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有幾個比較大的思考里程碑,一個是擁有一百萬美元資產的時候。
我只工作六年,為什麼就能擁有一百萬美元(約新台幣3,000萬元)? 這和教科書上以及各種報章雜誌上的投資理財計畫都不一致,按照報章雜誌一味宣傳的401K退休計畫長期固定投資方法,只有在很久以後—一直到你退休,才能成為百萬富翁。
另外一個思考的里程碑是在我快完成十年理財計畫的時候(存到百萬美元後,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全新、看似難以實現的計畫,就是再加一個零),當初制定這個十年一千萬計畫的時候,我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實現。後來實現的時候,我又陷入了很長時間的思考,經過這兩輪思考,我漸漸領悟出「會走路的錢」的投資理念。
什麼叫作「會走路的錢」呢? 用一句能說清楚的話簡單概括就是:各種投資商品的價格與生產成本和使用價值無關,價格也非固定。一件投資商品的價格未來會不會上漲,取決於擁有的人未來會不會比現在更顯著的有錢,特別是那些未來必須擁有這項投資商品的人,也就是剛性需求族群,會不會比現在有錢。
我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會走路的錢」原理。
在全世界的古董拍賣會上,各種唐宋明清的文物,價格都非常高,圓明園曾經用過的水龍頭其實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年代也不是很久遠,價格也被炒到上億的天文數字。
這些東西在改革開放的時候並不那麼值錢,一個外國人哪怕是中產階級,到中國都有能力收購,現在這些東西卻變得非常值錢,這是因為中國整體變富裕了,中國人有錢了。
能夠看到這一點的人就可以發財。比如改革剛開放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法國人到中國收購各種現代繪畫,我喜歡的岳敏軍的繪畫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這些繪畫在中國並不值錢,也不算文物,但是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現在看來就是珍寶,因為這些繪畫可以觸動我童年很多回憶,讓我產生各種強烈共鳴。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現在變得有錢了,這些畫也就從一幅幾千元漲到幾千萬元。畫還是那幅畫,倘若我們這代人沒有變富裕,就不會變得值錢。
如果你覺得藝術品市場無法理解,來看一看大家熟悉的股市。一九七○年代的日本股市曾經有一波小幅上漲,但是又陷入下跌,當時很多人認為那是泡沫,但是一九八○年代日股一口氣漲了幾十倍,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一代日本人變得有錢了,之後,日本陷入人口老化,新生人口變少,收入陷入停滯,股票和房子在泡沫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再舉一個我在中國看到的例子,前陣子我去杭州餘杭區的阿里巴巴總部開會,餘杭區那一帶原來都是農田,屬於城鄉交界,住著一些到城裡做小買賣的農民。二○一五年的時候,房價也不貴。當杭州市中心房價突破每平方公尺五萬人民幣的時候,那裡的房價只有七、 八千人民幣。
但是阿里巴巴的總部遷到餘杭區,修建一個巨大無比的產業園區,要聘雇數萬人工作,這些員工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聰明年輕人。比起其他公司,阿里巴巴的員工收入很高,這些年輕人將來都需要結婚生子買房,他們的到來,一下子把餘杭區的房價推高到每平方公尺四萬到五萬人民幣。
如果你關心餘杭房價,就會注意到當阿里巴巴要遷移的消息傳開時,房價出現一波上漲,漲幅不大,大概五○%左右。真正讓房價漲起來的是這些人陸續搬入園區之後。
房地產的價格和股票不一樣,房地產的價格變化市場效率沒有那麼高,股票價格在消息出來之後,往往幾秒鐘之內價格可以漲到位,除非你有特別快的電腦能夠捕捉到這個差價,不然大部分人只能望洋興嘆。
房地產價格則不一樣,因為買房需要籌措資金,需要時間。固然也有人看到了房價的趨勢,進行投機活動,把房價拉高五○%,但是真正的推升還需要真金白銀的出資者投入,利用這個時間差就可以賺錢。
你要做的就是跟著年輕人走就好了,你可以觀察這一代最聰明、未來收入成長最快的年輕人,他們去哪裡、在做什麼,以後有什麼剛性需求,去他們未來要去的地方,把資產買好。等這些年輕人來的時候,資產價格就會上漲。
美國房地產也是一樣的道理,比如灣區的房地產就是這樣。灣區集中全世界最頂尖的聰明人,這些聰明人來自歐洲、美國其他地方、中國或印度,他們來的時候往往手上沒有錢,有錢也不太敢花,因為他們全部的注意力都在創業上,等事業有成之後才有能力買房子,所以你比他們領先一步就可以了。
「會走路的錢」核心原則就是不要和有錢人去拚體力,這是在房地產投資上人們經常犯的錯。
拿上海做例子,上海分浦東和浦西,浦西是傳統上海舊城區,浦東則是新的城區。
老浦西人對浦東存在一種傲慢的態度,有句老話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這些傲慢給傳統的上海市民只會帶來傷害,我在上海的親朋好友中,大部分人只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圈裡購買房屋,在他們眼裡,浦東是鄉下,那裡人說的上海話都不夠標準,只有在舊租界裡的房子才是高檔房子。
可是回顧上海的房價歷史,會發現浦東的成長幅度大約比浦西房價高一倍,原因是浦東大多數是新移民,集結一批新興產業,浦東新區在發展過程中建造大量住房,而浦西是在老城區裡改建,總體建設面積不如浦東大。二十年前,浦東房價遠遠低於浦西,隨著新興產業發展,年輕人愈來愈多,現在浦東房價幾乎跟浦西一樣。
這就是如何在一個地區和一個城市內,利用發展速度的不平衡去管理自己的錢。國家和國家之間,跨越的時空大一點,也能夠看到這種變化。我在部落格那篇〈會走路的錢〉裡舉的例子就是國家之間的例子,我那位華人同事,韓戰期間既沒有用一個月的津貼去買一間房子,也沒有去追求一個韓國姑娘,他把錢花在酒吧裡喝啤酒,想的只是服完兵役趕緊回美國。
按照「會走路的錢」的投資原理,你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錢,欺負那些未來會很有錢、但是現在還沒有錢的人。
在美國,星巴克的CEO出了一本關於房地產投資的書,他發現一個規律,就是星巴克周圍的房地產價格,升值速度要比其他地區更快。同樣的道理,那些穿著很潮的年輕人聚集的社區,房價就會比其他地方升值潛力高一些。這些很潮的年輕人,大部分的錢都用來談戀愛和打扮自己,一旦結婚成家步入中年,就會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必須的投資商品和房地產上,所以你比他們稍微超前幾年就可以了。
「會走路的錢」的投資方法,總結原則就是,把投資瞄準未來可能成為有錢人、現在還是窮人的人,購買這些窮人未來可能會需要的東西,欺負他們現在還沒有錢,不要和那些比你更有錢的人去拚體力。這些投資商品可以是藝術品、房地產,也可以是任何東西,抱著這個「會走路的錢」的原則,我二○一六年前後開始投資比特幣,實戰經歷將在第十七章說明。
早期擁有或購買比特幣的投資人,很多是名校博士,未來可能會變得很有錢,但是當時只有二、三十歲出頭,在社會上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將來變有錢了,比特幣價格也就會被推上去。他們沒有錢的一個證明就是「披薩事件」,二○一○年Laszlo Hanyecz用一萬枚比特幣買了一個披薩,這一萬枚比特幣現在大約值七千萬美元。早期玩比特幣的人都是窮小子,不然也不會去吃披薩。
當我觀察到這個現象時,毫不猶豫的開始買入比特幣。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的《會走路的錢》
作者:貝版BayFamily
1997年赴美念書,取得工程博士學位。2006年在網路投資論壇上公開提出「普通家庭10 年1 千萬美元理財計畫」引發熱議,為了達到理財目標,他選擇攻讀MBA,畢業後到美國知名投資銀行擔任分析師職務,後來離職自行創業。
他剛到美國念書時,身上僅有200美元,但每個月存下三分之一的獎學金與薪資收入,在工作6年後將財富累積到100萬美元,他發明「會走路的錢」理論,以投資美國與中國的房地產和比特幣逐漸致富,在2018年將財富累積到1000萬美元。現在,他訂下更大的目標,希望能將財富累積到1億美元。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按照「會走路的錢」的財務心法,邁向財務自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