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遷都真的可以翻轉過去重北輕南的國家發展態勢嗎?遷都真的有這麼困難嗎?這些問題若能好好釐清,可能比目前多如牛毛的政治口水更有意義。

前一陣子臉書上流行挑戰10年的遊戲,有人進一步延伸到挑戰20、30、40年不同時間點的各式各樣歲月痕跡的變化,包括城市房價的變化與比較。

因此諸如這類的挑戰,讓大家感受最深的並不是歲月在臉上留下的皺痕,反而是南北房價的變動,除了讓大家有生不逢時的感嘆之外,就是同樣在一個台灣,台灣頭與台灣尾房價竟然出現了天壤之別。

民國60年代初期,高雄市住宅大樓一坪單價約3.3萬元上下,同時期台北大樓每坪也不過3.5~3.8萬元之間,南北房價相差無幾,頂多只有15%的差距。但是經過40年的滄海桑田,現在南北房價竟然拉大到五、六倍之多。

重北輕南的結果 房價有天壤之別

何以至此,很多人可能會將問題簡化為:政府長期重北輕南。不只是重大建設北部優先,更重要的是中央包括總統府及行政院各部會都是設在台北市,有形及無形的資源都是挹注在台北市,因而形成所謂的天龍國現象。

拿台北豪宅跟高雄豪宅來比較更是誇張,實價登錄上台北最貴豪宅每坪299萬元,高雄最頂級豪宅單價則還不到其零頭99萬元,差距真的不可以道里計!

當然,在簡化既有問題的前提下,也有人提出簡化版的解方,那就是遷都,事實上,這個議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提出,2016年小英總統剛當選時也有人提出,但命運都一樣,最後不了了之。

目前人氣最高的韓國瑜間接式的拋出遷都議題,真的值得中央政府好好再來思考這個既嚴重又嚴肅的課題。

歷史上有很多國家把首都或行政中心從某城市遷到另一個城市,特別是在古代,由於政治環境的不穩定、以及遷都成本遠低於現代,因此遷都比較多見。

過去遷都通常是基於戰亂、朝代或政權的更替,或者領土的變更與擴大,原首都的某些機能喪失,或是原首都過於擁擠等等因素,甚至有為了平衡地區發展而遷都。

最近的例子是,199年兩德統一後,德國由原西德時的首都波昂遷回柏林,就是基於政權及領土的變更而遷都;更早的是,巴西為了促進內陸地區的發展,於1960年由里約熱內盧遷都到現在的巴西利亞。

看來遷都並不是萬萬不可能的事,而且站在現實面來看,我國若是可以遷都,還真的有諸多好處。

一、可平衡區域發展

這是主張遷都者,或是台灣若真的要遷都最主要的考量,著眼於扭轉過去重北輕南的發展態勢,讓人口不要過度集中在大台北地區,巴西當年之所以遷都,主要也是著眼於這般的考量。

二、紓解台北的高房價

台北市地狹人稠,加上主要中央部會都設在台北市區內,在就業機會、生活機能與交通等重大建設都匯集在台北的情況下,三千寵愛集於一身,自然形成了一個天龍國效應,房價不斷創新高,而且是居高不下。

若能遷都,當然某種程度可將支撐房價的人口因素抽離掉,進而來緩解高房價的壓力,高達16倍左右的房價所得比,自然有機會回落到較合理的水準。

三、創造就業機會及創造新商圈

藉著大量公務人員的遷移,可帶動周邊相關生活機能的發展,甚至可形成新的商圈,進而創造當地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也是很實質也很容易看得到的遷都正面效應。對於近年來人口持續外移的高雄而言,更補足了人口缺口。

四、形式上政治解嚴的象徵

台灣雖然政治上解嚴很久了,但是在很多意象上都還沒解嚴,最典型的就是總統府,從國民黨時代就一直延用日據時代的總督府,這是很多主張遷都者很在意的地方。一旦遷都,我們就可以有自己設計規劃、在地本土味的總統府,不用被歷史的框架給束縛住,達到真正政治上的解嚴。

儘管遷都有這麼多的好處,但為什麼過去一再提議都不了了之呢?最主要還是卡在下面幾個障礙上面。

首先,遷都議題很難形成共識。有人主張遷都,就一定有人反對,特別是很多公務員可能就會跳出來反對,如何形成共識很重要,否則光這個議題就有得吵了。明年總統大選,或許就可以同時辦個遷都公投,測試一下民意。

再來,若是達成共識決意要遷都,要遷到哪裡?高雄當然會說選我最好,台南也會說選我、選我,台中會禮讓放過嗎?一定又是大家搶破頭,這樣一來也難免的又要吵上一陣子!

最後,土地哪裡來?經費哪裡來?畢竟遷都是個艱鉅的工程,這些問題都不是喊一喊就可以有答案的,也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所提出的反對理由也是真的。

所以說遷都是個好的議題,但是知易行難,若要讓此議題成真,就該先在總統府或中央層級先成立一個遷都規劃小組,從長計議,等個五年,甚至十年後,一切都規劃成熟了,社會也形成一種共識,到時再來遷都也不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的頭像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不動產大樹(樹哥)--資深不動產經紀人JERRY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