張菱育攝)

文/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廖庭輝

雙北租金到底有多貴?很多從南部北上工作就學的年輕人,在雙北落腳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怎麼房租那麼貴!」,雙北的房租到底有多貴,居住上的落差感與其他縣市有多大呢?

根據106年度「租金資料或價格蒐集、負擔基準及補貼金額計算方式之研究」 專業服務委託案的結案報告書,可以看到,六都當中,除雙北以外的四都每坪租金的中位數相差無幾,但新北市則是比起其他四都租金高約1.4倍,台北市甚至高2.1倍。

也就是說,同樣的10坪套房,在其他縣市可能5000-6000元就可以租得到,在雙北卻要8000-13000元。也難怪雙北的租屋社團當中,有遠超其他縣市數量的合租需求。原因無他,自然就是因為房租太過昂貴,如果要取得機能相對完整的租屋,不透過合租很難達成。

▲▼文中表格來自106年度「租金資料或價格蒐集、負擔基準及補貼金額計算方式之研究」專業服務委託案結案報告書,第41頁的表28。(圖/住盟提供)

▲自2017年「租金資料或價格蒐集、負擔基準及補貼金額計算方式之研究」專業服務委託案結案報告書,第41頁的表28。(圖/住盟提供)

繳那麼多租金,是不是乾脆買房就好了?

有人認為,既然租金都已經那麼高了,是否應該乾脆存錢買房?但買房當然也不是容易的選項,根據永慶房產集團2015年的調查,台北市平均40.9歲,新北市平均38歲才能買第一間房,加上同樣比其他縣市遠高的房價所得比 ,在雙北買房同樣困難重重。青年往往只能選擇離市中心更外圍的郊區,或是比自己年齡還高的老屋 ,後續的通勤成本與整修成本也十分高昂,也不一定容易脫手。

但即便如此,每年還是有許多青年咬牙買房,最核心的問題在於目前租屋族的權益不足。有人戲稱「等你被房東趕過3次之後,你就會想買房了」,以目前的租屋市場,高達9成為地下黑市的狀況下,房客往往無法行使租金補貼與報稅等合法權益,否則就要隨時面臨被解約搬家的風險,而未來年老之後又可能會面臨租屋歧視問題。這些租屋過程的不友善都讓許多青年被迫走上買房這條路,背上動輒30年的房貸,進一步造成少子化等社會問題。

▲▼ 桃園租屋廣告,桃園租屋看板,租房,買賣廣告,售屋廣告,樂安居住宅,買賣房屋,房屋廣告,房屋廣告DM 。(圖/記者張菱育攝)

▲很多從南部北上工作就學的年輕人,在雙北落腳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怎麼房租那麼貴!」 (圖/記者張菱育攝)

關鍵是政府應該改革租屋與購屋市場

目前政府雖積極推動社宅興建,但對住宅市場的改革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進展。首先,面對購屋市場的核心改革「資訊權」,實價登錄2.0持續延宕,讓預售屋價格處於完全不透明的狀態,進而抬高周遭房價水平。

而另一項核心的「稅制改革」,則是完全沒有進入政府的討論議程中。根據2017年Q4數據,雙北空屋1萬8千591宅,約佔全台空屋20.8%,鄉鎮市區空屋量前6名中,雙北佔2名。

這些因為持有成本過低未進入市場的空屋,也是租屋與購屋高價的元兇,但以逼出空屋為目標,主張「多屋重稅,出租降稅」的囤房稅卻連「問題是否存在」都被內政部發稿否認,認為台灣毫無囤房問題。

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起點,如果政府面對居住正義只能採取「撒錢發補貼」,而不願面對根本的制度改革。那麼青年的居住痛苦指數,只會持續上升,而沒有下降的可能。

廖庭輝小檔案

現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和都市改革組織合聘研究員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經歷:曾參與青年工運與學生運動組織

關鍵字:住盟租金年輕人購屋租屋

原文網址: 廖庭輝/青年居住痛苦指數上升 「撒錢補貼」治標不治本 | ETtoday房產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805630#ixzz6XsgoE3cz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地政局與591房屋交易網合作,雙方資料庫串聯,未來北市所有違規宅出售時,相關廣告頁面皆會跳出警示。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台北市仍存在許多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的違規宅,不少民眾購屋時不清楚狀況,花錢當冤大頭。為了防止類似情形出現,北市府今(9/11)宣布,將與「591房屋交易網」正式聯手,雙方資料庫將串聯,未來所有違規宅出售時,相關廣告頁面皆會有「警示」,希望藉此保障民眾財產交易安全。

北市地政局今表示,北市府將與全國不動產廣告流量最大的平台「591房屋交易網」合作,首度在售屋廣告建置「不得作住宅使用廣告平台警示機制」,該制度目前已正式上線(9月2日),希望讓北市不動產買賣資訊能更加透明。

地政局長張治祥表示,依《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第21條規定,若不動產廣告與銷售內容不符,可裁處新台幣6萬至30萬元罰鍰。從2013年至今,北市刊登不實訊息者共計75件,裁罰金額達665萬元。

張治祥強調,目前有不少房仲、經銷商,將不得作住宅使用的建物以住宅形式銷售,誤導民眾購買,後續產生消費糾紛。為了避免如此情形,北市地政局與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彙整全市不得作住宅使用地區之圖資資料,然後與591房屋交易平台合作建立警示機制,未來這些違規宅將強制標記,並提供查詢網址提醒民眾進一步查證確認。

張治祥表示,目前警示機制有兩端,首先是廣告刊登者(經紀業者、屋主)刊登廣告時,若建物地址屬違規宅,591平台出售頁面就會立即跳出警示標語,提醒廣告刊登者應確實依法定用途填寫。此外,民眾在瀏覽該則不動產廣告時,若廣告標的是位在北市不得作住宅使用地區者,廣告頁面也會顯示警示標語,並提供網址提醒民眾應確實查詢法定用途,以維護自身消費權益。

張治祥強調,這個機制目的是希望做到兩端警示、兩層防護。市府希望為市民的交易安全把關,地政局未來仍將持續以公私協力方式,精進並加強對業者的管理及服務市民。(陳思豪/台北報導)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00911/EOULZ5R2TRA7TAG4FGOJRLDMLI/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商用不動產成為顯學,各大壽險、開發商、企業積極投入商辦、工業開發,今年雙北、台中三大都會包含商業、辦公及工業三類商用不動產建照核發面積均同步大增,新北市商用不動產建照面積高達32.7萬坪,年增152%,台北市及台中市也分別年增78%、58%。

今年上半年三大都會區商用不動產開發成長動能則分別來自不同的產品,台北主要來自辦公室,台北市辦公室9.6萬坪較去年同期倍增;新市主新北市增加主要來自工業倉儲,超過26萬坪工業廠房興建,年增254%;台中市則來自於商店、旅館、遊樂場等商業類,近7萬坪商業設施興建,年增380%。

信義全球資產總經理柯宏安表示,外商來台及產業龐大的需求,造成北市頂級辦公一位難求,開發商及壽險業紛紛投入搶地行列,以內湖、北投、南港土地交易規模最有感,使台北市上半年辦公類大增。

新北市受到捷運環狀線開通,貫穿各大重劃區及工業區,吸引建商搶進工業土地,上半年新北工業類建照核發面積創下有統計以來的新高。如中華工程在土城打造AI智慧產業園區,將興建4棟地上17層、地下5層立體化廠房,預計2023年完工;華固建設去年以20.55億元買下新莊區建國段4,000多坪的工業土地,未來將興建地上12層、地下2層的廠辦大樓。

台中近期被建商炒熱,加上企業陸續至台中設立據點,帶動百貨、飯店業者看好台中消費市場,如「洲際娛樂商城」、「三井lalaport」、「三井台中港二期」等商場開幕。(工商 )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者投書:沈迺訓(自由作家)

 
圖片來源:民視

憲法第八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執業資格,應經考試院依法考選之。基於上開規定,專門職業人員須經考試院依法辦理考選始取得執業資格。又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第4條第七款規定,經紀人員︰指經紀人或經紀營業員。且同法第16條規定,經紀人員應專任一經紀業,並不得為自己或他經紀業執行仲介或代銷業務。又同法第11條則定有: 經紀業設立之營業處所至少應置經紀人一人之規定。

現法經考試院專技人員考試及格者,方能充任不動產經紀人。而欲開設房仲公司者,須依法經主管機關許可,且依法辦理公司或商業登記,並須設置一名經紀人方得營業。看似合理的設立規定,卻無形扼殺了不動產經紀人以個人事務所形式執行業務的職業自由,深究後恐達違憲程度。

憲法第15條明定人民之工作權應予保障,人民有從事工作及選擇職業之自由。有關對職業自由之限制,因其內容之差異,在憲法上有寬嚴不同之容許標準。

然按現行規定,經紀人考上後若要執業,須選擇以較低程度之營業員身分為他人公司雇用,或者自行開立經紀業,個人再以經紀人員身分登錄執業。對比其他考試院考選如記帳士、地政士等諸多專技人員皆得以個人身分開立事務所執行業務,顯然標準不同。

若說立法技術上,關於從事工作之方法、時間、地點、內容等執行職業自由,立法者為追求一般公共利益,得予以適當之限制。再加以不動產交易金額昂貴,而以保障交易安全為由,對經紀人開立事務所加以限制。實務上造成交易風險者,卻是地政士與經紀業者、營業員。有關地政士藉業務之便違法新聞時有所聞,然而地政士卻可自設事務所;而經紀業者、營業員違法事蹟較前者不知猖獗數倍,可見現行經紀人之設立規定,對整體交易安全維護只起到形式作用。

釋字第649號曾作出解釋,不論對人民執行職業自由之限制、選擇職業自由主觀條件之限制、選擇職業自由客觀條件之限制,所採之手段均須與比例原則無違。有關於此,若要規定經紀人非公司或商業登記,至少也應證明限制手段,在立法技術上與歷經多年的運作下,實際可起到提升交易風險之效果,亦即手段正當、目的正當、手段目的符合憲法比例原則以外,還需要手段與目的間有正當合理聯結,否則該規定即是「不當連結」。

硬性規定經紀人不得以事務所形式執業,在與其他專技人員執業型態比較考量下,亦已逾越憲法平等原則,宣告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第16條違憲,應為可行。

https://tw.news.yahoo.com/yahoo%E8%AB%96%E5%A3%87-%E4%B8%8D%E5%8B%95%E7%94%A2%E7%B6%93%E7%B4%80%E4%BA%BA%E8%81%B7%E6%A5%AD%E4%B8%8D%E8%87%AA%E7%94%B1-074922253.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因疫情控制得當、加上市場規模最小,第2季租金季漲幅、年漲幅竟雙雙躍上亞太區第1名。(記者徐義平攝)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商仲業者調查此波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對於亞太區A級辨公室衝擊,第2季租賃需求較第1季大幅衰退逾5成、甚至較去年同期大減超過7成,反觀台北市因疫情控制得當、加上市場規模最小,第2季租金季漲幅、年漲幅竟雙雙躍上亞太區第1名。

根據高力國際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亞太地區A級辦公市場回顧和5年展望」報告,今年第2季追蹤亞太區19個主要國際城市,辦公室新增租賃需求仍較上季萎縮,實際去化面積約14.52萬坪,相較第1季去化面積 約32.97萬坪,大幅萎縮56%,若對照比去年第2季去化面積約49.61萬坪,年減幅更高達71%。展望下半年,高力國際認為中國一線城市、印度、東京等地方,需求將明顯復甦;但上海及香港等處有較高跨國企業占比的城市,租賃需求仍偏弱。

反觀台灣,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認為,國內疫情控制得宜,儘管短期內企業以縮編來應對COVID-19疫情干擾,但在整體辦公室供需未大幅變動,且企業重新布局台灣的策略下,下半年租賃需求仍穩。

至於,亞太區第2季的租金表現,整體平均較上季跌掉約2.5%,有15個城市呈下跌趨勢,4個城市逆勢走揚。而單季租金跌幅逾5%的城市包括香港、深圳、馬尼拉以及雪梨中央商務區;但台北、印度德里及首爾平均租金則不畏疫情,租金較上季走揚,台北單季租金漲幅約2%、年漲幅約3.8%雙雙拿下亞太區租金漲幅之冠。

今年全年北市A級商辦漲幅可達2.3%

劉學龍則指出,辦公室租約一般為期5年,台北受制於市場新增供給有限,續約已是當務之急,租金勢必調漲。展望下半年,至今年年底亞太區整體租金跌幅可能會達到5%,而台北則將逆勢上漲約2.3%。

第2季調查19個重點城市中,每年每淨坪租金最高的城市為東京12.89萬元,其次則是香港每年每淨坪約12.53萬元、第3高則是新加坡每年每淨坪約9.69萬元。台北表現也不差,位於中段班、排名第7名,每年每淨坪5.32萬元,至於,首爾則排名第8、每年每淨坪租金約5.22萬元。

劉學龍表示,台灣辦公室市場相對波動較小,雖然有企業以縮編來短期因應疫情,以及跨國租賃決策暫緩,所幸衝擊不大,空置率仍處於低點。過去幾年的租金漲勢與新推案稀缺,帶動開發商積極搶進興建辦公室,2020至2022年間已知的新增大樓也都順利預租,預期空置率在2022年前仍能穩定下降,租金漲勢亦將持續。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84929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波房市只經過三、四年的低迷盤整,最近又逐漸呈現交易量微增,價格再度攀升走勢,導致年輕人更加買不起房子,建商為因應薪資增幅遠低於房價漲幅的市場,爭相規劃設計小坪數建案。現階段在市場依舊存在供過於求情況下,房價又再度被炒高,尤其台商回流搶地導致地價飆漲,而呈現「南熱北溫」現象。

想請問莊教授,當前房市真實情況為何?未來是否會在台商回流、香港移民日增,再加上錢多利率低等因素交互影響下,再現2003至2014年的投資炒房熱潮?

中美貿易戰與疫情導致世界經濟情勢丕變,各國擔憂新冠肺炎造成經濟大幅衰退,相繼降息還大量印鈔,使得2008年資金派對再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指出:「目前股市跟實體經濟嚴重脫鉤」,並逐漸形成「K型復甦」,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長久以來,台灣的地下經濟一直伴隨著「台灣錢淹腳目」伺機介入炒作,這次疫情控制得宜,似乎對經濟沒構成威脅。然而在「資金浪潮」、「低利率」與「台商回流」加乘催化下,不少業者表示,已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買房,而認為台灣的中產階級已再度崛起。

然而,當前房市真有那麼熱嗎?中產階級也已再度崛起?以下針對當前房市之諸多迷思,探討真實情況。

一、議價率多少的迷思 ─實價登錄未必真實反映交易價格的議價意義?

根據住展雜誌公布資訊,最近雙北市已出現降價三、四成建案,其因不外開價過高或產品定位錯誤所致,尤其網路更出現低於附近行情四至五成案例,其間虛實雖有待查證,惟如與「國泰房地產指數」季報議價率超過10%相互對照,購屋之前應該如何查證實價登錄,俾免陷入不知如何議價之迷思,就顯得相當重要。

二、財產三分法的迷思  ─無形中將房地產變成另一種投資選項

華人社會一直以來習慣將資產分為現金、股票及房地產,藉以分散風險,現階段在低利環境下,資金再度轉往房地產,尤其面對台商回流搶購土地(詳請參閱附圖),加以台北市素地有限,再加上沒有重劃區土地可售,尤其在都更及危老重建整合不易情況下,房地產無形中就變成另一種投資選項。

2010-2020年上半年全國土地交易金額統計

三、豪宅與小宅的迷思─小宅應格外注意室內實際使用空間

當前台北市豪宅一坪動輒一百多萬,甚至兩百多萬所在多有(詳請參閱附圖),新北市豪宅價位雖不高,卻以小宅低總價降低門檻吸引首購,卻又存在不少缺點,以小家庭來說,當子女長大後,又將面臨換屋。

小宅短期或許可滿足先求有再求好,卻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因此,對於二房或1+1房之小宅,應格外注意室內實際使用空間問題。

台北市總平均單價前十名社區

四、高房價與低自備款的迷思 ─應考量日後貸款或換屋轉手問題

在總價不變前提下,不少售屋廣告雖打著10%低自備款,卻無法掩飾高單價的問題,而徒增日後貸款或換屋轉手之諸多困擾。

五、從「南溫北冷」到「南熱北溫」─大量資金插隊攪亂房市

自從政府推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之後,預期效益為投資金額1兆3500億元,三年產值3兆2100億元,並且創造11.8萬個本勞就業機會。

由於台商回流有六、七成選擇在北部地區投資設廠,導致工業用地價格節節上漲,其中尤以五股地區工業用地一坪超過一百萬元最受矚目,影響所及,從新北一路漲到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甚至雲林也因Google等國際企業前來投資而導致地價暴漲。

 

 

同樣的,台南與高雄也因高級精密科學園區的開發,周邊房價連帶被拉高,惟究竟是持續上漲抑或終將回歸供需,仍有待後續追蹤觀察。

六、成本反映房價的迷思 ─資金拉抬效應,藉機加倍轉嫁   

台商回流搶地建廠,建商購地成本隨之提高,此外,由於台商加速回流,不少鋼筋或模板人力被抽調至廠房興建,無形中大幅拉高營建成本,從而亦讓賣方有了轉嫁成本的藉口,尤其是在專業代銷公司積極促銷,又缺乏實價登錄佐證情況下,購屋者往往處於弱勢的一方。

七、供給大於需求的迷思 ─房價與供需脫節?

眾所皆知,現階段餘屋數量依舊相當龐大,但為何價格還在上漲?實務現況是真正有需求的不一定買得起,另一方面,買得起的不一定有這樣的需求,背後必然存在投資者推波助瀾問題,此亦可由今年上半年房地合一稅高達43.6億元見其端倪,房價與供需脫節的結果,年輕人怎麼買得起房?

八、蛋黃區與蛋白區的抉擇迷思 ─捷運車站將逐漸形成獨立自主的生活圈

往昔,一般所謂蛋白區係指交通不甚便捷與生活機能不夠完備的郊區,惟在大台北交通系統逐漸建構完成之後,像是林口、淡水等地就會隨著交通便捷性而逐漸形成日益完備的生活圈。因此,今後對於蛋黃區的定義不應再侷限於市中心或西門町、東區,而應重新界定為捷運車站十分鐘路程之內生活機能較佳的生活圈。

九、投資與投機的迷思 ─藉投資之名掩護投機之實?

今年上半年房地合一稅高達43.6億元,創房地合一稅實施以來新高,較去年同期大增94%,由此可知,2016年1月1日迄2019年底這段期間必然有投機者短進短出,此一情況相較於運用多餘資金提早為子女購屋置產之動機,不能相提並論。此外,亦有高資產階層先行購置,日後再贈與子女情事。因此,購屋之前應先分辨是否有藉投資之名掩護投機之實,俾免高價購屋而仍不自知。

十、輪漲與補漲的迷思─慎防過高房價大幅回跌

隨著雙北房價飆漲,台中豪宅高漲至一坪92萬元,高雄每坪也隨之漲至59萬元,其所以致此,主要緣於「輪漲與補漲」理論之行銷話術,惟若人口、所得與需求沒有跟進,未來高房價地區的跌幅是否較大,就相當值得深思。

十一、開價與成交價的迷思   ─實價登錄是否真正反映實際交易價格?

目前房市常見開價與成交價10~15%的落差,根據住展雜誌之調查資料,今年八月北台灣推案量高達1,778個建案,其中只有極少數建案完銷,此外,亦有少數建案降價超過三成,由於實價登錄不夠真實,導致購屋者無法正確掌握真實交易價格,而產生開價與成交價間的混亂迷思。

(莊孟翰)

文章來源:理財周刊

https://ctee.com.tw/house/housinginvest/329908.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年台灣房市通過了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在資金充斥與利率走低的大環境下,六都房市表現出抗疫的潛力,上半年交易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未見萎縮,下半年七丶八月市場表現出價量俱揚的走勢,預期全年交易量有機會突破32萬戶,區域市場的整體表現是南優於北,二丶三線城鎮優於六都,全台基期低的蛋白區房價全面翻揚。

台灣房市50年長線揚升階段的大週期已結束

筆者喜歡在市場悲觀的時候大膽預測未來房市走勢的谷底,同時也樂於市場正樂觀的時候預測未來房市走勢的轉折點,前些日子筆者受邀在年代謝金河社長主持的「數字台灣」節目中闡述一項很重要的議題:

「台灣房市已走完長線揚升階段的50年大週期循環」,節目播完,很多同業紛紛來電詢問,不了解為什麼房市正處熱絡階段,居然有這種迥然不同的論述,筆者藉此文簡單回答三項分析的重點:

(一)從經濟成長的角度分析,未來房市大漲不易

台灣過去50年,在經濟成長率平均在5%-10%的快速增長下,人均所得由50年前的500美元以下提升到2018年為25000美元,漲幅達50倍之多,這是從未開發到開發中進而到已開發國家的典型成長經濟,就基本面與需求面而言,房價就自然跟著水漲船高而成數倍數的大幅成長,而未來台灣的經濟雖不悲觀,但成長的速度會朝向溫和平穩的成熟期發展,GDP成長率要超過5%有其難度,尤其,特別要注意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因素,仍會長期影響台灣的經濟,並間接影響房市的走勢。

 

(二)從人口因素分析,勞動力衰退與人口負成長將是房市中線與長線的隱憂:

2019年台灣出生率與死亡率正式出現死亡交叉,人口開始負成長,此項單一因素,雖不立即影響房價,但卻是房市長線隱憂;而將時程往前推五年後,過去60年嬰兒潮時代出生的大量人口,陸續屆臨退休年齡,勞動力即將快速下滑,屆時就會直接影響房市的購買力,這是房市中線發展的最大隱憂。

20200817-台中海線房市。(資料照,林喬慧攝)
一旦房價漲幅炒作過高,房市原來預期會來的三丶四年榮景就會提前結束,這是房市在近期走勢值得警戒的短線隱憂。(資料照,林喬慧攝)

(三)從資金丶利率層面分析,房市短線須慎防暴衝的隱憂:

 

中美商戰引發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台灣暫時撿到槍,吸引了台商製造業回台丶資金大量回流,加上全球量化寬鬆,利率趨零,又有租稅大赦加溫,大量游資充斥下,股市與房市成為資金短期的出口,當然房價就順勢上漲,也因此,從2014下半年至今維持近6年的剛性需求市場將產生結構性變化,房市投資氣氛濃厚,投資客蠢蠢欲動,連二丶三線城市在房價基期低的利基下,也開始吸引了短線投資客陸續進場,而預售市場又開始有投資客企圖在交屋前進行炒作獲利,一旦房價漲幅炒作過高,房市原來預期會來的三丶四年榮景就會提前結束,這是房市在近期走勢值得警戒的短線隱憂。

2024-2025 房市第六循環結束的關鍵期

綜上所述,房市在基本面經濟成長趨緩丶技術面景氣止跌回升丶政策面全球QE量化寬鬆與利率趨零等三大要素影響下,短期有資金推動市場熱絡現象,房市會價量俱揚,中期有三丶四年溫和成長的空間,長期將會在資金量化緊縮丶購買力衰退的不利因素影響下,結束目前的房市第六循環走勢(2018止跌後的循環),因此,對於未來的市場若因資金推動下,投資需求過度泛濫,房市沒有近慮,則必有遠憂。

然而,房市一輪技術循環的結束,並不代表未來市場十年到二十年就會一蹶不振,上述的人口負成長只是單一因素,就要看政府的政策如何挽救,勞動力衰退因素就要看產業如何升級,另外,五年後台灣屆臨50年屋齡不能都更的老屋數量將達三成以上,市場會掀起一波大換屋潮,這也許又是房地產市場另一個良好景氣技術循環的開始。

(本文作者為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https://www.storm.mg/article/3009007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9-03

中美商戰引發台商大量回流,掌握製造業回流需求,近年在經濟部推出「台商回臺投資方案商回臺投資方案」、「根留臺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與「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等投資三大方案,已產生具體成效,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數據,台商回流的投資在二○二○上半年已達上兆台幣規模,並新增八萬個就業機會,由於工業用地需求強勁,尤其大規模的新興工業區新增就業人口的居住剛性需求,帶動了原本蛋白區的房價強勁翻身。

新興工業區,新增就業人口,房價基期低的蛋白區迅速翻身

筆者近兩個月分段式的進行徒步環島計畫,由北到南,沿途經過不少工業區與北中南科學園區,包括中壢工業區、竹科、銅鑼科學園區、后里科學園區、善化南科、橋頭科學園區……,這些工業區的確與以往不同,明顯感受到周邊商圈的發展活力,尤其是新興的工業區,造就了新增的就業人口,相對也使得原本房價基期很低的蛋白區迅速翻身。

桃竹是全台工業科技重鎮,竹南、銅鑼科學園區周邊房市活絡

桃園是全台第一工業科技大城,台灣五百大製造業有超過三分之一在桃園設廠,工業產值常居全台之冠,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是締造台灣經濟繁榮的幕後推手。近年來交通建設包括桃機及新北三環三線陸續完工,由於台北與桃園只有一小時生活圈,且從新北市淨流入桃園的人口持續遞增,加上各工業區原本閒置廠房陸續有廠商進駐,使得只有台北市房價三分之一的桃園都會房價後市大有可為。

新竹地區由於是竹科所在,家庭所得全台之冠,由竹南延伸到銅鑼新科學園區,都帶動竹南與苗栗縣房價發展。台積電進駐竹南科學園區話題,也帶動竹南與頭份再次繁榮興盛,推升竹南房市熱絡!

海線通霄、苑裡,因國產腳踏車龍頭品牌捷安特在大甲工業區設有生產基地,造就龐大就業市場,苑裡與大甲緊鄰,因為比價效應,房價近年大幅成長。

台中科學園區飽和,二期雲林園區、三期后里園區促進周邊商圈迅速成長

中部科學園區之台中園區413.91公頃(第一期開發331.08公頃、第二期開發82.83公頃),位於台中市西屯區與大雅區之間的大肚台地上,早於二○○五年開始營運,目前已經飽和,過去就業人口與商圈發展,也是造就西屯區房市迅速繁榮的主因。

中科二期位於雲林縣虎尾鎮西北側雲林虎尾園區,佔地97公頃,主要產業以光電、生物科技產業為主,對雲林地區就業機會有正面效益。

中科三期位於后里科學園區,以后里農場及七星農場為主,面積260公頃,園區臨台13號(三豐路)道路,園區內有力晶、華映、茂德與友達四家國際規模的電子大廠。隨著這些園區的進駐率大幅上升,對於原本基期較低的后里房價也有較高的漲幅表現。

台積電進駐南科,成就善化、新營周邊蛋白區房價高漲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範圍包括台南、高雄兩個園區,台南科學園區(簡稱南科)位於台南市新市、善化及安定三區之間,面積1,043公頃,由於位在三區交界上,更有台鐵南科站,及鄰近的新市與善化兩處火車站,交通路網便捷。

加上台積電五奈米投產、三奈米建廠等優勢,二期基地內劃設208.26公頃之工業區,推估未來引進就業人口約增五萬人,同時也規劃住宅區面積為22.28公頃,可容納10,300人。引起關注的「南科三期」已拍板定案,將優先落腳看西農場,需地約150公頃,台南市政府將持續推動南科A至E、N、O等七區都市計畫整體開發作業計畫,面積約430公頃(約130萬坪),包括住宅區與商業區、部分產業用地,以提高南科整體生活機能與滿足發展需求。

由於台積電在南科的大量擴廠投資,善化以北包括新營地區,原本透天住宅已從過去500~800萬間的房價上漲至1000萬以上,漲幅超過一般都會蛋黃區。

高雄橋頭科學園區將帶動岡山、楠梓區房價上揚

備受矚目的高雄橋頭科學園區環評程序將啟動!高雄橋頭科學園區規劃引進產業為半導體聚落、航太產業、智慧生醫、智慧機械及創新科技聚落等,預計最快二○二一年提供廠商選地設廠,目前屬高雄蛋白的楠梓、岡山地區房價漲幅已明顯超過其他行政區。

https://www.moneyweekly.com.tw/Magazine/Info/%E7%90%86%E8%B2%A1%E5%91%A8%E5%88%8A/4880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全台30年老屋逾400萬棟,但不少民眾重視「房價」大於自身性命安全,常不願自主進行安全檢測。內政部表示,8月27日已通過「都市更新條例」第57、65條修正草案,針對都更案內為老建築,若已取得多數共識,簡化縣市府代拆程序,也將原容獎1.2倍提高至1.3倍,盼加速危老重建效率進行。

檢視相片
 
陳繼鳴指出,全國目前共有3.62萬棟高風險建物。(示意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陳繼鳴指出,88年921大地震前的建物耐震規範較為寬鬆,初步統計,全國約有3.62萬棟6層樓以上高風險建物,根據經驗判斷,推估約有1%,也就是3,620棟有公安疑慮,但整合、推動改建相當不易。

他解釋,即使政府推出「免費初評」,盼民眾自主檢測,但不少住戶因擔憂影響房價等因素,參與意願極低,導致實務推動改建困難重重;為保障民眾生命安全,目前已請全國性、具公信力的各大建築相關公會協助,以縣市府建照、使照進行初判,篩選條件較差、疑有公安疑慮之建物。

檢視相片
 
「代拆」執行加速都更、危老推動效率外,內政部再修法盼提升容獎。(示意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此外,有鑑於民眾擔憂「容積」、「稅捐減免」等獎勵不足,已在2019年1月完成「都市更新條例」修法,對於少數不同意戶,經過公開、嚴謹的聽證及審議程序,及實施者與政府數次協調後,得以執行代拆作業,目前地方政府已陸續有協助代為拆遷的案例,讓都市更新案可以落實執行。

陳繼鳴說,921、206等諸多地震已造成台灣不少民眾生命、財物損失,多屬耐震能力不足導致倒塌、傾斜,內政部盼憾事不要一再重演,因此這次提出「都市更新條例」第57、65條修正草案,提升容積獎勵,希望加速更新進程,後續將依法制作業程序,陳報行政院審查後,儘速送請立法院審議,期望讓國人住得安心又安全,達到都市更新政策的核心目的。

https://tw.news.yahoo.com/%E5%85%A8%E5%9C%8B3-6%E8%90%AC%E6%A3%9F%E9%AB%98%E9%A2%A8%E9%9A%AA%E5%BB%BA%E7%89%A9-%E6%80%95%E5%9C%B0%E9%9C%87-024534111.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融聯徵中心公布今年第二季房貸數據,平均利率僅1.5%,歷史新低。(圖/NOWnews資料照片)

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公布今年第二季房貸利率降至1.5%,歷年來新低,顯見市場資金相當寬鬆,受房地合一稅壓抑的投資已有逐步回歸市場的跡象。專家更指出,除非下半年國內爆發第二波疫情,否則今年房市整體交易量應可超越去年。

依據聯徵中心統計數據,今年第二季房貸利率最低在金門,為1.44%,其次是台北市的1.46%,第三則是新竹縣的1.47%。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表示,由於金門交易物件少,較易受個案影響,才會導致房貸利率最低。而台北市和新竹縣應都是受到某些建案的專案利率所影響。

「建案專案利率可到這麼低的水準,顯見市場資金相當寬鬆」郎美囡指出,利率低,不僅激勵自住客買房外,也提高置產投資機會,使投資有回歸市場跡象。

不僅低利率,房價持續往上攀升,更造就房地合一稅收的增長。郎美囡說,觀察房地合一稅2016年才正式上路,到今年不過4年時間,所以都是短線交易有增值的。房地合一稅制計算舉例,假設2016年以後買的,買入價格1000萬,2019年出售1200萬,增值200萬,這200萬課房地合一稅,持有3年課20%,所以房地合一稅共40萬。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88%BF%E5%B8%82-%E6%88%BF%E8%B2%B8%E5%88%A9%E7%8E%87%E9%99%8D%E8%87%B31-5-%E6%96%B0%E4%BD%8E-%E4%B8%8B%E5%8D%8A%E5%B9%B4%E6%88%BF%E5%B8%82%E6%9C%89%E6%9C%9B%E7%BA%8C%E7%86%B1-100000688.html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便8月六都移轉量月減逾8%,但對照去年同期,年增幅將近25%,預料全年移轉棟數可望超過30萬棟,挑戰近6年交易量新高。(記者徐義平攝)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六都8月買賣移轉今發布,除台中市正成長外、月增近1.9%外,其餘五都均出現衰退,以台北市移轉量萎縮最明顯、月減逾14%,其餘四都月減幅7%至12%。房地產業者分析,即便8月六都移轉量月減逾8%,但對照去年同期,年增幅將近25%,預料全年移轉棟數可望超過30萬棟,挑戰近6年交易量新高。

根據六都地政局最新發布8月買賣移轉棟數,台北市為2477棟、月減約14.35%,新北市為5694棟、月減約7.29%,桃園市為4178棟、月減約9.47%,台中市為4136棟、月增近1.90%,台南市為1982棟、月減約11.75%,高雄市為3219棟、月減約11.42%,六都8月合計移轉棟數近2.17萬棟,月減幅逾8%。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8月正逢民俗鬼月,有些民眾因忌諱而避開此時交屋,加上8月工作天數為21天,對比7月工作天數23天,導致地政機關辦理過戶登記的工作天數較少,因此8月移轉棟數呈現月減的狀況。

不過今年5至8月即便是淡季,房市買氣都維持相當熱絡,同步反應在買賣移轉棟數上,7月全國的移轉棟數創下55個月新高,而8月的年增幅更超過2成,也都可看出當前的房市交易熱絡,尤其是今年前8月的全國移轉棟數將超越去年同期,預期全年移轉棟數可望超過去年的30萬棟,挑戰近6年交易量新高。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78116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9-01 12:37經濟日報 記者游智文/即時報導
記者游智文/攝影
記者游智文/攝影
 
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先前許多人預測房價應會一路盤跌,沒想到,近一年各地房價不跌反漲,除了北市,其他都會區均創歷史新高。房產學者章定煊無奈說,有些東西,在預測的時候根本預測不到。「政府不只做到我想像的極限、甚至超越極限」。

章定煊表示,前幾年房市很差時,他預測了一個ㄣ型的房市行情走勢,就是房價下跌一段時間後,休息盤整一下,然後再繼續下修,直到房價合理為止。

當時他跟媒體說這件事時,特別強調,如果政府採取類似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房市還是強拉得起來。

但當時大家都覺得,打著居住正義上位的政府,不會這樣做,沒有人願意寫這句話。他自己雖然看了多年的房市,認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也覺得可能性不高。

但後來發展出乎意料。前瞻計畫舉債來的幾兆資金,大部分都投擲在土地上,貨幣上長期維持在實質負利率,金融機構資金泛濫到在土地標購上動輒一擲數百億元。

章定煊說,這些東西,在預測的時候根本預測不到。「政府不只做到我想像的極限、甚至超越極限,大大的開闊了我的視野。」

章定煊說,很多年前,房市名嘴SWAY曾問他一個問題,「你們研究房地產的,是不是投資房地產可以賺大錢」。他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時的回答是沒有資本。

現在他要說,投資房地產要賺錢,除了資本、門道之外,還要八字。以前他認識一個房地產老闆,做人很吝嗇,卻偏愛捐錢給宮廟,可能因此財神爺特別眷顧他,之前看起來明明是非常不智的房地產投資,最後不但沒賠錢,還超級大賺。

至於他,先前預測房市老半天,結果爆發新冠疫情、再來個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過去的預測全變成打水漂的廢話。沒有資本跟門道,又少了運氣,再多的專業知識,也賺不了大錢。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4825897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房子要「直接賣掉」還是「等都更」猶豫不決!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買房知識家(Q你的A)》表示,目前手邊有間40年的老舊公寓,是否要迅速處理掉?因為房子是當初在房市最高點買的,擔心賣掉可能會賠蠻多錢,不知道值不值得?又怎樣判斷能不能都更?

對此,多數網友回覆其實最大關鍵點還是在於「地點」,「主要還是看地點,地點好不一定會賠錢,不急售可自用或收租,沒賣掉就不算賠」、「真的地點決定一切,生活機能好的地方,永遠搶手,幾乎不會跌,自己不住也能租」、「看你的地段和社區品質,如果真的想要賣的話,趁現在房市最熱的時候賣看看,說不定可以賣一個好價錢」。

另外也有人認為,都更其實沒有想像中好等,「蛋黃區才有都更的機會吧!」、「妄想都更?有人等一輩子還等不到都更,談何容易」、「都更難度很高。政府單位都是希望屋主自救,政府錢那麼多?通常都更都是地點,二樓以下一大排的,或是屬於政府的軍眷房收回再蓋再利用賣出,我也無法保証多久都更,只能說居住環境很重要」。

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先前在《胡偉良的房產觀點》中提到,老齡房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結構安全性及居住的舒適性,由於使用年限的問題,一般這種房子的價值有限;其次就是這些老齡房,基本上沒有再轉手的可能,所以只能等改建或都更,而等改建成功,老屋變新屋,除了結構安全性增加外,居住的舒適性也大幅提升,是非常值得投資的標的物。

不過房市專家Sway則認為,許多都更案會失敗,就是因為人人想賺一杯羹、想找不知情的人騙,造成屋主期待越高,善良的人都被迫變成貪婪的人。他也強調,不要以為都更就是可以賺錢,心術不能不正。都更是把舊房子改成新房子,「蓋房子是要花錢的!如果你只想著可以賺多少,那你注定失敗。」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9/post/202008310021/40%E5%B9%B4%E5%85%AC%E5%AF%93%E3%80%8C%E8%B3%A3%E6%8E%89vs.%E7%B9%BC%E7%BA%8C%E7%AD%89%E3%80%8D%EF%BC%9F%E5%B0%88%E5%AE%B6%EF%BC%9A%E4%B8%8D%E6%98%AF%E6%94%BE%E8%91%97%E5%B0%B1%E8%83%BD%E8%B3%BA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林旻柔

全球疫情面臨第二波威脅,許多國家疫情仍在蔓延中,但各國重啟經濟方向幾乎不變,經濟復甦情況則與疫情控制高度相關。國內方面,根據各經濟預測單位公布資料顯示,近期疫情雖有回溫跡象,但因內需強勁與振興政策的作用,部分產業景氣仍持續好轉。台經院近期公布調查結果,7月製造業、服務業與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同步走高,其中,製造業與營建業測驗點同為連續3個月上揚,服務業測驗點則為連續第4個月呈現上揚態勢。此外,國發會近日亦公布 7 月景氣燈號,雖然續亮代表「趨弱」的黃藍燈,但綜合判斷分數較上月增加2分,且景氣領先指標連4月回升,顯示台灣經濟雖仍低緩,卻已朝正向發展。

台經院表示,製造業7月生產表現維持正成長態勢,主因受惠於全球需求持續回升,帶動國際原油與原物料價格溫和走高、半導體高階需求強勁,使得出口由負轉正。服務業方面,適逢暑假旅遊旺季,加上安心旅遊補助、政府多項振興方案上路,及國內股市交易熱絡等原因,促進零售業、餐飲業及金融業的景氣發展。營建業則受惠於近期超低利率房貸及豐沛的資金挹注,加上不動產仍被視為是現階段最穩健的資產配置選擇,今年7月的六都建物買賣移轉件數月增率為19.3%,未來半年房市仍有價緩升、量增加的機會。

ZDEA37

另一方面,國發會公布7月景氣燈號呈現黃藍燈,其中9項構成項目中,貨幣總計數 M1B、股價指數與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均亮出代表「趨熱」的黃紅燈,是因台灣防疫得宜及政府振興政策,讓民眾對股市有信心及半導體相關產業的投資持續。此外,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脫離低迷藍燈,轉呈黃藍燈,表示國內廠商信心增強。

目前國內房市呈現熱絡現象,投資力道偏強勁,服務業及製造業前景依然看好,代表內需市場剛性需求存在,但總體來說,台灣經濟表現依舊低緩,需要   經濟數據回升具有持續性、顯著性及普遍性,才可判定為景氣復甦。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衝擊,當前的失業率居高不下,企業歇業、倒閉潮來臨,根據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公布的數據指出,就業信心指標創下10年半來新低,顯現在看似景氣回溫的表象下,就業問題及企業生存面臨嚴重考驗,呼籲政府盡快處理解決,否則將引起更多人心恐慌與社會問題,絕對刻不容緩!

https://grinews.com/news/7%E6%9C%88%E7%BA%8C%E4%BA%AE%E9%BB%83%E8%97%8D%E7%87%88-%E5%9C%8B%E5%85%A7%E6%99%AF%E6%B0%A3%E6%BC%B8%E5%9B%9E%E6%BA%AB/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者表示,居住正義的重點在買房及租屋的價格、消費力以及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示意圖。資料照片
 
 
 

蔡森然/台北市危老社區重建推動師

居住正義在台灣輿論的討論重點,常常傾向政治與階級鬥爭,專業的經濟論述不夠。居住正義的實質意涵是「照顧及協助沒有消費能力的成年公民,在台北地區租屋或購屋」,照顧這些所謂的「弱勢」,可以從3個方面來下手:

第一、弱勢的分類:沒有消費能力的弱勢可以分為「有工作能力但收入不夠或者資產市價很低的成年公民」,「有工作能力、收入不錯,但是養育家庭的消費扣除之後,實質可供租屋或購屋的消費能力不足之成年公民」,以及「無工作能力者」。

第二、問題解決的方法:我們針對無工作能力者的居住問題,交由衛福部社會福利單位去執行,真正的居住正義問題,由內政部從國土規劃、經濟部的產業發展政策、財政部的稅賦政策以及各中央與地方的立法執法來下手。首先要降低台北地區的購屋及租屋需求。

再者,在需求改變之前,增加出租型社會宅供給,運用加稅或減稅機制,強制可出租空置房地產出租,千萬不要將台北市的國有及市有地蓋社會宅出售,會圖利「假弱勢」。

為了鼓勵公民成家、生子以及安居樂業,各類補助及獎勵應綁定「就業」及「成家生子」,讓落實居住正義的政府支出,能與重大國家政策同步,也就是人人有工作,人人想工作,工作附近可租房及買房,存了點錢便可成家生子的環境要面面俱到。

第三、具體的照顧方法:台北、桃園、新竹等交通便利之市郊地區,興建大量的出租社會宅。策略性主動輔導社會宅附近的公民就業。

立法令成家生子有工作之公民,能以極低的貸款利率以及極低的頭期款購屋,雇主參與補助購屋享稅賦優惠。改善宜蘭銜接基隆、淡水、八里、林口、台北以至桃園與新竹的整體陸海空運輸串連。將台北地區過多的人口及就業集中,疏散至八里、林口、桃園、新竹、淡水以至宜蘭等區,松山機場及中央政府遷至桃園是改變台北地區過高購屋及租屋需求的治本之道。一旦需求降低,房價及租金會快速降低。

居住正義的重點在買房及租屋的價格、消費力以及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不要輕易使用抑制經濟成長及自由化的加稅手段,尤其在未能專款專用及政府行政效率不彰的台灣,加重稅賦只會彰顯民粹式的階級鬥爭及政府無能。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住展房屋網】短期來看,新冠肺炎仍是影響台灣,乃至全球最鉅的因素;但中長期而言,人口結構變化則一直都是台灣內部國安等級的議題,而且現在甚至已非進行式,而是完成式!因為國發會上週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二月台灣人口就開始負成長,而且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65歲的超高齡社會,更因此將提前於2025年到來。

其實開發商也很清楚,面對不可逆的人口衰退,擴張式的都市發展(重劃)絕非長久之計,我們最愛借鏡的日本即是如此。這十幾年來該國房地產陷入所謂失落年代,但近乎無量下挫的,多半是郊區或新興開發區域;相對地,都會區價格、租金則仍歷久不衰,去年還因夏季奧運將舉辦,而使得東京又出現地產炒作行情。

再回到台灣;儘管這幾年官方努力推動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但出發點實有可議之處;因為看起來,官方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城市再造,而是藉此活絡相關產業,進而刺激經濟(數據)。尤其目前為止,官方也仍篤信且持續推動外擴式的城鄉發展方針,這從這些年來各地持續增闢新重劃區,房市上演重劃區價量熱潮,就可得到證明。

然即便如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觀察發現,在眾多重劃區中,真正穩定發展、銷況平順的,還是距市區不遠者,如江翠北側、新店央北、土城暫緩或桃園中路等;相對地,離人口稠密成熟發展區稍遠者,如淡海新市鎮、台北港特區或鶯歌鳳鳴,則是不上不下,甚至也容易陷入盤整或低檔。

又如高鐵青埔特區,最近雖然復活,但靠的又是投資買盤;尤其官方的建設發展,還要好幾年才能真正成型甚至成熟,還得看航空城的發展進度而定。換言之,如果航空城發展不如預期或最後仍是畫大餅,則青埔光靠民間的商業設施,仍很難維持現有的價量規模。

當然,人口總量減少,不見得會對整體房市帶來立即且全面性的衝擊,甚至因為新產生的高齡需求,還可能創造新的藍海;但無可否認,新興郊區則幾乎肯定會受到一定程度衝擊。據此,開發商回守人口密集、機能完備成熟,原本需求(換屋)能量就足夠的市中心區,也是很合理的策略。

只不過,這是不是北市近期新推案中,十個有九個半不是危老就是都更案,背後的真正核心原因?或單純只是建商認為此類推案潛在獲利更豐,也只有建商自己清楚了。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2010年民間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起,台灣社會住宅運動已步入第十年。其成果為,國家住宅政策對其從質疑、接受到設定「八年二十萬戶」具體目標;倡議議程也從「要不要做」轉到「要如何做」的實務層面。

就「要如何做」一題,因涉及多面向課題,舉凡財務機制、規劃設計、物業管理、福利輸送等,既關乎全局又有各自的挑戰,擬以「社會住宅十年」系列專文逐一盤點釐清。

本文做為首篇引言,嘗試將焦點拉長拉遠,以宏觀視野從各國發展經驗談起,勾勒其社經脈絡背景、爬梳其範式(Paradigm)演變來由,並指認台灣於21世紀興辦社會住宅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唯有在此一認識基礎上,方能掌握當前社會住宅推展面對的形勢與機遇,將有助後續各面向課題與對策之討論對話。

社會住宅源起於都市外部性危機

眾所皆知,社會住宅的制度建構源自19世紀末的歐陸。其背景是,工業革命後大量人口湧入都市,因住宅短缺導致貧民窟大量出現,當時雖有社會改革者呼籲改善,或是若干社會團體也嘗試提供合宜住所1,但成效極為有限。

真正改變的關鍵是「公共衛生危機」。以英國為例,1832~1886年倫敦曾四次霍亂流行,僅1849年死亡人數就高達14,000,疫情影響不限於貧民窟底層居民,統治階層、資產階級也有風險,致使國家必須介入,此即當代都市計畫與住宅政策之起源,並非國家之善良、而是都市外部性危機。

在此一脈絡下,搭配公共衛生目的的貧民窟清除與改善計畫,歐陸各國陸續提出住宅供給相關法令,如1890年英國的《工人階級住房法》、1901年荷蘭的《住宅法》、1912年法國的《博納韋法案(la loi Bonnevay)》等,皆授權政府與民間興建廉價住宅(社會住宅前身),並據此建構組織、土地、財務等配套機制。

1890年英國制訂的《工人階級住房法》。自1860起英國陸續制定和實施多項住房相關法律,賦予地方政府對新建房屋實行監督、拆除不適合居住的房屋、拆除和清理不衛生住宅區等權力。對應此,於1890制訂的《工人階級住房法》,授權地方政府建造或者改造適合工人階級的住房以為因應。以倫敦為例,到1914年,有10萬租戶住在由國家興建的住宅裡。 圖/Open Library
1890年英國制訂的《工人階級住房法》。自1860起英國陸續制定和實施多項住房相關法律,賦予地方政府對新建房屋實行監督、拆除不適合居住的房屋、拆除和清理不衛生住宅區等權力。對應此,於1890制訂的《工人階級住房法》,授權地方政府建造或者改造適合工人階級的住房以為因應。以倫敦為例,到1914年,有10萬租戶住在由國家興建的住宅裡。 圖/Open Library

二戰後進入社會住宅「大量興建」高峰期

隨後受到兩次世界大戰影響,社會住宅的興建進入停滯期,再次開始「大量興建」則是二戰後的復興重建。其後伴隨戰後嬰兒潮(Post-World War II baby boom)的住房需求增長,並受惠於凱因斯式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近30年的經濟增長繁榮期,歐美各國如荷蘭、英國、法國、美國等,無不投入大量經費補貼社會住宅興建。總體而論,當下歐美各國社會住宅多數存量奠基於此一時期。

此一「大量興建」時期,同步於當時的都市計畫與建築思潮,多結合都市擴張、新市鎮、推土機式重建等開發模式,住宅建築的規劃設計則是體現「現代主義」下的大規模生產、均一標準風格,數千、萬人居住的高樓層住宅群矗立於都市地景中,成為當時社會住宅被普遍認識的樣貌。

荷蘭阿姆斯特丹Bijlmermeer社會住宅,該計畫完工於1975年,規模約13,000戶,其中95%為社會住宅,為新市鎮式大規模社會住宅社區經典案例。規劃設計上完全體現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城市觀點,低建蔽、高樓層、內部走道相連、功能區域分離等。惟入住不過十餘年,即出現白人受薪階級出走、大量住宅閒置、普遍的反社會行為等負面問題,迫使荷蘭政府於1990年代起進行一系列改善計畫迄今。 圖/作者提供,取自網路
荷蘭阿姆斯特丹Bijlmermeer社會住宅,該計畫完工於1975年,規模約13,000戶,其中95%為社會住宅,為新市鎮式大規模社會住宅社區經典案例。規劃設計上完全體現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城市觀點,低建蔽、高樓層、內部走道相連、功能區域分離等。惟入住不過十餘年,即出現白人受薪階級出走、大量住宅閒置、普遍的反社會行為等負面問題,迫使荷蘭政府於1990年代起進行一系列改善計畫迄今。 圖/作者提供,取自網路

90年代起社會住宅的「轉型調整」

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引發的經濟「滯漲」(Stagflation),終結了福利國家的黃金年代。就社會住宅而言,在英、美帶起的新自由主義治理風潮下,政府於財政上不再有意願及條件給予大量補貼,再加上已累積一定存量,逐步進入「轉型調整」階段。

「轉型調整」的基本邏輯為放緩社會住宅的興建,甚至出售既有社會住宅2,大幅縮減補貼,轉而要求引入市場量能,以及改善前階段大規模興建出現的負面標籤化問題。

反映在具體作法上,社會住宅的興辦開始強調「引入都市開發利得」,在區位上從郊區外圍重返內城中心地帶,並積極結合「都市更新」,營造社會住宅與市場住宅之「社會混和(social mix)」3來打破隔閡,更因應社會不同群體的需求,如學生、青年、高齡,進一步提供多樣化類型的社會住宅。

法國巴黎ENTREPOT Mcdonald再開發計畫。該基地原為鐵路及倉庫等都市棕地,於2017更新再開發完成後,除取得優質商業空間與改善周邊都市環境外,亦興建1,126戶住宅,其中有637戶屬多樣化的社會住宅,為社會住宅結合都市更新實現「社會混和」代表性案例。 圖/作者提供,取自網路
法國巴黎ENTREPOT Mcdonald再開發計畫。該基地原為鐵路及倉庫等都市棕地,於2017更新再開發完成後,除取得優質商業空間與改善周邊都市環境外,亦興建1,126戶住宅,其中有637戶屬多樣化的社會住宅,為社會住宅結合都市更新實現「社會混和」代表性案例。 圖/作者提供,取自網路

大洋彼岸的美國,則是走上了另一條路。在70年代民權運動衝突與推土機式都市更新挫敗的相互加成下,以1972年爆破「普魯特伊果(Pruitt–Igoe)」公共住宅作為象徵性起點,政策上從「興建社會住宅」轉向發放「租金補貼(租屋券)」4。延續至今,美國成為少數以租金補貼為主、社會住宅(已興建存量加上少量新增)為輔5的西方發達國家。

亞洲國家的追趕經驗

亞洲國家的社會住宅基本上也依循前述歷程,只是時程更加壓縮。日本因應戰後住宅短缺與人口增長,於1951年通過《公營住宅法》,由中央與地方公法人推動興建,並於70年代達到高峰。90年後,在房產泡沫與人口結構改變下放緩供給力度,重點放在既有公營住宅的更新整建,搭配鼓勵市場供給租賃住宅(包含新建與空屋活化等)並連結租金補貼,期待達成維持都市活力與多元住宅供給的效果。

韓國的社會住宅啟動更晚,肇因於舉辦奧運大規模拆遷引發的居住權抗爭,遂於1990年啟動社會住宅政策,迄今仍持續積極興建6。一開始以低所得家庭為對象(永久賃貸住宅),其後隨著存量逐漸增加,擴展至較高收入階層(國民賃貸住宅、長期賃貸住宅等)。在開發方式上,也從早期新市鎮大規模興建住宅社區作法,陸續開展如再開發事業取得(都市更新回饋)、租購市場空置住宅、活化公有土地房舍、結合TOD(大眾運輸導向的開發)等多元模式。

韓國社會住宅類型與對象示意。從上世紀90年代迄今,隨著存量持續增加,其社會住宅類型逐步多樣化,入住對象也擴展至較高收入階層。 圖/韓國世宗大學金秀顯教授
韓國社會住宅類型與對象示意。從上世紀90年代迄今,隨著存量持續增加,其社會住宅類型逐步多樣化,入住對象也擴展至較高收入階層。 圖/韓國世宗大學金秀顯教授

釐清台灣推動社會住宅的特殊性

由於長年的住宅政策偏差,台灣直至2010年後才開始推動社會住宅,此一大幅落後歐、美、日、韓的「時滯」(time lag)現象,將錨定台灣推動社會住宅的特殊性,包括:

  • 都市化進程的特殊性:相較於國外社會住宅發展同步於都市化擴張階段,而後轉向結合都市再開發的歷程;台灣社會住宅起步時都市化已達臨界,用地取得昂貴且困難,甚至將面對緊縮(Shrinking)情境。
  • 住宅存量的特殊性:不同於國外社會住宅大量增加適逢人口增長高峰,扮演住宅存量供給一環;台灣則是在人口即將反轉收縮且有大量空餘屋狀況,才開始要興建。
  • 發展模式的特殊性:對比國外鉅額投資社會住宅時值戰後福利國家經濟成長黃金期,政府有意願且有對應財政能力;台灣社會住宅甫推動即面對「小政府、大市場」治理思維,以及國家財政、組織量能有限之侷限。

簡單來說,台灣社會住宅的特殊性在於:沒有國外當年之所以能夠大量興辦的主、客觀條件,又要在幾乎毫無社會住宅存量狀況下,與其同樣面對諸如都市活化、社會融合、財務可持續、需求多樣化等嚴峻挑戰。

跳脫數量迷思,發揮後進優勢

起步過晚的特殊性,並非意味台灣不需要社會住宅。就住宅政策而言,社會住宅為台灣「可負擔住宅(affordable housing)」體系之一環,即在購屋與租屋市場之外,國家須掌握一定數量、符合居住品質且經濟可負擔之住宅,優先提供社經弱勢與青年家戶,作為居住安全網之基礎。

因此問題不在於「要不要蓋」,而是「要如何蓋」,重中之重在於:如何清楚認知政策時滯之侷限與挑戰,並轉化為「後進優勢」(late-mover advantage)。

首先,必須充分理解國外當年大量興建社宅的主、客觀歷史條件,且其龐大數量是數十年、甚至百年「一棒接一棒」的持續積累,而不是「數年內大量興建」的短期衝刺結果。就台灣言,於社會住宅起始階段宣示數量目標或有其政治必要,然縱達20萬戶目標,僅佔住宅存量2%,離歐美先進國家、乃至日韓仍差距甚遠。

因此,宜跳脫數量迷思,應將重點放在社會住宅如何持續推動的政策機制與社會共識營造,確保其不因總統、市長換屆中斷。一如韓國自1990年啟動社會住宅以來,雖經歷過多次政黨輪替,興建政策仍持續不輟,其經驗脈絡值得吾等深思。

其次,正因可持續政策機制與社會共識是關鍵,不應重蹈歐美過去的大規模、標準化與缺乏配套社會方案(social program)的弊端,而是要「質量」優先。後進優勢即是藉由借鑑國外社會住宅區位、規模、規劃設計、營運管理等經驗得失,台灣縱使起步晚、數量相對少,仍可在國際尺度突出前人未有的進步與創新,成為福爾摩沙另一張亮眼的名片。

例如,台灣社會住宅在區位上相對著重周邊交通、設施服務可及性,建築規劃設計要求結合智慧、節能等新技術,積極運用低樓層空間結合各類社會福利與公共設施來提升地區服務,有獨有1%公共藝術制度創造「藝居共生」的多樣可能,並開始引入「社區營造」機制做為營運管理的正向量能,乃至即將嘗試開放NGO承租以深化福利服務並培力弱勢等。

台北市松山健康社會住宅青創戶自辦社區活動。台北市自2018年起於推動「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以徵選而非抽籤方式引入一定比例青年住戶入住,並配合輔導培力其社造量能,有效活絡住戶間乃至與周邊之鄰里關係。類似此作法也推展至新北、桃園、台中。 圖/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粉絲專頁
台北市松山健康社會住宅青創戶自辦社區活動。台北市自2018年起於推動「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以徵選而非抽籤方式引入一定比例青年住戶入住,並配合輔導培力其社造量能,有效活絡住戶間乃至與周邊之鄰里關係。類似此作法也推展至新北、桃園、台中。 圖/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粉絲專頁

不要把社會住宅當萬靈丹

最後的一點提醒:社會住宅的確有其必要性,但決不是解決居住問題的萬靈丹。面對台灣「買不起、租不好、住不到」的居住問題,對應之策是健全購屋市場、發展租屋市場以及興建社會住宅(含租金補貼),猶如三足方能撐起一面,缺一不可。

社會住宅政策起於都市外部性危機,首要定位為居住社會安全網,縱達一定存量,亦應視其為住宅政策調劑補充方案,而非代替方案。香港當是最具啟示的案例,由於其政策在購屋市場與租屋市場相對不作為,縱使社會住宅比例超過30%仍供不應求7,香港依舊是國際公認的最難以負擔的「住房地獄」。此外,舉世公認社會住宅模範城市阿姆斯特丹,社會住宅比例高達四成以上,近年來仍遭逢房價與租金上漲的嚴峻壓力8,亟思尋求其它政策手段因應。

換言之,面對台灣當下居住問題,社會住宅是住宅政策的必要作為,但不能是唯一手段。意即,政府積極興建社會住宅自應予以肯定,但無論官方或民間,皆不應侈言誇大其對高房價抑制可能,也不能過度樂觀其對租屋黑市改善效果,進而淪為模糊居住問題、迴避制度改革的止痛劑。

一如「凱撒的歸凱撒」,請讓社會住宅政策回到社會住宅該扮演的角色吧!

2017年7月10日,蔡英文總統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談住宅政策。據自由時報於會後訪問之報導,Shiller表示:「昨天總統蔡英文接見他,提到社會住宅政策,他認為其他國家也有社會住宅,但房價仍高漲,因此應該有其他做法」。一語中的,誠哉斯言! 圖/蔡英文臉書
2017年7月10日,蔡英文總統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談住宅政策。據自由時報於會後訪問之報導,Shiller表示:「昨天總統蔡英文接見他,提到社會住宅政策,他認為其他國家也有社會住宅,但房價仍高漲,因此應該有其他做法」。一語中的,誠哉斯言! 圖/蔡英文臉書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838/4807916?direct?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8-25 10:17經濟日報 記者游智文/即時報導
記者游智文/攝影
記者游智文/攝影
 
近年來虛擬通路表現強勢,因此實體店面走向小而美,也讓以前受歡迎的高總價店面表現不佳。統計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今年上半年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總價在一億元以上的店面交易僅11筆,相較去年同期26筆大減57.7%。
資料來源/實價資料
資料來源/實價資料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分析,億元級店面多數面積大租金高,能負擔的店家有限、招租不易,因而不受歡迎,儘管上半年市場游資充沛、利率探低,億元店面卻不受青睞,成為票房毒藥。

觀察近五年北北桃三都上半年的億元店面交易,台北市在2016~2018年交易量都有雙位數,2018上半年高達15筆,2019年量縮至個位數,今年僅6筆交易,年減33%。

新北市的交易量則是在去年達到近五年高點,共有5筆交易,今年3筆,年減40%。桃園市去年上半年億元店面交易火熱,總計12筆為桃園市近五年最高,成交量甚至超越雙北,但今年上半年僅交易2筆,年減83%。

郎美囡指出,過去桃園市有交通建設、社會福利等議題,且人口正成長帶動商機,2018年底九合一選舉後,高總價投資板塊挪移到桃園市,其中億元店面交易以藝文特區、青埔高鐵特區為主。

但今年市場交易因國際政經動盪、新冠肺炎干擾,海外資金及產業鏈回台布局,高總價不動產投資以廠房、工業用地及商辦為多,北三都高總價店面交易量也大幅萎縮。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表示,實體通路雖然不會消失,但也出現結構性改變,除了商圈受人潮減少影響外,某些店面租金水準逐年下修亦是重要因素,店面市場正在洗牌,大型店面風光已成往事,即使游資充沛,風險仍不容小覷。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4807910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字頭擁軌道生活圈 「鴻灃紳活」助你解鎖買房成就。(圖/記者謝婷婷攝)

▲疫後房市,似乎也像國旅一樣出現報復性的推案及買盤。(圖/記者謝婷婷攝)

文/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張欣民

根據官方統計,我國今年上半年死亡比出生多出近9千人,出現大家擔心的人口「死亡交叉」現象。另一方面我們卻又看到疫後房市,似乎也像國旅一樣出現報復性的推案及買盤,如此矛盾的市場現象到底該如何解讀呢?

近年來台灣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學者及政府機關也紛紛發布預測,近年內台灣人口就會步入負成長的困境,讓大家都擔心未來房市,會不會也像日本一樣走入「房價直直落,房子沒人要」的失落年代?

人口「死亡交叉」比預期來得早

只是台灣人口負成長、「死亡交叉」現象,比預期的還要來得早。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上半年新生人口7萬9千760人,死亡人數卻達8萬8千555人,死亡數比出生數多出8千795人,上半年已經提早出現人口「死亡交叉」現象,下半年要扳回到正成長的機會也不大,因此2020年可能是我人口成長的分水嶺,往後就進入溜滑梯的階段!

面對著房市最重要支撐,人口數的衰減,以及解封、疫後的房市卻是強強滾,如此矛盾的市場現象,確實讓人很納悶,是不是如某建築大老所說的,「房市對新冠疫情免疫」,甚而對於人口「死亡交叉」也是無感!

▼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張欣民。(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天時地利不動產總經理張欣民。(圖/記者陳韋帆攝)

報復性買盤引來報復性推案

首先,房市對疫情免疫說,除了我國在疫情管控令人刮目相看之外,市場資金氾濫及超低利率發酵,都是造就近來這波報復性買盤的關鍵因素,由於買盤強勁,業者也以形似報復性的推案來回應,期待在下半年會有更大的收穫。

至於人口衰減的議題,不論是少子化或是高齡化現象,它們不會是一刀切的效應,其衝擊比較像是溫水煮青蛙,會慢慢的、不知不覺的情境中去影響市場,這是需要時間的,最終房市才會因量變而產生質變。

再者,人口衰減跟房市的關係,會因外部某關鍵因素的消失或出現而減弱或強化,譬如現在少子化已很嚴重,但央行卻將利率降到歷史新低,這就是為什麼最近不少業者都感受到報復性的買盤,主要是低利的買盤可能已蓋過人口衰減的負面效應。反之,若在少子化環境下碰上了經濟大蕭條,房市低迷或是泡沫化可能就會更加惡化。

房市泡沫化 不是所有房子都跌

最後,若是有一天台灣真的走上日本房市泡沫化的命運,也不見得所有地方的房屋都沒人要,也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會跌價,像是都會區、機能完整的商圈、交通樞紐等等地方,人口可能不減反增,房屋還是有需求支撐,房價不見得就會跌喔!

相對的,在一些農業縣市的偏遠村莊,早就已出現人口不斷外移的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口消失、無人住的鬼城將會越來越多,這就跟日本一樣,一些鄉下地方的房子送給人都沒人要呢!

名家張欣民小檔案

現職:天時地利不動產顧問公司總經理、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

經歷: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正聲廣播電台日光大道節目主持人

出版書籍:《跟著專家買房子》、《房市日光大道:張欣民老師談房論市》、《房仲勝經》
 

關鍵字:張欣民人口死亡交叉報復性買盤房屋


原文網址: 張欣民/人口「死亡交叉」VS. 房市報復性買盤 | ETtoday房產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768031#ixzz6VwhLUwyi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