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成功達成美國夢的象徵不外乎是有房有車,而擁有一棟獨棟屋(single family house)在象徵美國夢實現的重要性,更高於擁有一輛車。
不過,「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受到人口變遷、政治風向轉變與氣候變化等三大變數影響,獨棟屋的未來已經蒙上陰影。
擁有房子和土地,才算是完整的人
知名美國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曾於1856年說過:「一個人要擁有一棟房子,與房子下面的土地,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
過了一個世紀後,美國已經成為大城市郊區獨棟屋的王國,但在惠特曼說出這番話的160多年後今天,擁有私人住宅的時空環境已經大不相同。
反對繼續建造獨棟屋的陣營認為,在氣候變遷的時代,獨棟屋涵蓋的土地面積過大、在當今貧富不均的時代售價過高,而且對於居住都會區已久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指1980年代出生者)來說也太無趣。
這一派的支持者也認為,更多美國人應該彼此住得更近、社區要接近大眾交通工具,這樣大家更不需要開車出門,才能有更多機會互動。
至於贊成繼續建造獨棟屋的陣營認為,大多數民眾需要有獨棟屋,而且在都會區外圍的空置土地上建造獨棟屋,可以讓藍領階級與中產階級有更大機會實現美國夢。
獨棟屋前景受三大變數衝擊
市場專家分析,獨棟屋的前景正受到以下三大變數的衝擊:
第一,去年哈維(Harvey)颶風橫掃德州後,休士頓的大片獨棟屋住宅區成為水鄉澤國;
第二,加州等地要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並且新建更多集合式住宅(multi-family housing);
第三,千禧世代的首購屋大潮即將來臨。
若個別說明上述三大變數,首先,德州休士頓向來以能夠快速建造相對平價的獨棟屋而聞名全美,但去年哈維颶風一陣肆虐後,休士頓郊區成為一片汪洋,使外界開始質疑,在具備蓄洪功能的氾濫平原與排水地區上大建新屋,是否安全。
其次,加州的獨棟屋價格已經上漲到一般中產階級快買不起的地步,因此官方有意訂立新法規,鼓勵民間興建集合式住宅,並且抑制建商新建獨棟屋。
另外,目前全美國的千禧世代正面臨兩個問題,亦即千禧世代是想購買一棟獨棟屋,或是否有能力負擔買獨棟屋。
以休士頓為例,在全美未實施市政用地區畫的城市中,休士頓是最大城市。休士頓所在的休士頓郡,在過去九年之中,有八年的人口成長率高居全美之冠。
大休士頓地區的面積比英國首都倫敦為主的大倫敦地區,面積還要大兩倍多,總人口卻只有大倫敦地區的一半。
問題在於,大休士頓地區的許多地方蓋滿了獨棟屋,並且因此犧牲了當地吸收暴雨及洪水的能力。
洪災讓建商重新思考郊區建屋本質
「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專欄作家史奈德(Mike Snyder)在哈維颶風橫掃德州後,曾經寫道:「全國的營建商都在重新思考郊區建屋的本質,應該要朝向更大(居住)密度與環境永續發展。」
休士頓看來不太可能一夕之間就放棄過去的蓋房子習慣,但這個做法也不太可能萬年不變。
報導提到,休士頓市政府與郡政府已經調升了新屋地基的法定海拔高度,並要求更多住宅要有水災保險,這只會使新建的獨棟屋價格更高。
休士頓知名學府萊斯大學的都會研究所主任傅爾頓(Bill Fulton)說:「這是休士頓的反轉點,以後在這裡蓋房子還是比在東西兩岸便宜,但比起從前只會更昂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