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美國老牌券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以高達6130億美元的債務規模,創下美國史上金額最大的破產案,並標誌了美國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災難。儘管美國政府出手相救,多家大型金融機構仍難逃倒閉或遭接管的命運,投資人信心大失,恐慌蔓延全球金融市場。美股在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間跌了45%,之後幾年間美股持續上揚,創下歷史新高,儘管美股狂漲、美國失業率也維持在十幾年來罕見的低點,但金融海嘯「餘震」至今未了,只要有金融危機,投資人總會聯想到「下一個雷曼何時來臨」?擔心歷史重演,在這起橫掃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機」邁入十周年之際,讓我們一同回顧始末。
 
█前因:房貸成為金融商品
美國一般民眾購屋時,常以購買的不動產當作抵押品向銀行借貸,日後繳交利息和本金給銀行。但銀行在放款後,並不會耐心等待收取利息,而是將這些抵押貸款(mortgage),或稱房貸,轉售給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等金融機構。這些出售房貸的收益,則被銀行拿去進行更多放款。
 
至於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資銀行,則將買入的房貸包裹成「不動產貸款抵押證券」(MBS),然後銷售給投資人、避險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等。這使得購屋者每月所付的房貸落入債券持有人手中。在此同時,避險基金、退休基金等基金也向保險公司購買所謂的「信用違約交換」CDS,以保護自己在MBS上的投資。
 
這種「抵押債券商品化」過程,使得資金不斷流入抵押貸款市場,但隨著銀行放款條件越來越寬鬆,房市成為一個巨大泡沫,2008年泡沫破滅時,所有購買和發行MBS的金融機構都受到巨大衝擊。
 
█次級房貸引爆危機
美國建商在1990年代持續合併,到了2005年,幾乎每三間住宅就是出自大型建商之手。在這些大型建商全力開發之下,房屋供過於求,銀行放款因此越來越寬鬆,本來可能需要準備兩成頭期款、具備足夠穩定收入者才能購屋,但後來許多信用程度較差,及還款能力比較弱的人也能向銀行貸款買房,就些是所謂的「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
 
抵押貸款經紀人及次級房貸業者開始以各種方式招攬新客戶,包括降低放款門檻、提高放款成數、規避頭期款、延長寬限期及彈性利率等。從2006年起,越來越多人買得起房卻繳不出房貸,房市開始泡沫化,MBS證券的價值暴跌。
 
2007年7月,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兩大避險基金因為對MBS及其衍生性金融商品曝險部位過高,瀕臨破產,隔年被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以每股2美元低價收購,中間還透過聯邦提供300億美元貸款支持才能成交。
 
█恐慌蔓延
此時恐慌迅速橫掃金融體系,金融機構不敢向其他機構放款,擔心對方倒閉、自己受到波及,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主因。許多投資次貸的企業大受影響,在房市瀰漫不確定氣氛下,房地美和房利美股價大跌,最後由政府出手接管,進一步助長金融市場歇斯底里情緒。
 
當時市場均驚恐揣測,雷曼兄弟可能成為下一個倒閉的金融機構,將該公司列為拒絕往來戶。這次美國政府沒有再出手相救,眼睜睜看這家全美第4大投資銀行在9月15日宣告破產,事後也遭到許多質疑。
 
在此之前,美國國際集團(AIG)曾發行大量「信用違約交換」(CDS),當MBS暴跌後,AIG無法有足夠的現金流履行已發售的大量CDS,陷入困境。不過,在雷曼兄弟破產的隔天,被視為「大到不能倒」的AIG即獲得美國政府挹注1500億美元紓困。
 
█影響遍及全球
美國政府本以為次貸危機的影響將僅限於房市,未料整體經濟均波及,引發大衰退,美國房價重挫31.8%,大型金融機構爆出財務危機、汽車產業搖搖欲墜,投資人血本無歸,失業率也高居不下。當時美國財長鮑爾森和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聯手向國會提出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一度遭國會共和黨攔阻,直到全球股市幾乎全面崩盤才獲通過;其中3500億美元用於收購陷入困境的銀行業及汽車業股票。
 
全球股、債、匯及房市均受影響,全球股市出現大幅震盪,2008年10月總市值蒸發近10兆美元(約300兆元台幣),創下有史以來單月最大衰退。全球匯市也是動盪不安。各地消費者信心不足、企業投資減少,全球因而步入經濟成長下滑、工業生產急速萎縮、貿易成長減緩、失業率攀升以及通貨緊縮的困境。(吳巧曦╱綜合外電報導)

雷曼兄弟於2008年9月15日申請破產保護。資料照片

法新社
arrow
arrow

    不動產經紀人大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