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櫃大火燒出公安漏洞,中央和地方齊喊修法補破網,然而比起一般KTV、電影院等室內娛樂場所,近年風行的「密室逃脫」遊戲須在封閉空間解謎,一旦發生火警,疏散本就不易,加上現行公安、消防申報著重建物本體,對於幾個月大改一次的室內隔間、動線設計,難以查察規範,危急狀態下如何逃生更引發疑慮。
密室逃脫堪稱最夯的新興創意遊戲之一,玩家須多人組隊,在密閉空間找尋線索,解開層層謎底後逃脫。為了營造懸疑和驚悚氛圍,遊戲通常設有特定主題,像是古墓、廢棄倉庫、監獄等,搭配大量布景和道具,燈光較為昏暗,更不時會安排讓人難以察覺的暗室和密道等設計,增加逃脫難度。
新興密室逃脫耍神秘 玩家逃生先「燒腦」
玩家在未知內部空間規劃和動線下進入遊戲,雖保有闖關新鮮感,卻也使得意外發生時,逃生更添難度。消基會2017年曾隨機調查台北3家密室逃脫工作室,就發現3家業者在設置緊急照明燈、介紹消防設備使用、說明逃生路線等措施全數不及格,一旦火災、地震導致斷電,被鎖在密室的玩家幾乎沒有「自行」逃生能力。
新興創意遊戲「密室逃脫」,玩家須多人組隊,在密閉空間找尋線索,解開層層謎底後逃脫。(取自網路)
事實上,密室逃脫遊戲興起以來,相關主管機關和法規定義就相當模糊,從商業登記來看,該營業項目不是特許行業,早期多登記在其他休閒服務業,近年較多在實境體感應用服務業,但因未獨立出來,官方很難掌握實際的業者數量。依業界估算,目前國內約有60多家工作室,超過半數集中北部。
公安檢查分類模糊 地方規範「各走各路」
至於公共安全申報部分,內政部營建署對於密室脫逃產業分類也沒有明確定義,現行仍是由地方政府自行管理。以台北市為例,2016年起將密室脫逃歸在D1類組,比照網咖、撞球館等室內遊樂場所,要求業者須辦理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然而其他縣市作法各不相同,規範強度也有差異。
北市建管處副總工程司洪德豪說,在台北經營的密室脫逃業者,每年須作一次公安檢查申報,其中一大類是防火避難設施,主要是看逃生動線、走廊、樓梯間和出入口的規劃,二是設備安全,包括電梯、發電機和避雷針等設施,至於其餘消防設備是由消防局負責檢查。
臨時隔間「非實體」 無須申報成安全破口
引發關注的是,現行公安申報著重在建物本體的逃生規劃,然而,遊戲當中複雜的密室設計,才是影響玩家能否逃脫的關鍵。特別是,業者每隔幾個月更換一次遊戲主體,室內佈景設計也跟著大改,搭出不少臨時性的隔間與通道,相關安全如何把關?
洪德豪直言,室內設計部分,若有涉及隔間牆的變更或天花板施作等,必須向建管處申請室內裝修許可,至於該類遊戲常使用的木製隔板、活動隔屏,或是臨時隔出的通道與密室,不算真正的牆體,確實不在申請範圍內。
密室逃脫常使用木製隔板、活動隔屏,或已臨時隔出的通道與密室,不算真正牆體,因此無須向建管處申請。(取自Escape room "The Lockey")
密室多設於地下室、舊公寓 政府難管控
北市消防局則說,只要是營業場所就要符合消防安全規定,檢查時會看現場的消防設備狀況,北市列管的密室逃脫多是和百貨公司、大型樂園等結合,本身的設備強度就較高,硬體部分不太會有問題,至於現場指引,就牽涉到工作人員是否熟悉相關配置和逃生動線的引導。
不過,比起百貨公司內的密室脫逃遊戲,事實上,玩家接觸較多的是一般小型工作室,且礙於成本有限,不少設置在老舊公寓、地下室,甚至一般民宅內,是否如實進行營業消防安全及公安申報,政府也難以全盤掌握,就連官員也直呼恐有申報黑數。
定綱領無法律約束力 業者偷吃步難罰
為了強化該類遊戲的安全防護,消防署2017年初發布「互動情境體驗場所安全指導綱領」,明定密室內須設置火災警報器、緊急照明和滅火器,內部裝修材料不得使用易燃物,密室隔間要考量結構穩定,工作人員行前應介紹密室內消防及防災設備,並設置緊急按鈕或通話裝置等11項管理規定。
然而,該項綱領屬於主管機關行政指導,沒有法律約束力,即使業者不照做,也無任何罰則。密室逃脫遊戲玩家李小姐說,她曾玩過4、5種主題,均是在一般公寓裡,開始前工作人員會說明外場環境、逃生路線,但對密室裡的配置保密到家,進入遊戲後忙著找線索解鎖,加上燈光昏暗,根本不會去注意哪裡有防火設備,更別說掌握逃生動線,若真遇到意外只能「賭一把」,看看工作人員是否引導救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