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飛航工程師潘恩(Sean Pan,音譯)想致富,遂於舊金山灣區炒房;兩年前的首筆交易讓他賺進30萬元,如今房市冷卻讓他位居蘋果總部附近的房產難以原來設想的高價賣出,慘賠40萬元。

潘恩去年在灣區以不到180萬元買下原本要價200萬元的房子,認為做了筆「超划算的交易」,和合夥人決定花大錢裝修這棟房子。不料房市疲軟,由於手頭還有其他物業,每月費用驚人,潘恩只好以不到170萬元脫手,比他所付的買價低了8萬元。但他並不氣餒,開闢有關炒房的部落格和播客,同時準備辭掉工作,全時間炒房。

炒房新手受HGTV頻道節目、房地產團體和致富專家的鼓勵,紛紛進場,但房市逐漸冷卻後,許多炒房者長期賣不掉房產,不僅虧錢還得支付驅動炒房的硬錢(hard-money)高利房貸。

總部在丹佛的Fairview商業借貸公司正收緊對房地產投資人的標準,該公司的營運長溫博格(Glen Weinberg)說:「炒房僅適用於房產快速流動的增值市場,現在這些要素逐漸流逝,許多炒房者將虧損。」

房地產資訊網站CoreLogic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約6.5%的房產交易為炒房或持有不到一年的房產過戶,這是2002年以來最高的季節調整分額,甚至高於上一波房市熱潮,當時買主有更多新房可選。

這類交易在北加州和西雅圖等西部市場尤其誘人,該區房價年增兩位數,但多地區房價過熱致價格崩盤。

CoreLogic指出,第四季、單年度內轉手的炒房損失創下2009年以來新高;聖荷西地區有45%的炒房者賠錢。

有別於過去十年的房市熱潮,投機人純粹買來轉手,今日許多炒房者將資金投入待修房產;他們的硬錢貸款來自高利率和低頭期的私人投資集團,且貸款若加計修繕費用,金額會更大。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