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地在疫情消退,經濟逐步回復下,當局近幾個月來不斷收緊房地產調控力度,而為了控制內房債務,向房企套上「三條紅線」的緊箍咒,從最新數據可見,調控效果進一步顯現。中央決意把房地產市場降溫,背後原因眾多,既要防範金融風險過度積累,又要為普羅大眾減負,以實現擴大內需的策略。上周政治局會議發表的公布,沒有再提「房住不炒」,只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看來中央似乎滿意目前的狀況,往後政策如何走,相信要更加注意力度,提防過猶不及。

政府周二發布了多項11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其中,1至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按年增長6.8%,較1至10月僅高0.5個百分點,增速正續月放緩;同期的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亦呈相若態勢。此外,1至11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按年減少5.2%,比1至10月的降幅擴大1.9個百分點。據市場統計,10月全國土地市場成交均價環比下降逾一成,顯示房企對作出新投資變得審慎。

另一方面,不少房企為要符合明年初實施的融資「三條紅線」,紛紛降價賣樓套現減債,刺激銷售額維持較可觀的增長。房企積極促銷下,直接為樓價產生降溫效果,周一出爐的11月份70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數據反映,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按年上升4%,升幅是2016年2月以來最小。

內地當局對房地產市場總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房地產投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恨則是樓市一旦熾熱狂飆便不易降溫,且會衍生很多問題。今年下半年調控力度加大,一方面是疫後經濟企穩回升,可減低對房地產投資的依賴;另一方面,貨幣政策開始正常化,而銀保監主席郭樹清不久前說過,房地產是現階段中國金融風險最大的灰犀牛,有必要把資金引導離開樓市,流向實體經濟,遂以「三條紅線」迫房企降槓桿。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買樓負擔巨大,民眾把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來供樓,那有餘錢花費在其他地方,這將大大不利於未來透過擴大內需,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國策。

不過,以行政措施干預市場,即使表面上收效,也難免引發另一些問題,例如新建商品房限售、限購,需求便被推向二手市場,一線城市深圳11月一手樓價按年只升4.9%,二手樓價卻大漲14.6%。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很常見,同樣是深圳,為了繞過限購,催生出「代持打新」,即「借人頭」買樓,迫使銀行要嚴查資金來源和買家資料等等。

為樓市建立長效機制,是中央多年來的願望和目標,但當中涉及土地、戶籍、稅收等多方面考慮,關乎不同群體的利益,因此關鍵是要做到房策因時制宜,還要視乎不同城市的實際情況,落實因城施策。自從2016年中央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以來,「房住不炒」一直是政策核心,在未來推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新格局下,肯定更加重要,相信會主導着未來房地產調控的方向。

【信報短評】內地樓市降溫 配合擴大內需 - 信報網站 hkej.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的頭像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不動產大樹(樹哥)--資深不動產經紀人JERRY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