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很多城市近年追求「樹冠覆蓋率」,透過衛星影像計算樹冠面積佔城市比例,美國不少知名城市就達20~42%,環境宜人,然而台灣相對地狹人稠,都市裡的綠地總和,六都裡有五都低於5%,更遑論樹冠覆蓋的計算,城市居住品質相對不理想。
 
據日本科學技術院調查,綠地佔都市面積20%時,是居住的健康指標,30%是綠城市的理想值,台灣「都市計畫法」也規定要10%以上,但台中執業建築師黃金豐表示,現行台中6都都市計畫全部不到10%,其中還包含未徵收的綠地,「人均綠地面積,也全遠低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平方米的標準。」
 
學者常以永和都市計畫為失敗案例的教科書,1955年永和原以「花園城市」為概念做設計,如同中興新村,道路系統迂迴在7個大公園間,綠地佔計畫面積9分之1,但在民智未開、法規配套不齊的背景下,綠地陸續變更成住宅區,公園只剩1個半,形成今日的水泥迷宮,20多萬人擁有僅1%的公園面積。
 
目前六都的綠地覆蓋率中,僅高雄的7.89%稍高,其餘皆低於5%,其中桃園、新北則不到2%,且集中分布而非平均分散。另外,WHO建議城市的每人平均綠地面積至少應為9平方米,不過六都除了高雄有11平方米外,其餘都未達標,其中新北、桃園更僅有3平方米,較為可惜。

以綠建築聞名的建築師郭英釗表示,其實台北市有一些大型公園用地,例如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台北美術館等,都被設計為多元化使用空間,應該綠化的土地被挪作他用,拿來蓋展覽館等大型建築,這在地狹人稠的都市中,無可厚非,但是廣場的鋪面大量水泥化,助長熱島效應。此外,台北市的商業區建蔽率高達85%,幾乎沒有綠地,偏偏商業大樓空調排出的大量熱氣,加上來往車輛的廢氣,使得熱島效應加劇,整個城市越來越熱。

郭英釗建議,政府應考量將商業區的建蔽率降低,增加綠化空間,並還給公園用地應有的綠化比例。此外,台北市公共運輸普及,公車行經道路或單車專用道,都可以拿來增加綠化面積,幫助地球降溫。(洪子恩/綜合報導)

 

想了解更多建築房市訊息,請到蘋果地產王粉絲團

 
資料來源:2016年營建統計年報
1955年永和原以「花園城市」為概念做設計,如同中興新村,道路系統迂迴在7個大公園間。翻攝地圖會說話
永和大部分的計畫綠地,陸陸續續遭變更為住宅區。翻攝內政部營建署
今日的永和,人口密集,綠地極稀少。翻攝內政部營建署
大家都喜歡綠地,但沒有地主希望自己的地被畫為綠地。洪子恩攝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