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恩╱綜合報導】古代皇帝住的紫禁城,防災設計可是非常講究。先前北京暴雨造成大淹水,故宮卻絲毫不受影響,日本設計小站就指出,紫禁城在建造之初,工匠就考慮到主體建築的排水,例如太和殿就是建在高大的石基上,每逢雨季,雨水透過自然的地勢落差,從9個龍口噴出,出現「九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完善的防火措施,讓故宮至今完好如初。翻攝故宮

61年僅1火災

紫禁城的防災設計相當先進,地震、烈火、豪雨都沒在怕,就有網友戲謔表示,「古代弄不好那是要殺頭的,現在弄不好那是要發財的。」 
紫禁城有明、暗2套排水系統,「明排水」是通過各種排水口,讓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暗排水」則是通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到河裡,而這條河就是內外金水河。另外,宮殿群之間遍布「明溝暗渠」,水流經明溝的「錢眼」,就會滲進地下暗渠內,巧妙的排水布局是一大典範。 
傳統的故宮防火,除了粗大的樑柱本身就能延長防火時效外,流經宮殿的護城河、內外金水河,本身也能作為排水、防火、生活、園林澆灌等功用,此外,各宮殿門左右的鎏金水缸,可以蓄水2噸左右,而清代宮中也配置了大量「激筒」,利用活塞原理,將水射向火焰,又稱「水銃」,具滅火效果。因此清代康熙執政61年,僅發生1起火災。 

每逢暴雨,排水系統會出現「九龍吐水」壯觀景象。 
翻攝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

木結構穩固

而今故宮的防火措施再度升級,宮內有94個高壓消防栓、4866具滅火器,並備有55個滅火方案,1975年更成立「故宮特勤中隊」,至今也未曾發生過火警,讓歷史古文物得以傳承。 
此外,紫禁城座落北京數百年,承受無數大小地震仍屹立不搖,傳統的斗拱和榫卯佔最大功勞。英國媒體BBC曾拍攝一部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用斗拱和榫卯結構,以1:5比例搭出一座縮小版故宮模型,從4級震度開始試,每個級數都相當於前一級的10倍震度。 
當實驗達到7.5級,磚牆已經崩塌,但木結構依然穩固,直到9.5級,已相當於歷史最大地震紀錄,模型仍然穩固,實驗最後在10.1級模型依然不倒後停止。 
整個模型絲毫未損,只有安放在石頭基座的木柱位移了幾公分,該測試也解釋了重屋頂有配重作用,把整個結構向下推,「如果柱子深入地底,遇到烈震只能折斷,『放』在基座上,柱子就像『騎』著地震,可以不斷地滑動位移。」而屋簷下組合複雜的斗拱,有如汽車避震器,既有摩擦、又能轉動,能吸收地震能量。 

 
複雜的斗拱,支撐著橫樑、屋簷和屋頂。翻攝故宮

 

 

故宮的主體建築,都是建在高大的石基上,利用高低差自然排水。翻攝故宮
宮殿遍布明溝暗渠。 
翻攝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
BBC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曾針對故宮結構做耐震測試。翻攝Youtube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