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篇為安倍經濟學系列文章下集(第一集請點這、 第二集請點這)。我們將從三大方向來探討安倍經濟學是否成功,新任候選人菅義偉又會如何帶領日本的貨幣政策?

日本新首相菅義偉走的是安倍路線,在探討菅義偉的施政走向之前,我們要先問的是「安倍經濟學成功了嗎?」這可以從下面三個面向來檢視:

1. 政策目標一:日圓貶值,提振出口

2013年QQE(量化質化寬鬆)推出後,日圓自80美元水準重貶至120美元,帶動日本出口回升至雙位數成長,出口金額首度超過進口,使得日本貿易差額轉為逆差,加上當時日本央行開始進行的ETF購入,日經大幅升超過120%,2000年後首度站上2萬點。

然而這樣的趨勢在2015年中後出現轉變。隨著油價崩塌,出口成長速度下滑,加上新興市場成長趨緩、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避險需求浮現、日圓再度升值至100美元水準,日經回落至1萬5000點。儘管2016年日本央行接連推出負利率、YCC(殖利率曲線控制)政策框架,承諾無限量購買公債,日圓再度貶至120美元,帶動出口回升,但效果已不如2014年明顯,日經重返2萬點後缺乏續漲動能,可以看到2018年後,全球股市持續創高,日經卻僅位於2萬點震盪。

日經基本面指數。圖/日經基本面指數。

2. 政策目標二:提高通膨預期,壓低實質利率

安倍三箭推出後,希望透過壓低名目利率,提高通膨預期,以降低實質利率。然而儘管日本都已經祭出負利率,通膨預期仍未有起色,日本10Y平衡通膨率2014年一度站回1%以上,但在2015年後一路走低,負利率、YCC推出後也都沒能回升,2020年新冠肺炎打擊之下甚至落入負值。觀察CPI年增率,僅在2014年調高消費稅時曾經暴增至4%,其餘時間大多落在1%以下。

為何貨幣寬鬆政策並未成功刺激通膨達到2%目標?

我們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企業獲利的改善,並未有效傳導到薪資,以至無法帶動需求以推升物價,近年日本薪資水平幾乎完全停滯在每月30萬日圓的水平,成長率也難以長期脫離0% 。儘管結構性的改革使得日本勞動參與率已脫離2013年的低點逐步回升,物價傳導路徑的斷層仍使得安倍三箭得政策成效有限。

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圖/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

3. 長期結構看日本經濟發展

讓我們把時間拉更長一點,從潛在經濟成長率的角度來評估安倍經濟學的影響。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羅(Robert Solow)所提出的「新古典成長理論(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一個國家長期的經濟成長率是由資本投入、勞動投入、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所決定。其中,TFP是指當產出增加時,無法被資本和勞動投入解釋的部分,例如生產效率、技術進步、管理能力、人力資本、基礎建設等因素。

圖中顯示過去近40年來日本經濟的潛在成長率變化,以及各種生產要素( 勞動、資本、TFP )的貢獻程度。簡單回顧歷史走勢我們可以發現 :

■ 1980年代中期開始,日圓大幅升值衝擊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勞動投入(藍色)與生產效率(紅色)放緩,經濟成長主要靠低利率資金與投資產能(黃色)來支撐。

■ 1990年房地產泡沫破滅、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千禧年網路泡沫,日本在「失落的十年」一路面臨低經濟成長、去產能、失業率大幅攀升的窘境,此狀況在2008年後遇上金融海嘯後更為嚴重。

■ 2012年後,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安倍經濟學,就業人數穩定上升,經濟復甦、日圓貶值、貨幣寬鬆政策也的確提升企業的投資意願。不過奇妙的是,總要素生產力(紅色)的貢獻度卻來到歷史低點,壓低日本的潛在經濟成長率,從中我們歸納出兩個重點 :

    1. 長期的低利融資環境,反而導致「原本該倒卻沒有倒」的殭屍企業繼續存活,資源分配缺乏效率、無法達到最適水準,凸顯日本貨幣寬鬆政策的副作用。

    2. 勞工達到一定歲數後,生產力與創新能力會逐漸下降,而日本的勞動人口正在快速老化,凸顯結構性問題(例如人口)無法單純地透過貨幣或財政政策解決,而經濟結構改革政策又往往無法在短期內見效。 

日本近年的TFP。圖/日本近年的TFP。

整體而言,安倍經濟學似乎一度給了日本經濟一線生機,但至目前為止,日本的生產力、債務、通縮問題都尚未得到明顯改善,隨著安倍的辭職,安倍經濟學有可能會延續,或是做出改革嗎?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50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的頭像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不動產大樹(樹哥)--資深不動產經紀人JERRY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