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嘴炮(rhetoric),美中脫鉤(decoupling)並未發生。」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今年7月如此宣稱。儘管兩國交惡,美國對中投資仍逆勢成長。這股趨勢能否持續,取決於中國能否創造出「被需要的價值」。
貿易戰以來,美中之間金流似應冷卻。但中國商務部統計,今年上半年,以人民幣計價的外人對中國直接投資(FDI)整體下降1.3%,但其中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卻成長6%。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2020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也顯示,85%美企指出,未來一年對中國投資將不少於去年、甚至增加。
實體、金融業投資不手軟
7成美商看好中國下個5年
美企對中國加碼,涵蓋實體、金融等領域。實體部分,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今年上半年在上海擴建工廠,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在惠州的乙烯廠也在4月動工,總投資額100億美元。5月,美國工程巨頭霍尼韋爾(Honeywell)在武漢建的新總部開張。《紐約時報》7月報導,零售龍頭沃爾瑪(Walmart)和好市多(Costco)也計畫在中國開新店。
金融部分,花旗9月初從中國證監會獲得基金託管執照;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今年6月獲准在中國開展金融科技業務,這是第一家在中國獲此許可的外國信用卡公司。摩根大通也在中國成立一家獨資的期貨公司。財經網站《CNBC》9月2日報導,美國基金龍頭先鋒(Vanguard)計畫將亞洲總部搬到上海。PayPal更成為第一家在中國提供線上支付的外國公司。
中美惡鬥下,為何美企仍前進中國?答案是不變的硬道理:有利可圖。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調查顯示,在中國的美企,9成表示有獲利,逾8成將中國視為最重要或全球前五大市場,近7成對未來5年中國商業環境感到樂觀。
這凸顯兩個意義。首先是政治難扭轉企業逐利。近來白宮鼓吹美企搬離中國,但真正落實者有限:近9成美企未考慮搬離中國。雅虎財經今年8月統計,中國收入占比最高的前十家美企,不乏標普500指數裡的大企業,要它們放棄占收入來源一半以上的市場,並不實際。
德國媒體《焦點》(Focus)8月17日分析,中國在全球經濟比重由1995年的2%,上升到現在16%,「全球的出口商都喜歡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紐約時報》引述一位在中國的出口經理蕾切爾.王(Rachel Wang)的說法,「即使被課徵25%關稅,製造商在中國的成本仍然更低。」
可見,若賺不了錢,美企早就跑了,根本不須白宮鼓吹。因此中、美經濟是否「脫鉤」,關鍵不在政治,而是中國市場是否仍有獲利空間。
世界市場吸引力強
但數位政策打擊研發投資力
近年來輿論提及外資在中國困境,多舉「工資漲、土地貴、貿易戰」等因素。但這些成本面因素,多是影響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像特斯拉在上海建廠、當地銷售,就可彌補這些成本劣勢。因此「世界市場」才是中國另一難以抗拒的吸引力。若中國只是工廠而不是市場,它頂多就是另一個越南,也就無法在成本上漲、政治打壓的今天,還能吸引企業投資。
然而北京當局的市場干預,卻會影響企業投資意願。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調查顯示,在中國增加研發投資的美企比率,從2018年47%、2019年33%,再降至2020年只剩18%。原因之一是中國對數據流動的限制日益嚴格,以及出口管制政策。
科技評論網站TechNode注意到,在去年以前,中國當局整頓網路,以打擊非法及盜版為主。但今年7月《國安法》後,當局把「國家安全」提升至與經濟發展並列,「新法律是中國將數據流動轉變成像沙烏地阿拉伯那樣(嚴格管制)的第一步。」
這種限制將打擊外企獲利空間,有些因此打退堂鼓。手機遊戲開發商Zoomob的戀愛手遊《Heartbeat》,主攻英、美、澳、印等英語市場,甚至還有葡萄牙語版本,唯獨中國市場不在其行銷計畫內。該公司創辦人羅文森(Vincent Law)對網媒香港01表示,「最大原因是政策問題。」中國政府要求每個遊戲都要審核,「但審核程序很複雜。」
管制只會降低外企獲利空間,當他們拒絕上門,減少在當地投資與僱用,到頭來損失的還是當地人民。如何持續創造「被需求的價值」,讓企業有圖利空間而願留下,這才是利人利己的不二法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919000016-260410?chdtv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