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樓林立、花園整齊的新加坡,剷除墓地蓋高速公路或住宅是常見之事,但武吉布朗墓園(Bukit Brown)部份消失卻曾引來民眾抗議。他們最終雖未能讓公路改道,卻至少讓政府同意保留詳細紀錄,除了讓遺族盡孝,還使那座墓園成為「活的博物館」 。
武吉布朗墓園又稱咖啡山墓園,約有10萬座墳,被視為新加坡日據時代最重要的遺跡,也是許多華人埋骨之地。墓園早在大約50年前就不准再葬,不少墓碑傾倒,深藏在荒煙蔓草中,成為無主孤墳,但仍有一些後代子孫會去掃墓。
新加坡政府2011年宣布,剷除武吉布朗墓園的4153座墳,興建高速公路「羅尼大道」,且計畫在2030年完全剷除,改建住宅。這項計畫當時引發民眾反彈,除了在社群網站集結,還有數百人在墓園示威。
但抗議無效,4000多座墳還是被剷,羅尼大道的第一段已在去年10月底通車。
幸好,在剷墳之前,星國政府當局與遺族和歷史學家商議,同意詳細保留那些墓地的紀錄,且墳墓是一座座剷除,遺骨火化、將骨灰存放靈骨塔。
當時帶頭抗爭的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許耀峰說:「若是沒有這種紀錄和研究,我們很難評估墓園的遺產價值,也很難做出有見識的決定。」
那4000多座墳中,三分之二沒有遺族認領,但有一座在無人祭拜60年之後,終於出現了後代。40歲的新加坡人朱諾曼(譯音)在武吉布朗學會部落格上留言說:「終於,我這個孫子盡了孝,可以在我爺爺的墳上刻上他的名字。」
在武吉布朗學會擔任義工的廖雪珠說,墓園不應被視為浪費空間,而應當作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少了墓園,我們就少了自己的一部分。」
新加坡總人口約560萬人,估計2030年將成長為690萬人,領土面積卻只有紐約市的五分之三。星國政府1988年宣布,土葬者僅能入土15年,之後就要撿骨火化;至今已有數十座墓園改建成住宅和公路,就連著名的烏節路購物區,也是建在舊墓園之上。
![新加坡武吉布朗墓園。法新社 新加坡武吉布朗墓園。法新社](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1/03/realtime/5744887.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exp=3600)
![新加坡政府2011年宣布,剷除武吉布朗墓園的4000多座墳,以便興建高速公路羅尼... 新加坡政府2011年宣布,剷除武吉布朗墓園的4000多座墳,以便興建高速公路羅尼...](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1/03/realtime/5744888.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exp=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