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20:10台灣銀行家 採訪、撰文:張嘉伶

房貸也能負利率?債券收益率為負?國際金融界人士警告,使用負利率就像施打類固醇,對經濟只能救急,治標不治本,若長期採用負利率,對金融業者將有極大的傷害。

從2000年以來,全球就長期處於低利率狀態,而2008年金融海嘯後,許多國家的央行將利率調降至零,之後甚至出現負利率。原來各國央行的用意是希望零利率及量化寬鬆(QE)政策,能讓經濟避免陷入1930年「全球大蕭條」的窘境,確實也得到效果。不過近年全球經濟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好,歐洲、日本繼續求助於量化寬鬆(QE)、負利率等手段。然而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年度會議上,金融界人士紛紛警告,採用負利率就像使用類固醇一樣,對於經濟只能救一時,救不了一世,若持續採用負利率,將對金融業者有極大的傷害。

丹麥打破思維,連房貸都推負利率

第一個實施負利率政策的國家是丹麥,2012年7月開始,商業銀行在丹麥中央銀行的存款,不僅收不到利息,還要支付利息費用;其後歐元區、瑞士、瑞典、日本等國央行也跟進。這幾年過去,非傳統的貨幣政策未回到傳統,反進一步擴大至個人金融,有商業銀行也對一般存放款客戶實施負利率;既挑戰傳統的經濟理論,也揭示需求依然嚴重不足的陷阱。

通常商業銀行的總存款數至少都是百億元來計算,存放現金的金庫需要成本,且有安全設施的要求,更面臨大額移動的不便,而且每一分行存放款的供需不同,方便的轉帳系統,才能使業務順暢運作,這有賴中央銀行支付系統的協助。因此,央行即使將政策利率調低至負值,只要銀行必須支付的利息費用,不高於其現金移動的不便及儲存的成本,仍不得不將多餘資金存放央行。

傳統的印象,只要把存款放在銀行就可以領取利息,但如果進入負利率時代,存錢在銀行反而有可能要付錢給銀行當保管費;因此更多數的人可能會選擇將現鈔藏放家中,也不願金錢越存越少。不過,丹麥Jyske銀行擴大其負利率範圍,宣布企業客戶以及高於相當新台幣340萬元的存款客戶都適用負0.75%的利率,甚至客戶的房貸也適用於負0.5%利率,這已打破傳統的思維。

部分商業銀行過去就曾對金額太少的存款戶收取管理費,但直接以負利率之名對存戶收取利息費用,發生存錢要支付利息給銀行,借錢還能向銀行收取利息案例,顯得相當特殊。

促銷費、投資,保全資產重要性提升

歐洲這些銀行的經營模式,正反映了實際的經濟現況。利息是將現金存放銀行的報酬,是因錢為有用的金融商品,將錢存放在銀行,銀行可用以放款、投資,賺取更高的利潤;然而,負利率代表的是不一樣的概念,錢的價值儲存功能減損,將現金存放銀行,是拜託銀行保管,反要支付利息給銀行,變成是存戶在動用、挪移及轉帳前,使用銀行服務的費用。負利率反映出過多的金錢充斥,而銀行採用是因認為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不足、均衡利率可能為負的務實作法。

「錢的價值儲存功能減損」,在負利率時代,「錢」的價值或許將跟以往有大大的不同,可能就是錢真的太多,然而錢太多又無處可去,手上有錢的消費者也因考慮未來不確定性,或認為商品價格也會向下調整得更快,進而減少消費或投資。

央行設定政策利率為負,原本是想要引導市場利率向下調整,也希望金融體系能將多餘資金有效應用,為了刺激投資、消費,甚至物價等;但當商業銀行的放款利率往下調整至零、甚至為負數時,保全資產的重要性反而提升,銀行勢必更為小心衡量借款人的信用。

假使不考慮通膨,負利率代表著資產的無風險收入機會減少,想要擴大資產規模,就要承擔更高的價格波動;而因收益率普遍下降,包括股市、房市在內的一般資產價格,可能會因需求增加而推升。真正的負利率以後,影響的不只是一般存放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變化將很難預測。

但採取「負利率」就能救經濟嗎?近期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的年度會議上,金融界人士都紛紛警告採用負利率就像使用類固醇一樣,對經濟現況只能救一時,救不了一世。認為負利率將對金融系統和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短期急用有效,長期恐弊大於利

英國央行前資深顧問、現瑞銀集團資深顧問史迪尼(Huwvan Steenis)接受CNBC訪問表示,負利率現在變得更像是施打類固醇一樣,短期急用非常有效,但長期下來只會反噬並使人虛弱,已開始弊大於利。「尤其是日本,過去20多年一直維持負利率,不但未必能促進經濟增長,更關鍵的是銀行體系變得薄弱。」

從OECD經濟研究處的報告顯示,負利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會因為銀行自身經營策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銀行因為資金來源的差異、帳上不良放款餘額的高低以及擴增放款的能力,在負利率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

但是,報告也提醒,如果央行的負利率政策長期持續,最終會來到「利率拐點」(reversal rate),過了那個點之後,負利率環境的衝擊會超越所有銀行個別的因應策略,超過放款擴大彌補利差的能力,最終全體銀行仍然必須面對衰退的環境。

研究報告的結論是,雖然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負利率會導致銀行獲利能力(rate of return on total assets,總資產報酬率)下降,卻不能排除長期維持負利率最終的負面衝擊。而銀行面對負利率所採取的各種策略,包括裁員等縮減成本、擴大手續費業務等,顯然是避免獲利衰退所必須採取、也相對有效的措施。

債券投機性恐增強,價格泡沫變大

「負利率」的影響不只在金融銀行業者,還波及到債市,收益率為負的債券的餘額在全世界已達到約17兆美元,與年初相比增加2倍,如今占到整體債券的約四分之一。剖析背後原因是,大多數人認為全球景氣恐惡化,貨幣寬鬆被認為將進一步被推進。

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負利率政策,除了日本以外,奧地利、比利時、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各國,也都已成為負利率國家;最誇張的是德國,甚至出現30年期的德國政府公債都已是負利率,德國政府債券不論長、短天期,利率全面都為負。

可怕的是這些負利率債券,還有許多人搶著買。「負利率債券」的意思是,向人借錢不但不用支付利息費用,甚至還能收取「保管費」;也就是以100萬歐元買進30年期的負利率公債,30年後能夠拿回來的錢少於100萬歐元,這意味著負利率債券的投資人,有可能對未來極不樂觀,認為即使負利率無法保本,但其他投資風險更高,寧可選擇將錢放在「負利率債券」。但另一種投資人,雖也是對前景不看好,但認定了央行可能騎虎難下,即使利率已為負,可能還是會繼續降息;屆時,目前的債券價格就會因利率續降而漲價,看來這些投資人並沒有打算長期持有債券,只想著有賺價差、追求獲利了結。

如同德國30年期公債雖是負利率,但隨著殖利率的逐步下降,今年以來,此債券的價格上漲幅度居然已超過30%。如果全球央行繼續爭相降息,債券的投機性就會越來越強,價格泡沫可能也會越來越大。

最近得到Asset年度最佳CEO的中信金控總經理吳一揆針對負利率的狀況就特別形容,「全球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政府國債是負利率狀況。」是他此生首見,加上全球股市又紛創新高,令人「害怕」的程度更甚去年。

金融業者並不樂見負利率擴大發展,因其隱含的風險就是大家預測經濟恐怕會不好,才會有這個現象,而且正持續擴張中。因此,金融業者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勢必要更謹慎評估各種風險,也得小心布局,慎選投資端。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http://service.tabf.org.tw/TTB)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20328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的頭像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不動產大樹(樹哥)--資深不動產經紀人JERRY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