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房地產、高槓桿、地方債,內地經濟三大隱患。其中的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都將引發災難後果。
三大隱患的最大金主,恰是國有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除了130多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貸款,內地還有100萬億元的資產管理產品、77.7 萬億元的託管債券。
加碼調控 炒房者資金被套
為解決三大隱患,中央落棋不止。國有商業銀行上調房貸利率的同時,中央下令規範資產管理業務:打破剛性兌付的預期,禁止資管產品承諾保本保收益。切斷資金來源的同時,防止銀行資金巧立名目繼續為房地產、「殭屍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輸血。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直言,要讓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愈來愈多的城市出台加碼限購、限售政策,國有商業銀行大幅提高放貸利率,內地房地產的大門陸續關閉,形成一道道圍城。
城外,剛性住房需求者因為房價太高,購買力不足,無法入局。城內,通過加槓桿購入多套房產者開始焦慮,賺的錢不及上漲的利息,因為限售、限購,房產無法出手。
炒房最終炒成了房東。猶如洪水猛獸的資本,被凍結在樓市。內地似乎找到了解決房產危局、流動性氾濫的良方。福州、成都、西安等地均是如此,海南尤甚。
2014年至2017年,海南房地產累計吸納6100多億元。其中,2016年、2017年,海南房地產銷售額相繼增長五到八成。2017年房地產銷售佔經濟總量的比重高達60.8%,房地產化傾向明顯。
海南經濟增長 20年最低
一紙限購令,數千億元資金被套海南,房地產銷售應聲而降。島外資金,或將因此被套6、7年。
同時下降的,還有海南省的經濟增速。今年一季度,海南經濟增長5.1%,是20年來的同期最低值。
2016年末,內地宏觀槓桿率達到247%,其中企業部門槓桿率達到165%,高於國際警戒線,部分國有企業債務風險突出,「殭屍企業」市場出清遲緩。內地國有企業負債超過100萬億元。
財政部清理1.8萬億地方債
1到4月,16隻債券先後違約。負債百億的浙江金盾控股集團董事長周建燦跳樓自殺,負債450億元的浙江盾安集團被迫向政府求援。
地方政府債務如同一座冰山,水面上的是顯性債務,水面下的是隱性債務。顯性債務一目了然,截至4月底地方債餘額16.6萬億元,但沒人知道隱藏在水面下的隱形債務究竟有多少。
一些地方政府繼續以各類「名股實債」、購買服務、PPP等方式加槓桿。財政部不斷下令嚴管地方債,先後清理退出1695個PPP項目、涉及投資額1.8萬億元。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