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沒回來只是未離開

  來源:北京商報

  陶鳳

  6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多項宏觀經濟數據,5月社消總額8.5%的增速基本是近年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商品房銷售增速在連續10個月回落後首次出現回升。

  消費走弱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又現反彈。一邊是密集的調控絲毫沒有鬆懈,一邊是地方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一緊一放」的雙重刺激下,市場還是更喜歡後者。疊加搖號政策刺激,部分城市開始出現局部成交熱。

  彷彿就在一夜間,二線城市意識到了人才的價值。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以往只靠招商引資就能拉動經濟的模式越來越不行。到了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要依賴互聯網、金融、文化創意來拉動,而這正是依賴人本身的行業。地方政府在這個時點爭奪人才,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始於去年的人才爭奪戰到了今年不斷升溫。不少城市接連發佈人才引進新政,並從多個角度提高住房補貼。每一項政策都像在扯著嗓子向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喊:送戶口、送房子、送錢,你到底來不來?

  寬鬆的戶籍新政配送購房優惠,似乎成了地方政府眼中招攬人才的雙保險。這樣的思路,往往很容易適得其反。經濟轉型是慢功夫,房地產卻立竿見影,當人才還沒帶來真正的轉型,房地產可能就已經熱起來了,於是經濟由於慣性又回到了老路子。地方競爭環境沒有改變,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留得住人,留不住心。

  自上而下的官員政績考核體系、以所轄地的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率為主要指標,拉動投資成為在最短時期內實現這兩個指標快速增長的捷徑。這既表現於吸引外部的實業投資,也表現於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拆遷。由此,政府首先獲得了大量土地出讓金,同時也製造了無數投資機會。久而久之,房地產業在經濟結構中「一枝獨秀」,很大程度上綁架了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制約了經濟轉型的有效落地。

  經濟增長動力「上半場」與「下半場」的轉換,不僅帶來了中國經濟結構中新的矛盾與挑戰,房地產不是又回來了,而是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中國經濟不能沒有房地產,但不能全依賴房地產。

  在消費力不足的背景下,大多停留在低端產品階段的工業生產體系又無法滿足消費升級後所形成的新增市場需求,導致在產能過剩的同時,又出現國內消費者到歐美和日韓購買各種高端產品的現象。生產過剩、消費不足、新增長點難覓,經濟轉型要面對的問題依然尖銳。新經濟成長不僅需要空間更需要時間,應當通過制度變革,讓房地產業恢復常態。這場改革註定艱難,卻必須迎難而上。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