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了提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以抵抗更大的地震及颱風來襲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即針對這幾種常用的方法做初步的介紹及說明。
一、制震設計
1、傳統的耐震建築物設計說明:
傳統建築物的耐震結構設計方式,為強度抵抗型及遲滯衰減型,前者是採用彈性設計法,後者則是塑性設計法;當地震來襲時,能夠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什麼是『制震設計』?
制震建築就是在建築物的骨架內,安裝一種或多種的制震元件,簡單可分成兩大類,一種是位移型的制震器,另一種為速度型制震器用,用以降低建築物的搖晃程度。以減低來回震動時的不舒適感,不同類型制震器於結構設計時可針對不同的需求使用,在遭遇大地震時,制震器會先發揮功能,不致損及主結構體本身,只要在大地震過後,針對制震器進行檢測,若制震器有所損壞者則進行更換,建築物可恢復原有狀態。
二、隔震設計
1、隔震設計原理
隔震建築是在建築的基礎層或低樓層的某一層當隔震層,並從當層每根柱子下方裝設隔震設施,以吸收地震能量,減少因地震所發生的建築物之搖晃,提高建築物的安全性。在隔震建築中,放置隔震墊的樓層,稱為「隔震層」隔震層不像一般樓層那麼高,只做為安裝隔震墊並連接上下建築結構可平行錯開移動使用。其內部必須完全防火並管制,以保護隔震墊免於遭破壞,畢竟上下建築結構全靠隔震墊連接與支撐。且台灣目前是以放置在二樓或三樓為主。
以下為隔震、制震設計之適用範圍:
現今科技日益進步,建築材料也趨於多元,就如市面上地產廣告常看到的制震建築,林林種種,由此可見,有制震器的高樓必定在未來也是越來越普及化的現象之一。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