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經濟大幅走弱,若政府和市場預期該現象屬短期,且銀行體質強健,政府極可能與銀行協調採取較寬容的態度,例如降低壞帳認列標準與資金支持,避免”雨天收傘"的狀況發生。畢竟待低谷過去,客戶的財務狀況終將恢復,銀行也能拿到該有的利息收入。若銀行依然採取平常的嚴苛標準,可能造成客戶無法準時償還貸款而接連倒閉,若該貸款有房屋作為擔保,客戶違約後法拍屋大量湧入市場將造成跌價,銀行也拿不回擔保品原本的價值,同時並造成社會動盪,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將造成客戶、銀行、社會三敗俱傷。
因此政府目前已祭出振興消費券等刺激國內實體消費的政策,希望能儘速讓受創的實體產業能恢復;並極盡所能與銀行協調,讓銀行扮演緩衝以度過暫時性的難關,這在疫情發生後已成為國際上常見的做法。那台灣銀行業是否有能力抵禦短期因疫情和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呢?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認為台灣銀行業體質仍屬強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逾放比仍在低位
銀行逾放比(non-performing loan; 簡稱NPL)仍低,該比例代表未正常還錢的金額佔總借款的比例,該比例越高代表銀行有越高比例的借款難以收回。根據金管會數據,2011年以來逾放比一直維持在0.5%以下,2019年底該比例為0.21%,2020年二月該比例略為上升至0.24%,但仍遠低於一般國際上常採用的3%逾放比警戒線,投資人目前不需擔心銀行因逾放比上升進而抽貸,甚至低價賣出如房屋等抵押品。 (詳見新聞圖片1)
資本水準健全
銀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充分且容易變現的資產,以確保在市場下跌時仍能履行責任,例如仍可正常應對存款戶提領現金的需求。這項指標主要以資本適足率衡量,該數據量化資產中可做為風險緩衝性資產的多寡,數字越高意謂著銀行有越多空間來應對資產品質惡化的風險。根據金管會數據,台灣銀行平均資本適足率在2019年已達到14%,而主管機關對該項比例的下限是10.5%,可見台灣銀行業資本水準仍屬健全。(詳見新聞圖片2)
總的來說,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認為台灣銀行業的基本面足以應對經濟下行帶來的衝擊,短期內不致造成國內房地產市場拋售局面,但投資人仍須留意全球整體經濟不穩的長期風險之可能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