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貿易戰與國際地緣政治多重推力影響下,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再度陷入衰退危機中,各國央行不敢大意,搶在衰退前事先祭出降息因應,讓長期低檔徘徊的利率持續探底,而日本更是少數「負利率」的國家。專家表示,低利率時代讓追求收益成為市場投資顯學,如果對於投資較無頭緒,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基金,由專家代操亦不失為對策。
可投資基金或ETF分散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發布報告指出,受美中貿易衝突影響,預估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僅3%,恐降至近10年來新低;2020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雖提高至3.4%,但兩強貿易摩擦恐讓全球GDP驟減約7,000億美元,預期未來全球央行繼續量化寬鬆可能度高,透過釋放熱錢刺激經濟。
目前歐洲除了冰島、挪威等少數國家外,受歐洲央行持續降息影響,多數國家都已進入負利率時代;亞洲地區則有日本,自2016年以來持續實施負利率。所謂負利率是指民眾把錢存進銀行不但沒利息可賺,反而還要自掏腰包補貼利息給銀行。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表示,低利率時代錢存銀行根本「無利可圖」,民眾偏愛存款等保守理財方式,原因在於多數理財傾向「逃避風險」而非「管理風險」,透過資產配置分散風險。
張錫認為,低利率不能只靠存款,對於風險承受度較低者,建議可以透過投資基金或是投資ETF,抓對市場趨勢搭配定期定額,用時間複利拉高投資報酬率累積資產。
至於要如何配置資產比例呢?張錫表示,投資態度保守者通常習慣以債券為主,但光靠債券配息效果相對有限,建議隨著國人平均餘命不斷延長,理財要越早開始越好,年輕的投資人建議可將股票比重拉高,再搭配少許債券,之後再隨年齡與風險承受度調整投資標的比重。
再回頭看台灣,儘管我國重貼現率已經連續13季按兵不動,而面對全球央行接力吹起的降息風,儘管我中央銀行「暗示」並無降息必要,但台灣低利率仍是不爭的事實,國銀龍頭臺灣銀行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機動利率僅1.065%,也就是說把100萬放銀行定存一年,大概只能領10,650元利息,對想透過定存攢退休金者而言,並非理想方式。
債券類基金規模迅速成長
錢不放銀行,那該怎樣理財呢?根據投信業者觀察,低利率時代讓具備固定收益特質的金融商品反而成為市場最愛。而投信投顧公會統計,目前基金規模約新台幣3.6兆元,其中約50%是債券基金,2019年前10月固定收益型基金規模也較2018年同期增加67%,固定收益受投資人青睞程度可見一斑。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指出,近年來在低利環境下,帶動債券類基金規模迅速成長,而究其原因可發現,關鍵在於低利率環境,在全球央行接連降息催化下,目前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債券為負利率,讓擁有固定收益性質的基金成為資金追捧的對象,進一步觀察,包括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券等投資海外的固定收益類基金,因具備配發債息優勢深受國內投資市場的喜愛。
儘管固定收益的債券基金成為投資熱門標的,但投信業者也提醒,目前美中貿易談判尚未落幕,後續恐有其他變數,而新興國家則有政治不確定風險干擾,這些都會影響個別債市表現。
彰化銀行財富管理處投資顧問科科長朱一誠指出,包括日本、德國、法國等成熟國家都實施負利率,儘管美國聯準會從2015年底以來啟動升息循環,但市場利率僅拉高至接近2.5%左右,實際上利率並未因升息循環而明顯提升,全球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利率水準幾乎長時間往下走。
而去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以及英國是否脫歐等政治不確定因素,讓全球央行再度搬出寬鬆策略因應,包括美國、歐洲央行接連降息釋放資金,推升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高達17兆美元,加上人口老化、消費力下降,讓全球市場陷入低利率、低通膨與低成長的「三低困境」。
朱一誠表示,低利率時代如果只靠存款與保險等保守方式理財勢必無法有效累積資產,對於投資態度保守、風險承受度低的投資人,建議可鎖定複合債透過多元分散資產配置,降低投資風險。
投資型保單投資收益縮水
根據朱一誠觀察,台灣投資人長年偏愛有配息題材的高收益債,但隨著經濟成長力道趨緩、企業獲利動能下滑,讓高收益債陷入違約率增加的風險,高收益債信用評等也跟著下調,部分債券甚至被打入CCC等級。
朱一誠認為,投資高收益債並非不可行,但在經濟成長動能趨緩的時候,先挑選原則建議可把握信評較好的投資等級債券,並透過複合債多元布局公債、新興市債、高收益債等,避免單押高收益債。
負利率不只影響民眾理財,就連銀行與壽險業也深受影響,以保險業來說,2000年市場利率尚未大幅走跌前,儲蓄險堪稱市場最受歡迎的熱門商品,原因在於儲蓄險宣告利率動輒6%起跳,業者收取大筆保費後,在靠著投資、存款賺取利息收入,靠著利差益(資金運用報酬率大於保單利率)支撐獲利,但從2001年起市場利率急速下滑,保險業投資收益縮水,讓保險業掉入利差損困境中。
隨著市場利息持續探底,加上新會計準則IFRS17即將在2025年上路,金管會為控管保險業風險,要求儲蓄險保單需加強保障性質,保單宣告利率也要合乎平穩機制,讓儲蓄險保單保費收入開始縮減,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前10月初年度保費收入(FYP)較去年大減728億元。
此外,近年來竄起的投資型保單,同樣受美國聯準會降息衝擊,導致保單連結標的──目標到期債基金收益率變差,投資收益縮水影響保戶投保意願。
負利率時代不僅投資人利息縮水,靠存放利差賺取利息收入的銀行也苦不堪言,近兩年銀行核心業務──利息收入,幾乎都已進入零成長的高原期,更有銀行陷入利息收入衰退的困境。
進一步剖析銀行目前的獲利結構,主要靠淨利息、淨手續費與財務操作三大支柱支撐,以擅長企業金融的公股行庫為例,過去獲利主要靠淨利息挹注,但隨著利率下滑,景氣趨弱,企業投資意願降溫,加上市場競爭,讓公股銀行淨利息收益進入零成長的高原期,有些銀行甚至開始出現利息收入衰退。
為填補利息收入缺口,銀行開始轉向強化經營消金業務,並將部分資金用來進行財務操作,靠著投資股債、換匯交易等,維繫獲利動能,保持一定水準。
公股行庫主管表示,過去銀行資金主要是用來放款衝刺淨利差(NIM),但在美國降息、經濟動能轉弱,加上美中貿易戰臨門一腳,讓企業忙著調整生產供應鏈,暫緩投資擴產計畫,銀行想要放款賺錢越來越難,因而將部分資金轉向投資股、債或是換匯交易(SWAP)挹注獲利表現。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http://service.tabf.org.tw/TTB)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